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举措及启示

2023-11-29 14:06田振华
教育评论 2023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发展

田振华

历史诠释学与文化发展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境遇。“在21世纪,理解我们在文化语境、历史语境和全球化语境中所处的位置,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1]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环境、文化等紧密交织在一起,全球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教育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元素,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发展趋势的影响。就全球教育发展而言,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仁川宣言》,提出了2030年教育议程和行动框架以及未来工作重点和达成目标所需的策略。同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之一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正式发布,其核心点之一是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就基础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言,作为“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个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2]。美俄两国基于政治竞争和经济发展需要,均不同程度地在基础教育领域出台了多样化的实践政策,本文将全面梳理并省察两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举措,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的选择理据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的基本思路,基于文本搜集的全面性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文本资料搜集的全面程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文本的选择方面,主要基于以下要素与原则:一是以美俄政府出台或国家机构颁布的教育现代化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政策为主,保证资料来源的权威性,以把握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趋势;二是以历时性为参考,选取了美俄教育现代化以及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涉及的相关文件,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全面性和时代性。

基于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的适切性对研究结论科学性的可能性影响,经过系统设计和整体考量,也基于“扎根理论作为定性研究中最科学的方法论和最适合进行理论建构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生成”[3]的实证研究准则,本研究以扎根理论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同时,为提升资料分析效率与精准度,借助当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数据采集和文本归纳为主要功能的分析软件Nvivo11.0开展研究工作。

二、美俄基础教育现代化核心举措分析

(一)俄罗斯基础教育现代化核心举措分析

1.俄罗斯基础教育现代化核心举措分析过程与结果

俄罗斯教育现代化经历了“恢复教育责任,进行新举措的试验(2001-2003)、评估并试行的措施(2004-2005)、教育现代化成果初现(2006-2010)”[4]三个阶段,其纲领性文件是俄罗斯联邦政府2001年颁布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以此为时间标的,兼顾研究资料选取的全面性、时代性和权威性。首先,搜集整理俄罗斯教育现代化以及基础教育现代化相关政策文本12份,以Nvivo11.0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目的是以寻找尽量多的能体现俄罗斯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举措的相关数据片段,并将其标示出来。其次,对整理的数据片段进行类属化分析,合并了相同或相近内容,得到了27个初级类属,构成了俄罗斯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举措的初级策略。再次,进行轴心式编码,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呈现资料中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5],即对27个初级类属进行归纳,理顺各个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最终得到11个主题类属。最后,进行选择式编码,形成“核心类属”,并对分析结果进行高度概括和凝练,最终形成了3个相关的参考点,具体分析、编码结果构成了俄罗斯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举措。

2.俄罗斯基础教育现代化核心举措诠释

从历时性看,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教育的多元化改革使教育行政与质量管理亟待规范”[6]等突出问题。因此,俄罗斯先后颁布《俄罗斯教育法》《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等系列政策,对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长远构想并付诸实施。从分析结果看,俄罗斯主要以教育公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三个方面为遵循展开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这是其开展的基本框架和落脚点。

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提供政策保障。从国家层面予以统筹,制定了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均衡学生入学机会。二是关注特殊群体。从特殊儿童、贫困儿童、医疗计划等方面对特殊群体进行重点支持和帮扶。三是专项支持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是教育均衡、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注意改进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结构,在整体上推动基础教育持续发展。四是多元发展。把学校分为一般学校、特殊学校、重点学校等,分层、分类、分属地建设教育机构。

在办学质量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制定教育大纲、教学评价等多个类属标准,以标准为准绳,强化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二是综合国内实际趋势,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学制,留给一般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三是审视国际国内现状,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采取强化基础、削减冗繁、重视体育、对接社会等多种举措,对教学内容进行彻底更新。四是关注学生考核评价,从国际上引进英国测验方式,并实施全国统考,考试焦点注重与社会现实对接。五是关注教师发展,出台文件指导师范教育,改变手段激励教师成长,以提升教师质量。

在办学效益方面,主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增加投入,保障基础教育拨款数额持续提升。二是倡导办学资金来源多样化,邀请社会团体介入学校办学。三是对学校资金分配结构予以优化,以保障基本教学。

综上,“关注教育平等、坚持教学与德育并重、重视教育质量评估是俄罗斯基础教育的传统。同时,在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通过实施新经费投入机制、联邦国家教育标准和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独立的教学质量评估程序,优化学校布局,发展补充教育等,切实提升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水平”[7]。

(二)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核心举措分析

1.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核心举措分析过程与结果

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受“效率崇拜”影响较大。所谓效率崇拜,指“1900年至1930年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讲求效率至上,并追求以效率为取向的社会变革,被称为‘效率崇拜时代’”,这一社会背景深刻影响教育变革,促使美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以此为时间标的,根据研究资料选取的全面性、时代性和权威性,本文首先进行资料梳理,共检索到与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高度相关政策文本11份,并遵循Nvivo11.0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的思路,以寻找尽量多的、能体现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举措的相关片段,并将其标示出来。其次,进行数据片段的类属化,合并了相同或相近内容,得到34个初级类属,这些类属构成了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举措的初级策略。再次,进行轴心式编码,发现并建立各个概念类属间的关系,以表现资料中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对34个初级类属进行归纳,最终得到19个主题类属。最后,进行选择式编码,形成“核心类属”,并对分析结果进行高度概括。最终,形成7个主题类属,根据Nvivo11.0中对每个基础教育现代化因素节点的参考点数分析,每个层次相关因素在本层具有不同程度的对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效力,本模型结构省略了第三层的概念群。

