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斯符号学视角下论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的叙事策略

2023-12-01 18:50郑玉振
声屏世界 2023年16期
关键词:皮尔斯符号学符号

□郑玉振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不断加快的进程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成为社会发展一个重要主题,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从2020 年到2023 年,河南卫视播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受到媒体和观众热捧,推动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性发展。

符号叙事和皮尔斯符号学

符号叙事是指将符号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系统,组合方式包括符号叙事的视角、符号要素、符号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从而形成意义的过程。[1]符号能通过媒介在不同个体间流动,其表意功能能够延展指代对象的深层含义,增加指代对象的饱和度和立体感,并助推文化符号意义的交换和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符号学思想随着国外语言学和传播学等理论著作进入我国,其中索绪尔二元符号学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并演变成为符号学的代名词。新世纪以来,符号学和叙事学在文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传播领域的符号叙事研究主要聚焦于传统文化节目、广告宣传片、纪录片和新闻节目等人文类节目内容。

皮尔斯符号学体系是一个有别于索绪尔二元符号系统论的理论系统。皮尔斯认为符号是一个由符号(sign)、解释项(interpretant)、对象(object)组成的构成物,即符号是表意三元关系中的一个要素。皮尔斯认为任何符号都是由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共同构成的三元关系,其中再现体是符号载体,对象是符号所代表的事物,解释项在三元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解释项是符号在解释者心中所创造的相等的或更为发展的符号,可将其理解为符号在解释者心中所产生的意义或思想。[2]皮尔斯的三元分解方法强调符号意义的空间演绎和延伸能力,同时也给予符号表意展开延续的能力。[3]总之,该理论系统强调符号的表意重点是解释者对自身符号意义的理解和阐释。

在符号三元关系基础上,皮尔斯认为“解释项”会因传受双方的交流而进一步流动,形成“三元传播模式”。该模式将解释项进一步分解为意向解释项、效力解释项和共同解释项。其中意向解释项是由信息发送者所决定的,表示发送者所希望传达的内容;效力解释项则由信息接受者所决定;共同解释项是发送者与解释者为使交际得以发生而相互融合形成的合意,共同解释项是传受双方进行有效沟通的核心。

目前,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面临传承和传播上的困境。在传承方面,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意义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与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存在传受隔阂;在传播方面,因讲述方式陈旧或创新讲述方法不成熟而乏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基于此,需要实现旧内容与新形式的统一,引发传受双方对传统文化意义认同的共鸣点,该共鸣点就是皮尔斯符号学中的共同解释项。

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节目

河南卫视已连续三年推出以“中国节日”为主题的系列节目,系列节目均以文化传承为主线,以家国情怀为核心,以剧情的方式进行符号叙事,使得传统文化故事雅俗共赏和回味无尽。节目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打破传统文化叙事的固有方式,探索传统文化与表达方式的衔接点,并采用“网剧+网综”的传播策略,最终成为现象级作品。

皮尔斯符号学三元关系对节目的叙事逻辑和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即从文化符号到意义阐释,再到受众无限衍义,民族文化内涵中的深层含义得以有效传达和认同。河南卫视已推出三期《中秋奇妙游》节目,其中2021 年《中秋奇妙游》延续系列节目“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的特点,呈现了一场高水准、创新性、精致化的视听盛宴,[4]多个系列节目实现通过Bilibili、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和《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推动,成功炸圈。据此,本文选取该期节目作为个案,以探析该节目的传统文化叙事逻辑。

2021 年《中秋奇妙游》的符号叙事建构分析

2021 年《中秋奇妙游》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10 个节目,共计38 分钟。首先,为分析节目的建构叙事符号逻辑,笔者将节目内出现的相关符号划分为语言文化符号和非语言文化符号两类,这两类符号形成统一的符号系统,促进符号突破时空限制获得传播。语言文化符号是阐释传统文化故事的重要媒介,《中秋奇妙游》的语言文化符号分类为解说旁白、人物对话和历史文字三类,在节目中发挥着解释和交流作用;非语言文化符号包括图景符号和声音符号。接着,从皮尔斯符号学的无限衍义理论出发,探索节目是如何表达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

