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勇 陈喜凤
摘要:文章在概述“8”字螺旋的基础上,有序对“生物安全学”课程的“8”字螺旋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各个环节进行拆分讲解,以期推动生物安全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8”字螺旋;生物安全学;质量诊断
一、“8”字螺旋概述
PDCA循环理论由美国质量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并由爱德华·戴明博士推广普及,因此又称戴明循环。PDCA循环指出,开展任一工作,都应遵循“根据实情制订计划(PLAN)→按照计划执行各项工作(DO)→工作完成进行效果检测(CHECK)→效果不佳的工作环节在下一轮中进行针对性改进(ACTION)”这一流程。PDCA循环理论适用多个产业或者项目,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显著成效。但是PDCA循环对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是在完成一个循环以后,再根据结果制订新一轮循环,这样就导致无法及时调整循环过程中出现的问題,缺少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实时性。因此,以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同时参考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杨应崧教授团队提出了“8”字质量螺旋循环(以下简称“8”字螺旋)。
以“8”字螺旋开展诊断与改进,涉及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运行过程,分别是“事前确立目标,建立标准;事中组织实施,监测预警;事后对照目标和标准,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其中“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称为静螺旋;“计划—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构筑了另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称为动螺旋。在“8”字螺旋中,动螺旋是一种过程性诊断,静螺旋是一种结果性诊断。动螺旋相较于静螺旋来说,周期较短,需要实时修正,投入更多的精力;静螺旋作为长周期过程,能推动目标和标准的升级,从而实现“8”字螺旋的循环往复。因此,相较于PDCA循环,“8”字螺旋不仅重视对“完成时”诊断与改进,还重视对“进行时”诊断与改进,让质量整改变得更为可控与精准。
二、生物安全学课程诊断与改进运行
(一)目标
依据石河子大学“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结合生命科学院系“十四五”建设规划,以及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方案,“生物安全学”课程建设方案构建了“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衔接贯通的诊断与改进目标链,并依据目标链,构建包括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在内的课程建设目标;构建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标准
生物安全学课程诊断与改进结合课程目标链条,依据学校管理服务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学生全面发展标准,围绕教学资源、教学团队、信息化硬件保障3项一级指标,进一步进行20项二级指标的分解,同时分别赋予各项二级指标标准值,构筑课程建设标准,如表1所示。
生物安全学课程诊断与改进围绕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信息化手段应用3项一级指标,并进一步分解24项二级指标,同时分别赋予各项二级指标标准值,构筑课程教学标准,如表2所示。
(三)计划
为确保生物安全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必须将诊断与改进目标进行时间的规划与安排,为后续的诊断与改进执行提供约束和监督。如教师可以结合诊断与改进周期,将各项二级指标完成时间规定在诊断与改进周期的具体月份中。
(四)组织
为确保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有序推进,石河子大学必须针对课程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合理安排人员分工,构建合理的诊断与改进组织。组织的落实主要有两点作用:一是选定合适的人调度与安排工作,实现诊断与改进的统筹,推动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有序进行;二是各项目标的完成有相应的负责人,为后续的考核落实责任机制。
(五)实施
根据生物安全学课程建设标准,结合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石河子大学构建的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标准共包含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44项。这些质量管控点将作为本次课程诊断与改进实施的各个对应点,并且根据指标进行预警值设定,以方便进行动循环的改进。
(六)诊断
生物安全学课程经过一轮诊断与改进,在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共有39项二级指标达到预期,达标率为88.6%。
(七)激励
根据课程诊断与改进过程中的完成情况,对完成度高、表现突出的人员予以相应的表彰嘉奖,如职称评审给予一定加分,给予奖金奖励等。
(八)学习
鼓励教学团队参与企业实践、教学研讨等活动,积极掌握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技能,熟悉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标准。
(九)创新
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教学研讨会等形式,积极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将成员的学习成果与经验转化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十)改进
首先,针对诊断结果,深入剖析不达标项,想到更好的办法进行提升,对诊断与改进过程中的难点“对症下药”;其次,优化和细分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加强诊断与改进的过程管控。
三、生物安全学课程诊断与改进成效
(一)师资团队增强
生物安全学课程师资团队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高职称占比71.4%;“双师型”教师4人,占比67.1%;“60后”1人,“70后”2人,“80后”4人。整体师资团队相较于诊断与改进之前,在职称、技能、年龄机构层次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教学手段多样
生物安全学课程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依托超星云平台建立了课程网站,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QQ、钉钉、学习通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让课堂变得多样化,让学生学习渠道更加多样,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三)教学资源丰富
生物安全学课程信息化建设颇具成效,极大丰富了原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原有14个,现有37个,新增23个,并且视频总时长已超350分钟;教学文档原有20个,现有35个,新增15个;题库试题原有91个,现有325个,新增234个。
(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生物安全学课程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展开了以微课、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混合式教学,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开展讨论,在线上提供答疑与测试环节,有效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随着课程的不断创新与建设,学生参与度的不断提高,当前课程及格率达95%,优秀率达30%,总评平均成绩超过75分。
高校通过“8”字螺旋诊断与改进,实现了课程改革的持续性,能够让学校和教师在循环中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为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金青,蔡永萍,魏凤娟.构建能力培养体系的“生物安全学”教学改革和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2).
[2]胡新岗.职业院校“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架构解析与运行[J].江苏教育研究,2021(18).
基金项目:2022年石河子大学过程性考核示范课程“生物安全”,项目编号:GCKH-2022-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