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题叙事与人文内涵
——以电视剧《三泉溪暖》为例

2023-12-01 18:50姜蕊
声屏世界 2023年16期
关键词:高云乡土农村

□姜蕊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2023 年2 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影视剧创作也要与时俱进,表现新时代风貌。2022 年,以《三泉溪暖》《大山的女儿》《幸福到万家》等为代表的一批农村题材主题电视剧闪耀荧屏,其中电视剧《三泉溪暖》在2022 年5 月登录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全国收视率在同时段电视剧排行榜上一直居于首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对该剧给予好评,称其为“沁人心脾的暖心大剧”。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2 部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之一,该剧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的真人真事为艺术原型,讲述了主人公高云溪担任三泉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发展百年古村的故事。作为一部极具现实性和时代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三泉溪暖》在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通过再乡土化叙事、青春化叙事、情感化叙事,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了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为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叙事框架:新发展理念视角下致富路径的选择

在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摆脱贫困、追求富裕是贯穿始终的主题。秦丽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传播效力研究》一书中,将“贫穷与富裕”主题下的叙事框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单纯对于物质丰裕的追求,包括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致富故事;一类是从精神层面对于“双面贫困”和“单面富裕”的思索;第三类是对于致富的代价问题的呈现与思考。[1]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对致富路径的思索不再是简单的结果导向,而是着重体现在多种致富道路中哪种路径代价更低、发展更持续,重点在于对致富方式的评判。《三泉溪暖》正是从这一角度切入,体现了近年来农村发展从单纯追求物质富裕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转变。

该剧以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的真实故事、真实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是一部时代感非常强、社会关联度非常高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不同于其他脱贫攻坚剧大多呈现的是偏远乡村,该剧立足于三涧溪村的现实区位特点,聚焦的是城郊村的发展治理问题。剧中,老村主任李永福为尽快实现村民收入翻番,不愿立即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风险的化工厂,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高云溪则希望通过招商引资腾笼换“业”,践行“两山理论”,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全剧以新旧两代引路人对于致富路径的选择冲突为叙事主线展开故事:化工厂爆炸、黏土矿渗水、泉水河污染、工厂停工带来村民冲突……对于已经实现脱贫奔小康的三泉村来说,如何改变泥沙俱下的粗放发展方式,走上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全剧回答的核心问题。

这种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对于三泉村致富路径的呈现,使该剧具有了鲜明的导向价值和现实意义,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让更多观众看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从蓝图擘画到落地结果。

乡土景观与再乡土化叙事: 围绕农业, 讲好田野故事

《三泉溪暖》作为一部脱胎于现实的电视剧,不仅运用写实主义的影像表达对三涧溪村当地的地域风貌、生活形态进行了真实呈现,同时通过故事和角色建立起艺术真实的叙事逻辑,使该剧具有了记录与审美的双重价值。

地处章丘区城郊的三涧溪村,曾是老百姓口中“神仙都救不了的问题村”。2004 年,高淑贞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风光、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等资源优势,以文旅发展为突破口,通过党建引领、三产融合发展,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剧中高云溪提出的“山泉河湖城一体化发展打造综合性美丽乡村”的构想,正是基于三涧溪村的实践提炼。剧中场景几乎全部在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朱家峪等地实景拍摄,百脉泉水、明水香米、龙山黑陶、章丘铁锅、煎饼大葱等独特的本地元素,也在剧中得到充分展示。

温铁军在《回嵌乡土》序言中提出,乡村建设的“再乡土化”具有以下基本内涵:“与乡土紧密结合并充分互动,促进各种发展要素向‘三农’回流,努力改变乡土长期被当作‘问题’和‘对象’的状况,对乡村遭受破坏和不可持续困境进行积极应对与创新探索。”[2]在新时代的发展逻辑下,三涧溪村正是依靠激活地缘内生力,对传统产业、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构建,实现了从“去乡土化”到“再乡土化”的发展,该剧在主题立意上也对此进行了呼应。

