张超 王建华
电视剧《焦裕禄》(2012)由河南影视制作集团等单位组织策划制作,全景式地展现了焦裕禄同志从十几岁到中年逝世的壮丽人生轨迹,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富有领导魅力和可学可做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该剧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以人带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淡化宣传教化痕迹,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表达。一部好的影视剧不应止于与观众形成“共鸣”“共情”,更重要的还在于高于两者的潜意识“激活”与“对位”。其中,“激活”并非“理性表述的过程,是瞬间打动人的点”,而这个无法依靠煽情触及的“点”也正是与观众形成了“对位”。[1]
一、在英雄形象中触摸人性温度
相比电影《焦裕禄》,电视剧《焦裕禄》时空跨度更大,增加了叙述容量,让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在人物造型、场景设计、道具服装、灯光设计、叙述节奏等方面别具特色,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创了英雄模范剧创作的新思维,对于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部电视剧播出后,能够取得较高收视率,离不开导演的通盘指挥、演员的沉浸表演、场景的精心设置等基础性要素,但更重要的是打动观众心扉的好剧本,靠的是内容为王。大众传播的受众渠道宽广,但受众的知识水平、年龄层次和立场、视角参差不齐,一部作品想要产生大范围的影响,就必须能够提炼并精准地把握住大众的共识。电视剧《焦裕禄》在央视热播,取得口碑收视双丰收,这是用事实还原一个真实的焦裕禄的必然结果。
(一)恰到好处的设计以增强感染力
背景音乐是电视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剧情的变化,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穿插到位,就会紧扣观众心弦,给其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和沉浸式的情感表达,点燃收看热情。背景音乐的存在能够在演员独白时烘托其内心情感的变化,也能够表现、转承剧情,对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尤其一个好的背景音乐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人产生共鸣,补足语言和表演的留白。[2]电视剧《焦裕禄》所选取的几首背景音乐十分得体,自然而然地引起观众共鸣,对作品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如在描写黄老三等土匪伤害群众的残暴时和抓捕黄老三过程中,急促高昂的音乐响起,让观众的时刻保持紧张情绪。再如在描绘焦裕禄教育大女儿要转变观念、接受艰苦工作岗位时,以及焦裕禄用慈爱和耐心帮教大女儿如何干好工作时,那舒缓、有力的背景音乐,让观众对焦裕禄在孩子成才道路上浓浓的父爱产生共鸣和敬佩。在背景音乐的渲染烘托下,体现出焦裕禄人格的温暖有爱、党员干部的崇高觉悟,也烘托出他的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格魅力。
(二)“大事小情”尽显焦裕禄感人事迹
电视剧《焦裕禄》剧情跌宕起伏,主要采用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巧妙地设计一个个感人事迹:在把焦裕禄在兰考县除“三害”的经历作为重点的基础上,同时展现了焦裕禄在东北某煤矿反抗日本侵略者;在尉氏县指导土改,除暴安良;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带领工人制造我国第一台卷扬机设备;与夫人徐俊雅相知相爱;支持和照顾干部群众等工作、生活经历,富有现实感和时代感。
该片主要的创新點在于如何重新凝练和组织素材,突破以往好人好事的叙事模式,创造性地把冲突式叙事植入到对英模人物形象的设定当中,将不同岗位上的奋斗过程形成线性线索紧密串联起来,进而让焦裕禄的坚守初心有更新的表现力。这些冲突的剧情,有着自身特定的时代语境,给观众一定的反思和强烈的触动。
在该剧中,焦裕禄同志不希望因为自己县委书记的身份去获取一丁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不愿意自己的家人去“沾光”搞特殊。这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注意道德操守,道德上失足有时比某些工作失误杀伤力还要大”[3]的告诫是完全一致。
焦裕禄教育女儿到劳动第一线的食品厂上班。当时县里的教育局、气象局、工商局、粮食局等几个部门的领导专程把招工表送到焦裕禄家中。但是焦裕禄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概谢绝:一是不能利用县委书记的身份,为孩子行方便;二是孩子从校门到工作单位门,应该补上生产劳动这一课。在他的坚持和动员下,大女儿焦守凤到县食品厂工作。
大儿子焦国庆让父亲无意中得知他打着县委书记儿子的旗号免费看戏,焦裕禄十分生气地批评道:“‘看白戏是剥削的表现”。他第二天带着孩子去补交戏票,并购票和按座位看戏,坚决不坐电影院预留的前三排。后来,焦裕禄同志亲自起草了就是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强指导性的《干部十不准》,要求县里所有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搞脱离群众的特殊化。老洪曾是焦裕禄的恩人,焦裕禄年轻时被日军强行押往抚顺大山坑煤矿做劳工。由于会拉二胡的缘故,焦裕禄和也爱拉二胡的煤矿看管老洪认识并熟识。后期,焦裕禄在老洪的帮助下,逃离了那个随时可能惨死其中的煤矿。焦裕禄书记在得知张营公社社长老洪利用权力大吃大喝,侵占群众利益后十分生气。但焦裕禄为了纠正少部分干部以权谋私的歪风邪气,坚持让工作人员审计老洪的多吃多占行为,并专门面对面给老洪摆事实、讲道理,坚决对他降职使用。老洪从最初的不理解,乃至怨气冲天,到逐渐认同和效仿焦裕禄的大公无私。
(三)避免口号式刻板说教利于产生共鸣
电视剧《焦裕禄》通过对焦裕禄形象多样化的刻画,用一件件能够触发观众共情、引起深思的感人事例,让观众自己品味出:焦裕禄同志是一个“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富有斗争和独立思考精神”“爱党爱国爱民爱家”“文艺兴趣广泛涉猎”“懂得教育引导艺术”的具有强大正能量的模范人物,进而追问焦裕禄同志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大写的共产党员和优秀的县委书记?答案是复杂的,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
