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 要】目的 探讨Z成形术在面部直线瘢痕整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面部直线瘢痕整形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应用单纯面部瘢痕切除缝合术治疗,观察组应用Z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瘢痕恢复情况、不良反應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及宽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低于对照组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面部直线瘢痕整形修复患者实施Z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帮助患者恢复面部皮肤的平整度、色泽、弹性等,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Z成形术;面部直线瘢痕;整形修复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23)20-0067-04
Application Value of Z-plasty in the Repair of Facial Linear Scar
LIU Wei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Surgery, East Hospital, C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gzhou 06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Z-plasty in the repair of facial linear scar. Methods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facial linear scar plastic repair admitted to the Eastern Hospital of C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facial scar resection and sutu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Z-plasty. The scar recovery, adverse reactions and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lor, flatness, elasticity and width of sca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2.00%, which was lower than 36.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00%, which was higher than 64.00%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Z-plasty in patients with facial linear scar plastic repair is good, which can help patients recover the smoothness, color and elasticity of facial skin, with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and higher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Z-plasty; Facial linear scar; Plastic repair
面部外伤患者受伤后常对容貌存在较多的焦虑感,其身心均受到一定的打击,因此对面部瘢痕修复非常迫切[1]。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审美需求的提高,面部外伤患者也对美容修复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临床针对面部直线瘢痕外伤患者需选择适宜的方案,以满足患者对疗效和美观性方面的需求[2]。在其常用的治疗方法中,Z成形术在多年的临床应用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对直线挛缩瘢痕的修复效果良好,还能帮助患者改变瘢痕方向,减少张力,从整体上改变和提高视觉效果与美观性[3,4]。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面部直线瘢痕整形修复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Z成形术在面部直线瘢痕整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50例面部直线瘢痕整形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男7例,女18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0.17±2.92)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锐器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摔伤2例。观察组男6例,女19例;年龄19~43岁,平均年龄(29.71±3.2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3例,锐器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摔伤1例。两组性别、年龄及受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面部瘢痕时间均超过1年,且为长条线形瘢痕;②有实施1次或分次手术切除的可行性;③瘢痕均有不同程度缺失或色素沉着的情况,存在凹陷或凸出于皮肤表面;④配合度良好,可完成随访;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结缔组织疾病;②合并对结缔组织代谢产生影响的疾病以及心肺肝肾功能慢性疾病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
1.3 方法
1.3.1对照组 应用单纯面部瘢痕切除缝合术治疗:详细标记出患者面部瘢痕需要切除的组织范围,为患者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应用浓度为0.5%的利多卡因(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049,规格:20 ml∶0.4 g),以1∶200 000的比例搭配肾上腺素(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817,规格:1 ml∶1 mg)盐水,在麻醉药物生效后采用11号刀片从患者面部瘢痕的边缘位置将其皮肤和皮下组织缓慢切开,在保证瘢痕组织完整切除的基础上,从切口位置两侧皮下组织的地方进行游离处理,结束后采用5-0可吸收线对其实施皮下层缝合与减张处理,最后再通过6-0强生proline线间接缝合皮肤层。术后第1天更换敷料,采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并通过红霉素眼膏进行涂抹治疗,8~10 d后拆线,在术后3~5 d时还需结合抗瘢痕治疗,应用胆硅酮凝胶(江苏优创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640603,规格:15 g/支)涂抹于伤口位置,2次/d,持续实施抗瘢痕治疗半年。
