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践启示

2023-11-30 06:43马晓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

[摘要]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政治主体;社会主义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刚性保障;“三个有利于”和共同富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准与目标。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实践性、系统性与开放性是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理论特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属性,不断增强国家治理效能。

[关键词]邓小平;南方谈话;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主义改革;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A4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63(2023)04-0059-10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3.04.008

引言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它指的是一定国家的制度体系和运用制度推动国家善治的能力不断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与规范化的能动过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代表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自己的政治使命,百年来,党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南方谈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92年初,在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南下考察深圳、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论断,形成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以下简称“南方谈话”)这一经典文献。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同时还借鉴西方先进国家治理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当前我们重读南方谈话,深入研读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可以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规律,进而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一、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政治实践活动,涉及多领域多环节。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的鲜活实践为基础,同时参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经验,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总体上,他从国家治理的主体、动力、保障与价值目标等四个维度系统厘清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为我们绘就了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蓝图。

(一)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政治主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主体通过公共权力这一中介工具改造政治关系,以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实践活动。政治主体是政治实践的能动性要素,其“一方面提取政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把外在政治生态内在化,使之内化为政治主体自身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又运用自己的主体力量去克服不利因素,从而改变旧的政治关系,创造新的政治关系,从而巩固着自身的主体力量”[1]。作为复杂性政治实践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主体,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亨廷顿指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强大与否又要视其制度化群众支持的情况,其力量正好反映了这种支持的规模及制度化的程度。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2]政党及其所领导的政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政治力量,在多元协商治理系统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这一论断已被许多国家治理的历史所验证。

邓小平一直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主体问题,他认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政治主体是中国共產党,因为它能够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充分的权威保障。权威表征着权力客体对于权力主体的自愿服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获得了人民的普遍认同进而积累了强大的政党权威,其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基于此,邓小平重申了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3]380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共产党内部。要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就是要靠军队和共产党员,必须要把军队教育好、把各级专政机构教育好。“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3]380党的强有力领导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势能保障,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密码。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关系的有效调适,其旨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特别关注改革问题,在他看来改革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邓小平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维度考察了社会主义改革,认为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他提出革命和改革都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370以往只谈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现在应该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改革契合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政治调适的过程,是通过变革与调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关系,进而消除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阻滞性因素,以实现国家善治的活动。

以社会主义改革为代表的政治调适活动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进而推动政治发展。对于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要想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要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事实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改革,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政治创新需求。邓小平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370他从实践维度论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他说改革开放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了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政策是对的,进而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合理性。此外,他认为社会主义改革要有一种突破创新精神,要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勇于走出一条新路,否则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刚性保障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除了要调动各种政治主体的能动性之外,还需要依托制度建设,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刚性保障。制度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规范系统,“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其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动态张力下所形塑的制度变迁规律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基本动力和基本经验。”[4]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依托,合理与有效的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刚性保障。邓小平十分重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建设问题,他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政治制度。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制度,“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3]370-371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拥护,就是因为基本路线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

他同时认为,必须要在国家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行制度的丰富与完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3]372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要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他指出,某一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必须符合其国家特点与历史文化。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具有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优越性,即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邓小平从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出发,认为当前“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373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制度建设思想从制度层面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刚性保障,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

(四)“三个有利于”和共同富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准与目标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种政治实践活动,它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实质上是政治价值的创造活动。“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通过选择特定的政治客体,并通过政治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人类的政治生活进行评判,借此实现对政治生活的范导,并通过价值正当性功能,论证政治的终极价值关怀以及构建理想的政治社会模式。”[5]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一定政治价值的引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价值问题,具体包括价值依准和价值目标两个层面。

一方面,“三个有利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准。在谈到部分地区改革开放进程较慢时,邓小平分析原因时指出就是因为害怕资本主义元素多了,走上資本主义道路。他认为改革开放政策正确与否的“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372“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分别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个检验标准(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维度进行了价值取向的理论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政治价值形态。在理论和实践中构成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准,有效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另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政治价值目标是在一定政治价值取向引领下的政治实践活动所达成的结果的总和,是政治实践活动的终极价值。邓小平从生产力发展维度,将实现共同富裕设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73邓小平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种差异化发展策略,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一部分可能发展较慢;然后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的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这一政治价值目标,是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角度出发,同时兼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而设定的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共同富裕的政治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显性形态,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预设,引领着我国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

二、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由一系列内容组成的理论系统,是逻辑理性建构的结果。它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正确运用,是科学思维方式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生动范例。同时,也是对我国国家治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注重从宏观和微观、整体与系统相结合的维度,从世界格局中审视与构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蕴含着实践性、系统性与开放性等理论特质。

