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成因及治理举措

2023-12-01 18:50陈宇
声屏世界 2023年16期
关键词:信息内容网民大众

□陈宇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原则,其中真实性便是首要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基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工作的首要问题。在新闻传播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以来都存在于虚假新闻的身影。尤其是在目前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平台繁荣的背景下,虚假新闻更是频出,屡禁不止。2015 年-2022 年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报道都是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一个舆论场,这也侧面反映出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不断扩散不仅会对媒体平台的公信力造成破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受众,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对社会以及整个新闻行业的发展造成损害。因此,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现象已成为学术界和新闻界的研究焦点。

虚假新闻的首要特征是“虚假”。而单单从信息内容的非真实性来对虚假新闻下定义显然是不够严谨的。基于信息的传播链与传播网,虚假信息可以不是直接来自那些认为信息不实的原始信源,在传播的链条过程中一旦有一节点发现了信息的虚假性仍然进一步传播,在这个时候,信息在被附加主观虚假性的那一刻起就真正变成了虚假信息。

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是指以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等)为主要传播平台。有别于传统媒体线性的、单向的传播模式。①社交媒体下的虚假新闻是在网络平台进行扩散传播,其传播速度更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广,造成的社会危害也更大。现如今的社交媒体虚假新闻一般都是很多有心或者无心的人为了引起一定的社会舆论或宣泄自己内心愤懑进行的新闻造假,此类新闻已经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能够真实反映出事物的本质。

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裂变式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虚假新闻往往以“博眼球”、切合社会热点、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的方式出现在受众的视野当中,网民对于此类信息缺少分辨能力,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传播者引诱转发,甚至还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例如微博开展话题讨论,使得虚假新闻实现裂变式传播。这不仅会对社会和网络空间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误导网民,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发恶性舆论,严重破坏社会稳定。

舆论伴随性。 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总是伴随着网络舆论事件而产生、发展、平复,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常常是东拼西凑甚至是生编硬造的信息,与事实的真相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利用网民们的猎奇心理,将一些贴近老百姓或社会热点的信息变为虚假的、无用的信息传播给大众,长期的信息刺激会使得受众麻痹在其中,从而漠视真正有用的信息,丧失掉理性的判断能力,对专业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不以为然。

“蹭热点”是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鲜明特征。②这些热点信息往往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一个舆论场,并成为网民的宣泄口,他们会参与到事件和问题的讨论当中并不断地扩大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范围。现在许多社交媒体为博得大众的眼球会故意编撰一些具有影响力的话题内容。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平台上许多关于疫情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它们正是利用大众恐慌情绪大肆散布虚假信息,混淆视听,误导大众,带偏社会舆论,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成因

媒体对信息内容审核把关不严格。 信息内容是一篇新闻的“骨骼”,任何新闻的发布都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内容作为支撑。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内容与以往传统的假新闻所标榜的新闻“5W”要素有所不同,它们已经到了没有底线的地步,其标题常以问号结尾,耸人听闻、夸大其词的主观性用语和涉及“情色”擦边的内容已屡见不鲜。③例如2020 年媒体率先发布《十万只浙江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事件,便是媒体平台在未经核实事件的真相通过这种夸张的标题来吸引网民的关注,对于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没有经过深入的了解采访,使得此次社交媒体虚假新闻产生。

媒体平台首要做的就是保证新闻信息内容的真实性,目前媒体行业的互相竞争使得许多社交媒体平台忽略对新闻内容的审核把关,致使一些虚假性的信息内容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如果因为媒体行业的竞争使自身做出如此的不负责任行为,那么对于平台自身的后续发展将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在2020 年6 月21 日的一则《孝感车主参加抗疫后去世》的消息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疯狂转发并获得了许多网民的点赞,随后腾讯网对视频的发布者进行采访并引用视频中的话语来发布信息引发国内众多媒体的转载。6 月22 日《孝感晚报》与上游新闻同时在自家媒体公众号上发布辟谣声明,称经过深入采访以及有关部门的核实,发现“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这一说法是视频拍摄者出于瞎编的。腾讯网对于这次事件的错误报道显然说明了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没有深入调查听取多方信息就盲目发布消息,显然是对信息内容把关的不严格。

