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娟
[摘 要] 教师要基于体教融合视域设计多学科融合的体育课堂,采用学科融合、艺术融合、游戏融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章从学科融合、艺术融合、游戏融合等方面将游戏融入热身活动、技能训练和分组对抗中,提升教学效率。这样才能构建多元融合的体育课堂,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 新课标;融合教学;小学体育;体教融合
在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将体育教学和多种学科、艺术融合在一起,并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大部分都活泼好动的特点,将游戏活动融入教学中。这样能构建体教融合的课堂,优化教学效果。
一、通过学科融合拓展教学资源
(一)融合趣味口令,调动积极心理
《标准》提到,健康教育不仅由体育学科来承担,还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教师要基于体教融合的教学思想,将其他学科和体育巧妙融合在一起,拓展教学资源。如可以用英语设计趣味口令,将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的专业术语融入口令中。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
在队列训练和广播体操训练中,由于训练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学生常常缺乏兴趣。教师此时可以将英语融合进来,用英语发布口令,开展趣味训练。以队列训练为例,先教给学生各种口令的英语表述,如“集合”是“fall in”,“向右看齐”是“right dress”等。在学生队列训练的时候,教师用英语喊口令,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如此可为枯燥的队列训练增加乐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自己参与英语口令的设计。如在教授广播体操的动作时,让学生自己结合动作特点和体操的名字,设计英语口令。除了将英语融入口令以外,还可以将数学术语加入其中。如将各种和“集合”有关的术语融入队列训练中,设立“子集、空集、有限集”等概念,让学生在队列中组成各种“集”,让活动更有趣。
在学科融合中,教师可以从各种学科中挖掘专业术语,转化成趣味口令,并設计有趣的训练,进而提升学生的锻炼兴趣。
(二)融合诗词名句,理解动作节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素质和精神修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将体育和语文融合,将古诗词融入动作口令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简化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
教师可以依循“形象古诗教学、自主编写口诀”这两个部分,将语文学科和体育教学融合在一起。如在教授倒立这个动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一句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想象这是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教师教学生倒立的动作要点,并让他们参与口诀设计,根据动作特点、动作难点自主设计口诀。
将古诗词和体育结合在一起,能提升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动作口诀的设计活动中,这样能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融合科学计算,寻求最佳强度
教师可以将体育和科学计算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运动的密度和强度,指导他们运用统计学方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案,从而提升他们锻炼的动力。
在开展长跑训练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适当运用统计学知识,自主设定活动的密度和强度。学生首先要记录自己当前的慢跑成绩,并进行分段计算,看看自己在起跑阶段、匀速前进阶段和结束阶段的成绩分别是多少,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在哪里。如有一名学生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是在前期用了太多力气,导致最后几圈力量不足。针对此问题,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要强化耐力训练,还要进行匀速慢跑训练。面临这种情况,学生要拉长每次训练的时间,但是不要增加速度,确保自己耐力有所提升。相反,还有的学生的问题是可以匀速慢跑,但是不懂得适当加速。针对这样的学生,就要缩短每次训练的时间,提升奔跑的速率。
学习数学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严谨。结合数学设计训练强度和密度,能避免学生盲目训练,让他们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训练状态,这对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思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艺术融合深化教学思想
(一)融合音乐,激发运动激情
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合的思想,将艺术学科和体育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升他们的训练热情,从而深化教学思想。另外,将体育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在学生训练的时候播放各种音乐,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和锻炼兴趣。
对不少学生来说,跳高训练比较枯燥,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成绩,还有一些学生对如何控制起跑的速度和步法了解得不够深入,每次都无法控制好助跑。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训练的时候提供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让他们伴随音乐律动,激发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这些音乐有较强的节奏性,所以学生能利用它们控制好助跑。在音乐的辅助下,学生进入了充满激情的训练状态,他们的竞争意识得以提升,这样后续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中。
(二)融合美术,指导空间想象
体育学科体现了力与美的结合,但是不少学生很难体会到体育中蕴藏的美。教师可以将各种球类运动的阵法用美术图画展现出来,这样能更直观地展现阵法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
