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2023-11-29 02:36黄天骥
书城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李清照

黄天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在南北宋之交,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位奇女子,一位是大将军梁红玉,另一位就是上引《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作者,大词人李清照(1084-1155)。

小时候看明清小说,知道北宋初年,有一批杨家女将,那老太太佘太君,带着“十二寡妇征西”。后来读《说岳全传》,看到了《梁红玉击鼓战金兵》一回,更让我血脉偾张。查阅史料,知道梁红玉实有其人。她曾为歌伎,后来嫁给武将韩世忠。她孔武有力,英勇过人,竟能和韩世忠一起征战,还在黄天荡一带,大破金兵,差一点捉住了金兀术。

就在梁红玉的同一个时代,李清照也以笔为枪,横扫千军。她写下的诗和词,为数并不算多,却让历代许多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陈廷焯说:“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前绝后者。”(见《云韶集·词坛丛话》)李调元说得更直接,他认为李清照的创作成就,“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见《雨村词话》)。

确实,李清照在宋代词坛的地位,超过许多男性的词人墨客。对此,李清照也毫不谦虚。她在《词论》中指出:“(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所以,胡仔说:“易安历评诸公歌词,无一免者。”(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李清照和梁红玉,一文一武,在宋代,确是值得骄傲的双璧。这也說明,在封建时代,尽管统治者竭力鼓吹男尊女卑的教条,实际上无法完全掩盖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不过,南北宋之交的这两位奇女子,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以及不同发展的轨迹。在梁红玉,据知其父曾为武将,在宋太祖制定的重文轻武的政治路线中,其父获罪,家道中落,梁红玉也过着低贱的生活,后来嫁给韩世忠,在战火中左冲右突,终于成为声名显赫的诰命夫人。

李清照刚好相反,她出生在清贵之家,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由于和苏轼意趣相投,人们也把他列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给了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小夫妻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谁知后来蔡京得势,赵挺之和他混在一起,官势显赫,甚至与蔡京分别为左右丞相。苏轼被贬,苏门受到镇压,李格非也被列入黑名单之中,连其子女也要被赶出汴京,驱回原籍。由于两亲家立场不同,李清照的生活随即发生了变化。当时,她也请求公公对李家手下留情,可是赵挺之置之不理,让她感受到“炙手可热心可寒”的悲哀。

谁知后来赵挺之也和蔡京产生了矛盾,赵挺之一死,蔡京立刻追夺他的所有官职。从此,赵明诚也就和李清照一起,回到山东居住,这一住住了十三年。在这段时间,夫妻二人能诗擅文,对搜集古董和古籍又有着共同的兴趣,于是忘情地搜购欣赏。李清照才华横溢,她除了精通诗文外,连“打马”“双陆”等游戏也十分在行。她还写过《打马图序》,把斗智的游戏比喻为作战:“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或优游仗义,正如涿鹿之师。”其中透露着一股豪宕之气。

可是,赵明诚毕竟需要外出当官谋生,李清照留在家里,免不了牵挂愁烦。在这阶段,她感到自己青春不再,容颜渐老,便写了不少伤春恨别的诗歌,像《凰凤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到了靖康年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汴京,“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淮泗之间,亦荡然矣”(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中原百姓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连宋徽宗、宋钦宗也被俘虏。赵明诚和李清照从北方分别逃到江浙一带,他们所珍藏的古董古籍以及资财,遗失殆尽。一向心高气傲的李清照,对宋朝政府的无能,特别是在军事上的连连溃败,十分不满。现存她所写的《乌江》一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及《上工部尚书胡公诗》:“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山东一抔土。”这些诗词,特别是《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写得激情横溢,豪气逼人。这首词写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也正是梁红玉、韩世宗以八千兵马,在黄天荡围堵十万金兵,取得胜利的时期。“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满怀浩气,浪漫主义地抒发豪情壮志。所以,梁启超先生也说:“此绝似苏辛派。”(见《艺蘅馆词选》乙卷)确实,她在词中抒发的气概,和梁红玉在疆场上一刀一枪,击鼓杀敌,颇有相似之处。

