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远红
[摘要]文章以开通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的13家科技期刊社会团体为调研对象,梳理该类团体的发展现状和服务实践,探讨其助力青年编辑成长的路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该类团体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服务方式,通过组织教育培训与主题讲座,提升青年编辑的出版能力;通过增进学术交流,激发青年编辑的办刊思维;通过资助学术研究,提升青年编辑的理论水平;通过以“赛”促“长”,提升青年编辑的职业成就感。今后,该类团体要扩大服务面,丰富服务内容;加强学会建设与管理,提升服务品质,为青年编辑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青年编辑应充分利用此类团体提供的服务,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参加各项活动,从而实现成长蜕变。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研究会;青年编辑;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科学研究
2019年,《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2020年,《關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深化培育一流学会、一流科技期刊和一流学术品牌,深度融入全球科技治理体系,这表明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浪潮已然开启,而愿景和目标需要人才来实现。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各期刊编辑部或主动或被动地适应改革,吸纳大量青年进入编辑部。青年编辑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良好的学科背景和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可塑性强,但也面临经验、阅历匮乏,编辑规范和出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沟通能力亟待提升等困境[1]。学界和业界面对这个问题,更多地是围绕编辑内修的角度展开讨论[2-8]。然而,个人成长从来都是内外兼修的结果。如何帮助青年编辑找准定位,引导其成长,提升其职业成就感,进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业务队伍一直是困扰科技期刊行业的问题。笔者以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学会)等科技期刊社会团体为调研对象,通过网络调研法收集该类学会的建设与服务现状,并围绕“学会在青年编辑成长过程中能起什么作用?”“学会如何更好地服务青年编辑成长?”“青年编辑如何向学会借力以实现快速成长?”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完善学会的服务功能,促进青年编辑的成长。
一、科技期刊社会团体概述
自1983年我国第一家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成立至今,我国科技期刊社会团体已有40年的发展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在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中注册登记且正常运行的有17家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家科技期刊研究会、5家科技期刊学会。笔者从上述3类科技期刊社会团体中选取13家开通了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的单位作为调研对象,包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2家国家级科技期刊社会团体,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的科技期刊社会团体。笔者通过查询13家学会的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可以得到我国科技期刊社会团体的建设概况和基本特征(见表1),从中分析其建设特点,总结归纳科技期刊社会团体在青年编辑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第一,由表1可知,上述13家学会有12家公布了章程,有11家建立了工作委员会,有5家建立了专业委员会。学会的章程对会员的政治素质、法制观念、业务水平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相应的培养方式。工作委员会或专业委员会的设置进一步细分了科技期刊的业务范围,如设置医学医药期刊工作委员会、英文期刊工作委员会、高校学报工作委员会等,而绝大部分学会都设置了青年编辑工作委员会,这说明科技期刊社会团体将助力青年编辑成长作为工作重点。
第二,实行民主办会,最大限度地吸引会员参与学会的各项活动。学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单位均通过选举确定,提名最大范围涵盖各梯队科技期刊。例如: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有期刊会员单位368家,副理事长单位7家,既包括大学期刊社(中心),也包括单刊;单刊中既有SCI阵列的英文刊(如《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也有普通中文刊(如《时代建筑》)。
第三,学会致力于提高团体会员的办刊水平,提高个体会员的知识水平和培养个体会员的创新能力。学会通过开展政策咨询、标准制定与审定、期刊审读、期刊年检、职称评审、项目评估、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活动,提高团体会员的办刊水平,拓宽个体会员的视野,从而激发科技期刊发展的创新力。
第四,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在大力推动期刊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下,学会不仅通过教育培训、学术会议等形式普及数字化知识,激励科技期刊积极进行数字化发展,而且积极搭建和完善自身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引领行业的数字化建设与创新。
二、科技期刊社会团体对青年编辑成长的引领作用
学会的服务功能随着自身发展而逐步完善,渗透到期刊发展和青年编辑成长的各个方面。笔者通过查询13家学会的章程和网络信息,归纳总结出科技期刊社会团体助力青年编辑成长的实践概况(见表2)。
(一)组织教育培训与主题讲座,提升青年编辑的出版能力
