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似长河,自信耀东方

2023-12-01 11:12骆琼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4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骆琼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三科统编教材在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通过部编

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明确了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色,而在新理念新思路的引领下,更是将传统文化植根于教材中,借以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及优秀的革命传统的种子播撒在每一颗跳动着的年轻的心灵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革命传统    文化自信   

正文

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依托,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停更新。随着统编教材的深入使用,在教材选编的系统上也做了许多改善,在选文时将中国传统文化、各地地域文化以及中国优秀的革命传统渗透到教材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在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统编”语文新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 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其中的“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以文奠定强大底气。[1]笔者将着重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及八年级教材为例,简要阐述统编教材在选文方面的特点。

一、世事百年,乾坤万里——传统文化耀新辉

无论世事变迁,中华文化都是闪耀在世界东方的璀璨明珠,如醇酒,愈陈愈香。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较为直观的如一些中国传统节日提上假期日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对一些所谓的西方洋节的冷漠化处理,这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的百姓特别是处于文化知识高速学习中的青少年一些对中国文化的再吸收。而更为直观的便是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统编版教材的编写。通过对选材的增删,保留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如下所示:

1.从《河中石兽》到《活板》,删改有章法

在删改的文章中比较直观的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原有的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变为了《梦溪笔谈》中的《活板》,作为老文新编,《活板》为何在离开中学语文课本若干年之后又重新被选编进教材了呢?

通过表格中对两篇文章涉及的内容和主旨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活板》代替《河中石兽》是有迹可循的。

A. 大单元意识下的主题契合度更高。

综合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读,选文所在的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探险和科幻主题单元,其中涉及的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有对未来的大胆想象。《活板》更契合本单元的探险、科幻主题,活字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正是对当时未知领域的一次探索。

B. 文化传播的一场质变和革命

对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中国古代而言,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更是一场文化传播上的革命!承载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当时发展的一大助力。而对现在的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显得十分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着学生从摸索手中的书本开始,品淡淡墨香,让学生了解当时这伟大的发明的实际意义,借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2.中国古典名著进课本,阅读系统化

在统编版教材中,编者选取了一部分中国经典名著,通过这些名著的系统性阅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和了解。以下是统编教材中出示的古典名著

如表格所示,部编版教材循序渐进地选取了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古典名著,特别是集中在九年级的教材中,不难发现,编者经过深思熟虑,以《西游记》为发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西游记》以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光怪陆离的人鬼妖魔共同组成了一部瑰丽的长篇巨制,很能吸引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循序渐进通过具体单元进一步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指引他们打开文化长河中的华丽长卷,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然也能给予孩子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途径。

3.民俗文化有特色,文化有新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有各地的风土人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秀美,不一而足。行千里路,讀万卷书,统编版教材将各地文化囊括其中,足不出户也能赏到各地美景,还能品到民俗风情。不仅教材中有所涉及,与教材同步的作业本也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展开翅膀,对民俗文化有些许了解。

A.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作业本P96

体会文化之美,结合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思考随处可见的“文化味”是否会冲淡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自然和家常的特点?

B.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表现各地风土人情、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社戏》——中国农村特别的江南地区尤为盛行的戏

《回延安》——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富有浓郁陕北风情的诗歌

其中作业本P10所示,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以此谈谈对陕北地域风俗的认识。如: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这是陕北人民特殊的穿着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这是当地特有的围炕而坐

《安塞腰鼓》——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陕北文化之歌

《灯笼》——承载着厚重文化内涵的一首爱国高歌

统编教材对于民俗文化是十分重视的,民俗文化其实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既是教材对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有意渗透,也是通过这一媒介在祖国的下一代中有很好的传承,符合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民俗文化的教学应该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为深入理解文本服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民俗文化在文本结构及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民俗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为全面落实当代乃至未来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编者可谓用心良苦。

二、一把燎原火,胜似满天星——优秀革命传统延展

统编版教材中,革命传统类课文有许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新增了《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而八年级则增加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者是作者魏巍自朝鲜战场归来后所撰写的报告文学,在语文课本中悄然消失二十年后,又重新回归课本。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近年来如《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优秀电影电视剧的放映将那些年壮烈牺牲的英雄们的身影重现在眼前,视线又被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彼时,英雄们青春年少,此时,新时代的少年们风华正茂。岁月长河中,他们依托语文课本肩并肩,拳拳爱国之心燃烧在胸腔之中。如今,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不正是当时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们用血肉之躯,以满腔热血铸就而成的吗?死亡并不代表消散,也许遗忘才是。统编版教材正是以文字的形式把革命的精神蕴含其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媒介,通过对碑身浮雕的细致描绘,将民族自豪感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小结:温三立说“课文体裁,题材,样式丰富,突出民族传统文化色彩,尊重多元文化,重视多科学沟通,发挥课文的多样功能。 ”[3]统编教材在原有的人教版基础上更加深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契合立德树人的要求。传统文化、革命精神,写在字里行间,也印在内心深处,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火种,汇成一副宏伟蓝图,树立积极的人生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应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中华文化的传承正在我少年。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为例浅谈选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革命传统类文章,依托文本解析落实青少年文化自信的作用。百年树人大计,在教育的角角落落,在人生的时时刻刻。

参考文献:

[1]徐国栋.统编新教材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谈[J]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 年度课题,2018(09)

[2]刘玲玲.初中语文关于民俗文化的教学思考——以统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刊.2020(04)

[3]秦淑芳.部编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分析.[J]读与写杂志.2018(09)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