随着战火逼近,李清照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赵明诚病亡,她在江南孤苦伶仃,生计困窘,无以为家,不得已改嫁。谁知所托非人,受骗上当,只好赶紧离开。总之,国仇家恨,像千斤重担,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悲惨的遭遇,改变了她的人生;她的词风,也从优雅婉转变为深沉与忧伤。当我们读到她的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时,就仿佛看到了以她为代表的妇女,历经千辛万苦,却只能坐在角落里默默无言,愁苦到近于麻木。据徐培均先生考证,李清照这首词,创作于绍兴十七年(1147)。那一年,她已经六十四岁了,贫病生涯的痛苦、创作技巧的纯熟、敢于创新的胆略,统一在这首词里,使它成为千古以来的绝唱。

不错,李清照和梁红玉的归宿,截然不同。梁红玉以鼓声激起男儿的斗志,李清照则以沉重真挚的笔触,“直脱南渡后诸儒腐气”(见王灼《碧溪漫志》)。但她们在不同领域里,都冲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抑,成为时代的先锋。

从古以来,人们对上引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连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字构成的乐句,没有不表示赞赏和震惊的。罗大经曾说,这首词“起头连叠十四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鹤林玉露》乙编卷六)。我认为,李清照连续运用十四个叠字,不仅从来没有人敢于尝试,更重要的是,她通过文字的连续叠用,最能显出抒情主人公在特定时刻的特定心态。第一句“寻寻觅觅”,词人仿佛是在寻找些什么,而到底要找些什么,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这里看了一看,那边找了一找,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其实,她也许什么都不寻找,只是忽忽如有所失,又不知到底失去了什么。一种失落而空虚的心态,就在这连叠的句式中,得到准确地表达。试想,如果作者不使用连叠的字,按这句“平平仄仄”的调式,例如改为“来回索觅”之类,那就真让人以为她是要寻找某一件东西,这一来,也就完全不能表达作者所追求的心境。

如果说,“寻寻觅觅”是写人物有点异常的举动,那么“冷冷清清”,则是作者发觉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她寻来寻去,东张西望,四顾茫然,原来屋子里只剩下她一个孤独的人。加上进入了秋天,凉气侵人,这周围的一切,让她感知到自己处在孤独凄清的环境中。“冷冷清清”两字的叠用,把她所处孤独的客观条件,形容到极致,同时,也和上句强调落寞的举动,有互相联系的意味。进一步,李清照便直接表明自己的内心世界:“凄凄惨惨戚戚。”显然,这由十四个字重叠构成的意象,分为三组,各自独立,又互相连接。请注意,李清照写自己莫名其妙的行为,写周遭的气氛,再写内心的悲凉,就像乐曲的演奏,在旋律中,首先出现打击乐器的音响,由轻到重,由浅入深,断断续续又重复出现的节奏,把乐句的韵味推向高潮。有意味的是,这十四个重叠出现的字,发音部位都属舌齿音,给人以吞吞吐吐的感觉。在这里,艺术形式和作品内容取得高度的统一,正是李清照在创作上成功的关键。

据《白香词谱》载,“声声慢”又名“胜胜慢”“人在楼上”,这词调,有平韵、仄韵两体。上引李清照的这首词,选用了以仄声押韵的一体。而且,每一乐句所押的韵,如“戚”“息”“急”“识”“积”“摘”“黑”“滴”

“得”,均属入声。按照学者总结汉语声调的风格,“入声短促急收藏”。就音乐性而言,这词全以入声押韵,从而表现出命途多舛的妇女,悲悲切切呜呜咽咽饮泣的形象。如果不用仄韵体,而采用平韵体,那么,由于“平声平道莫低昂”,即使意思或许相近,但韵味便大不一样了。徐釚在《词苑丛谈》卷三中说,李清照这首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所谓“大珠小珠”一语,正是强调它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我想,汉语属汉藏语系,注意诗的内容如何与语言音乐性结合,这一点对今天的创作而言,也值得参考。