与多数农村剧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淡化土地和农业的价值,把致富路径重点放在寻求土地外的发展空间不同,该剧把关注的目光牢牢锁定在土地上。土地是农民的根,老村长李永福在病床上还惦记着秋收在即的稻田,一出院就下了地,他说:“咱是农民,农民有农民的本分……你误地一阵子,地误你一季子。”土地,不但具有经济功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还具有生态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的功能。三泉村的百年品牌——贡米,不仅成为村民日常餐桌上的一粥一饭,更是唤起离乡多年的老者儿时记忆的一味引子。剧终,历经波折的三泉村洗泉成功,金秋时节村庄又重现稻浪翻滚、稻谷飘香的丰收景象。伴着《悯农》的童声吟诵,镜头掠过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观众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的农村,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情节设计上,该剧围绕“治污”和“发展”双线推进:一方面,通过贡米质检危机、化工厂违法排污调查、洗泉治污行动设计了多重矛盾冲突,架构起“治污”的叙事主线;另一方面,剧中高云溪、李铭泉等年轻人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物流中心,打造观光农业区,改造乡村民宿,建立黑陶生产合作社,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加了土地的“含金量”,拓展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使传统农业焕发了生机活力,同时传统又以其自身的魅力反哺滋养着乡村发展。

在围绕“土地”讲好田野故事的基础上,该剧还立足当地风物,通过成立铁匠合作社、机器化生产黑陶工艺品、修复古村落、发展乡村民宿、建立康养中心等故事单元,构建起另一条极具特色的叙事线。该剧播出期间,当地黑陶、铁锅等地方特产在电商平台上销售额猛增,电视剧也由此发挥了“宣传也是生产力”的带动作用。

新人形象与青春化叙事:围绕人性,讲好成长故事

电视剧艺术是人的艺术,电视剧的叙事主题需要鲜活的人物形象作为支撑。在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是引领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和政策文化的发展演变,这个群体自身的形象内涵也经历了“从‘模范’叙事与崇高美学内涵、‘公仆’叙事与人民性指向、‘能人’叙事与党性原则、‘人性’叙事与新时代文化诉求的动态融合的过程。”[3]

该剧女主角高云溪是以现实中三涧溪村党支部书记高淑贞为艺术原型创作的。高云溪从小在三泉村长大,毕业后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福爸福妈回到家乡机关工作,又临危受命担任三泉村党支部书记。她在生活中温柔善良,在工作上果敢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基层女干部,该剧在形象塑造上并没有过分进行道德宣扬,将她英雄化甚至神化,而是通过“人性”的展现拉近她与观众的情感距离。高云溪的扮演者王力可曾在采访中表示,这个角色最打动她的,就是高云溪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她感念养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青梅竹马的同窗手足之情,对自己成长于斯的村庄和看着自己长大的父老乡亲怀有质朴深厚的感情。

在叙事上,该剧摒弃了大女主“一枝独秀”的叙事手法,通过“一人掌舵,众人划桨”的群像刻画和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利益纠葛,把高云溪的人物形象烘托得更加立体。剧中最具看点的是高云溪与“福爸”李永福之间的关系。李永福既是村委会主任,又是高云溪的养父。作为村主任,他是村民们眼中的“能人”,既大公无私、敢闯敢干,又霸道独裁、保守顽固。李永福一心带领村民们增收奔小康,因为与高云溪的发展理念不同,他反对高云溪关停化工厂。当高云溪面对村里复杂的人情世故一筹莫展时,为了劝退高云溪,他也常常冷眼旁观,但是作为养父,他对高云溪却视如己出,甚至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李铭泉还要好。在村民围堵工作组、丰收节冷场等关键时刻,他又利用自己多年来在村里的影响力,多次出面帮助高云溪解围。两人之间既有感人至深的父女亲情,也有对于治村理念的分歧矛盾,复杂的人物关系为人物的成长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成长,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思想的转变和成熟。剧中,思想保守的李永福、罗梦达、张麦圈等“老人”,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李铭泉、孙梅梅、马伯如等一批具有新知识、新视野、新思想的年轻人,通过找准自身优势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主动融入乡村发展大局,在助力家乡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剧中高云溪这几个年轻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不狗血不虐心,温暖而纯净。他们在事业上互相鼓励相互扶持,面对感情困惑没有猜忌纠缠,拿得起放得下,展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交往关系。与形象上的“青春化”相对应,该剧通过对“成长”主题的诠释,实现了价值理念上的“青春化”升级。

