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海尘
11月4日晚,上海虹桥机场灯光闪烁,在夜空中迎风飘扬的红色与蓝色旗帜预示着到访来客的不同寻常。当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缓缓走出机舱门时,对于中澳两国来说,这一刻都意义非凡。毕竟,距离上一次澳大利亚总理专机落地上海,已过去7年。
在这7年间,中澳关系曾一度降至冰点。其间不乏回暖迹象的出现,但两国关系从未真正重回正轨。此次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可以被视作承载双方共同期待,进一步重塑两国关系的重要契机。
2022年阿尔巴尼斯的上台被外界视为中澳关系转折的一个节点。与直接致使中澳关系交恶的前任联盟党(自由党—国家党联盟)政府不同,阿尔巴尼斯所属的工党在对华问题上,更加冷静与克制。此前,被视为“知华派”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以及被称为“澳中建交之父”的澳大利亚前总理惠特拉姆均来自工党。
然而,多党制下政党轮替带来的变化只是表面原因,澳大利亚对华态度的转变有着更深层次的解释方式。在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对于一个想要借此抬升自身战略价值,但又不想引火上身的中等强国来说,它的发展有赖于国际秩序的相对稳定,有赖于借助极高的外交技巧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处理好中澳关系,是思考如何与美国及其盟友体系实现和平共处的重要切入口。“全球南方”国家固然重要,然而,如何避免与美西方国家陷入“零和博弈”陷阱,也是中国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在这一层面,澳大利亚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样本—属于西方文化圈,但地处亚太。
从中澳两国陷入贸易争端,中澳高级别对话被迫中断,到阿尔巴尼斯访华,中间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
中澳关系曾一度陷入政冷经冷的局面之中。自特恩布尔担任澳大利亚总理以来,中澳两国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开始公开化。他的继任者,同样来自自由党的莫里森,也并未在“反华”问题上有所收敛,频繁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并在国内选举问题上炒作“中国干涉论”。在美国提出“印太战略”提出后,作为“五眼联盟”成员之一的澳大利亚,在对美配合上有时表现得比日本、韩国还要积极。
对于中澳关系来说,澳大利亚态度的转变是导致双方关系遇冷的主要原因。其中,中澳世贸争端案的激化,更是使向来被视为中澳关系压舱石的经贸合作出现动摇。
中澳经济结构互补性强,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这在世界贸易中并不多见。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中澳关系破裂需要承受的经济损失不容小觑。
中国从不排斥与澳大利亚修复关系。澳大利亚被誉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是中国最大的商品供应国之一。去年中国购买的11亿吨铁矿石中,65%来自澳大利亚。与此同时,对于中国来说,改善中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打造成外交開新局的“标杆”,缓解美国及其盟友联合遏华的压力。
能走到“破冰”这一步,中澳两国有共同期许。当工党籍的阿尔巴尼斯上台时,这种期许有了落地的契机。
在2022年澳大利亚大选时,中国议题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大选中,联盟党批评工党对华政策软弱,工党则指责联盟党极端反华政策损害了国家利益,强调对华外交接触与发展经贸关系。
工党更为务实与冷静的主张最终被证明赢面更大,这并不令人意外。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看来,“特恩布尔和莫里森政府的反华做法,不能给澳大利亚带来实际可见的利益,在经贸领域还承受一定的损失,澳大利亚社会对此应该是进行了一定的反思,特别是,澳大利亚与美国的紧密同盟关系,并不需要以损害其对华经贸联系为代价”。
对于中国来说,改善中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打造成外交开新局的“标杆”,缓解美国及其盟友联合遏华的压力。
2022年9月,王毅与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会面,澳大利亚方面主动释放希望缓和两国关系的信号。黄英贤在会面后对媒体表示,“这是稳定双边关系的第一步”。在当时,多家媒体将中澳两国高层官员沟通的恢复视为两国关系逐渐解冻的标志。
2022年11月,在G20领导人巴厘岛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阿尔巴尼斯举行会晤,此后,两国部长级的对话和互访逐渐恢复。
在“压舱石”的问题上,有澳大利亚学者表示,WTO在修复中澳贸易关系中起到的作用不应被低估。对于中澳两国来说,双方均认可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体系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这是较为顺利解决贸易冲突的关键前提。
在阿尔巴尼斯此次访华前,中国商务部10月22日网站信息显示,中澳双方三项世贸争端案中,除大麦案已解决外,另外两项包括葡萄酒争端案和风塔等争端案也已通过友好协商达成解决共识。根据澳大利亚方面的数据,截至9月,笼罩在双方贸易争端中价值200亿美元的澳大利亚商品已减少到只有25亿美元。
此外,在2023年10月,澳大利亚宣布结束对达尔文港项目安全审查,并表示不会取消或变更中国企业持有达尔文港的租约。在正式访华前作出这一决定,意味明显。
如今,一切的铺垫有了结出硕果的机会。根据公开信息,双方政府层面多轮沟通后,中国逐渐撤销了对澳大利亚煤炭、木材、大麦、干草等产品的贸易禁令。阿尔巴尼斯及其幕僚乐观认为,澳大利亚葡萄酒、龙虾及牛肉也将会尽快回归中国市场。在这一层面上,“压舱石”问题终于重回正轨。
