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融合路径研究

2023-11-28 12:30吴凤琼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立德心理健康育人

吴凤琼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发挥好立德树人、传声立言的作用。高校教师应发挥好自身铸魂育人主力军的作用,充实课程建设主战场,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一、 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把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强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2]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也是当前各高校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将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育人的强大合力。

二、 心理育人的整体设计

(一)构建课程内容的原则导向

1.价值原则:依据课程的价值、功能、教学方法等重构模块化教学内容。心理育人主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该课程是大一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旨在使大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意义及标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调节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积极的心理调节能力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学习、情绪、生命等方面问题时进行自我领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成为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绚丽的光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导向,基于团体辅导活动来创造能够使大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感受、自我领悟的模拟情境,通过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成果性教学活动、成效性教学活动、“三情”(情境、情景、情节)式教学活动、案例性教学活动、一体化教学活动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开展教学。

2.实践原则:在新时代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对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对情绪的感知和应对,对生命的意义和责任,有着独特的理解,所以教师应注意学生的需求和课堂案例的时代性。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比较好,他们会将更多的理论知识放在课前进行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能力习得和训练,通过课后作业考核学生对目标能力的应用和反思。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是实践能力依然不足,仍需要教师主持团体辅导活动,启发学生从团体辅导活动中习得相关技能。

3.育人原则: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心理健康的教学目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坚持育人原则,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的各项目标。

一是思政目标。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之大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和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二是知识目标。了解学习、情绪等理论和基本概念,归纳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管理、情绪管理、生命管理的各种特征,掌握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心灵维护、自我认知、情绪调控、挫折应对、生命价值等基本知识。三是能力目标。熟练掌握学习策略、情绪管理技能,领悟生命责任,并有所创新;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在新时代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控能力。四是素养目标。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具备职业素养和信息化素养,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等,强化劳动观念和意义,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4.科学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推进层层体验教学策略。一是针对统招生的学情,适当增加课前理论知识学习,主要运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二是教学设计基于团体辅导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实际生活应用为导向开展教学;利用课中模拟、课后实践,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巧。三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心理情景剧、团体舞蹈和VR心理放松等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

5.综合原则:综合线上线下,创新混合式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正在构建新的教学形态。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使教学在网络资源的协助下更加有效,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满足不同需要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

1.立足感悟,实施“三情”式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说的话,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施“三情”式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知识。

2.立足省悟,组织“四式”教学活动,提升职业素养。教师立足省悟,组织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的“四式”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知识传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立足领悟,教师采取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混合式教学资源,加强价值塑造。教师运用心理健康仪器,如情绪放松仪、VR放松系统和压力宣泄仪,对学生进行情绪放松训练、冥想训练、压力评估和压力宣泄训练;运用慕课、“e会学”“职教云”等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完成课前理论知识点的预习、课中的互动与讨论及课后的拓展等,记录学习进程;运用心海心理测试平台进行线上心理测试和评估。

4.立足觉悟,进行理实一体教学,传承家国情怀。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马克思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深刻地揭示了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教师应积极探索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性和参与感不足的缺憾,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因此,为了形成育人合力,将心理育心和思政育人深度融合,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和心理技术传递,实现显性心理教育,并在立德树人视域下进行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实现隐形思政教育,实现育德和育心的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

1.课前。通过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贯彻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需要,有利于构建学习型社会。

2.课中。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会显著增强。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下,高校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图1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示意图

3.课后。通过课后学生的评价反馈可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教师应着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学生承担生命责任的意识,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养的时代新人。

三、心理育人教学改革创新及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

1.融合课程思政,心育和德育同向同行。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做好正确的价值引领,真正实现培养一批专业功底扎实、国家意识强烈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大量融入课程思政和职业道德素养内容,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使心育和德育同向同行。比如,通过讲解“生命价值”,使大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认识到人可以通过奋斗使生命绽放,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2.创设艺术情境,心育和美育协同并进。艺术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集“美”“情”“形”于一体,以“形”来演绎“美”,以“情”来深化“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植入艺术疗法,创设真实而丰富的艺术情境,让学生在奇妙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领略艺术的魅力,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更好地感知生活,从而使心育和美育协同并进。

3.引入新时代楷模,心育和劳育紧密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坚持立德树人,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4.培养创新思维,心育和智育相辅相成。当今时代,创新人才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萌芽的土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不同主题的团体活动,比如,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绘制属于自己的情绪画报,创作属于自己的心理沙盘。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心育和智育相辅相成。

(二)改进措施

1.进一步丰富智能化资源,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率。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的趋势,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每个教师都面临的课题。为此,要进一步丰富智能化资源,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让学生学会利用新手段、新技术获取知识,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2.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习得,进一步强化分层分类教学,增强学生的获“知”感、获“能”感、获“福”感,从而增强每个学生的内在获得感。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相融合是一种双向的融合,彼此之间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作用。[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坚持思政育人的政治底色,运用心理育人的方法,为新时代育人提供新思路,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路径,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立德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