2.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举措诠释

美国教育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历了“普遍的义务教育(20世纪20年代)、普及高中教育(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20世纪40年代)、高等教育普及化(20世纪70年代)”四个阶段,具有“坚持科学性、关注国际性、注重实用性、强化历史反思性”[8]等特征。Nvivo11.0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重点聚焦在教育质量、教育影响、教育公平、教师发展、教育政策、教育信息资源、教育经费、教育管理方面。

在教育质量方面,重点关注教师质量发展和评价体系变革,从教育者和评价者视角展开建设。在教育影响方面,受世界局势动荡的影响,历来强化危机意识,认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实施是解决危机的重要遵循,而反思唤醒国民注重基础教育则是必要步骤。在教育公平方面,注重标准化测试手段、标准制定、课程改革、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等方面。在教师发展方面,督促各区、州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从提升教师待遇、注重合作协同、注重教师选拔方面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在教育政策方面,颁布了系列教育法案、法规,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建设。在教育信息资源方面,不断拓展国内外信息技术范围,在农村地区确保信息资源的整体覆盖。在教育经费方面,增加基础教育建设经费预算,多措并举,推动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在教育管理方面,从顶层设计进行统整,设置学校董事会,统筹具体事务,避免多管、乱管和不管的情况发生,加强教师管理,包括对教师自身行为的管理和教师未来发展管理,注重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健康管理,如开设体育重点课程,定期为教师学生进行体检等。

三、美俄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举措省察

美俄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核心举措既有差异,也有诸多共同点。

一方面,美俄两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存在一些差异。一是两国文化、教育发展背景等有较大差异,影响了两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理念。二是两国对待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发力点有差异。美国从顶层设计较具体,划分较细致,除了对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经济的考量,还以国家为后盾,在教师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管理等具体层面展开建设,形成了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撑。俄罗斯坚持“大框架、小措施、重落实”的建设理念,如农村教育专项保障、教育标准的制定、卫生医疗的具体落实等。

另一方面,美俄两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也存在诸多共同点和共通点。一是从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要素看,两国都比较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经济效益(经费投入与产出)问题。二是两国都注重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基础性、教师发展的奠基性等内容。三是两国都注重法治政策和标准建设,以此规范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如,美国出台《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等系列法案及标准,俄罗斯出台《俄罗斯教育系统培养纲要》《俄罗斯联邦儿童培养国家纲要》等。

基于此,本文以美俄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共同举措为参考要素,以系统论、构建论及实践论为理论思路,建立一种基于整合基础上的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可能分析框架,即保障基础教育公平、提升基础教育质量须以基础教育治理的现代性发展为突破口,而要实现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须引导基础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拉动办学效益提升,保障基础教育政策全面落实,统整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以此推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四、美俄基础教育现代化框架的实践启示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做出了重要的界定,即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随后,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会议及文件不仅是对我国进入新时代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回应,而且是对当前国际教育发展局势的反馈。因此,当前我国强化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是“落实‘两个大计’ 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百年’ 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9]纵览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重视显性‘物’的教育现代化,忽视制度、文化、生态等内涵发展;重普轻职,忽视教育体系和环节之间的沟通;社会组织与社会个体参与教育工作机制不完善;区域、学校、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10]等问题一直存在。因此,以美俄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举措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审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生发出对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些许启示,有助于为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推进提供一些实践参考。

(一)注重基础教育公平的现代性实践

教育公平是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主题。在我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1]从研究层面看,当前“我国教育人力资本数量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由于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导致子女教育人力资本存在较大差别,如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均衡”[12]。简言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校际分布不均、不同群体的教育存在差距”[13]等突出问题。

基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中教育公平的相关现状以及美俄保障教育公平的相关措施,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现现代化应重点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教育的全民共享。具体而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是关注新时代背景下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全面发展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中去,从理念到实践实现全面的转化;关注教育的全民共享,指在整个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群体中人的多样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在社会群体的人的多样性方面,尤其要注重对特殊群体教育的关注,如随迁子女、特殊儿童受教育权等问题的具体落实;在教育资源的均衡性方面,我国当前教育的城乡、区域差异较大,要注重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信息资源的现代化支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覆盖,实现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等均衡配置,并积极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学与跨区域合作办学,进一步缩小城乡及区域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整体实现。

(二)注重基础教育质量的现代性提升

教育质量是任何国家教育发展永恒不变的追求。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政策,从国家层面规范基础教育的发展,即要求建设内涵性、质量性、现代性的基础教育,具体包括制定教育质量标准、规范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标准是教育实施的基本准则,是教育主体的最终归宿,我国已经制定、出台了“县域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此来规范基础教育质量的评判。教育教学内容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依据,新时代学校教学内容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更新,以确保教育教学内容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的指针与方向,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都是以评价为导向,如何制定、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引导、规范教育发展的方向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素质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要“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依法保障教师权利和待遇、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14],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强化队伍建设,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注重基础教育治理的现代性发展

