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3-10-21 07:04:26何金旺张仕林
中国茶叶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三江茶树茶园

何金旺,张仕林

1.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化管理办公室,广西 三江 545500;2.三江县三月三乡耶茶业有限公司,广西 三江 545500

三江侗族自治县(简称“三江县”)地处广西北部,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态环境优美,有着“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环境优势。全县总面积2 454.3 km2,辖15个乡镇、170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1.8 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58%,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曾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为了将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江县委、县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为契机,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全力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高质高效发展。2022 年,全县茶园面积约14 000 hm2,干茶产量2.18万t,产值25亿元,茶农人均茶叶年收入5 850余元。2023年1—6月全县干茶产量1.47万t,产值1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茶产业过去是三江县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现在及未来则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1 三江县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1 地理位置优越,资源禀赋独特

三江县地处东经108°63′—109°47′、北纬25°21′—26°03′,属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县域,具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县内以农业、林业生产为主,无工矿企业,境内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9.7%,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为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国家Ⅱ类标准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县生态乡镇命名率达93.33%;土壤为红壤、红黄壤,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和硒等微量元素,pH值5.6,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三江茶”被原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江县先后获得广西第一产茶大县、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茶乡旅游特色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布央村被评为广西侗茶村,布央仙人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仙池茶园被评为“中国30座最美茶园”之一。

1.2 地处三省交界,交通物流发达

三江县地处云贵高原边缘,湘、黔、桂3 省(区)交界处,具备数条国家重要交通干线,且为全国首个少数民族县级动车始发站。三江县已成为西进贵州、东连广东、南下北部湾、北接湖南的快速交通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三江县物流发达,建有交易大厅达2 000 m2的中国三江茶城,日茶叶成交量70 t、交易额400 万元,年交易额达15 亿元,是湘、黔、桂交界处规模较大的专业茶叶集散市场[1]。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物流极大增强了三江县茶叶产品向区内外市场的投送能力。

1.3 茶叶开采早、单产高、品质优

三江县早春茶于2月中旬即可开采,较相邻的贵州省黎平县早约15 d,为抢占春茶市场赢得了先机。三江县早春茶芽肥壮柔嫩,茶叶外形挺秀绿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被誉为“中国早春第一茶”[2]。由于三江县气候条件适宜,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霜期短、回暖快,茶叶采摘期长,全年采摘期达240 d;鲜叶单产高,平均单产5 250 kg/hm2,比其他茶区高750 kg/hm2;茶叶品质优良[3],三江早春茶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整体较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广西其他茶区[4],尤其地方茶树群体种的个别株系氨基酸含量高达7.0%,茶多酚含量高达29.2%,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有的[5]。

1.4 种茶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

三江县种茶历史悠久,人工栽培茶树历史已有2 000余年,县内诸多区域的先祖在建寨时则开始种茶、饮茶,并形成独特的饮茶文化,如侗族“打油茶”。著名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期间,柳州茶叶年产量约2 000 kg,其主要茶叶品类为当时土著居民用于制打油茶的牙己茶茶饼[6]。当地的种茶历史积淀和饮茶文化底蕴,为打造侗茶品牌奠定了基础。三江县还拥有丰富的地方茶树种质资源,20 世纪50 年代,三江县的牙己茶树、高露茶树被列为广西优质茶树种质资源[7],至今仍保留了大量野生古茶树,为选育优质特色茶树品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产品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选育,发现了在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抗性、产量方面综合表现较好的可进一步优选繁育的11个株系,开发利用前景广阔[5]。

1.5 政策持续支持,茶业发展良好

自2015 年起,三江县委、县政府密集出台了《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三江县2018年茶叶产业发展实施工作方案》《三江县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品牌提升五年行动方案》《三江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三江县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2020 年(茶叶)国家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使县茶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茶产业已成为三江县农业产业中覆盖面最广、产量最大、产值最高、涉及农村人口最多、农民收入最稳最高的特色优势产业,全县有162个行政村(社区)种茶,7万多户涉茶,茶叶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0.1%,实现了全县98个脱贫村茶产业全覆盖,贫困户覆盖率高达78%。