在社交媒体时代,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的门槛似乎变得越来越低。社交媒体平台的从业人员与传统媒体大不相同,他们来自社会各界,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规范的职业训练,专业水平有限,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都是含糊不清。传统媒体在新闻的审查发布方面是需要经过层层把关,但在数字技术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下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强,使得内容审核逐渐走马观花。泛滥的信息环境固然是当下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并不能成为把关人失责的原因。社交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它能够包容所有网民在上面发布信息内容,由于社交媒体在监管信息发布方面存在缺陷不够完善,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赚取流量博取眼球利用网络匿名性特点发布一些不符合事实的新闻内容。而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为了提高自己的点击率会放纵这种信息的发布,以此为自己平台带来流量,任由其在平台内部进行讨论转发,这正好为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某些社交媒体为了吸引网民们的浏览量,甚至在网上寻找一些极具有争议性的新闻给予转发,在此过程中完全忽视掉自身充当起一个“转运站”的角色,盲目追求利益跟风转发。

拟态环境助力社交媒体虚假新闻传播。在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断增多,在这些凭空捏造和杜撰的信息编织之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虚假的社会,称之为“拟态环境”。④其所产生的负功能在于使大众无法能够明晰信息的真伪,进而处于虚假新闻所营造的信息社会之中难以自知,更难对信息产生防范意识,尤其是所带来的信息麻醉负功能最为显著。在如今的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虚假新闻达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不少别有有心之人利用受众的猎奇心态将一些虚假的、违背事实的信息内容传播给大众,大众长期处于这种虚假信息的刺激之下会逐渐漠视正面信息,长此以往便会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虚假信息所营造的虚假环境混为一谈,在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不断“灌溉”之下形成违背真实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大众传媒的功能是要通过信息传播的手段向受众传递客观信息,帮助大众认识现实、了解现实,然而在虚假新闻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之中其所传递的信息与事件是与客观的信息内容相违背的,完全脱离大众真实所处的生活环境当中。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之中,许多媒体平台为了博取眼球、赚取流量杜撰甚至虚构一些具有争议性和话题性的新闻内容。

例如2018 年9 月12 日,一则关于《内蒙女教师为救学生导致自己身亡》的信息在《呼和浩特晚报》发布后被许多媒体平台、公众号进行转发,9 月13 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宣传部官方微博出来发布声明称事件仍在调查中,9 月30 日经过当地的进一步调查后对于一些细节问题发布澄清。由于这次事件是关于舍己为人的英雄事迹,所以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而当地媒体正是抓住大众这一心态并疏于核实事件的原貌就虚构了一个莫须有的英雄事迹并大肆的散布虚假消息,显然是消费受众的爱心,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盲目转发也扩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加快了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成为虚假新闻的帮凶。这不仅是扰乱了整个新闻界的良性发展,更会对社会舆论产生误导作用。

情绪化网民成为虚假新闻的传播者。 网络平台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以及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网络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大众开始肆无忌惮地畅所欲言。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来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深入调查采访,许多大众和自媒体用户基于自己的目的以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为抓手制造并发布虚假新闻。这些社交媒体虚假新闻往往能够直击社会痛点,引起大众共鸣,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成为现象级话题。2020 年1 月26 日,在不少受众的微信朋友圈有一则《白岩松今晚专访钟南山》的信息被疯狂转发,随即青海卫视的微博官方账号@青海卫视便报道了此条新闻,同日晚上19 时红星新闻记者通过向白岩松求证之后证实这是一则虚假消息。这则消息最开始扩散便是通过大众之间的相互传播,身处疫情期间网民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下加上自身情绪化的影响很容易失去客观的判断能力,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着走。