剧中出现焦裕禄把《毛泽东选集》放在床头的镜头,印证着焦裕禄经常性地学习、领会和实践毛泽东思想。他牢记母亲“做个好人、敢于担当”的教诲。影视多次以焦裕禄母亲提到的“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质朴言语来注释焦裕禄做好官、施善政缘由,可见他深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4]焦裕禄“接地气言语”在新的社会语境中更彰显其生动性和活力。
二、焦裕禄精神之魂贯穿全剧
“戏在于细”,决定一部作品质感的往往是细节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情节道具的真实、影像的剪辑和影视音乐的使用上。[5]电视剧《焦裕禄》以历史为轴线,生动呈现了焦裕禄在各个地方、各条战线特别是在兰考当县委书记时“兢兢业业工作,干中学、学中干”和“竭力为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而奋斗”,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焦裕禄精神,这种精神可谓是刺破片中出现的一些沉重画面的法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已开始尝试从宏大叙事转为细微描写,力求调动观众的兴趣。[6]《焦裕禄》各集内容的大量场景或片段被有机缝合、恰当显现,紧紧围绕“焦裕禄精神”这一主题,使观众在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的主旨中感受时代脉搏。
一是亲民爱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全剧凸显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焦裕禄精神之所以感人至深的内涵所在。焦裕禄同志有一种“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感,有着亲民爱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正确看待党和人民的关系就是舟和水的关系,他所强调的“如果我们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那太可怕”仍掷地有声。作品充分刻画了焦裕禄敢于担当的个性特征,坚持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和支持。
二是艰苦奋斗。焦裕禄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和充满干劲的奋斗姿态。影视中的焦裕禄身上似乎永远有一股使不完的拼劲和披荆斩棘的闯劲儿,焦裕禄同志靠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和双脚走遍全县的角角落落。李明的一句话透露出他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兰考140多个大队里的120多个。焦裕禄下乡时不给老百姓添麻烦的高大公仆形象,极大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当时县里有些干部提出要把上级的拨款用来改善县委机关办公条件,遭到焦裕禄同志的断然拒绝,焦裕禄的好作风给观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三是科学求实。焦裕禄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凡事都要探求就里,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谋发展。焦裕禄同志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自行车”是贯穿全剧的重要符号,为观众带来大量视觉意象,并起到轉场的效果。电视剧中很多镜头刻画着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与老百姓没啥区别的衣裳,常年奔波于群众当中。焦裕禄同志在一次现场办公会后决定正式撤销兰考县劝阻办,改为“除三害”办公室,这是他科学求实的一个生动缩影。
四是迎难而上。焦裕禄同志勇于担当作为,善于攻坚克难,敢于在老问题面前较真碰硬。他语气坚定地说,“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这种不讲条件、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做事风格,让观众备受鼓舞和振奋。针对治沙治涝治碱难题,焦裕禄注重从源头治理,在深入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开展工作。他认为若不调查研究,那就是“官不大,僚不小”的体现。风沙严重的时候,焦裕禄总是战斗在治理风沙的最前线。为了查清水道,科学疏挖河渠,焦裕禄经常“不论时间地点,大雨就是号令”的实地工作。为了掌握盐碱的灾情,他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鼓舞士气,号召当地干部群众像蚕吃桑叶一样把兰考的土地翻上一遍。剧中的他没有丝毫架子,经常走访群众,请教除“三害”的经验,总结好的经验和有效办法。
五是无私奉献。焦裕禄纯粹地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行。他虽是一名县委书记,但“紧巴巴”地过日子,对自己和家人“小气”得有些不近情理,对别人和百姓却大方得很。例如,他屡次拒绝县委补贴、用家里大米换取同事的粗粮、自掏腰包给群众送药品、生活用品等暖人心的事迹。为了救助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干部和群众,他会上下定决心,派人到外地购买议价粮,那个年代,统购统销国家的粮食是条红线。如果规范政策,他很有可能面临严重的处分。但焦裕禄斩钉截铁地说:“救命要紧,出了问题我一个人扛着。”[7]
三、榜样的力量点燃“信仰”之火
电视剧《焦裕禄》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属性,剧情在彰显共产党员信仰的温度时,在真情演绎中透出创新创业的信念,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赓续红色血脉、赞美人民文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人民意志”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唤起广大观众特别是党员干部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和具体行动上的效仿。
(一)牢记共产党员身份,不忘初心使命