如在篮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篮球进攻和防守阵型,教师融合了美术学科,将各种重要的阵型用图画展现出来。在图画的辅助下,学生了解了2-1-2、3-2、2-3等篮球常见阵型的具体站法。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将展示图设计成动图,这样能清楚地展现阵型中各个成员的位置变化。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想象,让他们结合自己团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阵型,可用画笔呈现出来。如有一个团队认为自己的队员大多身材比较矮小,所以最适合采用的是“人盯人”的战术,他们用示意图展现了小组的战略,让小组成员都清晰明白自己的攻、防位置,如此准备更为充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还设计了“虚拟阵法战斗”这一有趣的活动。在篮球竞赛的休息时间,各个小组分别用绘画的形式展现自己选择的阵型,而对手则通过空间分析,找出破绽所在,并绘制对应的阵型图。这样设计能充分利用休息时间,让学生强化空间想象力。
在结合美术学科学习球类运动后,学生认识到球类项目体现了一种团结之美。他们进而开始思考如何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这样,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便会随之得到提升。
(三)融合舞蹈,渗透节奏意识
在艺术体操、健美操等体育项目中,提升节奏意识能有效提升训练效率。教师可以将体育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通过舞蹈了解节奏,提升节奏意识,然后再通过各种体操类训练提升对节奏的认识。这样能优化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让他们跳得更有节奏感。
在组织学生自编健美操的时候,教师将舞蹈融合了进去。通过“分清节奏学动作、观看舞蹈显创意”这两个环节,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在“分清节奏学动作”环节,教师给学生播放各种不同的节奏,并配合这些节奏介绍各种健美操的标准动作,让学生一边喊出这些节奏,一边运动,提升自己的节奏感。在“观看舞蹈显创意”环节,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舞蹈画面,并让他们分析在舞蹈中团队成员之间如何相互配合,怎样在队形、动作上展现出新意。在学生思考后,他们要用相同的节奏自编健美操动作,不仅要体现出节奏的准确性,还要在动作、配合上展现出新意。教师可以将舞蹈渗透于热身训练、放松训练等环节。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提升节奏意识,还能让他们放松身心。这样能消除训练产生的紧张心理,让他们以更自然的状态投入训练中。
三、通过游戏融合提升教学效率
(一)热身活动,引导主动参与
小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对游戏充满了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游戏和体育训练融合起来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训练效率。这样的课程也更符合《课标》的要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好奇心与冒险精神,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游戏活动可以渗透到体育课程的各个不同的阶段中。在热身活动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有趣的游戏,提升他们的主动性。
热身运动的关键是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动各个关节,避免在后续训练中受伤。但是总有个别学生锻炼不够积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加入游戏,在游戏的激发下,学生的参与兴趣一下子变得浓厚起来,他们身体各个部位也充分得到锻炼。此外,还有不少游戏可融合于热身运动中,如“贴大饼”“老狼老狼几点了”“赶小猪”等传统游戏,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运动起来。
在热身活动中融入游戏,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二)技能练习,形成肌肉记忆
在参与技能训练的时候,教师一般会安排学生长时间反复训练,这样容易形成肌肉记忆。但是这种枯燥的训练方法也常常让学生感到困扰。教师不妨将技能训练和有趣的游戏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强化肌肉记忆。
实心球训练的关键之一是优化掷球角度,学生要尽量让实心球向着斜上方45°的位置抛出,这样才能提高成绩。但是反复训练容易让学生身心疲劳,所以教师设计了“实心球打靶”的游戏。在墙面上画上若干圆圈,靶心的位置是正确的抛射点。学生要想象自己是“神射手”,每人向墙面射击若干次,看看谁打得最准,则表示该学生的投掷角度更准确。此外,提升腰部力量,也是实心球训练的要点。教师设计了“推小车”游戏,让学生以双手支撑身体,由另一名学生抬起双脚,向前推进。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在腰上放置一些物品,避免物品坠落。这些游戏都能起到强化肌肉记忆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实心球训练的要点。
(三)分组对抗,体验团队力量
在分小组对抗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团队的力量。这样能促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成绩,形成正确的胜负观。
在足球训練中,有一组学生常常相互埋怨,认为是队友拖累了整个组。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有趣的团队对抗游戏“盲人赶猪”。学生要蒙住双眼,在队友的帮助下,穿过竹竿、垫子、长凳等干扰物,顺利地将足球运送到“彼岸”。如果团队失败,则要小组内讨论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认识到失利不能怪某个学生,不管是“赶猪”的学生,还是在旁边指挥的学生,大家都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必须要团结合作,才能提升效率。教师鼓励各个小组讨论如何才能提升团队力量。学生探讨后设定了团队口令,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地传递命令。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在失利后不要相互责怪,而要积极讨论,找到团队的弱点,共同解决问题。如有的团队人多嘴杂,导致场面十分混乱,“赶猪”的学生不知道该听谁的好。他们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由一名学生作为总指挥,其他同学则将建议传达给总指挥,由总指挥根据场上情况决定是否采纳建议。
《课标》提出,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在分组对抗游戏中,能让学生端正思想,形成正确的团队竞争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基于体教融合的思想,将各种能提升学生锻炼兴趣、综合素养的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构建“健康第一”的体育课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将学科、艺术、游戏都和体育融合在一起,不仅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还培养他们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聪.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与其他课程内容资源整合教学初探[J].体育师友,2010,33(3):10-12.
[2]卞风云.小学体育教学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体育风尚,2019(1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