2 三江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茶园产值较低

三江县早期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是采摘期较长、产量较高的福云6 号[8],其种植面积最高时曾占茶园总面积的85%。同一茶树品种种植面积过大,不仅导致采摘时间比较集中,不利于合理分配劳动力,且易造成鲜叶原料过于单一,不利于丰富茶品类。同时,受加工工艺技术所限,无法制出高端茶产品,只能将茶青销售给外省茶商,造成全县茶产业效益较低[9]。成品茶售价低导致茶青收购价格和茶园产值较低,全县茶园产值仅9.8 万~11.3 万元/hm2,与江浙高水平茶园产值差距大[1]。

2.2 茶园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低

三江县早期建立的茶园实施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超5 000 hm2、产品认证超千吨,但A级绿色食品茶园面积、有机茶园面积及产品认证、标准化示范茶园占比很低,且不注重生态茶园建设,因此茶园生态化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由于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等化学农资,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茶园管理粗放,许多地方长期重采轻管,导致低产茶园面积逐年递增;诸多小型茶叶加工厂因受自身条件限制,仍采用非清洁能源。以上原因致使当地茶叶生产尚未满足绿色发展的要求。

2.3 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

三江县早期以种植从江、浙、闽等地引种的茶树良种为主,并不注重对本地优良、特异茶树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所生产的茶叶主要是大宗产品,既无品牌又无特色。茶叶加工以手工作坊为主,规模小且分散,产品研发能力和机械配套不足,加工技术工艺落后,仅能进行初加工。全县仅7家茶叶加工厂具有一定规模,其中仅3家具备生产中高档茶的能力。由于三江县茶叶生产缺乏精深加工环节,产业链不长,产业缺乏分工,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强,使得大部分茶叶初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非常低[10],绝大多数茶叶产品只能以“大麻袋进,大麻袋出”的方式进行交易,充当原材料低价批发给外省茶商贴牌销售,导致茶产业大部分利润被外地茶商赚取,本地茶农则收入微薄[1]。

2.4 产品“优而不名”,品牌知名度低

三江县茶叶开采早、品质优,在各项名优茶评比中虽屡获奖项,但三江县开展茶树大规模种植仅30 余年,与江苏、浙江、安徽和福建等历史积淀深厚的名茶主产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且由于茶叶品牌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宣传推介力度小,营销网络不健全等,导致其知名度仍较低[1]。

2.5 茶业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足

目前三江县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区产茶大县,茶业技术人员数量极少,且人员技能侧重于茶树育苗、种植管理,茶叶加工方面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不足以支持三江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3 三江县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措施

3.1 优化品种结构,开发特色产品

近年来,三江县通过改良茶园品种和逐年增加名优茶树品种种植面积,提升了茶叶产品质量档次。目前全县种植的名优茶树品种主要有福鼎系列、龙井系列、浙农系列,以及嘉茗1号、平阳特早茶等20 余种,名优茶树品种占比增至42%,其中特早芽品种种植面积达2 000 hm2;地方茶树品种以牙己茶(433.3 hm2)和高露茶(66.7 hm2)最为有名。有了优质原料,三江县茶叶产品也从以往清一色的早春茶(绿茶)向多茶类发展。以特早芽品种鲜叶原料制作的三江早春茶产量约3 000 t;原先早期种植的福云6号鲜叶原料用来制作中低档绿茶,并将该品种的部分鲜叶原料改制为经济价值更高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白茶产品,年产量约1 800 t;由地方茶树品种和名优茶树品种“明后”茶叶原料制作的“打油茶”专用茶饼(属黑茶类)年产量约195 t;“打油茶”专用茶饼经粉碎后,与阴米、油果、花生仁和香菜等辅料组配成方便油茶食品,年产量约150 万盒。此外,三江县已将牙己茶和高露茶的核心产区打造成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示范区面积均在66 hm2以上。目前全县地方茶树品种种植面积约660 余hm2,三江侗族自治县多耶楼茶业有限公司、三江县三月三乡耶茶业有限公司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等多家本土茶企纷纷参与当地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行列,建有3 个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圃(3.5 hm2),选育出的多耶楼1号、多耶楼2号、仙池12号和仙池66号4个新品种获得了国家品种权保护;建有1个地方茶树种苗繁育圃(667 m2),共繁育优质株系50 份3万株。以当地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三月牙己侗茶、牙己古茶、三江红、高露古树红茶等产品已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并通过注册“三月牙己”“牙己古”“三江侗红”“高露加雷”等商标保护当地特色茶产品。