工党的上台是双方关系走向缓和的转折点,但执政党轮替带来的政治偏好变化是结果,而非澳大利亚对外政策不断转变的根本推动力。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美西方国家对华采取的主要战略都是“接触”与“平衡”,澳大利亚也不例外。当新兴大国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秩序开始处于变革状态时,澳大利亚的战略焦虑也随之上升。
在诸多讨论中,美国,作为“房间里的大象”,往往被视为澳大利亚改变对华政策的主要驱动力。毕竟,无论是澳大利亚哪个政党,都存在一个基本共识,即美澳同盟是澳大利亚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基石。
尽管在非对称的美澳同盟中,澳大利亚对美国的依赖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在处理对外关系中没有任何的战略自主性。即便是在联盟党政府时期,澳大利亚在对华问题也不仅是简单地追随美国。
虽然在2016年至2017年间,澳大利亚积极支持美国反对中国,但是在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并没有简单地站在美国一边。在南海问题上,虽然澳大利亚加大了介入力度,但只是言语强硬,在行动上相对克制。
有学者表示,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向来是澳大利亚决策精英的重大利益关切。在今年4月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所作的一次演讲中,她再次表示澳大利亚“需要一个用规则约束权力的国际体系”。
作为一个中等强国,澳大利亚的安全与发展有赖于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乃至“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稳定性,但澳大利亚的国家实力决定了其在塑造国际秩序时几乎不存在多少自主空间。
在最开始,中国国力的增强使澳大利亚的战略环境复杂化,美国作为长期的国际领导者是更为稳妥的追随选择。但特朗普上台后实行的战略收缩政策使澳大利亚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中国却在稳定地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以及维护多边规则与秩序,这使澳大利亚再度重新思考如何处理中澳关系。
有学者表示,虽然澳大利亚长期习惯在中美之间采取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態,但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后,受制于国家实力和在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的相对重要性,它难以摆脱战略焦虑带来的影响。
澳大利亚确实非常注重国际秩序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但这种诉求归根结底是为了保障国家利益。当秩序变动不可避免时,澳大利亚也展现出了主权国家该有的灵活性,这同样也意味着中澳关系缓和存在着不小的操作空间。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面对一些国家因为战略焦虑而出现的相互矛盾,甚至是反复无常的举动考验着我国的外交智慧。
在周方银看来,澳大利亚总理现在访华,对中国外交来说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成功。从之前冲在最前面的“反华急先锋”到回归相对理性务实的对华政策,澳大利亚的变化不可不谓明显。周方银表示:“这说明,即使美国盟国中曾经最反华的国家,其对华政策立场也是可以转化的。”
即便这种转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难以判断,但正如此次阿尔巴尼斯访华释放的信号一样—中澳两国均不愿“让分歧定义两国关系”。根据《中澳总理年度会晤联合成果声明》,双方“肯定开展政治对话的重要性”,并再次重申中澳自贸协定的重要性。
阿尔巴尼斯在访华之前先访问了美国,考虑到澳美日益增强的军事关系以及澳最近对国防体制的彻底改革,可能会让中澳双方很难在经济之外找到共同点。
与美国转变对华脱钩战略,用“去风险化”取而代之一样,据香港《南华早报》援引两名匿名知情人士报道,澳大利亚也已认识到完全摆脱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周方银看来,虽然中澳合作更多是利益层面的合作,并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但这并不妨碍双方相向而行。周方银表示:“经济利益本身是一种十分重要和具体的利益,由于中国并不对澳大利亚构成安全威胁,双方也没有结构性矛盾和历史仇怨,只要澳大利亚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保持比较高的政策自主性,中澳经贸合作还是有不小的发展空间,至少可以保持更大程度的确定性。”
不可否认,地缘政治的阴影仍笼罩在中澳关系之上,美国因素仍将是重要的外部变量。
据英媒报道,有分析人士认为,阿尔巴尼斯在访华之前先访问了美国,考虑到澳美日益增强的军事关系以及澳最近对国防体制的彻底改革,可能会让中澳双方很难在经济之外找到共同点。
如何管理分歧考验着中澳两国的智慧。在同阿尔巴尼斯会面时,习近平主席多次谈起“小”与“大”的辩证关系,点明在当前世界局势之下,“发展中澳关系也要有所不为”,“对那些把亚太地区搞乱的企图,我们一是要警惕,二是要反对”。
之后与国务院总理李强会谈时,阿尔巴尼斯同样强调了管理竞争的重要性,并表示“通过沟通对话妥善管控分歧”。从会后发表的声明来看,双方并未提及两国分歧的关键点—包括南中国海的紧张局势,与美国和英国的国防技术合作,以及西方向澳大利亚出售核动力潜艇等问题。
可以预见,双方关系的走向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如若两国均愿意摒弃因为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不同带来的偏见,更多地强调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中,已是难得的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