(一)实践性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他在考察南方诸地改革开放实际成效之后,以及比对西方国家治理经验的基础之上,经过系统理性思考之后提出的,是中国特色政治实践的产物。它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维度:一方面,邓小平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治理实践经验出发,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关论断,而不是主观判断的产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开篇就指出,在深圳、珠海等地看了之后,对改革更有信心了。这就表明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政治实践的产物,是对我国国家治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具有深刻的实践性。另一方面,邓小平将实践作为检验国家治理现代化成效的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将实践作为检验国家治理成效的标准。他提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3]372这种敢于冒险、敢于试验的思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集中体现。从国家治理的具体实践出发,发现了问题,就抓紧解决;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试验,一边总结,是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特点。这有利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而不是将时间消耗在所谓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之中。

(二)系统性

系统思维是现代科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7]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性思维,它不是由零散的思维片段构成的,而是在全方位思考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全局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一方面,邓小平从整体出发,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首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邓小平认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础之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首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在社会主义制度总体支撑下,国家治理中的微观事务才能得到有效处理与发展。另一方面,邓小平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局部出发,探讨了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具体方略问题,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拓展。他分别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各个构成要素进行了探索。他主张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还要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他还注重思想建设,特别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独到理解。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颠扑不破的,就是因为其内容是科学的,是符合人类与社会发展规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既定思维的束缚,勇于解决国家治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指出:“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3]371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从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维度实现了系统化,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奠定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法论基础。

(三)开放性

开放与封闭相对,是事物与外界没有限制,允许各种信息与资源相互交换的状态。开放性表征着认识主体能够在全局中,从世界历史视角思考与分析问题。近代以来中国逐渐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实行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历史已经证明只有融到世界发展大潮中,自身才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邓小平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维度思考这一问题,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性。邓小平从整个世界历史的格局中审视与建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放到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体系中去考察。

一方面,从世界格局中分析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国家治理范畴的提出,就是在应对一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行政效率低下、权力腐败、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中出现的。我国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十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都取得了诸多进步,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腐败、经济过热等国家治理危机。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开展经济建设,反之就是死路一条。“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3]375他从与世界各国的横向比较中,提出了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从世界开放的格局中建构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他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373邓小平指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可以吸收借鉴西方生产方式与经验,可以采用尝试的形式,如果不适合我国国情就可以取消。同时,他还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中认识到西方国家现代化经历过一个高速发展阶段,由此他得出中国也会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所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要集中力量推进国家经济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的台阶式发展。

三、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实践启示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双重叠加下,国际国内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给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严峻挑战。就国外而言,世界经济增加乏力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极端主义思潮等给我国发展带来重大冲击。就国内而言,国家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如政府与经济治理等领域相关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能有效和变化的社会相契合。同时,国家治理能力有待提升,集中表现为应对突发和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中的有关内容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以不断化解风险进而增强我国国家治理效能。

(一)始终以政党治理引领国家治理,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充分论证了党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政治力量,它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新时代面对世情、国情以及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以政党治理引领国家治理,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适应国家治理需要不断完善党的组织机制和内部法规制度,调适和变革党的治理思维和方式,保持党的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实现党的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载体的制度化、治理路径的规范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的领导力。”[8]以政党治理引领国家治理,关键在于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理官员,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本领。领导干部是权力的直接行使主体,关系到权力运行的有效性。全面从严治党在本质上就是全面从严治官,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首要的是不断优化与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体制,将德才兼备、人民群众信赖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同时,还要强化干部管理工作,以严格的标准、严格的措施、严格的纪律约束其行政行为,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还要落实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通过建立层级的工作责任制来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以明晰的权责清单为前提、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为基础、以完善的监督机制为支撑、以科学的考核机制为关键、以严格的问责机制为保障,促进责任制有效落实,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9]从总体上看,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路径在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的有机统一。思想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支撑,而制度建设则是规制权力运行的根本之策。通过思想和制度的“软、硬”结合,使得党员形成自觉遵守党纪党规、依法用权、为民用权的良好政治风气,使党的执政本领得以有效提升。

(二)始终以制度理性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有效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刚性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各项制度总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呼唤着国家制度现代化。新时代,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便是以制度理性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刚性保障。“制度理性可以理解为制度主体按照一定逻辑规则和价值标准运作的认知形式和认知能力,制度理性是合理性在社会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的体现。”[10]制度理性具有独特的反思、调节与创新功能,它契合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努力要实现制度的法制化。法制是社会秩序的有效保障,经过人民同意的,且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制度需要上层为法律,才能获得强制性的权威。要把制度建设的成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同时,要将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有效规制与约束权力,明晰权力的运行边界。现代法治的核心理念在于规约权力,要求权力使用者必须依法办事,法律规定的必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能做。二是要持续优化制度的内部结构。整体的、系统的、协调的制度体系,才能发挥出规范与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效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优化制度体系的内部结构,提升制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三是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制度变革。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再有30年我们才能形成更加完善与成熟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是新体制逐渐替代旧体制的过程。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如果强制废止旧体制,推行新体制,可能会产生社会震荡,不利于社会稳定。我国改革开放的政治实践说明,只有渐进性变革才能推动国家治理有序进行。在当前,我们进行国家制度建设,要将试点与全面推行相结合。在地区、行业等局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然后再考虑全面推行,并最终上升到法律层面。

