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宇烜
[ 摘要]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推进。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公共艺术也成为点缀这个钢铁世界的一抹色彩,为枯燥机械化的现代社会平添了一丝活力。因其开放、公开的特质,其所具有的公众参与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公共艺术也不仅仅是体现设计之美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凝聚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特色,展现出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和价值取向。
[ 关键词] 公共艺术;价值取向;城乡对比
公共艺术作品作为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整体的景观设计规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作为单体,又可以多个配合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环境,公共艺术作品在设计时包含了作者不同的设计意图,在不同地点、不同的场景应用都会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当代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分析
(一)团体建成
1. 公益性
在现代社会中,金钱似乎成了评价其在社会中所占分量的衡量标准。艺术作为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也难免会沾上“铜臭味”。但世事无绝对,社会中的公益性公共艺术也并不在少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大家荀子就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同理心作为人的一种“天性”,就已经被人所发掘。例如“雀翼锵锵”公共艺术集团在徐汇区永平里以大黄鸟为主题的公共艺术墙,这个是由残障小画家李隆鑫创作的上千只小鸟汇聚而成的,传递着残障群体的心声——“我们渴望被看见、关注和认可,而不是被捐助。”该公共艺术充分考虑了残障人士的心理,将对残障人士的尊重表现得淋漓尽致,残缺并不是能力上的缺失,仅仅只是行动上的不便,在现场还设有文创产品义卖、艺术DIY 互动等,所筹集到的善款都将持续用于公益项目,助力更多的残障小画家实现经济自立。大黄鸟公共艺术墙体现的不仅只是理念上对残障人士的一种关怀,还运用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多元化展示手法,通过与现场环境高度融合的主题艺术来展现公共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共创和谐社会的美好心愿。
2. 营利性
营利性的公共艺术出发点和目的与公益性的公共艺术截然相反。公益性的公共艺术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社会的观念与精神上实现一种自我的追求;而营利性的公共艺术目的就很简单,即为了获取足够多的生产生活资料,用于维持自身的生存。大多数公共艺术都是营利性的,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也确实能带来很可观的利润,但是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艺术家所得的利益大得多,营利也只是公共效益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回报罢了。
(二)国家建成
公共艺术有艺术集团个人的创作,也有国家指派的创作,国家建成的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也和国家的政体形式有着很大的关联。如资本主义国家以营利性为主,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以非营利性为主。国家建成的公共艺术往往代表着社会阶级的价值取向,如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利己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中盛行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在国家建成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中也所体现,但共通的是国家建成的公共艺术作品有着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可以做出体量庞大、工艺复杂的优质的公共艺术作品。例如英国的雕塑《北方天使》,一尊重达200 吨钢筋拼成的天使模样的构筑物,体量庞大,但其建造的目的只是吸引人口回流,促进经济的回转,存在着明确直接的经济目的,功利性强。又如中国冬奥会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单板滑雪运动员,是为了展示国家形象,体现冬奥会的主题,宣扬国力和振奋民族精神,更加注重形式。这两件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映照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政体的价值取向。
二、城市社会价值取向分析
(一)大城市
1. 形成新型城市地标
在艺术史上,公共艺术虽然是一种新兴艺术,但其发展的势头不可小觑。各大城市也为了增强自身的辨识度,纷纷修建了各种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艺术形式,起着愈加突显的文化载体和城市地标的作用。地标性的公共艺术也能作为一种点睛之笔,凸显出城市的过往,凝聚城市的特色[1]。在美国的纽约布鲁克林看到一辆汽车大小的热狗,请不要大惊小怪,那是欧文·沃姆(Erwin Wurm)的作品《热狗巴士》。这是以一台古董大众的小型汽车为原型,加以艺术创作,而形成了一个略显臃肿的、明黄色的餐车。为在公园中游览的访客免费发放热狗。难以想象热狗作为一种美国平民再寻常不过的食物,竟然是20 世纪随着移民浪潮而被引入的,现在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于美国的国土之中,成为一种再寻常不过的日常消费品,同时沃姆也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表达出慷慨与民主的精神。
2. 缓和城市矛盾
公共艺术的作用不只是成为地标,也有缓和矛盾的作用。在北京地铁15 号线,清华东站中的公共艺术品《学子记忆》就起到了缓和城市矛盾的作用。清华东站一直有一个被争议的问题,明明更靠近北京林业大学,为啥要叫清华东站呢?这也是众多北京林业大学的学子所纠结的问题,在网络论坛上也成为学子们争论的话题之一。而《学子记忆》这一公共艺术的出现,成功缓和了这一矛盾,将个人记忆带入了集体记忆之中。寻找一种没有时间边界的共鸣及传承大众记忆的共同体,在内容上牢牢抓住了“记忆”这一模糊的概念,将大多数学子都会经历的日常片段具象化,使用浮雕或雕塑的手法表达。如教室中琅琅的读书声,球场上挥汗如雨的身影,电话那头的乡愁与牵挂,书桌上堆积的书本和青春懵懂的愛情等[2]。不仅仅是记忆,共同性也是这件公共艺术作品的一大亮点。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就能听到关于作品表现场景的情景对话和录音,曾经的对话、熟悉的声音就会通过手机在耳边再次响起。《学子记忆》也不仅仅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更像是社会的润滑剂,顺滑流畅、自然而然地在无声无息中消除了清华东站的争议,缓和了城市矛盾。
(二)衰落城市和小城市