家国情怀与情感化叙事: 围绕家文化, 讲好治理故事

农村现代化不仅是生产方式和产业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并非是城市文化以新代旧式的简单移植,而是在深入挖掘乡土情结、地区资源禀赋、耕读文化等优势内核基础上培养农民主体意识,维护乡村文化秩序,提升乡村文化建设适配性,促进乡村文化振兴”。[4]

剧中,三泉村村委会入户墙上悬挂的红色“家”字符号多次出现在镜头中,这个“家”符号,源于高淑贞在三涧溪村创办的“家”字形管理体系。“家”文化体系建设,也成为三涧溪村破解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一大法宝。“一株花开满坡香,一家煮饭四邻香;日子对日子的呵护,人心对人心的关爱。”《三泉溪暖》片尾曲《回家》唱出了这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人情温暖。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历程中,乡土中国的“仁爱互助”“和衷共济”“家国天下”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三泉溪暖》正是从“家事”这个小切口进入,用家事牵动村事,以村事回应国事,通过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呈现了温情感性的家国情怀。

高淑贞在阐述“家”字形管理体系曾指出,“家”字最上面的一点,代表党组织。乡村治理,关键在党建引领,主体是农民自身。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农民本应是乡村建设和话语表达的主体,但是关照过往人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很多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都把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外来人员身上,讲述的是自上而下的外来力量如何在农村贫困地区内部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故事,而本土农民或是以顽固落后的对立形象存在,或是以被启蒙、被拯救的弱者形象存在,农民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重视和呈现。《三泉溪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外强内弱”的叙事模式,对于三涧溪村的乡村治理实践进行了艺术化呈现,尤其凸显了在新时代和新政策背景下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呈现了农村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剧中,在一场东方书记进村调研,与村民围桌闲谈的戏中,村民二泉说出了三泉村的三大弊病:支部不谋政,三村不团结,主任不民主。从表面上看,三泉村已经过上了户户有存款、家家有楼房、出门有小车、人人能挣钱的好日子,但是产业落后、环境污染、人心涣散的现状为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面对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高云溪不是依靠单打独斗,也不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命令传达,她召开村民大会,设立村民议事厅,从关闭化工厂、炸掉黏土矿,到贡米赔款、干部去留等,她都要听一听村民的意见。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扮演的不再是简单的“工具人”角色,他们不再集体失语,而是有了自己的思考,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围堵工作组、讨伐高云溪到群策群力治理污水、同心协力完成订单销售任务,他们从感性狭隘到理性包容,主体意识得到成长。

剧中还有一场区人民法院流动法庭在村广场公开审判李永福、罗梦达的戏,即使有2013 名村民的请愿书,即使李永福是在被哄骗的情况下签署了法定代表人变更文件,对梦达化工厂违法排污并不知情,但作为公司法人他仍以污染环境罪被判处一年零八个月有期徒刑。可以说,这次审判在法理与人情的碰撞中完成了一次法律宣讲。至此,三泉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得到完整呈现。

结语

中国乡村,既不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也不是避世的乌托邦。面对这样一个浩荡向前、波澜壮阔的时代,电视剧《三泉溪暖》既没有回避乡村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矛盾,也没有将农村生活过度诗意化,而是紧跟时代脚步,用一种温暖而理性的视角看待当下乡村振兴的现实实践,撷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建设性的人和事,将思想性与艺术性、现实性与故事性相融合,展现了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新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有益启发。

猜你喜欢
高云乡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走进新疆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人生之秋也当天高云阔
Our Lovely School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