(三)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价值导向,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属性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多次提及民生的重要性,他认为要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并且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明晰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民生目标的性质。从本质上看,政治具有人本性,政治是属人的政治,人是政治的主体,也是政治的目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崭新政治实践范式,必须以增进民生福祉为价值导向。从现实层面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党的奋斗目标,更是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动力。一方面,要全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场域中,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更多的是要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要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11]同时,要转变服务方式,破除官僚主义作风,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的行政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另一方面,要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粗放的、单纯追究经济增长的失衡的发展形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实现经济治理的现代化,从忽视人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以深化改革为实践坐标,通过探索集约型、均衡式发展的模式,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全面发展,最终服务于人民群众全面的利益诉求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12]唯此,方能真正实现国家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

(四)始终坚持整体谋划,着力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

当前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治理模糊化以及碎片化等突出问题,需要吸收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相关论断,同时参考发达国家的成功先例,坚持整体谋划,着力提升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一方面,要坚持整体谋划。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華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全面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力图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重要逻辑线索,以其支撑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3]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认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哲学武器。“应变是与预见相关联并以预见为条件的。成功地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偶然事件,是与对各种偶然事件的大致类型、爆发形式……等的一般性了解和充分的心理-精神准备相联系的。”[14]要成功应对风险时代的诸种不确定性,就要以科学的前瞻性认识去判断并厘清各种风险的内在逻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例如近年来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胜利,很大程度上就因为我们科学预判了疫情产生与演化的轨迹,并据此制定出了科学有效的防控机制。

(五)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展开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全球治理现状的影响。为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努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主要包括:一是要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内核的全球治理理念。共商明确各治理主体间是共生关系,相互依赖;共建倡导全球治理的民主化,各治理主体要共同参与决策;共享则提出各治理主体要共同享用经济全球化成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15]二是要持续推进全球治理制度革新。全球治理制度改革需坚持法治化、民主化与开放性原则,同时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对于中国而言,则要“提高自身参与全球治理的硬实力,提升在国际机制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和代表权,掌握全球治理的话语塑造力和引领力,增强全球制度和理念型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16]三是要全力将各项全球治理可行方案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平台,广泛与相关国家开展具体的项目合作。同时,努力将全球治理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能够惠及所在国民生的具体工程,让世界各国都能分享到中国发展机遇,以利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同时,它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治理历程的系统概括与总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独特逻辑。邓小平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具有实践性、系统性与开放性,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征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丰富和完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唯有强有力的制度建设才能构筑起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也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刘吉发.政治实践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广义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8.

[2]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41.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3,375,380.

[4] 杜玉华,俞佳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策略[J].学术研究,2020(5):52.

[5] 张方华.政治的价值性与政治伦理诉求[J].云南社会科学,2009(1):41.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3-504.

[7]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01.

[8] 肖贵清,田桥.政党治理引领国家治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逻辑理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7(7):6.

[9] 谢来位,付玉联.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概念、内涵与实现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7(6):93.

[10] 赵浩华.国家治理视角下制度理性意蕴及其价值探寻[J].行政论坛,2018(5):14.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0.

[12] 王彩波,陈亮.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及其表征——基于“价值多维性—主体层次性—方法复合性”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4):115.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6.

[14] 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4.

[15] 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2-04-22(2).

[16] 李长成.论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方案:理念、制度与实践[J].湖湘论坛,2022(3):14.

[责任编辑:魏净]

The Core Content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n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Deng Xiaopings Southern Tour Talks

MA Xiaoxing

(Academy of Marxism,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Deng Xiaoping pointed out in the Southern Tour Talk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core political subjec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ocialist reform is the source of power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s the rigorous warranty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ree benefits" and common prosperity constitute the objective and benchmark of values for national governance.These four respects collectively constitute the core content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n modernizing national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eing practical, systematic and open are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 on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re role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further reform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in assuring its affinity to the people and promoting its efficacy .

Keywords:Deng Xiaoping; Southern Tour Talk;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ocialist reform;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22-05-16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韧性建设的实践探索和基本经验研究”(22XDJ009)。

作者简介:马晓星(1987—),男,河南禹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维度
运用大数据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