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林 葛国芬 施建勤
下肢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多采取手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骨折部位恢复。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加之手术过程中应用麻醉药物及可能造成的血管壁损伤等,导致人体处于高凝血状态,易引发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加重患者身体痛苦、增加治疗费用,影响术后康复[1]。本文旨在观察精细化负重训练联合穴位湿热敷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22 年1—8 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纳入标准:年龄19 ~87 岁,均采用手术治疗。排除标准:术前已证实并发DVT,伴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严重精神疾病者。本方案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原则,患者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
1.2.1 常规术后干预
两组均采用常规术后干预,用通俗易懂语言介绍DVT 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在病床上排便;密切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回流状况,出现发热、下肢肿胀等异常症状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抬高患肢30°,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患者平卧于床上,保持下肢伸展,肌肉放松,行主动足背屈伸练习,脚尖缓慢向内勾,尽量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 ~10 s 后放松;之后脚尖绷直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5 ~10 s 后放松,重复上述动作,每次10 ~15 min,每日2 ~3 次。鼓励患者在家属或护理人员陪同下尽早下床活动,不定时行下肢弯曲、收缩运动。给予患者高维生素、低胆固醇、低脂肪食物摄入,避免食用发酵类食物。
1.2.2 精细化负重训练联合穴位湿热敷
观察组加用精细化负重训练联合穴位湿热敷:① 精细化负重训练。采用下肢康复运动训练系统进行精细化负重训练,训练开始的早期时间窗口由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决定,协助患者穿戴与设备配套的传感器训练鞋(图1),使用魔术贴固定防止训练过程中滑落;全面评估患者负重范围,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设定负重上限数值,患者采用全脚掌踩踏、脚尖踩踏等方式,控制负重量在界面安全范围内,每正确完成1 次踩踏负重训练,设备会发出语音反馈,每次15 min,每日两次。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依据患者下肢恢复情况,逐渐过渡至单拐行走、完全负重行走等。② 穴位湿热敷。选用我科自制复方活化散,内含路路通、透骨草、海桐皮、红花、桂枝等,将方药装于无纺布袋内扎紧袋口,大容量煎药锅加开水5 000 mL,将中药包浸泡1 h,开火煎煮30 min 后,将3 条毛巾投入煎药锅中与中药用文火煮30 min;将毛巾取出后拧至不滴水,用测温枪测试温度,以38 ~42 ℃为宜;选取穴位:血海、犊鼻、曲泉、阴陵泉、委中、足三里、丰隆、地机、三阴交,热敷于上述穴位,共用3 条毛巾,外用一次性治疗巾包裹,保留20 min,热敷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出现红肿、破损立即停止热敷,结束后再次评估皮肤情况,每次30 min,每日1 次。两组均连续干预7 d。
图1 负重训练设备及配套传感器训练鞋
① DVT 发生情况:经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等检查,静脉管腔内形成血栓即可诊断DVT。② 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③ 患者舒适度:应用Kolcaba 舒适状况量表(GCQ),包括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文化4 个维度,共28 项,采用1 ~4 分评分法,分数与舒适度呈正相关。
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凝血功能、GCQ 评分)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文化程度、骨折类型)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男34 例(85.0%),女6 例(15.0%);年龄19 ~85 岁,平均(52.3±10.3)岁;文化程度:文盲9例(22.5%),小学12 例(30.0%),初高中14 例(35.0%),大学5 例(12.5%);骨折类型:左胫骨骨折4 例(10.0%),右髌骨骨折、右跟骨骨折、右胫骨骨折、右外踝骨折、右股骨粗隆骨折、左腓骨骨折、左跟骨骨折各3 例(各7.5%),右股骨颈骨折2 例(5.0%),耻骨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右腓骨骨折、右骨干骨折、右踝骨折、右胫腓骨干骨折、右跖骨骨折、跖骨骨折、左股骨颈骨折、左踝关节骨折、左外踝骨折、左胫骨平台骨折各1 例(各2.5%)。