李清照在描绘自己心境后,紧跟着的一组乐句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一句,有着复杂的含义。首先,从自然气候看,她写的应是秋天。这时节,忽冷忽热,变化多端。不过,在深秋,寒冷,毕竟是气候的底色,这让人难以对付,难以休整和调理。其次,仔细思量,作者特意把感情的抒发,放置在“乍暖还寒”的时刻,也和她有感于自己的身世,以及当下的处境有关。

在深秋,草木摇落。六十多岁的她,虽然依旧在人间苟活,但已经进入老境。从生命的轨迹看,她不也处在“乍暖还寒”的时候吗?再者,这一句,也隐约展现当时的社会局面。在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偏安于东南一隅,他一直希望与金人议和。而在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的反对下,宋金出现了时战时和的局面。后来赵构伙同秦桧杀死岳飞,韩世忠退隐,和局终成,南宋取得二十年喘息的时间。在这阶段,宋高宗以为天下太平,便大兴土木,兴建景宁宫和太庙,极尽奢华之能事,又下令各地献上祥瑞,表示天降洪福,自欺欺人,置国仇家恨于度外,不许人臣有忠愤之思。其实,金人一直虎视眈眈,蒙古也趁机崛起。而在宋朝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文恬武嬉,争权夺利。表面上,南宋王朝还在莺歌燕舞,娱乐升平,实际上是山河破碎,危如累卵。这样的社会状态,不正与“乍暖还寒”的气候相仿吗?总之,深秋的寒意,身世的凄苦,国事的蜩螗,交织在一起,才使她发出“最难将息”的喟叹。如果我们把这一乐句,理解为仅仅是她对天气的不适应,这就不是大半辈子孤苦伶仃并且忧国忧民的李清照了。

在这心情忐忑难安备受煎熬的时候,她唯有借酒浇愁了。所以接下去的乐句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在《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一词中写过:“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一醉解千愁,当然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在穷愁潦倒的情况下,哪里有许多让人易醉的美酒,她便想到,她穷得只有少量的水酒,酒味淡薄,喝了也是白喝。而且,晚来风急,冷风萧瑟,那少量的淡酒,怎能御冷?怎能消愁?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梁启超先生对这词曾作过分析,他说:“这首词从早写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況,非本人所作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咽下。”(见《中国韵文集里所表现的情感》)这见解很精辟。不过,梁先生说这词是“从早写到晚”,却可以商榷。当然,他的判断,也是有依据的,正如徐培均先生在《李清照集笺注》中指出,有些版本如《词综》《诗词杂俎》等,此句是作“晓来风急”的。不过多数版本,此句则作“晚来风急”。“晓来”和“晚来”,一字之差,区别颇大。在无法定夺哪一个版本最为可靠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依据词的意象做出判断。

如果说这里用的是“晓来”,那么其后就应有表现从早到晚的表达,不能只靠一个“晓”字就解决问题。但是,说这句应作“晚来风急”,却有所依据。因为作者在后面还有“黄昏”和天黑等词语的表述,前后彼此,相互照应。由此判断,采用“晚来风急”的版本,是较为合理的。而且,如果说作者这词是表达从早到晚一天悠长的感受,不如说作者集中地写“晚来”这一时刻所特有的心境,显得更为贴切。所谓“晚来”,应是在申时左右,亦即现在的下午五六点钟。这段时间,天色将黑未黑,寒风过处,一片灰暗。我认为,作者聚焦于惨淡的图景,作为整体意象的底色,用以衬托自己晚年的心情,这在艺术表现上,要比只靠“晓来风急”一句以示从早到晚的经历,可能更为贴切一些。同时由于这词是李清照晚年之作,联系到她所谓“乍暖还寒时候”的含义,就知道她说碰着整片灰黯的晚景,更有深长的意味。

紧接着,在晚风中,李清照写她看到了天上的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三句,意思很平白,但仔细研究句子中对虚字,以及对“雁”这个意象的使用,就会发现作者的诗心何等细密!在秋天,雁过长空,这是人们经常会看到的景象,而对形影相吊的李清照来说,更禁不住心情有所触动。所以,她在音节短促的句末,例外地用了“也”这一声音可以拖长的感叹词。要注意的是,为什么她看到大雁飞过,就涌现如此激动的情绪呢?这又牵涉到对“雁”理解的问题。