新闻的真相以及背后的本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认知过程,需要对事件深入了解以及多方认证才能得到全面的认知。受众与受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文化差异,所以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处理与判断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人能够保持一个理性的思考“让子弹飞一会”,不随波逐流地下定论;而有人则会“信口开河”“仗义执言”“以偏概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帮凶”。⑤虽然网民们在媒介素养上会有参差不齐的现象,但在面对任何事件时都要回归到理性的认知和思考上,不能仅凭一面之词而随波逐流,忽略事件的真相。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加上其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很多网民可以大肆发表言论,一旦一些贴合社会热点舆论的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出现,就会迅速引发其网民们的讨论和转发,会不断扩大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

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治理举措

加强主流媒体的带头作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主流媒体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以事实为先,其公信力一直以来都比较高,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虽然大众将获取信息的来源放在了一些新媒体平台上,但是当有一些大事发生的时候,人们还是愿意通过主流媒体的最终报道来了解事件的真相。主流媒体在历史的发展的中已经拥有新媒体平台所没有的专业团队、严谨态度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在自身具有一定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前提下更要担当好自身的职责,起到带头作用,当社交媒体虚假新闻出现时要及时发声,将舆论方向带领到正确的轨道上面。同时主流媒体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注重新闻的采编发工作,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及时完善内部的运营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担当起新闻把关人的责任与担当。发现社交媒体虚假新闻后要第一时间占领新闻的主阵地,并深入调查,及时将事件的真相告诉大众,消除虚假新闻产生的不良影响。

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理念培养,完善媒体行业行为规范。新闻从业人员一直以来都担任着党和政府“传声筒”的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第17 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发表重要讲话,他说:“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新闻从业人员应时刻将这句话铭记在心里,激励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公正性的原则。近些年面对市场竞争,新闻背后的诱惑越来越多,不少新闻人员慢慢抛弃自己的职业理念与信念,这时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理念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媒体平台首先要完善自身内部行业标准,严格监督审查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能力,提高行业门槛,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定期清理不合规的人员,在发布文章时严格遵守署名制,方便后期的审查和行业的监管。

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能力,让虚假新闻“无路可走”。社交媒体虚假新闻之所以频发并且传播范围如此之广,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受众对信息没有足够的辨别和筛查能力。社交媒体虚假新闻多数贴近社会热点并带有一定的新奇性,所以受众会积极关注并盲目转发,在信息时代下如果受众不经理性思考,不带有批判性心理去看待新闻,很容易造成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二次传播,成为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帮凶”。由此可见,受众在防范社交媒体虚假新闻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提升受众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才能不以偏概,用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新闻。当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无法蒙骗大众的时候,其也就“无路可走”了,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下降。

给“虚假”戴上“造假”的帽子,实施更加精准化的法律法规。 避免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需要媒体平台与大众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同应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要加大惩罚力度,形成强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一些发布虚假新闻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后续被证实消息不实之后竟未做出任何道歉的举措和接受一定的惩罚措施,这显然是未给它们敲响警钟,导致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频发。虽然说这几年来社交媒体虚假新闻发布之后并未对社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假借“虚假”的帽子发布“造假”的信息来蒙骗受众,以逃脱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裁,这也反映出我国在网络新闻监管方面的不足,可以说是法规的不健全和法治的不落实导致社交媒体虚假新闻高发。针对于此,政府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来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更要加大执法力度,迅速有力地打击社交媒体虚假新闻。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其实很早就已经对于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也都出台了许多严厉的举措,例如在美国一旦有人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不实消息,便对发布者实施罚款的处罚,严重者更是高达上亿美元。

结语

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根基,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出现不仅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阻碍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更是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虚假新闻的出现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防范和应对虚假新闻也不是某一方可以做到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努力,媒体、受众和政府共同携手,将虚假新闻粉碎在摇篮之中。

注释:

①邓小俊.社交媒体虚假新闻的域外治理及启示[J].青年记者,2019(29):82-83.

②宋毅.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虚假新闻的特征及其成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7):155+166.

③孙新军.网络虚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应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6):59-61.

④邹增丽. 论虚假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新闻战线,2016(05):114-115.

⑤蒋卓然. 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43-46.

猜你喜欢
信息内容网民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浅析知识仓库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信源、信息内容、情绪特征对微博转发的影响探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创新与完善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内容对顾客品牌忠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