历史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原乡,无论革命史还是当代史,无论革命先辈还是时代典型,都有着取之不尽的故事素材与思想资源。[8]该片中很多情节,大量体现出焦裕禄同志不断践行“关心群众比关心个人更重要,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这样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9]的理念。
电视剧《焦裕禄》以艺术而不失真的形式承载了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做好人民的勤务员。“政者,正也。”“正”是为政之本,共产党员要定位准、摆位正,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不逾矩,有作为。共产党人要有“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情怀,时刻不忘党员身份,不断思考如何更好践行党的宗旨,主动增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本领。新时代党员干部,应该把人民至上理念扎实有效地贯彻到工作始终,这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常在内心深处叩问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二)学习借鉴焦裕禄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焦裕禄》中的许多细节充分显示了他高效的工作方法,叙事手法灵活多样,侧重于对焦裕禄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真干事、敢担当”意境的淬炼,再加以合适的声效和画面,巧妙地衬托出优秀人民公仆的精神之纯粹、信仰之坚定、干法之得当。
影视中的焦裕禄,在团结县委一班人带领群众改变兰考县落后面貌的过程中敢于担当、善做善成,他科学的工作方法至今仍具有指导价值。如吃透领会上级精神,乐于创新抓好落实,他讲话的依据是《人民日报》的社论和《河南日报》的有关报道。再如,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他时常骑着自行车到群众中去的镜头不断闪现。全面掌握县里突出的好典型或坏典型,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焦裕禄的讲话总能引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这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用平等式和质朴性的话语让人们感受到“尊重”“真情”和“温情”,拉近了与群众聊天的亲近感,营造出共同语言的良好氛围;二是他经常性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说的都是内行话,真正说到群众的心坎上。
(三)尤为注重好家风家教的倡导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曾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10]在剧中,焦裕禄待人接物的一举一动,时时处处能体现着好家风家教浸润的结果。他虽为“大官”,但是对每一位干部群众的称呼和交流都很得体,充满尊重和温情。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电视剧《焦裕禄》呈现出焦裕禄除了“做官”的优秀和成功,也体现出他在父亲、儿子、丈夫多重家庭身份的柔情与深情。主人公官德和私德的统一,深刻蕴含着好的家教家风的价值意蕴,极大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
结语
纵是讲述英雄模范的电视剧,仍然逃脱不出电视作为“意义与快乐的承载体和激励体”[11]的普遍本质。该剧通过讲述特定年代焦裕禄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事件,对主人公日常言行的无痕雕琢,成功塑造出焦裕禄的人物形象,使人物角色更加真实丰满、更富感染力和更加接地气,完成了艺术作品和主流价值观的叙事对位。导演对焦裕禄的形象没有刻意拔高,更多地是从群众视角出发,深入挖掘焦裕祿身上的无数闪光点,着力在内容的深度、叙事的表达和镜头的呈现上下功夫,让观众深受教育和鼓舞,坚信焦裕禄精神是一座精神丰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定会熠熠生辉、价值永恒。
【作者简介】 张 超,男,河南项城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学研究;
王建华,男,内蒙古赤峰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社会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
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2VSZ0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疆工程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基地: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使命认同及实践路径研究(编号:XJEDU2022J03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建新,李道新.《1921》:献礼片的创新实践与中国电影的整体思维——黄建新访谈[ J ].电影艺术,2021(04):105-111.
[2]侯洁.背景音乐在电视剧中的运用[ J ].当代电视,2016(11):60-6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48.
[4]辛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逻辑[N].光明日报,2021-12-29(11).
[5][6][7]邓瑶,欧阳宏生.论革命领袖传记题材电视剧的现实意义与创新性发展[ J ].电影评介,2019(20):102-107.
[8]刘永昶.影像传记叙事的“拉远”与“走近”——论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的历史呈现[ J ].艺术百家,2021(05):89-93,180.
[9]博山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的80则贴心话[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6.
[10]习近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6-10(01).
[11][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