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炀 向苡心
摘要: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开展事关高校的校园安全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着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问题,给我国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如何在充分把握自媒体时代本身特点的前提下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对高校、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而言,是一项新的课题。本文立足自媒体时代背景,探讨当下正确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工作意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高校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必须建立多方协同应对模式、整合高校内部与外部的多方力量等策略。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意义;问题;多方协同应对
所谓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对于在网络空间内产生、发布的事件的一种看法、态度与观点,是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网民集体讨论现象。[1]自媒体时代的高校网络舆情,由于其时代特点、发生地点与涉及主体的特殊性,可以定义为:作为自媒体主要用户的高校学生网民,依托移动互联网对在自媒体上传播的事件的态度与意见。
当前,网络舆情应对的重要意义已经被大部分高校关注到,但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自媒体时代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涉及多个方面,面对全网全平台的裂变式传播,仅仅依靠高校自身容易顾此失彼,因此要善于借力,整合高校内外部的力量,在多方协同模式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的意义
(一)确保高校校园安全
1.有助于确保校园日常管理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高校的和谐稳定,将高校建设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2]我国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的安全稳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园的安全稳定。网络舆情发生后,高校通过畅通学生表达渠道、加强正向舆论引导力量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有助于高校的日常管理坚持 “稳字当头”。
2.有助于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安全
高校做好网络舆情应对,有利于大学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他律意识,形成良好的上网风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争做校园文明上网人。[3]
3.有助于稳固校园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舆情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日益扩大,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宣传和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利于整顿网络环境,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创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校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完善应对,可以纳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素材库,有利于丰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资源。
(二)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1.有助于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自媒体即时、便捷、互动等优势,让学生接受信息共享、平等交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这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表达自己意见和态度的机会,打破了以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扩大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4]
2.有助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各类自媒体平台的热搜榜实时刷新,高校学生能够随时接收到最新的国内外时政、社会民生和学生相关事件等信息,教育者也会第一时间获取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情况,有助于学校迅速引导不良舆情、澄清不实舆情、宣扬良性舆情,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即时性。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层面
1.高校自身应对能力较弱
一是网络舆情研判不够准确。由于舆情筛选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导致舆情研判水平较低。作为应对主体的高校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对舆情的预警和研判不够重视,经常错过最佳应对时机,导致舆情事件不断蔓延。[5]二是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发生、演化与爆发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达到高峰,如果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应对机制,在面对突发的网络舆情时就会陷入单打独斗、经验主义的局面。三是缺乏多方协同的意识。部分高校在本校发生网络舆情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形象,没有寻求内外部的帮助,仅仅依靠数量有限的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单打独斗、“盯人防守”,结果往往力不从心,导致网络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2.高校学生网络与现实割裂
一是网络与现实身份的割裂。游戏中呼风唤雨的玩家,现实中可能是家境困难的学生;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不良信息的用户,现实中可能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化给高校学生带来 “去责任化”的心理预期,认为自媒体账号是个人的所有物,可以在里面随意发布各类内容。正是这种网络现实身份的割裂给高校在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应对增加了前期监测预警的难度。
二是网络与现实心态的割裂。在现实中,有了更多真实的情境,学生需要基于知识、价值和理性立场进行判断和选择,所以其社会认知感受、行为意向会与网络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造成了其网络与现实心态的割裂性,长此以往,一旦出现触碰到大学生痛点的话题得不到正向引导及理性的沟通互动,就可能导致舆情危机。
(二)客体层面
1.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诱导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涵盖量非常大,而且由于各个平台对用户使用习惯进行精准画像和投放,易形成信息茧房。自媒体平台为了点击率、播放量、评论数等,有时发布的信息会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一些事件的报道也过于主观,有失偏颇。
2.高校话语体系分离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交往具有便捷、主动和自由的特点,与高校学生 “快餐化”交往需求不谋而合。[6]由相同兴趣、相似价值观聚集到同一社群的大学生开创了新的话语体系,获得了更多的话语空间与表达权力,网络的去中心化让他们在自媒体平台自由地表达情感和观点,使用的网络语言多样化,出现 “加密通话”等现象;另外,高校管理者的话语体系仍偏向于单向性正面灌输的说教通知,对学生的网络表达和思想动态关注不够,這也导致了两个话语体系之间的交流不畅与信息不同步。
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高校内部构建完善应对机制
