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东
新冠疫情影响下天津市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研究*
陈学东
(中国民航大学 体育工作部,天津 300300)
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和归纳法调查疫情期间天津市河东区60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及社区体育锻炼情况,发现:当前天津市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堪忧,超重和肥胖比例达55%(n=33),近视率达65%(n=39);青少年学生具有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和社区体育锻炼需求,能够保证每天1h的社区体育活动时间,但社区体育处于场地设施、指导人员和活动组织“三缺乏”的状态;青少年学生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三大制约因素:场地设施不足,课业负担繁重,父母陪伴有限。建议:(1)重视社区体育发展,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2)整合社区体育资源,解决社区体育锻炼指导和活动组织不力问题;(3)关注学生体质健康,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疫情;青少年;社区体育;体质健康;体育锻炼
社区一直是青少年学生进行校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于增加青少年体育活动机会、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2019-2022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社区体育环境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再次审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2020年5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首位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扬在“两会”中的提案瞄向了与青少年学生密切相关的社区体育场所,题目为《社区体育——“熊孩子”需要有“放电”的地方》,她建议将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和社区发展的范畴,她认为“社区体育做得好,将成为学校体育的有力补充”[1]。文章通过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天津市河东区60名青少年学生(7-21岁)在社区内的日常体育锻炼情况,了解目前天津市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社区体育锻炼情况和体育锻炼基本需求等,以期为加快推进全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提供参考。
以新冠疫情期间天津市河东区60名青少年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7-21岁,其中男生39人,女生21人。课题组按照分层随机抽样原则确定样本,其中小学生48人,中学生6人,大学生6人,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1 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相关文献资料32篇,整理后确定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具体研究内容。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与天津市河东区60名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谈,了解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体育锻炼态度及社区体育锻炼情况等。
1.2.3 问卷法
向所有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共发放120份问卷,其中青少年学生60份,家长60份,回收问卷118份,有效问卷118份。
1.2.4 归纳法
根据本次实际调研统计数据,总结归纳天津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社区体育锻炼情况等,并提出针对性发展策略。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持续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尽管国家相关部委曾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16号)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全国大中小学体育工作改革,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在目前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本次调查的天津市河东区60名青少年学生中,有55%的青少年处于超重(n=15)和肥胖(n=18)状态,BMI比例正常的仅为40%(n=24),另外有3名学生的体质处于偏瘦状态(见表1);从青少年的视力情况来看,近视比例达65%(n=39),尤其是小学生的近视比例达43.75%(n=21),明显超过2018年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对于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调查统计结果(小学生近视率36%)[2]。故目前天津市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令人堪忧。
表1 天津市河东区青少年学生BMI指数状况统计表(n=60)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重要主体。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青少年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体育锻炼兴趣和需求,课外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达到100%,节假日里经常参与足球、篮球、游泳、羽毛球、轮滑、武术和舞蹈等校外体育培训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少年学生的空余时间明显增多,社区内体育锻炼时间均能保持每天至少1h,个别学生的社区体育锻炼时间甚至在2h以上,远超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从青少年社区体育内容来看,包括踢球、拍球、跳绳、丢沙包、跑步和游戏等。家长对孩子们的社区体育锻炼持全力支持的态度,并均能够认识到当前学生在体质健康、性格和交往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认为孩子非常有必要加强课内外和校内外体育锻炼,并尽力抽出时间陪同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个别家长表示:疫情期间,经历了充实的社区体育锻炼后,孩子们变瘦了,变得开朗了,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了,每天的社区体育锻炼更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任海等的研究(1998)显示:我国社区体育经费和人力资源紧缺,天津市、杭州市等地的社区体育场地严重匮乏[3]。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天津市河东区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指导人员和体育活动组织几乎处于“三缺乏”的状态。尽管通过相关居委会了解到各社区均配备一定数量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但通过调查对象的实际反馈情况来看,所有家长及青少年学生均未得到过这些所谓“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任何指导与帮助,他们只能凭借个人意愿自发地在社区内仅有的“小广场”或“空地”进行无具体运动项目的体育锻炼活动。广大青少年学生如此的社区体育活动状态一方面会导致体育锻炼的无序和无效,另一方面也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和安全事故。学生家长们普遍提出:社区必须配有完善的体育锻炼空间,哪怕没有体育锻炼器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们均有体育锻炼的意愿和时间,但由于所在社区缺乏锻炼场地,缺乏专业指导,缺乏活动组织,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社区体育活动效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由此可见,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天津市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依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此次疫情着实放大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些老旧社区,加速改造迫在眉睫。
影响天津市青少年学生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因素较多,通过主要影响因素的频数分析结果来看:社区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足是影响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达到样本量的95.76%(n=113),被选次数明显高于其它因素。第二影响因素是青少年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n=96),自小学三年级以后作业量明显增加,个别学校甚至将课后服务时间直接变成了写作业时间,到了初高中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学生就更难自主参加社区体育锻炼活动。另外,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较为有限排在第三位(n=58)。本次调研对象中,小学生的比例达到80%(n=48),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体育锻炼往往需要父母及家人的陪伴,但由于父母的业余时间普遍较为有限,难以充分陪伴孩子进行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学生社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它影响因素包括:缺少锻炼伙伴、担心运动损伤、缺乏锻炼技巧、锻炼风气不足等。
