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获得足够的课堂“安全感”

2023-11-30 20:04王福强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安全感生态课堂

王福强

工作三十年来,我一直在教学一线,听过几千节课,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许多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非常高,学科教学能力也很强,但课堂效率却很低,教学成绩也不理想。这似乎很难解释。

在涉足心理学后,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渐被揭开。这些课堂之所以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学生是紧张焦虑的,他们不太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察言观色”,揣摩教师的答案,等待教师的肯定。他们的讨论、思考、表达都在“不安全”的氛围中流于形式,最终狭窄化、趋同化。当表达被压制、思想被限制,课堂效果理所当然会被抑制。

我曾提出课堂建设的“三个属性”:育人属性、安全屬性、高效属性。其中,“安全属性”强调的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种稳定的、放松的、愉悦的、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环境。主要外在表现为:学生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担心被讥讽、被指责、被批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而不感觉到紧张、自卑、孤独;学生感到师生、生生关系和谐,没有任何沟通交流的心理障碍;学生被尊重、被重视,而没有被伤害、被冷落、被歧视的感觉;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而没有痛苦感、乏味感;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而不怕失败、无所畏惧。

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氛围融洽、积极向上,学生的精神生活丰盈,学习能力也更强、更稳定、更有耐力。学生产生了积极情绪,才会愿意探索,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从这个角度讲,“安全”的课堂,比“技术”“素养”的课堂更有意义。

但现实中的许多课堂,仍然做不到这一点。在我看到的课堂中,学生表现为沉默、紧张、恐慌、自卑。我们必须承认,在任何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自身能力、个人努力程度,甚至家庭背景、身体健康状况等复杂的原因,在学习上落后于他人。在我看来,一节课传授的知识再多、再高效,如果有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或个性方面的一些原因,而处于一种尴尬、羞愧、自卑甚至压抑的学习状态中;如果有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低头不语,或者回答问题时小心翼翼、心惊胆战,这样的课堂绝对算不上安全的课堂,也算不上有效率的课堂,更别说什么优秀的课堂。

为什么要把“安全”的课堂生态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来看待呢?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安全的环境下,人脑能够更有效地吸收信息、快速反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活跃,理解与记忆更加准确,学生更加敢说、敢疑、敢问、敢写、敢演。这些无疑都是构成课堂高效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们主张建设安全的课堂生态,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课堂的效率,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判断。

人活着,都有一种被认同、尊重、理解,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学生也不例外,甚至表现得更加强烈。他们想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而不是被“视而不见”;在课堂中的思考被人接纳,而不是惨遭训斥的“大棒”痛击;与同伴之间相互交往,而不会被嘲笑。这些,是学生的权利,更能给予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这种体验,将很大程度转化为学生更加健康的身心。在安全环境下成长的人,更宽容,社会交往能力、情感体验以及认知能力都更强。这一切都指向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安全课堂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和发展意义。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的核心原理就是联系和共生的原理。就如同自然中的生态系统一样,具有安全特性的课堂,也应该是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动态组合、联系共生的结果。其中,“师”和“生”作为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对课堂的生态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强调教师的倾听,遏制教师的话语霸权。教师不要扮演“权威”的角色,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理解程度和表达水准,要学会放下架子,专注、耐心、主动地听。即便是学生的表达有缺陷,也不要随意打断他们。好的倾听者是平和理解,是不忽视,是不急于评价与建议,是向学生传达一种真诚、肯定和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让学生感觉到安全。

强调学生的展示,减少教师的自我发挥。要把“学生展示”作为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在学习场所的各种表现,充分尊重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作人来尊重。在成人社会交往时不会做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上也尽量不要做,平等的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安全。

强调气氛的愉悦,控制非正义的课堂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要营造一种相互请教、相互帮助的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接纳。教师必须具有正义感,要能够抵制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各种伤害,包括表情、言语伤害甚至身体伤害。

强调座位的编排,改变非生态的组织形式。可改变“秧田式”课堂编排形式,代之以开放的月牙形、马蹄形、环形等。通过面对面甚至头靠头、手拉手的方式,开放师生的思想、方法、言语乃至体态,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在心理和空间上的隔阂,促进课堂中多元的社会交往活动,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对课堂的关注需立足于更具生命活力的有机和生态的视野。学习首先起于心,其次才是一项智力活动。在那种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质疑和表达的课堂,学生被尊重、被接纳,也能学会尊重、接纳、善待他人,从而获得了充足的“安全感”。

猜你喜欢
安全感生态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