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惜惜
中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中牟 451450
茶园传统的病虫害防治和提升产量方式均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虽然效果较为明显,但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不仅严重降低了茶叶品质,而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1-2]。上世纪80 年代起,以农药使用最少化为目标的绿色防控技术逐渐受到世界各国重视,2006 年我国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并提倡绿色防控。绿色防控是指以最少化农药使用促进农业安全高质量生产为目标,综合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方式,达到防治病虫害的行为[3-5]。相比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绿色防控技术在提升茶园产量和茶叶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茶农收益,减少了农药使用导致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风险。本文以信阳市浉河区茶园为研究对象,在总结茶园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制约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浉河区茶园面积4万hm2,茶叶年产量4.9万t,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茶园面积1.3 万余hm2,河南省省级有机茶叶示范基地2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园1 家。在天云山、车云山、连云山、集云山、云雾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等茶叶核心产区,信阳10 号等优质茶树品种种植面积约533 hm2,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茶园面积约667 hm2,优质茶叶年产量300 余t。先后研制推出信阳红茶、信阳观音、黑茶、白茶等新产品,绿茶年产量达3.4 万t、产值57.5 亿元,红茶、青茶、白茶、黑茶产量1.5万t、产值18.5亿元。
浉河区普通茶园病虫害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远高于绿色防控茶园,主要病害包括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赤叶斑病等,虫害主要包括灰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等(表1)[6-8]。
物理防治主要基于害虫对光的趋向性和对特定颜色的偏好性,利用杀虫灯和诱虫板诱杀害虫[2,9]。浉河区每1.3 hm2绿色防控茶园安装1盏天敌友好型杀虫灯,于茶叶生长周期内害虫盛发期的19:00—24:00 打开,诱杀茶小绿叶蝉和灰茶尺蠖,并安装20~25 片天敌昆虫友好型诱虫板,诱杀茶小绿叶蝉。
化学生态防治主要通过使用具有生态功能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调控或干扰害虫行为,从而达到防控害虫的目的,其中性引诱剂诱杀害虫是常见的化学生态防治技术[10]。每年4—10月,在浉河区每0.67 hm2绿色防控茶园安置20~40套装有灰茶尺蠖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诱捕器,通过诱杀灰茶尺蠖雄虫达到预防尺蠖爆发的效果。
浉河区绿色防控茶园的生物防治应用主要包括保护和引入害虫天敌、使用生物制剂等。茶园搭建了适合害虫天敌栖息的场所,如种植一些功能性植物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捕食螨、瓢虫、蜘蛛等天敌,促进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用多抗霉素防治茶叶炭疽病,使用短稳杆菌、苏云金杆菌、苦参碱防治灰茶尺蠖和茶毛虫,使用茶皂素、白僵菌防治茶小叶绿蝉[11]。
浉河区绿色防控茶园非常注重茶园管理和科学配肥,通过均衡使用氮肥、磷肥和钾肥,提高茶树的抗病虫害能力。通过采用分批多轮采摘、及时清理茶园中的病虫害枝叶等措施减轻病虫害传播。
浉河区绿色防控茶园选取毒性弱、效果好、水溶解度低的农药制剂防治病虫害,使用5%除虫菊素水乳剂、30%茶皂素水剂、1%印楝素微乳剂防治茶小绿叶蝉,使用10%联苯菊酯乳油、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使用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防治茶炭疽病,使用99%矿物油乳油、24%虫螨腈悬浮剂、30%哒螨·茚虫威悬浮剂防治茶橙瘿螨、茶叶瘿螨[12-14]。
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有助于病虫害的早期识别和预防,能减少或避免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测预警,将会增加病虫害在茶园中大规模爆发的概率,增加防控难度和成本。实地调研发现,浉河区茶园病虫害监测缺乏专业病虫害监测队伍、监测设备和技术,主要依靠人工现场调查,不能全面、及时、高效地进行茶园病虫害监测预警。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足的直接原因为对茶园病虫害发生规律缺乏深入了解,以及对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须由专业科研团队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引进也需较高费用。浉河区绿色防控技术科研能力偏弱、经费不足,致使绿色防控技术研发与引进有限,浉河区茶园可利用的绿色防控技术相对不足。
浉河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尤其是茶园现场培训相对较少。考虑到培训成本、覆盖范围等因素,浉河区农业主管部门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培训,但走访茶农后发现,茶农参与线上培训的意愿偏低,线上培训效果有限。此外,高标准绿色防控示范项目数量少,且缺乏对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导致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有限。鉴于以上原因,茶农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意愿不强,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茶园面积相对较少,仅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30%左右。
由于追求短期效益及对绿色防控技术认知不足等原因,浉河区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园病虫害的茶农数量偏少。当茶园发生病虫害时,受传统病虫害防治思维及绿色防控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茶农仍多采用喷洒农药进行防治。
全面高效的监测预警为茶园病虫害有效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要加强茶园病虫害监测及预报。一是成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监测队伍,村级监测人员负责茶园病虫害信息监测、搜集和及时报送,乡镇农技推广和植保人员负责茶园病虫监测任务的具体实施,并对村级上报的病虫害信息进行汇总和初步识别,县级植保部门人员负责辖区内茶园病虫害监测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及监测技术的培训指导,并依据乡村两级报送的监测信息识别病虫害类别和发展趋势、评估危害严重程度;二是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全天候监测数据网络,利用病虫害监测传感器、网络摄像头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克服人工实地监测任务繁重、覆盖范围有限、病虫害早期难识别等困难,全面提升病虫害信息采集的覆盖范围,同时实现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有效减少茶园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绿色防控技术缺乏是严重制约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的重要因素。浉河区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等农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科研协作联盟,弥补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足的短板。一是针对本地茶园易发且为害严重的病虫害,结合其在不同类型茶园发生规律和特点,针对性科研攻关,形成精准防控单个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和标准;二是在加大单一类型茶叶病虫害精准防控技术研究的同时,加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综合应用[15],构建适应不同地形茶园和多种类型茶园病虫害的综合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茶园绿色防控能够有效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且有效降低茶园植保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茶农普遍缺乏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深入了解,依然普遍采用传统农药防治病虫害。因此,应大力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和推广,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支持高标准绿色防控示范茶园建设,根据示范茶园病虫害发生情况,集成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16],提升茶叶品质。
为帮助茶农提升绿色防控意识、全面掌握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一是定期举办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利用手册、海报、多媒体教学等让茶农深刻理解绿色防控对茶树种植和茶叶生产的重要性,有效识别茶园常见病虫害,并全面掌握适合当地茶园应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二是组织茶农现场观摩绿色防控示范茶园,邀请农业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和操作绿色防控技术,让茶农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技术,同时通过和技术人员的现场交流进一步提升茶农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掌握。
现阶段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主要用于病虫害防治,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未来应从茶园整体生态系统出发,不同地区根据当地茶园有害生物类型和发生规律,集成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虫害、病害及草害的立体式综合防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精准防控技术模式,为我国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