在古代,我国是农业社会,习惯在熟悉的土地上耕耘,并且交通不便,不习惯离开故土。安土重迁,眷恋故乡,已成为传统的乡愁。而雁,则有秋天南飞避寒,春天北返避暑的习性。因此,人们一见飞雁,往往会联想到大雁可以回家,而远离家乡的人,却不得不忍受背井离乡的痛苦。

雁,还可作为婚姻的表征。据知在古代,“纳雁”是定婚时必具的礼节。《白虎通》中说:“用雁者,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清人黄钧宰也在《金壶七墨》中指出:“禽类中雁为最义,生有定偶,丧其一,终不复匹。”所以,古人想到雁,便把它和婚姻、爱情联系起来。如果看到的是孤雁,便联想到鳏寡孤独,想到了丧偶。古人又传说:人们往往把书信缚在雁的脚上,让它带给亲朋,这叫“鸿雁传书”。于是,远方游子看到了雁,便会将它和对亲人的思念联系起来。

显然,李清照写她在“晚来风急”时,一见到雁,立刻浮想联翩,种种滋味,涌上心头。本来想借景浇愁的她,反增添哀伤。这就是她在“雁过”之后,再下一“也”字,悠长地叹一口气,用以加重感情色彩的原因。

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李清照运用“正”和“却”这两个虚字。“正伤心”,是指她正在为“雁过”浮想联翩伤心不已之际,“却”字出现,语气忽然转折,她竟确定,这雁“是旧时相识”,是从前认识的老朋友,于是稍感宽慰。当然,这是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大雁不是她家放养的鸽子,所谓“旧时相识”云云,不过是她触目伤心引发的联想。这一口咬定的联想,既出人意料,很不合理,却表明她对丈夫赵明诚思念之深。在过去,夫妻分别,有过“雁足传书”,她曾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又说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春情》)如今,赵明诚亡故了,李清照却认定,那飞过的雁儿,就是曾经给她寄来家书、给她带来过安慰的那只鸿雁。看到了曾经相识的雁,心中稍得安慰,可是,她立刻又想到,一切都成过去,丈夫不可能再有信给她,看到了这“旧时相识”的雁,只能让她益增忉怛。可见,诗人从悲伤到稍稍安慰,又转为更加伤感,这曲折而又矛盾的心情,便从“正”和“却”两个虚字中传出。

下片的换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上面说“雁过”,举头望也;紧接着说“满地”,低头望也。李清照不是在“寻寻觅觅”吗?她向上寻觅,看到的是“雁过”;低头寻觅,看到的又是另一番凋零的景象。这一仰一俯之间,有过渡,又有所衔接。这就是词的过片“欲断还连”的妙用。

李清照写她低头看到的是地上堆积凋谢的黄花,黄花亦即菊花,深秋时节,它经不起雨打风吹,憔悴破损,落花满地,还有哪一株可以供人采摘欣赏?李清照曾在《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写过:“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喜爱菊花,也曾经以菊花自比。这里说菊花的憔悴破损,这既是当前秋景惨淡的描写,同时也是对身世的自喻。请注意,这一句,使用的也属反诘句式。

在百无聊赖、失落寂寞的情况下,李清照便直接抒写自己在窗下无聊地坐着的情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用语平常而通俗,却又无比细致深刻。这“守”字用得极佳,说明她是动也不动地守望,而且是一个人在窗下孤独地守望。至于在守望什么?窗外有什么可看的?她到底为什么要守着待着?这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只是无聊地等着时间过去,好让她了结这空虚无聊的一天。可是,等来等去,天色依旧,不知怎样才能快一点变成黑夜,好让她一睡了之,浑无知觉。这句话,和“寻寻觅觅”的举动相反,却又是对那十四个重叠字句所展示的情态,作进一步的细化。表面上是很平常的话语,实际上是痛苦到近乎麻木的表现。