有新兴城市的兴起,那必将有旧工业城市的衰落。曾经冉冉升起的浓烟是辉煌的象征,如今荒废的烟囱与空空如也的矿山是萧条的标志。英国纽卡斯尔市是一座因为煤矿而兴起的城市,在工业革命时期,何等的繁华,但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产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兴起,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逐步走向没落。纽卡斯尔市也由曾经的繁华都市到现在的萧条无人的境地,但《北方天使》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就地取材,利用当地没落的废旧煤矿所制造的钢铁雕刻出了《北方天使》,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工作机会,间接改善了人口外流,降低了失业率等[3]。《北方天使》成了当地最具观赏性的地标建筑之一,也吸引了其他艺术在此地驻扎。使得这里从原本的一个默默无人的城镇转变为一个文化艺术城镇,到此地观赏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身长54 米、重达200 吨的《北方天使》在英国的纽卡斯尔市静静伫立,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当今纽卡斯尔市的繁华。
三、乡村公共艺术价值分析
(一)实践活动
由于公共艺术本身的特性,注定其不会是面向精英阶层和高等社会的极具视觉观赏力和表现力的精致化的艺术作品,而是面向社会,面向平民阶层的通俗化的艺术作品。通俗化的艺术作品在形式上并不需要普通人难以触及的材料,或者是专业人士才有的精加工技术。有时一块石头或者多块石头、一个字或者是一组字,只需这种简单的形式与加工,再加之群众的参与,那就是一件成熟的公共艺术作品。在江西省萍乡市沿背村,这里是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的必经之地,也是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返乡务农的“将军农民”甘祖昌少将的故乡。在这个革命老区,仍旧民风淳朴,还在诉说着甘将军与“老阿姨”洪全珍夫妇不忘共产党的初心,回到群众中建设家乡的故事。《一条大河》是杨朔工作室带领一群学生的乡下实践活动成果,利用微博在网络上搜集了一千条革命热词,将其印刻在石板之上。以小河的形态,散铺在小庭院之中。作品的上半部分由鱼线悬挂,中间还有十个大小不一液压成形的抛光钢制球,球面上印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的核心内容。村民们可以触碰到这些石头,甚至可以将其带走。被带走的石头散布在村中的各个角落,也象征着这条河流奔向更遥远、更宽广的彼方。虽然这仅仅只是一次大学生为响应国家发展乡村的号召所开展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但这次社会实践所创的公共艺术,在这个村庄中生根发芽,融入这个村庄的历史,成为村庄历史的一部分。
(二)创造新型的旅游景观
提起乡村,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应该都是众多的留守老人和孩童,由于乡村缺乏产业支撑,大多数乡村都没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公共艺术使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乡村发展成网红村也是基于各种机缘巧合,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河南新乡市辉县的小屯村,一位“90 后”的年轻小伙尚勤杰,花了一年多时间在村中的墙面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涂鸦,不仅有国漫哪吒的形象,还有龙猫、悬崖上的金鱼姬,以及千与千寻等日本动漫形象。也正因为这些涂鸦使小屯村爆火,成为附近年轻人的打卡圣地,甚至有了“去不了三亚,去不了西双版纳,那就来小屯村逛逛吧”的说法。小屯村的爆火,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在于网络传播的迅速性和及时性,以及大众的从众心理,但尚勤杰的“农村不应该被贴上标签,新时代的农村就应该有新面貌”也确实有一定道理[4]。
四、共通价值分析
(一)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型产业,也逐步代替了传统的工业和农业,成了一种新型的产业支柱。旅游的盛行,不单单是自身的发展,也与人类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创作的橡皮大黄鸭,自2007 年诞生起霍夫曼就带着作品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发。截至2014 年的1 月份,大黄鸭先后造访了11 个国家和17 个城市。大黄鸭所拜访的地方都大受关注,也为当地的旅游及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商业利润[5]。就在去年的5 月份,大黄鸭拜访香港。不光吸引了香港的游客,甚至还吸引了很多大陆的游客。很多大陆地区的人为了一睹大黄鸭真容,特意去香港。随后大黄鸭就进入了北京进行展出,有数据显示,接待大黄鸭的两所公园之中,仅仅是门票收入就已经过亿元,更别说衍生品销售、餐饮、住宿、交通等为周边产业带来的丰厚利润了。
(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际交流
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只在某个国家盛行,或者是在某个国家之中传播,更何况是处在經济全球化浪潮的时代之中。通过具象的公共艺术,将全球化理念表达出来的是位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门前的雕塑《永无止境》,作品创作的概念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精神和使命的解读——沟通、交流与连接。《永无止境》正是对这三个关键词的视觉化和空间化的表达。雕塑上面有一百零一种不同语言的“你好”这寻常的问候语,这一百零一种语言正好涵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全部的语言专业,展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向世界的友好问候,也是连接世界、形成羁绊的手段[6]。友好问候也代表了中国沟通世界、团结世界的友好象征。
五、结语
城市和乡村的公共艺术作品所具备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虽然有其共同性,但其建造目的和建造意义存在着不同的出发点。城市的公共艺术品,更多的是从一种自我观赏的角度出发,而乡村之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从吸引外界的角度出发。总而言之,公共艺术是一种非常好的艺术表达形式,无论是大城市中作为地标缓和社会矛盾,或作为小城市或衰败城市促进人口回流、回转经济的公共艺术,还是乡村中的实践活动、创造新型旅游景观、沟通外界桥梁,其本质都是作为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启动钥匙。
【参考文献】
[1] 张苏卉.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地标的文化意义[J].艺术评论,2010,74(01):89-92.
[2] 武定宇.北京地铁15 号线二期工程清华东站公共艺术品:《学子记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3):125.
[3] 庄馨恬.城市记忆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8.
[4] 范晓楠.景观社会的图像与绘画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D].清华大学,2016.
[5] 姚远,杨琳琳.新媒体时代下视觉设计受众参与性探究[J].大众文艺,2013,329(23):121-122.
[6] 胡泉纯.沟通、交流、连接:《永无止境》公共艺术作品[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236(08):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