《中秋奇妙游》内容本身可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即“再现体”是荧屏上呈现的节目内容,“解释项”是充满想象的传统文化和节日内涵,“对象”为特色鲜明的地域传统文化和中秋节日内容。该系统围绕传统文化和中国节日两个主题,融合大量富有表现力的文化符号,为传受双方搭建传递和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共通空间。根据皮尔斯符号三元关系,《中秋奇妙游》节目的符号叙事构建关系为:以中秋节日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内容本身作为再现体进行叙事,继而展现特色鲜明的地方传统文化和节日内容,最终提取和解释充满想象力的中国节日和传统文化内涵。

语言文化符号。一、解说旁白。解说旁白便于直接解释传统文化内涵和画面构成,包含人物说辞和画外音解说两类。鉴于我国历史文化和故事资源丰富且悠久,受众对于传统文化故事中的内容和意义并非全部耳熟能详,就需要语言文化符号扮演解释者角色,以通晓传统文化叙事的内涵或寓意。在《秋月稷》中,随舞龙、烟花等画面出现的旁白为“鼓舞避疫,愿天下丰谷,四海民安”,使叙事内容反映节目主题;《和》中伴随笙和唢呐的伴奏乐曲,演员“打斗”画面出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的文字,解释了人物动作符号中关于太极文化的内涵。可见,解说旁白向观众交代了叙事主题和画面含义,对于讲述传统文化特质和传达深层意义必不可缺。

二、人物对话。视听节目需绘声绘色地表达叙事内容,有声语言符号在节目中突出表现在人物对话上,可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形象生动的古今传译。当今社会受众具有异于传统社会的文化语境、文化框架和文化认知,需借叙事符号联通两者的文化语境,进而结合当今情景领会传统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当代主流理念价值。在《功夫·少林》中,幼僧询问:“师傅,怎么才能练出功夫?”师傅答:“首先,你得练功夫……少林寺七十二绝技,苦练皆可入门,只有战胜自我,守护初心,才是功夫之本。”这段对话表现了古代武僧的习武行径,符合当下观众对少林僧人艰苦自觉修身形象的认知,节目叙述者则能动地将其演绎至宣扬艰苦奋斗的主流价值观念。

三、历史文字。传统文化中有瀚如烟海的文字内容流传至今,它们以诗歌文本、器物镌刻等形式存在,是展现传统社会风貌和精神文化的有力证据。《东都行者》中的叙事文字符号出于《玄奘传说》和其他民间传统文学,刻画了玄奘西行路上“大漠孤征”的毅力和回乡报国之壮志的图景。《若思念便思念》中诗句文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分合历史,陈述了中原客家与东南客家同根同源的关系,以此表现同根情感。

非语言文化符号。一、声音符号。非语言文化符号中的声音符号有别于上述的人物对话,它是节目中除人物说辞外和画外音解说的画面音乐符号等内容。从传播学来看,视觉符号体现于纵向的时间维度,旨在久远,听觉符号的展示于横向的空间媒介,旨在广远。[5]结合语言文化符号的解释说明作用,非语言符号能够强化传统文化叙事的画面真实感,使观众更易理解文化故事。《戏韵》中的出场者均为现实中的戏曲大拿,他们作为各派戏曲传承人,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戏曲后台,展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豫见》中取材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阮、唢呐、古筝、箜篌等传统器乐,将声音符号鲜明地指向了河南地域特色和传统中原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中秋奇妙游》将叙事焦点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上,10 个节目均分别呈现铜梁火龙舞、太极拳、汉字书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和瑰宝和载体,能够滋润社会民族文化和培养个人的民族品格,节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结合现代舞美、音乐艺术和创新技术融合,为观众淋漓尽致地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三、传统节日符号。传统节日是联系古今、联结不同地域民众感情的纽带,蕴含着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为现代人提供回到历史时空重温和体会传统文化的渠道,并从中获取传统文化的力量。[6]该节目择取了诸多中秋节日的符号及其寓意,如将皓月符号巧妙融入多个节目的场景中,分别引出关于“团圆”“祭月”“高雅”的含义,使得节目叙事符号紧扣节日主题,并潜移默化地向受众传递浓厚的文化意义。

