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静
苏女士前段时间使用了自己存了许久的年假,这回,她算是彻底“解放天性”了。原本就喜欢追剧的她开启了“疯狂追剧”模式,一口气下载了十几部自己心心念念想看的影视剧,买了一堆零食,除了上厕所、洗澡,几乎整天都窝在床上抱着平板电脑看剧,不分昼夜。眼看年假“余额不足”,马上要回归工作,苏女士想要调整一下作息,恢复到假期前的状态,但这时她却发现自己无法入睡了——夜间入睡变得困难,每天几乎要到凌晨三四点才能迷迷糊糊睡着,第二天自然成了早起“困难户”。于是,她决定对自己狠一点,设定一连串的闹钟,但即使被闹钟强行叫醒,她依然状态糟糕——眼睛睁不开、浑身乏力、刚起床就开始头晕。年假结束回归工作后,这种状态丝毫没有改善,长期无法按时入睡的情况让苏女士深感痛苦,同事告诉她:“这是失眠,吃点安眠药就好了。”于是苏女士在社区医院配了点艾司唑仑片,但服用后也不见效,反而依赖上安眠药了,如果不吃的话,她几乎彻夜无法入睡,第二天还要上班,这让苏女士几近崩溃。在多次求医问诊后,苏女士终于在一家三甲医院的睡眠障碍诊疗中心弄清了自己的问题—— 原来,她患的并非是失眠症,而是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这是种什么病?苏女士此前从未听说过,一直以为只要睡不好,多半是失眠。但医生却告诉她,虽然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与失眠同属睡眠障碍,但两者情况却完全不同。
睡眠- 觉醒的周期
被严重破坏
相比失眠、鼾症,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可能是一种不太为人所熟知的睡眠障碍,实际上,它属于慢性睡眠紊乱的一种,是指睡眠觉醒时间通常推迟2 小时及以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睡眠疾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张雯静教授向我们介绍说: “大多数人常规的作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身体的激素水平随着光照而变化,通常在晚上9 点左右,身体会开始分泌褪黑素来帮助入睡,至次日早上7 点左右,褪黑素停止分泌,皮质醇水平升高,身体逐渐清醒。而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患者长时间晚睡、晚起,使得睡眠- 觉醒的正常周期被严重破坏,也严重影响了生活节奏。”
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
可能导致睡眠障碍
据了解,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病因与遗传、环境、生活规律及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专家特别提到,近10 年来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这与电子产品的使用频率增加密切相关。
“以前总以为只有年轻人才熬夜,现在发现熬夜不分年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子产品的使用普及。”张雯静教授表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电子产品都会发射蓝光,而我们的视网膜中有蓝光的光感受器,通过感受蓝光的强度向中央生物钟传递信号,以调节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从而调节睡眠。白天日光强烈,日光中的蓝光会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人就会觉得清醒;而到了夜晚,蓝光减少,有助于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促进睡眠。然而,如果在夜晚玩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从而影响入睡。”
医学研究发现,睡前观看2~5 小时蓝光屏幕会降低褪黑素的合成与分泌,阻碍褪黑素水平的升高,使睡眠时间推后,睡眠变浅。尽管手机制造商不断改进技术,增加夜间模式或采用橘色光线,但截至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证实这些举措能够完全抵消电子产品对睡眠的负面影响。“所以消除蓝光或许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好的方式是在睡前戒掉电子设备,关掉较强的照明灯光,提高公众的睡眠卫生观念。”张雯静教授如是说。
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它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第一,患者對于授时因子光线刺激的反应能力异常,表现为对夜间光照刺激敏感度增强或对白天光照刺激反应降低;第二,患者自身的内源性昼夜节律周期延长,或昼夜节律系统的调节能力减弱,导致内源性节律与环境不同步; 第三,患者时钟基因的突变,目前已明确的致病基因有hPer3 和Clock 基因;第四,社会压力及睡眠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变化等其他因素也可能致病。
多导睡眠监测
配合睡眠日记可用于确诊
临床上,要诊断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并不难,张雯静教授告诉我们,当符合以下4 个条件时,通常应高度怀疑可能存在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
?难以在期望的时间入睡和觉醒,通常推迟2 小时及以上。典型表现是在没有工作等限制情况下,患者在凌晨2~6 点仍无睡意,而在日间10~13 点前难以醒来;
?每天入睡- 觉醒时间基本一致;
?若按患者自身意愿作息,睡眠- 觉醒时间虽推迟,但相对稳定,可保持24 小时睡眠- 觉醒周期,睡眠时间及质量正常;
?患者早睡的努力通常失败,晨醒困难。
不过,要想进一步确诊,一般还需要做多导睡眠监测、配戴体动记录,同时结合睡眠日记中记录的参数进行综合评估。
一旦患上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像苏女士这样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起初可能只是晚睡晚起,但久而久之会引起神经衰弱,当情况无法改善时还可能引发抑郁、焦虑。因该病引起的睡眠节律紊乱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身体亚健康、健忘、肥胖、皮肤问题、内分泌紊乱等情况也会接踵而来,更严重的是,研究发现,该病可能会增加一般人群患老年痴呆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治疗目标
是帮助患者重新恢复生物节律
张雯静教授告诉我们,针对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治疗目标是帮助患者重新调整生物节律并恢复至理想的24 小时日夜节律。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5 种:
?调整日常作息及睡眠时间 采用传统的时间疗法,逐步提前入睡时间,直至睡眠和觉醒时间与社会作息时间一致。
?定时光照 晨醒后1~2 小时(7~9 点) 予以光照疗法,在傍晚(16~18 点)尽量避免光照。
?定时服用褪黑素 建议在习惯性入睡时间前5~6 小时服用褪黑素。短期内服用小剂量一般是安全的,但过量或长期服用会产生副作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在睡眠延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除了褪黑素,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按需服用催眠及促觉醒药物。
?中医药疗法 中药、针灸相互配合,辅助改善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及相关并发症等。此外,还建议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中医功法。
?认知行为疗法 包括正念呼吸、身体扫描法等,配以音频或录像,有助于改善睡眠- 觉醒时相延迟障碍。
除了进行以上治疗外,医务人员通常会向睡眠障碍患者提供睡眠健康宣教与行为指导, 如要求患者重新调整作息以与社会通常作息时间尽量保持一致、有困意之后再上床、下午4 点之后不再饮酒与喝咖啡、白天即使感觉困倦也尽量不睡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