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格局深度变革,主持传播下半场将走向何方?

2023-12-01 18:50董知铖
声屏世界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口语受众

□董知铖

近些年来,内容短视频化,用户观看时间碎片化,观看习惯速食化,分享习惯主动化,受众的习惯、审美发生了诸多改变,受众从最早的被动接收变为选择性接收。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其中的关键角色,在相关传播领域也表现出了诸多新现象和新变化,譬如新闻主播朱广权在电视大屏上贯口式的播报与评论;王冰冰、马凡舒等网红主持人在各自新闻场域打破电视与互联网的次元壁,吸引无数流量;CGTN 观点类节目主持人刘欣与FOX 前主播翠西·里根的跨洋连线辩论引发对对外宣传中跨文化传播的深度思考等,可见主持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原本的固有形象被解构并重塑。

口语传播、播音主持、主持传播

口语传播指传受双方或多方主要以语音形式并辅以各种体态语传播信息知识,传达观点见解,传递情感态度的语言交际活动。台湾世新大学在1992 年设立口语传播学系,厦门大学新闻学院则在2009 年设置口语传播专业,不难看出都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考虑到播音主持与口语传播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故我国高校多将口语传播课程设置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之下。[1]

播音主持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有声语言表达,但传播范围没有口语传播广泛。伴随着广播与电视的广泛普及,播音员、主持人在发展初期成为口语传播活动符号化的典型代表。但随着新兴媒体、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红博主们又把大家带入了“电子口语传播”时代,即小屏语言方式向口语化倾向转变,这也为口语传播与播音主持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回顾播音主持发展历史,最早来源于新闻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播音主持旨在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等能力,能担任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2006 年后,播音教育的博硕培养和学位授予逐渐向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两个方向交叉。2010 年,播音教育基本脱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属的三级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范畴,学科归属不仅决定培养人才的专业方向和职业素养,还决定着该专业的未来发展走向。目前,播音学归类于艺术学范畴,本硕博教育在语言学、艺术学、新闻学等学科基础上进行交叉建构。[2]播音主持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特点。[3]

播音主持与口语传播始终表现出各有所长、部分重叠、你中有我的特点,[4]经历了从蓬勃发展到遍地开花再到面临瓶颈的不同阶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无法与口语传播直接划对等号,这与社会环境、汉语本身特征密不可分。播音教育层面更注重其艺术属性,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也多以技巧为主,新闻类课程为辅,[5]这就导致个别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在实践和实际工作岗位中出现“离开稿子不会说话”的窘境,使得播音主持被诟病“播音无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在短暂几年口语传播实务研究生招生后,目前已不再设置该方向,笔者认为播音教育陷入了被动状态。部分反应快的高校会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相关课程,但与业界实际需求始终存在断档现象。以互联网电商主播为例,课堂教学始终难以提供真实的场景,较难适应特定环境的传播要求,因而在教学中与业界导师建立紧密合作与实训尤为重要。

主持传播面临的问题

主持传播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在大众传媒等平台上所实施的传播行为以及所展开的传播活动。主持传播是通过口语传播活动实现,是人际传播手段中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形式。自播音教育从属于艺术学范畴之后,在校教授课程偏重艺术学,播音主持艺术学本就很难向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寻求更深厚的助力和加持。作为具备深度应用特征的学科,主持传播必然与业界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但学界对于业界的传导存在着天然滞后性。播音专业教学层面的不足愈发突出,部分脱离媒体机构实践尤其是新媒体实践的迫切需要,部分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普遍质量欠佳,开放度不够,触及面窄,导致学术实际应用能力差,学了用不上,毕业跟不上业界发展速度等,无法适应融媒体格局下的传播要求。主持传播已然来到了下半场,只有向外求新求变才能找到未来发展的可能。

技术创新对口语传播和播音主持的影响

技术创新推动主持传播的交互传播新空间,互动性和及时反馈机制是传统广电传播中所不具备的。以新华社的新小浩为起点,数字人主播形象已在全国各类媒体机构,甚至自媒体账号中大面积应用,发展速度比人类想象得更快,这就使得主持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即AI 主播(数字人)也可以进行主持传播,例如湖南卫视小漾、山东卫视超写实主持人海蓝、云南卫视虚拟主播小彩云。但无论是虚拟技术还是穿戴设备,实际上它们都是由真人主持现场配音加后期制作共同完成的。AI 数字人等新事物的出现,对于播音主持从业者和行业是得力助手还是潜在威胁?目前来看,AI 主播难以完全以自身进行人格化的主持,仍需结合播音主持的配音演播功力才能呈现更好的效果。但人们必须承认新兴技术已经对播音主持和口语传播带来了极大挑战,例如在AI 配音领域,科大讯飞最新“聆听节气的声音”《雨水篇》在情、声、气技巧层面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以假乱真”,优于其5 年前《创新中国》的语音合成技术,引发了业界、学界新的震动。同时,随着AI、AIGC(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等新技术的快速演进和进化革新,2023 年4 月,腾讯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提出“人人都能打造数字人”产品的口号,顺势推出腾讯智影软件。普通用户使用该软件的数字人模型即可自动生成所需视频,因而当原本只能在媒体机构和科技公司使用的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后,新技术与有声语言艺术间竞赛下半场的大幕才刚拉开。不可置否,每一次新技术的变革产生都会撬动原本平衡的产业结构,但从宏观历史发展维度看,笔者认为这能鞭策人类树立危机意识,挖掘自身新的可能,同时也为将来的人机互动打下基础。可以预见,尤其是以被动性发展特征的播音主持领域的生命和维度反而得益于此得到拓展。