3.2 多策并举,发展绿色茶业

3.2.1 开展“五品”认证,建设绿色茶园

三江县在创建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等的过程中,大力推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指导条件较好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有机食品认证和茶叶出口备案。2012年,“三江茶”被原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1 年,全县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4家、认证产品4个、认证面积360 hm2、核准产量1 990 t;开展绿色食品认证企业5家、认证产品3个、认证面积402.67 hm2、核准产量2 370 t;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2 家、认证产品4 个、认证面积202.69 hm2、核准产量275.46 t;开展富硒农产品认证企业7 家、认证产品12个、认证面积160 hm2;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单位2个、产品2个;三江县生态园茶业有限公司、三江县鑫隆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三江县侗天湖茶叶专业合作社3家单位建有出口备案茶园1 400 hm2。2022 年,全县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9 186.7 hm2、有机茶认证面积1 003.8 hm2,合计10 190.5 hm2,约占茶园总面积的73%;另有7 家企业的茶叶产品通过了富硒认证。2023年1月,三江县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验收,成为柳州市首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目前全县“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已达42个。

3.2.2 创建示范园区,推行标准生产

在县内示范区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引进先进的红茶、绿茶、白茶生产线,建设冷链仓储设施,提高茶叶加工产能,提升加工及仓储能力。同时在标准化加工厂周边创建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对基地的生产道路、排水灌溉、电力、通讯和宣传牌匾等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建成种植相对集中连片、道路连网、生态平衡、设施完备的高标准茶园,再由龙头茶企、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茶大户等组成的紧密型产业联合体对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及茶叶生产加工执行品种、管理、防控、技术和加工“五统一”标准,实现种植、加工标准化[1]。目前,三江县建有国家茶叶标准示范园4个、广西茶叶标准示范园2个、县茶叶标准示范园2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五星级)2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三星级)1 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5个、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42 个,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 个(1.2 万hm2),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1个。

3.2.3 推广绿色模式,提高单产品质

一是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2020 年,三江县创建茶叶绿色高质高效集成技术示范基地3 330余hm2,通过集成展示“茶树优生土地+有机肥全覆盖+生物防控+优质高效品种”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11],推行统一茶树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机械作业的“五统一”技术标准,并以“连片开发,分户管理”的方式进行经营运作,示范带动全县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从而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二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自2020 年起,三江县以茶叶绿色高质高效核心示范区为中心,以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为示范带,全面推广应用“一张纸、一堂课、一个人、一块地、一专柜、一追溯”的“六个一”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模式[12],通过建专柜、引农资、育人才,建立农药使用有登记、茶园实时有监控、病虫防治可查询的追溯系统,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大力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措施,不仅可减少化学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用量,还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从而增强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江县参与的科技项目“茶园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获得2021 年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推广成果奖二等奖,“三江县:强化绿色引领促进小绿叶成就大产业”入选2021 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3.3 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

3.3.1 引进先进设备,提升加工水平

自2008 年首条全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在三江县林溪乡程阳茶厂试产成功之后,当地生产规模较大的茶企陆续引进了先进的绿茶蒸汽杀青生产线、扁茶生产线、红茶生产线、白茶生产线和方便油茶食品生产线,大幅提升了县茶叶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提高了产品质量。持续提升茶叶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对于提高茶叶附加值至关重要。

3.3.2 创建加工园区,延伸产业链条

利用三江县工业园区程村片区创建茶叶加工产业园,规划面积100 hm2,总投资2.5亿元,可容纳30 个茶叶加工企业,解决900 人就业。园区引进了诸多茶叶龙头企业,重点开展红茶、白茶、黑茶、茶酒、茶多酚等系列产品的深加工,正常投产后可实现8 亿元销售额,年消耗茶鲜叶原料2 万t,有效延伸了茶产业链,为做大做强三江县茶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3.3.3 实施茶旅融合,延伸价值链条