观察组男32 例(80.0%),女8 例(20.0%);年龄27 ~87 岁,平均(56.3±10.3)岁;文化程度:文盲9 例(22.5%),小学14 例(35.0%),初高中16 例(40.0%),大学1 例(2.5%);骨折类型:右髌骨骨折、右股骨颈骨折、左踝关节骨折、左胫骨骨折各4 例(各10.0%),右腓骨骨折、右跟骨骨折、左髌骨骨折、左腓骨骨折各3 例(各7.5%),右踝关节骨折2 例(5.0%),右粗隆骨折、右股骨粗隆骨折、右股骨骨折、右胫腓骨骨折、右外踝骨折、左跟骨骨折、左股骨粗隆骨折、左股骨干骨折、左踝骨折、左胫骨平台骨折各1 例(各2.5%)。两组性别、文化程度、骨折类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4、2.95、0.00,t= 1.74;P>0.05)。
由表1 可见,干预前两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较前改善,且观察组TT、PT、APTT 长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
组 别 例数 TT(s) PT(s) APTT(s) FIB(g/L) D-二聚体(mg/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12.1±1.2 15.9±1.3 10.1±1.1 12.1±1.2 21.7±2.4 24.4±2.7 4.0±0.4 3.7±0.3 4.5±0.3 3.4±0.3观察组 40 12.1±1.3 18.6±1.3 10.1±1.2 16.0±1.3 21.8±2.4 29.3±2.8 4.0±0.3 3.0±0.3 4.4±0.3 2.7±0.3 t,P 0.00,>0.05 9.29,<0.01 0.00,>0.05 13.94,<0.01 0.19,>0.05 7.97,<0.01 0.00,>0.05 10.44,<0.01 1.49,>0.05 10.44,<0.01
由表2 可见,干预前两组GCQ 各项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GCQ 各项评分均较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干预前后GCQ 评分比较 ()
表2 两组干预前后GCQ 评分比较 ()
组 别 例数 生 理 心 理 精 神 社会文化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40 14.6±3.5 17.9±3.5 14.6±3.3 19.0±4.6 15.7±3.2 16.9±3.7 8.7±2.2 10.8±3.2观察组 40 15.0±3.5 22.6±3.6 14.7±3.3 23.7±4.6 15.8±3.3 20.7±4.3 8.7±2.2 13.8±3.3 t,P 0.51,>0.05 5.92,<0.01 0.22,>0.05 4.57,<0.01 0.14,>0.05 4.24,<0.01 0.00,>0.05 4.13,<0.01
观察组DVT 发生率5.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11,P<0.05)。
DVT 是下肢骨折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血栓脱落可继发肺栓塞、脑栓塞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传统干预以床上自主训练为主,多数患者不能有效进行锻炼,难以达到预期效果[3]。下肢DVT 属中医“股肿”范畴,主要由于血脉损伤、久卧伤气、气虚血瘀导致,临床干预应以行气通脉,活血化瘀为主。
中医认为,DVT 是由于湿热流注于血脉经络,瘀阻血脉经络出现下肢肿胀、胀痛。穴位湿热敷通过经络筋膜的传递,加速末梢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温补散寒,通阳化瘀的功效。精细化负重训练较常规训练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借助专业的下肢康复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人体处于负重状态时,会因脊柱及整个头部的肌肉用力而使身体向前倾,进而改善身体平衡性,提高肌肉力量。精细化负重训练包含较多功能性动作,能够训练特定的肌肉群,有效收缩、放松小腿部肌肉,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下肢肿胀消退,预防DVT 形成[4]。精细化训练的同时采取穴位湿热敷,方中路路通能通经络,疏肝理气;透骨草祛风除湿,解毒止痛;海桐皮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桂枝具有平冲降逆的功效。选取穴位中血海行气活血,清血利湿;犊鼻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曲泉通经散寒,健脾渗湿;阴陵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舒肝利胆;委中舒筋通络,活血散瘀;足三里活血通络,疏风化湿;丰隆补中益气,通经活络,调理脾胃;地机健脾渗湿,调经止带。诸药共用,直接持续贴敷于相应穴位上,在经脉传导作用下,能够有效发挥药物和经络间的联通作用,加速气血运行,更好地促进药物吸收,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
综上所述,精细化负重训练联合穴位湿热敷应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DVT 发生率,提高舒适度,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