2.5.1 重视社区体育发展,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力度
2022年6月24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将我国体育分为全民健身、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大部分。社区体育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区体育建设与发展,《关于建设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有关事宜的通知》(体群字〔2010〕109号)明确要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质量第一和重在利用”的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社区空间建设符合不同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特点的室外健身场地设施[4]。《体育法》强调:新建、改建、扩建居住社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用于居民日常健身的配套体育场地设施[5]等。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城市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配置要求》具体规定,持续加大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力度,逐步配齐配强社区运动场地及器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区体育锻炼环境,提升城市社区体育的吸引力和认可度。与此同时,主管部门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维护与保养,坚持日常监督与检查制度,对已损坏或不可使用的器材应及时修理或更换,提高体育场地器材的使用寿命,确保社区体育环境整洁、体育器材完好,保证青少年学生在干净、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锻炼活动。
2.5.2 整合社区体育资源,解决社区体育锻炼指导和活动组织不力问题
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社区体育资源是社区体育活动的基础。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城市社区体育锻炼指导人员不足和活动组织不力等问题,在《全民健身条例》(国令第560号)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对全民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6]。另外,《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津体规〔2022〕1号)明确要求: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7]。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城市社区一般会覆盖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居民小区,必然增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难度和组织难度。因此,为了有效指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体育锻炼,必须切实加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一方面需要吸纳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师,优秀竞技体育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体育爱好者等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扩大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总体规模;另一方面需要健全社区体育组织,成立社区体育协会,搭建社区体育服务平台,定期在社区内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健身指导、体质检测及趣味体育游戏等,满足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和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同时,青少年社区体育发展还亟需社会体育资源的支持以及相关单项体育协会的专业技术指导,确保青少年社区体育锻炼的多样性、专业性和有效性。
2.5.3 关注学生体质健康,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然而,近30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近视率逐年升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体育锻炼时间不足。2013年4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让他们像小树那样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8]。为了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发展目标,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必须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合力,在深入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教基〔2018〕26号)、《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等减负政策的同时,必须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增加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以家庭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为中心、社区体育为延伸和补充的立体发展模式,推动“家—校—社”协同联动,形成“三位一体”、融合助力的青少年体育发展生态(见图1),三者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并形成有效衔接,打破出了学校就不会进行体育锻炼的怪象,努力培养出体魄强健、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1 当前天津市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堪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警惕,亟待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满足青少年多样化体育锻炼需求,全面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3.2 社区作为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发挥延伸和补充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快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加强社区体育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丰富社区体育活动等举措,逐步提升社区体育的建设和服务水平,为广大青少年营造浓厚的社区体育锻炼氛围,切实吸引青少年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运动中来。
3.3 为有效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必须打造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发展模式,形成完整的体育生态闭环,为青少年学生构建立体式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环境,进而增加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1]杨杨.社区体育应与学校体育互补[EB/OL].http://news.china.com.cn/live/2020-05/26/content_828665.htm,2020-05-26.
[2]卫健委.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J].现代养生,2019,34(16):3-4.
[3]任海,王凯珍,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二[J].体育与科学,1998,18(3):18-24.
[4]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关于建设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有关事宜的通知[EB/OL].https://www.sport.gov.cn/qts/n4986/c670192/content.html,2010-06-08.
[5]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06/25/content_5697693.htm,2022-06-25.
[6]栾开封.《全民健身条例》试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11(1):6-8.
[7]天津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https://ty.tj.gov.cn/zwgk_51582/newzcwj/tyjwj/202212/t20221207_6051873.html,2022-12-07.
[8]雷芬.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观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22.
Study on Community Physical Exercise for Teenagers in Tianj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VID-19 Epidemic
CHEN Xuedong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基金项目:2022 年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AUC-2022-B1-050;2020 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民航大学专项资助),项目编号:3122020013。
陈学东(198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