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宇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健康教育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安全应急与避险。2021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急救设施配备、急救技能培训等工作,切实保障青少年生命健康。2020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开始试行急救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相融合的探索,目前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
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教会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掌握防灾避险知识与技能是教育本源的回归。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校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1.6万人,平均每天有40多名学生不幸身亡,相关专家表示,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进行有效的急救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攻克的难题。目前高校急救教育还停留在讲座、主题班会、集中式教育培训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课程,只有在意识及技能双重提高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与急救能力。急救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的保证。学生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把安全技能学习全面地贯穿学生整个学校生活,让学生系统掌握急救技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统体育课主要是课堂教育,主要以体育技能学习为主,缺乏理论学习和指导,很多同学不清楚、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练习,更不知道应该如何练习,由于不知道体育运动的意义,导致他们缺乏终身体育的锻炼目标和学习动力。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加入安全应急与避险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知道在面临危险时应该如何应对,也让学生知道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安全的基础,为学生们锻炼好身体、学习体育技能提供动力。比如:体能在应急逃生当中的作用,武术技能在自卫防身中的作用,绳索技能在火灾逃生中的作用,体育运动中体能及急救技能是应急避险的基础。在原有体育课的基础上融入体验式教学及生命安全教育,丰富了体育课的内涵,深化了体育的意义。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共列举5项主要内容,其中第五条强调安全应急与避险内容的学习,即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将急救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主要目标是通过拓展训练、急救教育、大学体育三个维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安全应急与避险的能力,让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采用合理的方法,有能力、有信心处置和面对。体育课上开展急救教育,首先要认识到其也有一定局限性,体育课安全教育不可能涵盖所有要素,但在体育课上因地制宜构建安全教育课程是对传统体育课内容的改革及内容的充实提高。同时,将急救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对于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安全应急避险内容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急救教育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根据假设特定的自然灾害、伤害事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学生反复练习,锻炼体能,熟练掌握应急技能。
急救教育课程分线上及线下两部分。线下课程教学包括课内训练与课外活动,课内训练包括体验式培训、应急避险与应急救援知识培训、相应的体能训练与应急技能训练、情景模拟导入训练;课外活动包括学生自主训练、社团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线上内容包括应急避险与应急急救视频学习、线上答疑、在线测试与技能考核等。两部分课程内容相辅相成、课内课外并重发展。
