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策略研究

2023-11-27 18:10王利红
中国食品 2023年22期
关键词:翻译者音译友人

王利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尤其是中国美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关注,打开了一扇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户。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对外传播价值,要想将中国美食文化更好地向外传播,对外传译是重中之重。译者是传统美食文化的一大传播者,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译者还是美食文化的筛选者与解读者,只有完美演绎好这三重身份,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强化译文的文化特性,方能准确地传达出中国传统美食的文化内涵,降低西方人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难度,实现更加高效的跨文化传播。

一、跨文化传播视角下

美食文化翻译者的身份

1.传统美食文化的筛选者。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很多美食文化或来源于别国,或生長于本土,有些极具中国特色,有些则与别国美食文化有共通之处,因此对美食文化进行筛选翻译是翻译者的重要职责。每个国家的人们都形成了固有的文化习惯与接受视野,接受外来文化时往往需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体验到交流的过程,这样才能化解翻译过于严肃死板、生搬硬套的痼疾,让文化交流更加灵活。在翻译美食文化之前,翻译者应当选择那些易引起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精神共鸣或符合受众切身利益的中国美食文化内容作为翻译素材,对那些易于被接受和理解的中国美食文化进行翻译传播,先让外国友人对中国美食文化产生兴趣,使其想要接触并了解中国文化,再由浅入深地翻译理解难度更高的特色美食文化,以达到文化深度交流的传播诉求。

2.传统美食文化的解读者。中国传统美食蕴含着诸多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因地域、民族、方言、习俗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往往难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名称体现出来,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美食文化翻译者翻译的不只是一个名称,更是名称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传播寻求的是联通双方的文化意义空间,而翻译是创建中西方共通文化意义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个意义空间开拓的深度就取决于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翻译者在对中国传统美食进行翻译时要考虑到外国友人听到译文时所能联想到的饮食相关内容,并对美食文化进行延伸和解读,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翻译者也是传统美食文化的解读者。

3.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播者。传统美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食文化进行翻译就是为了推广我国传统美食,助推我国美食走向世界,提升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我国文化吸引力与国家影响力。因此,美食文化的翻译者又是我国文化的传播者,应注重传播方式与渠道,合理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自身的文化素质与知识体系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传播效果的提升是以翻译者的综合素质与翻译能力为基础的。同时,翻译者也要熟悉中国美食文化,熟知中西方饮食差异,不断调整优化翻译传播策略,从而更好地弘扬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二、中国传统美食在英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1.乱用直译法导致诸多译文缺乏准确性。许多中国美食能在西方美食文化中找到相同或类似的词汇,尤其在一些食物统称方面,所以直译法是美食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便于外国友人快速理解译文的翻译方式。但是在目前的美食翻译中也经常出现滥用直译法的现象,导致译文意思传递不准确甚至产生歧义。例如,山西有一道美食叫“浇汁栲栳栳”,却被直译为“Sauce on my grandma”,不仅没能准确传达出美食的真实意义,还会使外国友人感到困惑,甚至产生误解,令人啼笑皆非,严重影响了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播。与此类似的还有“桂林米粉”,被直译为“Guilin rice noodle”,但米粉实质上是一种粉条,所以用意译的方式其实更加严谨与合适,但是这里却粗暴地将“rice”与“noodle”合并使用,导致外国友人误认为其是一种面食。

2.语法不规范、单复数乱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的句式更为复杂,用词更为考究,语法也更为多元,例如汉语句式多用“把”字句,而英语句式多为被动句式;汉语对单复数的区分不甚明显,但英语却十分注重单复数的区分。因此,在美食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语法问题或语序错误,单复数乱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一般来说,冠词为英语独有,所以将中文菜名翻译为英文时应谨慎使用冠词“the”与不定冠词“a/an”,但许多翻译者在菜名翻译中或多或少地会出现漏用或错用冠词的情况。还有一些菜名在翻译的语序排列上存在错误,导致译文不贴合目的语受众的语言使用习惯,例如“酸辣海鲜羹”常被翻译为“Seafood soup with Hot and Sour”,但其实菜名翻译需要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即表示口味重的形容词应置于菜名之首,因此译为“Hot and Sour Seafood Soup”更加贴切,也更便于外国友人理解。

