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关工委在资助工作中发挥育人作用的实践路径

2023-11-29 14:06杨景惠
教育评论 2023年8期
关键词:老同志关工委理想信念

杨景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1]随着立德树人工作的深入推进,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越来越重要,要求高校资助工作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帮困和育人双重作用。高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觉悟和知识经验优势,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亟须新的路径探索。

一、高校关工委工作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资助工作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相对完备,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愈加丰富,将育人贯穿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以教育为导向,充分体现了资助育人功能的重要性。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从上至下全员参与,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资助育人成效。[2]高校关工委是一批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组织,从1991年起全国高校相继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校关工委),以其独特的队伍组成、威望学识以及经验的优势,在大学生思政工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3],可以起到指导、补充和协调的作用。将关工委育人优势融入资助工作,充分挖掘高校关工委在资助工作中的理想信念导向价值和道德人格塑造价值,积极为高校资助工作探索新的思路和模式,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资助育人总目标。

(一)发挥时空优势,形成协同作战

高校离退休老教师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方面已得到实现,基本需求满足程度较高,但情感价值需求还有不足。高校退休教师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认可度高,他们退休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生活单调寂寞,缺少精神慰藉和社会沟通。他们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高,还有继续发挥余热的能力和愿望。高校教师退休后,能全身心投入培养教育工作,可有效填补资助育人工作的缺位,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既不受时间限制,又可以突破教室的空间,丰富培养方式。通过老同志的力量形成工作团队与资助工作者协同作战,发挥老同志主体优势,满足老同志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二)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多元帮扶

高校关工委的主要力量是退休干部、教授、专家等老同志,他们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经验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人才开发潜力,是难得的智库之源。老同志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精湛的专业特长、丰足的社会资源,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教育资源,他们大多数具有特殊的社会身份,不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且是爱教育、懂教育、善教育[4]的专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人格魅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诉求,可以从学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帮扶、榜样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帮扶,极大丰富帮扶结构,拓宽帮扶领域,深化帮扶内容,提高帮扶成效,形成一个有针对性的交流互动机制和关怀帮扶体系,致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发挥精神优势,形成双向互动

高校老同志在年轻时就接受了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政治理论素养深厚,党性坚定,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政治立场,对党和国家的革命、建设发展有着深刻的情怀和切身的体会[5],他们大多数经历过生活的磨砺与人生的考验,有着丰富的励志故事和成功之道,这些真实的经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和老同志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反哺机制,搭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引导其加入志愿服务类活动,在受助的同时感受助人的快乐。

二、华侨大学关工委工作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

华侨大学约有1200名退休教师,其中专业教师700余人,中级以上职称教师645人,教授、副教授377人,老同志数量较多,团队结构相对完善。近年来,学校关工委积极发挥在高校育人中的优势作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力量,积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在资助育人方面开展了有声有色的活动,获得了福建省关工委、“福建教育五老说”、高校退休教师等关注与支持。

华侨大学文学院借助关工委的组织平台,联合学校关工委、华大社区、离退休处等部门以“星烛互耀”敬老育才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离退休老同志和家庭经济困难生为对象,秉承立德树人和教育创新两大目标,校社联动、多维并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探索出一条以“退休老教师+青年学子”为中心“传帮带”育人模式,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探寻出一条新的路径。

(一)文相传:坚守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关工委队伍中多为老干部老教授老专家,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来自贫困地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压力较大。团队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专业优势,开展对受资助学习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以文学院学生为例,团队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辅导方案,以丰富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致力实现资助育人精准化。

团队聚焦八闽优秀精神沃土,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开展了“星光移动小课堂”系列活动。围绕八闽文化传承创新,老教师和受资助学生共同品赏方言、南音、古琴、梨园戏等文艺精品,师生共同完成《温陵颂》《南音赋》《八闽画》《木偶人》等文创作品,实现文化的再交流、再传承与再创造;老同志讲授“港澳寻亲”“侨史闽情”等人生故事,“奋斗”“谦卑”“真诚”等品德精神感染着青年学子。团队还开展非遗文化专题采访、非遗文化专题课堂活动及非遗手工制作活动,组织受助学生一同品南音、织花灯、赏北管、观古厝、访非遗传承人,共同解码泉州世遗。众多文院学子在活动中大放异彩,创作出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包括文学创作、摄影、花灯制作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让广大青年学子对中华文明从精神深处建立起认同。