无限衍义:创造当代认同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皮尔斯三元传播模式的关注核心为传播符号意义生产的动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传播本质就是要传播双方共享意义,协商意义,乃至创造符号意义,并由此建立意义社群。[7]《中秋奇妙游》对传统文化符号构建和意义传达处于动态性延展过程之中,以新媒体技术和媒介为表达通道,实现节目和观众的对话,进而让雅俗共赏的内容打通节目和观众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认同之间的壁垒,并通过生动有趣的节目叙事和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建立了节目、受众和社会之间的意义社群,让节目中主流价值思想达到相互同意和自觉流传的成效。

皮尔斯基于符号与代指对象间不同的解释项条件的关系,提出了符号的无限衍义理论,认为符号的解释项本身也是一种符号,且会唤起另一个更进一步的解释,该解释又会成为另一个符号,再次形成一个再进一步的解释,此符号过程永无止境。[8]以《东都行者》为例,《中秋奇妙游》符号叙事是一个无限衍义的过程,即从玄奘西行故事(再现体1)—玄奘此历史人物(对象1)—玄奘坚持追梦的品质(解释项1),到个体积极乐观的态度(再现体2)—有乐观主义品质的人(对象2)—长途跋涉取得长征胜利的红军(解释项2,注2021 年为红军长征胜利85 周年),再到新时代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斗争精神(再现体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进程(对象3)—党带领人民提升生活幸福品质(解释项3)。在此过程中,传者和受者随节目互动而不断转换角色以解释、共享和延展节目符号文化意义,使得受者在该文化节目中得到积极启发。

可见,节目在完成符号三元关系叙事之后,并不局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直接意义表达和阐释,而是进一步延伸至对当代家国情怀的弘扬及社会议题的关注。《秋月稷》“击鼓避疫,愿天下丰谷”中的“疫”是对举国上下抗疫行动的行动关注,“愿天下丰谷”是对河南遭遇洪灾之后仍保秋粮丰收的深切希望。《功夫·少林》中的僧人言辞文本和习武画面,则能体现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和上下传承的接力精神,这种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道路中尤为可贵。《东都行者》中玄奘风雨兼程行万里路,彰显中国人自古以来不畏艰险和探索未知的卓越品质,借此对红军长征胜利85 周年致以敬意和精神弘扬。歌曲《若思念便思念》中传达着“客从河洛来”的民族情深,歌词在传递东方含蓄之美的同时,亦在传达乡愁思念之情,“豫州夜渐远,人在丹霞山南,在北边只等一只客家船”,则在祖国统一历史洪流激烈涌荡的当下寄托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由此,《中秋奇妙游》将传统文化的意义在原有符号基础之上无限衍义,原有符号被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通过受众的共鸣情感再次演绎文化符号丰富和长远的意义,形成对民族节日和传统文化内涵言之不尽的意义阐释,最终传达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总的来看,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被塑造成为皮尔斯所述的具有三元关系的符号,最终历经符号叙事被受众所接受和认同,在此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解释项”,则能够促进传受者之间有效的符号意义沟通,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今新媒体语境下的有效传播。

结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为人们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为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游”系列节目正是一场以传统文化内容为核心的精神盛宴。对于传统文化节目而言,从广阔和悠久的历史中寻找仍具时代价值的文化符号,经媒体创新叙事来表达符号背后隐晦和深层的含义,创造受人民喜欢、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精神产品内容则有章可循。一方面需要媒体扮演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角色,以创新意识挖掘适宜在新时代和新媒体语境下表达的文化内容,串联新旧历史空间的共同衔接点,以民族文化根基创造文化精品;另一方面媒体要做好传统文化故事的传播者角色,在发掘优质内容基础之上,将新技术、新媒介和新形式等融入叙事符号之中,通过融合全媒体传播手段打造文化回音室效应,由此引发受众共鸣,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猜你喜欢
皮尔斯符号学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原始的风景——大卫·皮尔斯作品欣赏
“+”“-”符号的由来
苏珊·皮尔斯有关博物馆藏品研究的梳理与思考
真理重生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变符号
马克思主义元信仰与皮尔斯的科学符号观
符号学理论初探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