第一,学会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形成了系列品牌教育培训。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了全国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科技期刊英文编辑写作与国家化发展培训等系列培训。其开展的培训师资力量雄厚,计划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强,培训内容面广,受到业界欢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主办的“卓越行动计划”系列研讨会在业界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各省市级学会中,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和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在探索专题培训、联合培训、出版资格培训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两家学会的培训内容涵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范;编辑素养、科技论文写作、英文编校、选题策划与组稿;期刊发展与经营、国际化传播、一流品牌培育、版权管理与科研诚信;数字化转型及平台建设、数字出版的技术演化、专业领域数据库的期刊知识服务模式等。这些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青年编辑学习编校知识,提升出版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第二,由于各省市级学会会员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主题讲座成为他们热衷的学习形式。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2014—2018年举办了多场主题讲座和青年编辑业务培训,内容涉及编校规范与实务、选题策划、期刊审读、法律与版权、新媒体技术等。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和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定期举办的“小编讲堂”,每期邀请一位业界大咖作为“堂主”分享经验。这种专题讲座规模不大,能克服一般培训班“满堂灌”的弊端,更好地为青年编辑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增进学术交流,激发青年编辑的办刊思维
第一,学会通过定期组织大型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比如:各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举办的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等;以及近年来特别活跃的多个学会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会,如京津沪渝晋科技期刊研讨会、长三角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西部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等。这些学术会议一般规模较大,周期相对固定,会议主题紧跟当时的科技期刊热点,且一般设有论文征集与评选环节。
第二,学会通过举办小规模专题研讨会或学术沙龙促进学术交流。例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举办的“卓越行动计划”系列研讨会、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组织的科技期刊质量审读研讨会、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组织的“刊媒惠”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举办的重庆“编辑大碗茶”[9]学术沙龙等。这类活动虽规模较小,但组织灵活,政策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较强。
第三,学会通过会刊促进学术交流。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的会刊《编辑学报》已经成为青年编辑学习交流的重要载体。青年编辑通过定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汲取丰富的办刊经验,用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惑,在办刊路上少走弯路。
(三)资助学术研究,提升青年编辑的理论水平
大部分学会为了鼓励和引导青年编辑从事编辑理论研究,积极筹集资金设立研究项目,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实施的 “青年基金”和“专项基金”基金课题评审活动。其中,“专项基金”关注高校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传播能力,以及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等科技期刊发展的热点问题;“青年基金”选题范围较广,重点关注科技期刊的实践问题。除此之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每年会资助一定数量的研究项目,且早在2002年就针对基金课题制定了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在各省市级学会中,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设立的首届“海上青编腾飞”项目,共有26个选题顺利结题,发表论文3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篇;有12位青年编辑分别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项目或医学专项基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项目”等的支持。该学会以分享会的形式宣讲项目的申报思路、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并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宣传。学会研究项目的选题经过专家论证,追踪行业发展的热点,能够提升青年编辑的理论水平,引领青年编辑的科研工作。
(四)以“赛”促“长”,提升青年编辑的职业成就感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就是典型重视青年人才成长的平台,已成为培养优秀科技期刊后备人才的重要园地[2]。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学技術期刊编辑学会通过举办“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以下简称“表编赛”)来促进青年编辑成长,青年编辑在大赛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编辑思想、办刊理念、新技术应用、沟通协作等个人能力。这项全国性赛事在青年编辑团体中拥有巨大影响力,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职业成就感,也激发了同行之间的竞争意识,有力地促进了青年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另外,一些省市级学会也积极组织编辑技能竞赛,或是通过积极承办、协办“青编赛”复赛来扩大学会的学术影响力。
三、科技期刊社会团体加快平台建设,提升服务青年编辑水平