李清照跟着写她正在木然枯坐之际,外面下起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她特别指出,窗外的树,是梧桐树,这固然是实景,其实她也可以不具体点明是什么树,例如说“寒林更兼细雨”之类,也是可以的。但是,点明外面的树是梧桐树,而非其他品类的树,含义便丰富了。因为在过去,“梧桐”本身也是一个符号。枚乘在《七发》中说:“龙门之桐,其根半生半死。”后来,人们便把梧桐和丧偶联系起来。贺铸在悼念亡妻时,不是也在《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中写道“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吗?显然,李清照让“梧桐”出现,也和用“雁”字的意象一样,有着象征的意义。何况这句中,李清照在梧桐后使用“更兼”一语,这说明她强调的是梧桐,是因為窗外的梧桐,引发鳏寡的联想。加上细雨霏霏,点点滴滴,落在宽阔的梧桐叶上,滴滴答答,既像敲打着她的心,也像满怀愁绪的人滴下的珠泪。这两句巧妙之处,在于既写窗外的雨景,又写愁人的心境,一石二鸟,催人泪下。

这词的结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诉说一番心境以后,李清照一方面说明不是一个“愁”字,就能把自己的心情说得清楚的,这与首句十四个叠字所呈示的神态有所呼应;一方面又以反诘的方式收束,这就像一首乐曲的旋律,以“mi”的音符用于全曲的结尾,从而给人以意犹未尽的韵味。

不过,像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样优秀的作品,也有人挑剔它在创作上的一些毛病。饶宗颐先生在《词集考》卷三说:“其《声声慢》连用十四叠字,人咸服其奇隽。然一首中三用‘忽字,不免重遝。故《词鹄》讥为终成白璧微瑕。”饶先生是大学者,这未必是他对《声声慢·寻寻觅觅》评价,只是给读者提供有关方面的信息。然而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对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作更深入的理解。

在李清照的这首词中,确是重复使用了三个“怎”字:“怎敌他晚来风急”“独坐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在旧体诗词篇幅有限的情况下,一首短小的作品中,用字重复,确有不妥之处。所以孙致弥在《词鹄》凡例中称:“须戒重复字前后相犯。虽绝妙好词,毕竟不妥。如易安《声声慢》叠用三‘怎字,虽曰读者全然不觉,究竟敲打出来,终成白璧微瑕,况未能尽如易安之善运用,慎之是也。”当然,孙致弥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但是作者的创作,如何用字,首先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在作者需要强调宣泄感情的情况下,在一首作品中重复用字,其“微瑕”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像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你看,在这小令中,竟有三个“人”字重复哩!您能说这首词有什么不妥吗?又如他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间如梦”,也连用三个“人”字;“大江东去”“江山如画”“一樽还酹江月”,连用三个“江”字;“三国周郎赤壁”“故国神游”,连用两个“国”字。像苏东坡这几首有着高度艺术成就的词,如果有人斤斤计较它用字重复,属于“白璧微瑕”,这样的评价,只让人觉得可笑。

李清照的词作,在同一首中使用重复的字,何止《声声慢·寻寻觅觅》?像她另一首名作《永遇乐·落日熔金》,上片首句是“落日熔金”,下片首句又说“中州盛日”,“日”字重叠。词中有“人在何处”之句,后面又有“听人笑语”之句,“人”字重叠。至于有些词,李清照是有意识地前后重复使用同一个字的,像《武陵春·春晚》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像《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多少事,欲说还休”,跟着又说“休休”,说了“终日凝眸”之后,立即说“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等等。这些在一首词里重复使用的字,分明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李清照在词的首句,即敢于连用十四个重叠字,这说明她用字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因此,下文“怎”字的重复运用,不可能是偶然的疏忽,而是特意的安排。从整首词看,除了有几句叙述性的乐句外,差不多全是使用“反诘”的句式。而且,“反诘”的分量,在下片也越来越加重。如果说在上片只有一句“怎敌他,晚来风急”,那么在下片便连用了三句反诘:“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一连串的表达,明显是要表现愁思越来越重的心理状态。