3.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翻译方法选用有误。中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是不争的事实,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造成文化误解,加深文化隔阂。然而,当前仍有一些翻译者在翻译时并未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差异,盲目使用直译、意译等方式,造成交流困境。例如中国名菜“翡翠白玉汤”,菜名中的“翡翠”实际上指的是绿色蔬菜,诸如油菜心、莴笋、白菜等,“白玉”多代指豆腐或白玉菇,但是在外国友人看来,翡翠就是一种玉石,并没有饮食功能,若是一些翻译者直接将其翻译为“Jade soup”,就很容易引起文化误解。又如,一些翻译者将中国传统美食“红烧狮子头”直译为“Braised Lion Head”,但在西方人眼中,狮子是武力与威严的象征,上述译文很容易使外国友人以为“狮子头被红烧了”,觉得中国随意宰杀狮子,很可能引起很大的争议。

4.过于强调简洁,导致译文缺失文化。有时译者为了让译文简洁明了,往往会在美食翻译上力求精简,即便对一些用料考究、工序复杂、富有深层寓意的美食也只是一笔带过,导致外国友人无法深入了解中国美食。虽然这种翻译方式一般不会产生文化误解或文化歧义,但却丧失了文化传播这一重要功能。例如,“八珍汤”被译为“Mutton Soup with Eight Ingredients”,“吉祥五宝”被译为“Five Propitious Treasures”,“金瓜十宝窝”被译为“Steamed Ten Cereals in Pumpkin”,导致这些美食的真正寓意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文化信息出现缺失现象。

三、中国传统美食的英文翻译策略

1.直译要忠于原词。直译法一般被用于具有写实性的美食,例如名称中带有人名或地名,以形状或口感命名,以公认的烹饪食材、制作食材命名等。使用直译法的基本原则是忠于原文,力求让外国友人通过译文就能直接与原文建立联系。中国有许多美食直接用当地地名命名,如“开封灌汤包”“郑州烩面”“兰州牛肉面”等,在对这些名称进行直译时一般采用“地名或人名+主料”“主料+地名或人名+Style”的形式,上述美食可以翻译为“Kaifeng Soup Dumplings”“Stewed noodles,Zhengzhou Style”“Lanzhou Beef Noodles”。以口感命名的菜品一般采用“食物类别+with+配料”的形式,例如“胡辣汤”被直译为“Soup with Pepper”。以烹饪方式命名的菜品一般采用“做法+主料”的译法,例如“炸虾球”可以被直译为“Deep-fired Prawn Balls”。

2.音译要贴合语音。音译法指的是以音代译,这是因为一些中国美食难以用英文准确地表达出来,故而采取音译的方式保留其语音,彰显中国特色。例如,豆腐被直接音译为“doufu”,饺子被直接音译为“jiaozi”,馒头被直接音译为“mantou”,烧麦被直接音译为“shaomai”等。需要注意的是,音译只有在汉语拼音符合英语发音规则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如果音译后的单词让外国人读起来十分拗口,就应当放弃音译,选用意译或厚译的方法。例如,西安有一种特色美食叫“羊肉泡馍”,不少译者直接将其译为“paomo mutton”,但实际上并不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

3.意译要贴合语义。意译指的是翻译者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翻译局限时,突破食物名称的字面意思,采用语义更加相近的表述对美食进行翻译。对于中国独有的美食,虽然没有专门的英语词汇来替代,但是可以利用短语或短句的方式进行翻译,以尽量保证语义传达准确。例如,中国有一种麻辣味道的面食叫“担担面”,翻译者可将其直接译为“Noodles with a spicy and numbing sauce”,意译过来就是“又麻又辣的面条”,直接阐释了担担面的味道属性,便于外国友人理解。又如川渝美食“酸辣粉”,这是用醋和辣椒调制的主食为粉条的一种特色美食,翻译者可将其意译为“Hot and sour vermicelli”,即“酸辣的粉条”。

4.厚译要贴合内涵。厚译指的是通过添加注释或将译文置于丰富的文化语境中,简单来说就是注释法,一般通过在译文文本中添加尾注、腳注、文外说明、文内释义等来阐释文本材料。中国美食名称虽然言简意赅,但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厚译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译文的文化损失,让外国友人了解食材构成、食用价值、制作方法等详细信息,进一步感受中国美食的深层文化意蕴,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例如,山西太原有一种特色早餐小吃叫“头脑”,也称“八珍汤”,是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八珍汤”的八种食材相辅相成,温寒相继,药用价值与养生价值极高,译文一般为“Mutton Soup with Eight Ingredients”,虽然提到了主食羊肉,但是食客仍然会对名称中的“八种原料”产生疑问,想要知道到底是哪八种材料,此时就可以利用厚译法对八珍汤的具体食材、养生价值进行详细注释,以准确传递其文化内涵。

基金项目:2022-202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学会“英语学科专项课题”“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WY2022024-C)。

作者简介:王利红(1977-),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翻译者音译友人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致友人(组诗)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戏答友人》
《友人伤足有赠》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翻译家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