当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科技期刊应具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赶超感[10]。学会要充分认识到一流的编辑队伍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关键,并以此为激励不断提高学会的建设和服务水平,为培养一流编辑队伍提供服务保障。
(一)扩大服务面,丰富服务内容
第一,学会要完善建设与服务网络,使青年期刊编辑能享受更加便利的服务。目前,内蒙古、辽宁、河南、海南、贵州、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区)还没有出现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科技期刊社会团体,这些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学会的筹备与建设工作。
第二,学会要扩大刚性需求服务项目的受益面。科技期刊是服务学科建设和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青年编辑对教育培训和学术讲座等资源性服务项目的刚性需求较大。对那些质量高、深受青年编辑欢迎的教育培训以及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学会既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办法增加讲座的参与人数,又可以通过录制讲座视频或课件的方式扩大服务面。
第三,学会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品牌服务项目。以“青编赛”为例,一些省市级学会充分利用“青编赛”的机会在省内组织复赛的选拔赛,对能够出线参与全国复赛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这种做法值得推广与借鉴。又如,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和“小编讲堂”共同举办的学术沙龙、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举办的编辑大碗茶学术沙龙、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举办的编辑技能大赛、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设立的“海上青编腾飞”项目等在区域内享有盛誉,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学会要扩大这类成功做法的宣传,将成功的经验通过官网、官微等进行传播,并根据受众反馈取长补短进行完善。
第四,学会要拓展学会功能。与国际上一些成熟的学会相比,我国学会特别是省市级学会的功能相对单一[11]。余敏在《国外出版行业协会研究》一书中认为,出版行业协会应兼具行业服务、行业自律、行业代表、行业协调、行业管理等多种基本职能。以行业自律为例,当前学术不端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个情况,学会应发挥行业自律职能,制订针对期刊和编辑的学术不端的规范,并在会员单位推行。
(二)加强学会建设与管理,提升服务品质
第一,学会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在13家学会中,除了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和少数省市级学会的分支机构多次开展工作,其他学会的分支机构很少实质性地开展工作。由于在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编辑的服务需求都不相同,不同行业的期刊的工作性质也不同。因此,学会应当根据自身管理服务能力和业务活动需要,完善分支机构建设,规范分支机构管理,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除了常设的学术、组织、青年、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等,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下设政策咨询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出版伦理与道德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下设国际化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下设审读工作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下设品牌运营工作委员会、智库工作委员会等。
第二,学会要运用科学管理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以继续教育培训为例,实践中经常有编辑为了获取学分报名参加教育培训,但实际不到场,让他人代为缴费、签到,这种行为既挤占了他人的学习机会,又浪费了学会的服务资源。因此,学会应完善管理制度,并建立诚信黑名单。又如,部分学会对评选活动没有制订专门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导致评选过程不严谨,不仅扰乱了学术诚信秩序,也降低了学会奖励的影响力。因此,学会不仅要建设科学的评选制度和评选指标体系,还要在评选过程中制订严格的评选流程,并公开指标数量,接受社会监督,以提升学会奖项的含金量和公信力。
第三,学会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与宣传,创新服务手段。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从采编系统、数字编排等出版手段到数据库、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App、视频号等数字传播方式,科技期刊紧跟数字化发展潮流。而学会在数字化发展方面相对落后,如河北、山西、黑龙江、湖北、湖南、福建等省市级学会还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而在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学会组织中,仅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开通视频号。同时,部分学会的微信公众号也存在动态更新数量较少和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不利于个体会员获取信息。此外,近年来,学会的许多教育培训、学术会议从线下搬到了线上,或者同时开通了线上线下模式,这些操作虽然客观上扩大了服务面,但是管理水平和效果还有待提升。
四、青年编辑充分挖掘学会资源,实现自身软实力快速增长
青年编辑要实现成长蜕变,需要经历“积累—反馈—超越”三个重要的职业成长阶段[12-14]。青年编辑在职业发展中不仅要循序渐进,持续保持积极的进取心,也要适时地借助包括学会在内的帮助。
(一)参加业务培训和主题讲座,积累知识与经验
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部大多规模不大、编辑数量不多。新入职的青年编辑在简单地了解工作流程与工作要求之后,就要迅速地投入工作之中,基本上没有接受系统性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只能依靠自学或者“老带新”的方式边做边学。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青年编辑的求知欲被充分激发,其渴望涉猎和学习各种新鲜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第一,青年编辑要收藏包括学会在内的科技期刊行业组织和编辑学术团体的官方网站,并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或者视频号,从而扩大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对其中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信息反复研读,以实现知识的积累。