1.构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在信息内容海量的自媒体时代,提升舆情应对能力需要主体具备监测、预警能力,建立舆情监控、收集、分析、预警机制,这是做好舆情应对的重要步骤。一是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责任部门,依托学校发言人、学生辅导员、信息技术人员等相关组织和专业人员开展网络舆情的常态化监测、收集、分析、报送等工作,在发现疑似网络舆情的第一时间就着手应对;二是做好常态化监测预警,构建全面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采集以及报告机制,覆盖全部渠道,全天候、全屏幕覆盖。
2.构建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
当监测预警系统无法将网络舆情扼杀在萌芽阶段时,网络舆情就会进入传播发酵阶段,这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舆情形势变得复杂,需要建立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加以应对。第一,要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高校要成立一支专业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一方面,整合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思政辅导员、网络信息技术人员等作为核心主体,依托教师、员工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与专业能力,做好网络舆情的事前宣传和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骨干和受欢迎的教师员工作为高校 “意见领袖”,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意见,并作为高校的自媒体 “代理发言人”,发布高校相关权威信息,畅通舆情渠道。第二,线上引导与线下实际相结合,高校网络舆情大部分集中在与学生权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高校要做到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不仅要动员 “意见领袖”等在线上做好网络舆情的回应与正向舆情的引导,更要以线上促线下,引导高校相关人员进行线下宣传与引导,官方领导的实地指导对于恢复校园正常秩序、尽快解决事件并缓解危机具有促进作用。[7]
3.构建网络舆情善后机制
对于高校来说,要想从根源上化解高校网络舆情的反复发生,做好善后工作和思政教育必不可少。一是做好网络舆情善后处理工作,要对该事件追根溯源,区分事件中合理诉求与过激行为,还要考虑到是否受从众心理等因素影响或被他人操纵。必要时进行回访工作,全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校方公信力。二是以网络舆情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舆情从生成到消失,不仅意味着学生对该事件的关注降低、高校对该事件的处理有效,还意味着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效果。高校应敏锐捕捉网络舆情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自媒体、进头脑。
(二)借助外部多方位的应对力量
1.借助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应当由上级部门担任 “裁判员”,权威第三方的介入不仅能为高校提供解决问题的缓冲时间,还能给学生、民众以权威公信,降低舆情的传播力度。[8]高校应寻求教育主管部门、网络信息部门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各地网信办、网警以及转发 “各地发布”的官方发布信息等以正视听,提醒学生不信谣不传谣,防止事态进一步扩散。
2.借助科技企业的技术力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呈现形式多样,更新迭代速度快,高校用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 “盯人防守”,对于各类自媒体平台上海量的网络舆情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必须在技术日新月异的自媒体时代与时俱进,树立互联网思维,借助专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力,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的工作效率与针对性。一是引进最新技术。高校既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的部门工作人员,也可以邀请专业科技企业人士来学校,进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培训。二是购置最新软硬件。高校可以与相关科技企业达成合作,采购网络舆情监测分析软件和最新网络舆情监测设备等,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配备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对相关关键词、图片、视频等进行监测预警,以此解放高校人力,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去做需要人为解决的对策,确保在舆情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知晓并能够提前施策。
3.借助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进入自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报道和传播依然有着个人自媒体用户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变化的同时,应加速提升主流媒体网络传播能力。主流媒体在回应网络舆情方面应具备即时性和正确性,以消解网友的负面情绪,达到有效引导的目的。[9]一方面要快速反应,占领网络舆情制高点。高校应当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在网络舆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并借助主流媒体的自媒体网络窗口进行公开真实报道;另一方面要全员互动,培育网络文明行为。高校在借助主流媒体进行信息发布、解惑释疑时,应该确保传播的内容、节奏和密度与学生的信息期望相一致。同时,需要提供价值判断,完成情感传递,并及时回应网络舆情。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情绪共鸣,并达成与网民的情绪共通和价值共振。[10]
四、结束语
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深刻影响着高校的校园安全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面对主体、客体与载体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高校要将多方协同模式应用于网络舆情的应对,从高校内部与外部借助多方力量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网络舆情[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D%91%E7%BB%9C%E8%88%86%E6%83%85/687584.
[2] 百度文库.2016年12.8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全文[EB/OL].[2022-06-18].https://wenku.baidu.com/view/8854bac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4.html.
[3] 杨敏.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 明义敬.论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 邢文雪.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6] 陈培源,秦玉海,李也桐.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03):89-91.
[7] 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76-78.
[8] 刘冲,尹微.网络新媒体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表现方式及应对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7):281-282.
[9]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0-02-24].http://www.gov.cn/xinwen/2020-02/24/content_5482502.htm.
[10] 马缘园.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与网络舆情有机运动关系探讨:以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傳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09):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