高校急救教育课程的建设,可以按照如下两种模式。第一,在高校体育课的基础上融入急救内容,因为体育项目本身就与急救有着天然的联系,很多急救技能都要以充沛的体能为基础。同时,运动损伤就是急救的一部分,如水域救援包括游泳运动、消防逃生包括绳索运动以及攀岩等,高校体育与急救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急救核心内容:突发事件与个人安全防范,意外伤害的预防、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无偿献血基本知识;休克、晕厥、骨折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动物抓伤、咬伤后的应急处置;旅行卫生保健的基本要求,规避旅行中的健康与安全风险的基本措施和策略。第二,开设专门的急救课程,这样高校学生对急救技能的学习会更加系统全面,根据目前高校的师资与硬件条件,可以开设六大科目的教学与训练,基本上能涵盖目前急需的急救技能。其可设置7大模拟情境教学:一是溺水自救与互救。教学目标:学会救生衣、绳索、漂浮物制作等救援器材使用,掌握救生船驾驶与救援、游泳、救援原则与方法。拟真情景:一名同学模拟落水人员,带好头盔,营救同学,根据考核要求完成救援动作。考核要求:规范操作为前提,120秒内完成为优,120秒到180秒完成为良,180秒以后完成为不及格。二是火灾应急与避险。教学目标:呼吸器使用、灭火器使用、灭火毯使用、消防标志、营救搬运、消防报警器、消防预防逃生基本理论知识。拟真情景:根据发生火灾后一般处理流程进行应急与避险,学会讲解、展示消防设备使用方法及疏散、搬运。考核要求:不限时间,顺畅完成;手法准确,搭扣严紧;动作稳定,体能充沛(灭火器操作方法及流程按照国家应急救援员标准)。 三是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与海姆立克等急救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成人、儿童、婴儿)、海姆立克急救方法(成人、儿童、婴儿)、癫痫等急症应急处理。拟真情景:安排同学模拟醉酒、心脏骤停、异物阻塞气道等情景,学生能做出正确的应急救治。考核要求:心肺复苏需要完成一组标准救援动作。救援动作展示过程中,语言描述要清晰,声音要洪亮(参照红十字救护员标准)。四是自卫防身。教学目标:基本技术展示、危险情景练习(如何利用身边物品自卫防身)、追逐灵敏训练、体能训练。拟真情景:模拟犯罪分子持刀、挟持等危险情况,学生对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考核要求:能利用空间、障碍物、随身物品、身边物品进行自卫防身。五是突发伤害——止血、包扎、固定。教学目标:外伤处理、扭伤处理、猫狗蛇咬或抓伤处理、骨折固定。拟真情景;随机根据模拟伤口大小、出血位置、骨折位置做出正确的操作流程与符合规范的动作要求。考核要求:一般伤口处理流程、一般运动损伤处理流程、猫狗蛇咬或抓伤处理流程(参照国家应急救援员考核标准)。六是火灾逃生——绳索使用。教学目标:常用绳降装备、绳降方法与要求、绳索上升与基本绳索技术、锚点制作、绳结。拟真情景:模拟高层火灾逃生、户外应急逃生。考核要求:装备穿戴规范、使用正确、有安全保护意识、绳降动作规范(绳降要求参考攀岩初级指导同绳索操作要求)。七是应急储备——应急背包与工具使用。教学目标:如何准备应急背包、应急背包工具的使用、体验应急背包使用。拟真情景:在安全区域内模拟发生灾害,三天内只能使用自己背包内物品,同时需要完成一定量的体育活动。考核要求:体验户外露营,体验应急背包物品及工具的使用。
针对急救教育课程开设的科目训练,教师课前准备了相应的技能学习与证书考取。针对科目一、科目三、科目五的教学,教师授课前取得红十字急救员证书,考取美国AHA心脏协会讲师资格证,同时参与每年定期举办的市区抗洪救援演练,学习救援技能。针对科目二的教学,任课教师取得国家应急救援员资格,系统学习了消防救援、医疗防护、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等救援知识与技能,同时加强与消防队的沟通交流。针对科目四的训练,任课教师获得跆拳道国家一级裁判员资格、跆拳道黑带、中国武术段位五段,加强武术格斗项目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学、健身效果好的格斗动作,并结合模拟实战案例,让学生学习自卫防身的知识与技能。针对科目六任课教师加强绳索技能的学习,参与蓝天救援队绳索训练并通过技能考核,教师还可以参加中国SRT绳索技能考核,拿到相应的考核证书。
根据红十字急救员、红十字急救讲师、国家应急救援员、美国AHA 心脏协会讲师、蓝天救援队等救援技能考核标准,制订了教学考核标准。教学是把现在公认的、规范的救援技能传授给学生,技术方法的重点作为考核评分点,同时,征求了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制订了急救课程考核方案:设置了必考项目与抽考项目、加分项目,必考项目包括安全评估、灭火器使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海姆立克急救,抽考项目包括溺水自救与互救、火灾应急与避险、自卫防身、急症处理、搬运及担架制作,加分项目包括参加公益活动、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国家应急救援员证书等,根据具体的评分细则进行扣分制打分,一项不符合扣2~5分,加分项满足一项加5分(需提前申请)。考核标准见表1。
表1 急救教育课程考核方案
成立大学生急救社团,开展课外宣传急救活动。根据不同的主题纪念日安排不同的主题活动,如在“防灾减灾日”设置水域自救与救援、火灾消防器材使用与知识竞答、地震疏散逃生等活动,在“世界急救日”安排院前急救、急症处理、伤员搬运等知识与技能的宣传。
依托大学生急救社团组织开展急救技能知识竞赛与急救技能大赛,急救竞赛是课堂急救课程的延伸。急救社团服务社会,急救社团成立安全教育讲师团,开展乡村支教、公益课堂等活动,开发相应课程,公义宣传防溺水知识、消防安全知识、急救知识与技能等。
第一,在体育馆配备便携自动体外除颤器。将便携自动体外除颤器安装在体育馆显眼位置,安排具有使用资格的人员值班。专人定期检查便携自动体外除颤器,保持仪器正常工作状态。制订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的紧急情况制订相应的应对方案。
第二,建设校园内的应急救援队伍。针对高校易发的紧急意外事故,在保证志愿者学生安全的同时,平时加强科学规范、系统的训练,在专业急救人员到场前做出正确的应急救援,最大限度地保护校园内师生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