1.3.2观察组 应用Z成形术治疗:标记患者面部需要切除的瘢痕组织范围,与对照组相同,采用同样浓度的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盐水进行局部浸染麻醉处理,在麻醉药物生效后采用11号刀片从患者面部瘢痕的边缘位置缓慢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保证切除的完整性,再将直线瘢痕作为纵轴线,采用Z成形术行切口,控制瘢痕长度和两臂角度在30°~60°,长度尽量保持在5 mm内,针对瘢痕较长的情况,则要实施多个Z成形术切口,通常以10 mm作为一个Z成形术切口,在到达患者皮下脂肪层以后,再将两臂切开从而形成两个三角形皮瓣,对切口两侧位置的皮下组织进行锐性分离处理后,采用电凝进行止血。修复Z成形术形成的两个皮瓣需要通过转位缝合的方式修复,应用5-0可吸收线进行皮下层缝合与减张处理,后续间接缝合方法及术后处理、抗瘢痕治疗均与对照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1.4.1瘢痕恢复情况 参考国际推荐的OSAS瘢痕评价量表[5],结合患者面部直线瘢痕的颜色、平整度、弹性、宽度4个方面进行评估。其中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分值均为0~2分,0分:患者面部瘢痕的质地较软,色淡和平坦,与周围的正常皮肤非常接近,瘢痕为成熟稳定瘢痕;1分:患者面部瘢痕质地比较硬,呈粉红色,有轻度增生或轻度凹陷、凸出的表现,对比正常皮肤存在一定差异,瘢痕为轻度增生;2分:患者面部瘢痕质地很硬,有明显增生的情况,凸出表层皮肤明显,颜色发红,对比周围正常皮肤差别很大,瘢痕为增生性瘢痕。瘢痕宽度则采用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单位为cm。
1.4.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瘢痕宽度增加、瘢痕增生、切口色素沉着明显的发生情况。
1.4.3满意度 持续治疗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满分为100分,患者根据疗效如实评估,>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89分表示一般满意,<7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瘢痕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及宽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因外伤导致面部瘢痕的形成会影响患者的外貌,因此很多患者迫切需要通过整形修复的方式最大程度恢复容貌。过去对面部瘢痕整形的重点放在功能修复上,随着人们对外貌要求的提高,当前除了修复重心發生变化外,对过去无需修复面部较小直线瘢痕的情况也需要进行修复,达到良好的美容修复效果已成为临床上的研究重点和治疗难题[6,7]。Z成形术目前已经成为整形外科常用的一种整形技术,该术式更多使用在修正线状瘢痕挛缩畸形的情况下,确保原有的挛缩问题得到松解,移位的组织得以恢复,从而帮助患者改变功能,美化外形[8,9]。面部直线瘢痕两侧组织本身可对瘢痕有连续且集中于一个方向的张力,因此易出现直线瘢痕增宽的视觉效果,增生也有可能因此而加重[10,11]。另外,直线瘢痕视觉上的冲击较大,顺着皮纹方向直线瘢痕更为明显[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及宽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低于对照组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Z成形术可有效松解、修整患者的线状瘢痕挛缩畸形,有利于恢复面部皮肤的平整度、色泽、弹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受到了患者的满意和认可。分析认为,针对患者面部直线瘢痕的情况,考虑到两侧组织对瘢痕有连续性的作用张力,应用Z成形术就改变了其折线状,促使两侧原本处于同一方向的张力发生了改变,此时皮肤张力状态将分散和减小,瘢痕的整体视觉效果得以改善[13]。但在应用Z成形术的过程中,医疗人员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Z的两个侧臂应尽可能保证不超过5 mm,而最长绝不能超过10 mm,在对比传统Z成形术上存在不同,过去应用时两侧臂长度以1 cm为标准,主要是因为功能性地解除患者瘢痕挛缩问题,从而促使患者组织移位的恢复;现在使用的技术则重在解决瘢痕张力方向的问题,预防瘢痕变宽,从而提高视觉上的效果;侧臂也不能太长,否则有可能形成新的侧向瘢痕,同样对修复效果和美观性产生负面影响;②若是较长的直线瘢痕,该术式的长轴通常为5 mm,两侧臂相同,则多个Z成形术就可改变瘢痕两侧张力的方向,且确保较好的视觉效果[14,15]。
综上所述,为面部直线瘢痕整形修复患者实施Z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帮助患者恢复面部皮肤的平整度、色泽、弹性等,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1] 王国贸.精细修复术在面部外伤合并糖尿病患者修复治疗中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1):8-9.
[2] 李炜伟,王志锋,陆巍,等.颜面部外伤在整形修复后瘢痕综合防治的实践体会[J].中国医疗美容,2021,11(9):32-34.
[3] 梁子乔,梁晓媚.整形外科缝合技术在修复颌面部急诊外伤中的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9,22(6):99-100.
[4] 王雨.颜面部急诊外伤的修复治疗[J].医药前沿, 2019,9(29):43-44.
[5] 张永生,李鹏飞,华英.携带双侧颞浅动静脉的额部扩张皮瓣修复颌面部瘢痕[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5):19-21.
[6] 於正福,沈卫民,崔杰,等.连续Z形皮瓣联合瘢痕减容在儿童手部增生性瘢痕挛缩畸形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0,36(10):1095-1099.
[7] 梁丽红,李向云,张建军.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急诊修复严重鼻外伤20例[J].中国美容医学,2020,29(9):71-73.
[8] 胡世均,薛涵,薛仰杰,等.多Z成形术与多W成形术在面部直线瘢痕中的修复效果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7):24-27.
[9] 文辉才.多Z与多W成形术在面部直线瘢痕修复中的应用[C]//2015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暨第五届中国(福州)ISAPS美容整形外科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15:22-22.
[10] 陈子翔,刘元波.应用皮瓣连续转移技术修复大面积面部瘢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23,39(1):472-478.
[11] 徐瑞.109例面部烧伤后瘢痕患者BSHS-B评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23,45(3):212-215.
[12] 王婷婷,夏琼平.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联合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对面颈部瘢痕整形患者TLR4水平及Ⅰ型、Ⅱ型胶原比值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22,35(4):61-62.
[13] 王占统,丁健科,余州.扩张术修复头面部瘢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20,37(7):1379-1383.
[14] 李東琪.烧伤后病理性瘢痕临床症状的危险因素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5):100-102.
[15] 华骋,张维娜,吕乐乐,等.根据鼻部美学亚单位概念比较鼻部不同部位缺损修复时皮瓣的应用方法和效果差异[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3,58(4):339-344.
编辑 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