依托“中国侗族在三江”、中国侗族多耶节等特色旅游品牌和国家4A级景区、国家3A级景区等旅游资源,采取“茶叶+旅游”的方式,成功探索茶旅融合“三江模式”,打造出布央仙人山、大塘坳侗天湖茶产业核心示范区、贵广高铁南站生态产业园和万亩茶园产业园等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延伸了产业价值链,推动“茶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青山变金山”。

3.3.4 推动“三茶统筹”,构建全产业链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江县通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做强三江县茶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向优势产区、加工集聚区集中,大力发展初加工,推进精深加工,推动由卖“原字号”(大麻袋)向卖制成品(小包装)转变;着力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健全茶叶产业链,使茶产业成为三江县增效增收的支柱产业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农业主导产业。

3.4 培育龙头茶企,增强带动能力

三江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组织茶企外出参观考察优秀茶企,学习先进制茶技术,邀请高校及科研院所茶学专家传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引进外资创办茶叶加工企业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培育龙头茶企,增强其辐射带动农户(贫困户)共同致富。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490 家、SC 认证茶叶企业63 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20 家,其中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 家、全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自治区级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家、柳州市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2家。

3.5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优质精品

由于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不足,三江茶叶“优而不名”,以往三江县主要作为外省茶企的原料生产基地[13],为此须根据当地生态条件优势和茶叶品质特征,打造茶叶新锐品牌,通过参与全国名优茶评比、举办采茶仪式、承办茶业年会和委托品牌运营等打造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近年来,三江茶叶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三江茶”于2017 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于2018 年入选首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江春”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列为2016—2018 年推荐区域公共品牌;“三江早春茶”于2020年被授予“中国品牌神农奖”,并被评为“2022 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新锐品牌”。目前,全县注册有313 只商标,其中“多耶楼”“布央”“侗美仙池”“东竹”等被评为广西著名商标[1],“天湖冰芽”“侗美仙池”“正侗兴源”等9个农业品牌入选广西农业品牌目录;通过对全面升级建立的区域公用品牌“三江早春茶”制定品牌管理制度,使相关茶叶产品价格比周边县域高出20%以上。三江县茶产品在各项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先后获得305个奖项,茶叶鲜叶价格逐年上升,茶农收入可观,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三江茶”不断向“三江茶品牌”转变。

3.6 培养茶业人才,做强茶业科技

为集聚茶业人才,做强茶业科技,三江县积极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如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合作成立安溪茶学院三江茶叶研究院、三江茶叶和茶油研究所,联合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柳州市茶业协会及9家龙头茶企共同组建柳州茶产业学院,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签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茶叶学会签订合作协议等。同时,通过制定人才规划与相关机构合作举办培训班,利用科技特派团人才资源优势,强化茶园绿色防控、茶叶精深加工、茶叶品牌打造等方面能力。

4 展望

“小小一片叶,致富一方人”。近年来,三江县坚持产业为本、文化赋魂、科技赋力,着力将茶产业传统优势、质量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效益优势、品牌优势,奋力将“小茶叶”打造成“大产业”,全力推动三江县茶产业走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健康持续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我国茶产业将继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对茶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说明未来茶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14]。依靠科技创新可充分挖掘茶产业蕴藏的巨大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其绿色高质量发展。对推动三江县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言,仍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科学种茶,把质量安全问题控制在茶园中,尤其是把控住农药残留和外源物污染;二是不断提高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品质好才能把品牌做得更响;三是举全县之力,强力打造三江早春茶区域公用品牌,让三江早春茶品牌享誉全国;四是培育优秀龙头企业集群,让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五是建立更完备的市场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建立营销网络,把三江好茶送进千家万户,使三江茶在乡村振兴中展示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2023年8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猜你喜欢
三江茶树茶园
三江之水天上来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2:48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茶园飘香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6
茶园之晨
江淮法治(2020年16期)2020-11-27 10:30:20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0
湄潭茶园
乡村地理(2018年1期)2018-07-06 10:31:18
三江并流
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 03:24:28
茶园观色
百科知识(2018年7期)2018-04-17 16:46:38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