第二,青年编辑要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主题讲座,形成知识链条。学会组织的业务培训是由一系列专题课程或者主题讲座构成,其内容自成体系。而且,相关培训和讲座的授课人要么是学界具备深厚理论功底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呈现培训内容;要么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经验。因此,青年编辑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和主题讲座,能使分散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条条清晰的知识链。
第三,青年编辑要进行系统学习,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2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新入职的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编辑也必须在从事出版专业工作满1年之后,报名参加全国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考试。而中级资格考试难度较高,对不具有出版专业教育背景的青年编辑来说,如果不进行系统的学习很难通过考试。由此,学会专门组织针对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包括两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备考技巧。青年编辑通过参加这些培训班,可以系统地提高备考效率,提高通过资格考试的概率。
(二)从事编辑理论研究,参与学术交流,反馈成长经验
青年编辑在经历了一定的积累并取得从业资格之后,就要独立从事出版工作,承担工作职责。这一时期,青年编辑可能会因为烦琐的编辑工作而变得焦虑和迷茫,甚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由此,青年编辑亟须与感同身受的同行进行交流,缓解压力。
第一,青年编辑要勤于总结从业经验,在主题研讨会上发言。青年编辑要围绕研讨会的主题,梳理自己对主题的基本认识和见解,拟定发言提纲,必要时撰写发言稿。这样才能准确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亟须解决的问题,达到交流的目的。
第二,青年编辑要从事编辑理论研究,实现实践向理论的升华。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是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活动,而编辑理论研究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属性。青年编辑只能在拥有一定的实践经历,能独立思考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且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后,才可尝试进行理论研究。一般而言,学会的项目选题全都来自科技期刊编辑的实践,尤其適合刚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编辑。因此,青年编辑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择合适的选题,并围绕选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参加编校,接受同行检验,实现自我超越
青年编辑要积极参加编辑技能大赛。编辑技能竞赛既注重对编校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查。青年编辑通过参加编辑技能大赛,能够提醒自己平常多积累,激励自己持续学习,在成长过程中给自己设立阶段性的成长目标,稳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五、结语
科技期刊社会团体是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成长的家园,能为青年编辑成长提供帮助。科技期刊社会团体的持续建设和不断完善的服务,将为青年编辑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有力支撑。青年编辑的成长是个“积累—反馈—超越” 的复杂过程,青年编辑要在各个阶段重视包括科技期刊社会团体在内的外部因素,使之成为自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内驱力的良好支撑。
[参考文献]
[1]金延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途径[J].科技与出版,2019(10):141-144.
[2]代艳玲,朱拴成,毕永华,等.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路径与实践: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为例[J].编辑学报,2021(02):218-220.
[3]药蓉.新时代年轻编辑职业成长的必备能力探究[J].科技与出版,2021(02):64-67.
[4]于荣利.科技期刊资深编辑“传帮带”助力青年编辑成长的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9):1023-1027.
[5]高森,张建军,任延刚.青委会助力新编辑成长实践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9(12):121-124.
[6]骆瑾,王昕.重视信息整理和使用 助力科技期刊编辑成长[J].编辑学报,2019(05):571-573.
[7]李庚,魏玉芳.“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利用新技术快速学习成长的方法[J].编辑学报,2018(06):646-648.
[8]杨惠,骆筱秋,王晴.科技期刊国际化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1):84-87.
[9]周江川.学术期刊编辑交流形式的创新实践:以重庆“编辑大碗茶” 沙龙活动为例[J].编辑学报,2019(03):347-350.
[10]刘杨,林璐.国际科技期刊研究知识结构与前沿热点:基于WoS 2011—2020年的文献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09):1217-1226.
[11]吕静薇.国际著名学术出版协会的运作特点与发展趋势[J].科技与出版,2013(06):110-116.
[12]沈雪妹.论“接受—超越”成才量质变律[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71-74.
[13]石磊.人才成長过程中积累与机遇的关系[J].人才开发,2006(02):18-19.
[14]毛善锋.浅析青年编辑成长过程的层次性[J].编辑学刊,1996(0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