从三个“怎”字连接出现的状态看,李清照提出的“反诘”,各有不同的着眼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的淡和量的少,以及气候的急剧变化,是从味觉和触角感知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表达自己的贫穷与凄凉。第二次“怎”字的出现,“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从时空感知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表达自己的孤苦与落寞。第三次“怎”字的出现,“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是回应词的首句十四个连叠字所表现的神态,概括无法一言以蔽之的痛楚。很明显,这三处被有些人认为由于作者的疏忽,导致“白璧微瑕”,恰好是作者有意识地以“怎”字的反诘句式贯穿全篇,是在艺术结构方面作出的巧妙安排。

我认为,认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价值,除了肯定她在语言运用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以外,重要的一点,是这首词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

在文学创作中,一些叙事性的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如果能获得很高的评价,多是由于能够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所谓典型,则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至于一些抒情性作品,其创作的要点并非为了刻画人的性格,而在于通过意象抒发人的感情。作者在审美的过程中,如果客观环境导致人群产生某种普遍性的情绪,让作者大脑的皮质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共鸣,社会整体性的情绪与作者个人特具的情感就会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虽然是无形的,但思想意念却是具体的存在。那么,抒情诗作者笔下的审美载体,亦即诗中展现的意象,也达到了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据知,《声声慢·寻寻觅觅》写成后便被广泛传诵。陈世崇在《随感漫录》卷三,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庚申(宋理宗景定元年)八月,太子请两殿幸本宫清霄亭赏芙蓉木樨,韶部头陈盼儿捧牙板,歌‘寻寻觅觅一句。上曰:‘愁闷之词,非所宜听。顾太子曰:‘可令陈藏一撰一即景。”这说明,七八十年之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依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更有甚者,连宋理宗的御用演员,竟在皇室需要寻欢作乐的时候,开口便唱此曲。这既说明它流传之深之广,也说明,在景定年间,社会矛盾和经济政治状态,与宋高宗绍兴年间相似。所以,即使是御用艺人的心态,也处于愁烦之中,因而不自觉地竟唱起“寻寻觅觅”来。让人想不到的是,连皇上也知道这是“愁闷之词”,竟不生气,只让别人另撰一曲了事。他的“大度”,说明皇上本身也处在愁闷的环境中,所以对自讨没趣的陈盼儿也不为已甚。显然,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所流露的感情,起码在北宋末期乃至整个南宋时代,是社会上许多人共同的心声。

在南北宋之交,李清照的惨痛经历,是许多妇女的共同命运。卓人月在《古今词统》卷五,曾记录了一桩传闻。据称在宋徽宗宣和年间,金兵攻入淮河,大肆杀戮。韩思厚妻郑意娘,被俘到燕京,金兵首领撒八太尉,看到她的美貌,便要纳她为妾,郑意娘即自杀身亡。后来其夫韩思厚行经她的墓地,竟与郑意娘的魂魄相见。郑作词一首,调寄“好事近”:

往事与谁论,无语暗弹清血。何处最堪断肠,是黄昏时节。 倚楼凝望又徘徊,谁解此情切?何日可同归雁,趁江南春色。

卓人月所写人鬼相见的记录,当然是杜撰的。但是,上面所引的词,却写出了在离乱中人们的共同感受。其中写到在黄昏时节的寂寞,写到无人可堪诉说的凄凉,写到看见归雁引起对故乡的思念。这些意象,和李清照在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所透露的情感是相同的,这也可说是处于乱离时代人性和人情的共性。

但是,由于李清照又有自己特殊的身世和经历,有着不同于一般女性的胆识和豪气,即使在凄凄惨惨戚戚之际,感情表达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像首句十四个字的连叠运用,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她具有敢于创新的胆识。至于她不惜以包括三个“怎”字在内的四个反诘句贯串在整首词的结构中,这明知故问的口吻也透露出她在悲惨中既倔强又坚忍的态度。她在最为艰苦的时光,于文学创作上表现出敢于突破创新的勇气,这一点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以,连清代的万树也认识到:“从来此体皆收易安所作,盖此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索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见《词律》卷十)显然,这是作为词人的李清照,最明显地不同于一般女性情感的特征。因此,我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在抒情诗中共性与个性,达到高度统一的“這一个”。

猜你喜欢
李清照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性格刚烈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谈李清照词中独特的女性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