(二)心相帮:根植精神沃土,强化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根本在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自强意识,帮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工委的老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奋斗生涯中形成了宝贵的传统和优良的作风,他们政治强、觉悟高、党性强,通过他们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团队创新“四史”教育,开展“系列党史专题活动,由老教师化身导游、讲解员,带领受助学生趣味化走近校史、侨史、国史与党史。“习总书记来过华大”“《秋中湖回音亭》享誉海内外”“为国家找矿去”等华园历史故事折射着国家发展与党史辉煌。团队还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以学校历史发展为基点,讲述两代人的“侨史”与“校史”。开设“侨校+名校”“我是中国人”“一国两制”“华大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帮助困难学生更加清晰、具象地了解华大、了解国家,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挖掘华园的育才价值。

(三)情相带:青老真情互助,拨动育才心弦

关工委的团队架构完善,可以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传统的物质帮扶转为多元帮扶,从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考研指导、情感辅导等多方面进行帮扶,全面关注受助学生。受助学生则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感恩教育,开展热词分享、智能手机教学等,向老同志传递新知识,帮助老同志融入新时代。

团队指导受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老同志根据自身经历,输送就业的经验指导,引导受助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自己,做好科学的人生规划,明确学习和就业目标。同时还传递了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的信念,激励学生厚积薄发,迎接各种挑战。开展“青年说”“回忆谈”活动,通过时代热词、流行文化、网络新词等,形成时空对话,你讲我评,你议我点,不仅丰富了受助学生对历史往事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能力,还加强了老同志对新思想新文化的理解,更加了解青年思想。在日常志愿服务中,老教师与学生建立一对多模式,建立信任与友谊,互帮互助,实现华园社区邻里真情,构建敬老育才生态好环境,有效增强学生敬老爱老意识。

“一老一少”的链接,实现了青老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不仅带动更多的老同志参加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而且依托党政工团组织,发挥在职同志年轻有为、政策性强、能与学生紧密接触的固有优势,形成一股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合力,实现了思想引领、榜样力量、老少共话、老少共进的育人成效,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需要又切实可行的关心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新思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起到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关工委与资助育人工作融合的路径分析

华侨大学“星烛互耀”敬老育才志愿服务团队的实践探索,积极整合了关工委的教师资源,挖掘了老同志“乐为、乐助、乐育”的独特优势,不仅是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补充,还关切了老同志的精神需求,达到老同志“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高校关工委工作融入德育“主渠道”,将老同志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框架,通过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与理想信念传承相结合、与民族血脉传承相结合,搭建高校关工委工作融入资助育人的平台,强化资助后的育人环节,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为社会培养具备感恩奉献、自立自强、务实担当、忠诚守信、向善向美的优秀人才。

(一)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汲取养分,增强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6]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积极因素,能为高校资助育人提供丰富的教育内涵,为资助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思路,突破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匮乏、文化认同缺失等教育瓶颈。而关工委的老同志文化修养较高,文化内涵深厚,他们有着丰富的立德修身、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教学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和魅力,能更有效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化育功能,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学习中,认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认同,帮助自己丰富人生智慧和生活哲理。

(二)与理想信念传承相结合,培根固魂,补足精神之钙

当前,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简单地把资助当成赠予性资助,有时候还出现“假贫困”现象,凸显了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认同意识及自立精神的确立,此外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还有欠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关工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关工委的老同志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他们中有不少参加过革命工作,切身感受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思想敏锐、素质全面、知行合一,通过老同志的言传身教,面对面交流、心对心沟通,将自身故事、独到的见解和个人感悟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融进青年人的意识中,有助于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永怀报国之志,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与民族血脉传承相结合,薪火相传,做好代际传承

红色是民族血脉里永不褪色的赤诚,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和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革命精神、坚守使命担当的思想源泉。由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生活态度等的不同,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红色文化认识不全面、认知不深刻,老同志与学生代际差异明显、代际传承乏力。高校资助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其承载的自强不息、感恩奉献、忠诚守信、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与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内涵一致。[7]高校关工委工作在融入资助育人体系中,立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注重用新颖和富有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方式,通过关工委老同志的传递、传授与熏陶,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认同感,激活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延续革命血脉。同时,也注重加强高校关工委自身建设,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任务和资助育人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加强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交流融合,发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作用。

四、结语

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深刻揭示了青年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地位。高校关工委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行动指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高校银发人才库,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在资助工作上注入“五老”新力量,教育引导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受助学生群体在内的广大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价值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老同志老有所为的个体价值。

猜你喜欢
老同志关工委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表达敬意
关工委为我圆了老有所为梦——为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25周年而作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浅说老同志的圆梦追求
情真意切劲足老战士报告团的老同志共话关心下一代
切实加强关工委基层建设
紧紧把握关工委基层建设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