治理是当前世界范围发展体系的“四分卫”,教育治理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美俄两国相关建设举措是对教育治理能力的一种整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治理必然涉及教育治理,教育(基础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基础教育管理向基础教育治理转化,是当前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而治理主要包括基础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

现代化视野下,我国基础教育治理存在“法治欠缺、制度不足、理念滞后、主体失衡、手段单一”[15]等困境。因此,重新审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厘清基础教育从管理到治理的不同逻辑,强化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的治理意识和治理思想,建立健全教育法律制度,完善教育规章制度,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积极响应国家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任务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16],拓展基础教育治理的新手段,建立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统筹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进步。

(四)注重基础教育理念的现代性变革

任何现代化“最难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17],而人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思想、理念现代化,教育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矫正与影响,基础教育事关教育发展、民族进步。因此,从思想上影响人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参与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这些教育主体对基础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对基础教育现代化有着深刻影响。

就教师而言,理解基础教育现代化,能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内容、设计、实施、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现代性,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参照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提出符合时代理念的教学思路,以此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学生而言,理解基础教育现代化,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理念、方法、思路上以现代化为参照,以教师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遵循,实现学习的现代化发展,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就家长而言,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点“基地”,理解基础教育现代化,能使家长在教育孩子做人、学习、生活方面与社会现代化相契合,培养儿童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惯习,促进儿童全面进步。综上,教育主体(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的社会人士)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关注人的现代化,于关注人的现代化必须关注教育现代化,于关注教育现代化必须关注基础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起步与奠基,因此教育主体理念思维的现代化转型,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注重基础教育办学效益现代性拓展

办学效益指办学资源及办学经费的来源与结构。就美俄基础教育现代化办学效益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共同关注的是国家基础教育经费预算是否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是否广泛,资金分配结构是否合理。我国基础教育资金主要来源是国家下拨,且当前对经费的投入管理主要以“强化均衡” 为主,这种下拨和投入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资金分配结构的科学性失衡。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将财权上移的同时,又不断将事权下移……公共事业特别是占县级财政支出大头的义务教育仍然由县级政府承担。收入来源和财力弱化,甚至收入的总量也在下降,但担负的事权并没有减弱,甚至还在加强……县级财政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与义务教育支出的刚性特征不相适应,致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财力减少,事权增多……必然导致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18]。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资金分配结构。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资金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一旦国家财政紧缩,就会造成基础教育资金短缺。基于以上对国际及我国基础教育资金相关问题的清理,为有效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效益,应采取以下举措:一要合理提升基础教育经费预算的财政拨款;二要设立专门的预算、核算、监察机制,对基础教育资金结构的分配进行科学监管;三要借鉴国际上有效做法,持续拓展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和渠道,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础教育建设与投资、发挥校友优势作用等,多管齐下,建设并保障基础教育办学效益的现代性拓展。

(六)注重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性重构

在美俄基础教育现代化规划中,教师专业发展占有较大权重,而促使两国作出如此大调整的原因是当前专业人员及其“专业知识出现了信心危机”[19]。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一种专业人员的教师,其表现出来的主要危机是身份认同危机和知识信任危机。当今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知识来源的唯一性、确定性以及单一性等基本属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师作为知识来源的专业人员已经变得不是非常“专业”,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被大大拓展,且对知识界定的不确定性不断增长,教师的知识专业出现了现代性危机。教师本身作为专业人员而言,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在现代性社会中大行其道,造成部分教师难以经受各种利益诱惑而产生不符合自身专业属性的行为,如道德败坏、为利益而损害学生群体的权益等行为时有出现,这种行为一旦在基础教育领域出现,就会在自媒体上被无限放大,从而导致家长、社会对教师身份产生信任危机,甚至认为教师作为引领基础教育学生发展的专业人员,其自身属性已发生变化。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立德树人的专业人员,面对充满信任危机的时代,积极拓展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并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性重构,重新树立社会对专业人员的信心与信任,是基础教育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路径。

(七)注重基础教育政策制度的现代性支持

在一个社会性团体中,政策支持是事物有效推进的重要标尺。当前,我国已经认识到由于政策制度建设不足而导致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迟滞的事实,开始着手建立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出台的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发展的三个重要文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20],《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颁布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等等。以上政策的发布以及标准的研制,都将不同程度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

(八)注重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的现代性转型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提升信息资源的覆盖面,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实现。当前,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发展一日千里,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事物发展的速度。相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而言,信息化能力的速度、强度以及均衡度均有待提升,中、东、西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最主要是占有的资源不均衡。占有资源不均衡中,教育信息化能力的缺失尤为严重,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的网络硬件、网络平台、网络速度、网络共享资源等缺乏、陈旧,这些问题在疫情爆发之后的网络教育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因此,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的现代性转型,有助于助推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公平、有质量地发展,最终保障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现代化建设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