主持传播的个性化传播路径探索

新媒体传播语境、载体、舆论场环境、应用场景、广告商运营情况与传统媒体时代存在巨大差异,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与媒介使用行为的移动化相互作用与影响。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等一众社交媒体广泛占有受众时间,改变了原本受众获取信息资讯的习惯,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正变得越来越移动化、伴随化,展现了融媒体格局下越来越多的有声语言表达者选择从传统电视化语言到生活化讲述加以转变的过程,伴随性的口语传播方式也因此重新得到青睐。换言之,以互联网思维为传播基因的破圈点,大小跨屏的互动使得口语传播与播音主持面临新的发展格局。

社交媒体的强势传播使得口语传播与播音主持之间的界限开始打破,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产品讲究“流量为王”、垂类覆盖,从传统广电到网络新媒体,传播基因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网红博主、KOL(意见领袖)可以被看成是主持人这一角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体。因为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和审美习惯,他们受到平台、用户、粉丝的大力追捧,而新媒体话语样式的口语化特征,无不深刻影响着传统媒体主持人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面对这些网红的降维打击,主持传播中的主持人选择呈现出立体多面、分众化的声屏形象。

《新闻联播》的爆款新媒体产品“主播说联播”可谓是近年来主持传播中的典范,打破了电视新闻播音员在观众印象中传统固有的形象,尤以关注网络上的热点话题,以权威媒体平台作为背书,结合口语传播中人际传播和播音主持双重叠加特点,具备了可持续性传播的特质。播音员、主持人要深挖自身潜力,使用人文关怀这个情感升温器,强化自身人格魅力,保持受众关注度,增强受众黏性,给予他们情绪价值和互动感,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播读是书面语的有声语言化,讲说才是口语化表达,是发自内心的交流愿望。当行业中的传播对象逐渐演化成社交对象,[6]就需要格外注重语言文字背后所代表的运行逻辑和受众的内在情感需求,这要求主持人在内功修炼上要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灵活应用,成为熟练切换不同语态,能引发受众主动传播,有温度、有感知力的跨屏主持人。

启示与思考

如今,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口语传播与播音主持两者不是取代、替代关系,而是在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互相借鉴,[7]以此增强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样地,传统广电、移动互联网媒体存在竞争与共生的新局面,[8]取决于播者与受者的互动,但在传统媒体时代,简单的受众互动难以与互联网传播的即时反馈相抗衡。通过无延时的跨屏沟通互动,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更近,传播者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而接收者也能更好地理解传播者的意图。从人际互动再到未来可预见的人机互动,不同场景下对内容生产网生化、跨屏化应是主持传播的融合之策。

在融媒体时代,口语传播、播音主持、主持传播需互相促进,进行深度交融。播音主持教育和行业也应主动追赶,把握舆论场传播新特点及人和社会的本质关系,在洞悉智能传播场景新特征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以培养口语传播人才为大方向,将两者的优势加以结合,培养具备卓越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传播等沟通能力于一体的主持传播人才。在经历一个甲子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后,人们终将迎来播音主持教育和所属行业发展历史上的转折点。随着指挥棒的转向,更多的播音主持院校将文化素质考核放在首位,是否有可能将个性化、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带回到精英化教育初始的起点,将拭目以待。

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一门特殊的交叉性学科,若反应滞后、故步自封,又如何求得未来发展。笔者认为播音主持教育需保持、拓展、迁移自身具备特殊的核心优势,转变被技术、市场、受众喜好推着走的被动发展模式,加快学科的内在建构改革,主动拥抱、深度融入新业态和新技术。在融媒体时代,主持传播与网生化的结合是破圈的机遇,无论是谋求更高的学术地位,抑或是在实际应用领域,都不失为向外探索更多可能性的路径。从播音主持教育层面看,在巩固自身特殊优势的同时,也要锻造出独一无二、具备人文主义情怀和特殊人格魅力的声屏新形象。共情意识是人类能发生情感联结的必要条件,至少目前看来依旧是器质性上的需求和基础,是机器和技术尚无法做到的。但人们要具备危机意识,ChatGPT 的出现使得人机交互传播方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甚至在人类用户的恶意提问中,机器人出现了情商应对,即对人类加以体恤和引导。展望未来,从构建“四全”传播体系到媒体深度融合,再到未来人际传播延伸向人机传播的智媒传播趋势发展。当人类语言结构与算率、底层数据紧密融合,传播方式和形式将不止于媒介本身,不止于科技,不止于数据和算法,应是把播音主持、主持传播和口语传播在内的人类共通的情感纽带作为联结的最佳时机。

新技术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激活主持传播新可能的催化剂。媒体变革的瞬息万变,只有自身不断寻求新突破,方能不落后于时代,因而要用包容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的方式面对。要被AI 等新技术取代的“工具人”终将会被取代,AI 自身也不例外。从播音主持行业领域和媒体性质的特殊性来看,人不会也不该被完全取代,人也更不能被技术奴役捆绑住,故主持传播要博采众长,不断运用新兴技术,结合两者优点打好多元配合。借力技术驱动,促进主持传播与四全体系深度有机融合,寻求、拓展发展新空间,在未来的智能媒体传播时代占得发展先机,求得立足根基。

猜你喜欢
口语受众
口语步步高:乐说节假日
酒中的口语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口语对对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