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型城市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之间的逻辑分析
——以兰州市为例

2023-11-25 08:08:14魏亚强王芳英贺玉麟王育泽王梅梅
关键词:城关区产业布局兰州市

魏亚强,王芳英,贺玉麟,王育泽,王梅梅

(1.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向外围地区逐渐扩展[1].工业经济是当前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发展和工业用地布局是城市结构优化和用地空间拓展的主要驱动力,工业发展不但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区域城市分工,工业还是城市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经济门类[2].在不同的工业发展阶段,城市拓展方式并不一致[2].不同的拓展方式,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盲目性、无序性和随意性的拓展方式将会导致社会发展矛盾愈发激烈,阻碍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结构体系的形成.

城市拓展表现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实质上是建设用地的增长及空间变化[3],拓展方式可分为蔓延式和跳跃式[4],方式选择受自然地理要素、社会经济和政策规划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建成区的空间变化能够很好地反应城市的拓展方向[5].不同的用地条件、自然环境利用与发展时序会影响城市的拓展方式[6].政策性要素也是城市拓展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以战略规划和地方政府管制来进行实施[7].

城市拓展的深层机制是产业在空间的转移过程.城市发展前期,蔓延式扩张为主要类型[8].自然环境限制,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限制,城市拓展模式将由原来的“外溢”转变为跳跃式发展模式[9].当重大政策调整时,城市的发展会呈现跳跃式的特点[10].山区开发战略主要分为渐进式开发战略与跳跃式开发战略,渐进式开发战略又分为辐合式和扩展式,跳跃式开发战略可分为自然跳跃式和非自然跳跃式[11].“自然跳跃式”开发是西部地区最为适宜的开发战略之一[12].从距离来看,在5~20 km以近郊跳跃式为主,边缘连续式与远郊跳跃式居次,跳跃程度同时受到新城自身功能与母城发展条件的双重影响[13].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产业从其自身特点出发,引起城市三类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环境用地之间的冲突和转化[14].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结构与分布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势[15].

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在河谷中形成和发育的城市.广义的河谷型城市本身不受地形约束,但城镇体系发育却受到地形条件深刻的潜在影响和限制.狭义的河谷型城市是指城市主体的发育受到河谷地形较为强烈的直接限制,城市本身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可分为山城和河谷阶地型城市(简称“谷城”)两大类[16].河谷型城市在中国,甚至世界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中国属于多山的国家,有相当数目的城市分布于山区或沟谷中,兰州市是典型的河谷阶地型城市[16].与平原型城市相比,河谷型城市的地形条件约束了交通、人口等其他非河谷型城市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同时凸显和放大了政策因素的影响程度.

本文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1980年以来兰州市的三大产业、不同行业及所属企业的区位变化进行研究,分析产业及所属行业在产业政策变化下的布局变化,剖析产业及所属行业的空间布局差异.深入研究河谷型城市中产业布局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并遵循自身规律对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研究中国城市形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下辖五区三县.文章以兰州市为研究区,从三大产业所包含的企业分布来区分不同产业和行业的布局.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及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主要是1980年以来兰州市三大产业和分行业的企业数量及经纬度,其中2010年之前以10年期作为数据统计间隔,2010—2015年以5年期作为数据统计间隔,2016—2017年以2年期作为数据统计间隔.由于数据所限,本文研究时段为1980—2017年,2017年之后的数据没有获得,本文未作分析.

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用ArcGIS标出企业分布的区位,做可视化分析.通过可视化分析得到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时间节点.对1980—2017年以来兰州市重要的产业政策进行梳理,关注城市跳跃式发展时期产业政策的变化,评估政策对于城市跳跃式发展的推动作用.

2 1980—2017年兰州市产业的区位变化

2.1 兰州市不同产业的布局差异

根据三大产业所包含的企业分布区分不同产业和行业的布局,将企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根据企业区位选址变化分析产业布局变化.整体上兰州市三大产业的区位选址以2010年为分界线,2010年以前,主要布局在市辖区的黄河沿线,且向城关区聚集.2010年后,企业布局除在黄河沿线布局外,在兰州新区大量布局且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图1).

图1 1980—2017年兰州市三大产业的布局演变(审图号GS(2023)2767)

第一产业在2010年之前反映了边缘连续式的演化布局,2010年之后反映了远郊跳跃式的布局.1980—1990年第一产业数量较少,分布较分散.1990—2010年,其数量迅速增加,且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呈现沿黄河向城关区聚集的趋势.2010年以后,第一产业的区位布局呈现较大变化,除城关区的黄河段集聚外,在兰州新区附近布局了大量企业,且7年间数量超过2010年以前数量之和.

第二产业反映了远郊跳跃式的演化布局,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安宁区、七里河区北部、城关区等黄河沿线,以及兰州新区的建成区.随时间变化,在兰州市市辖区的黄河沿线,第二产业分布的空间区位变化相对较小,但1980—2015年,整体上呈现集聚中心向东部的城关区移动的趋势,且2010年后,较短时间内,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布局数量超过第二产业总和的50%,部分企业的选择向兰州新区布局.

第三产业布局在2010年之前为近郊跳跃式,2010年后为远郊跳跃式.第三产业区位变化如图1所示,2010年为产业区位选择的分界点,2010年以前,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市辖区的安宁区、城关区以及七里河区的北部地区,沿黄河布局,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2010年后,兰州市第三产业的企业的区位选择倾向于兰州新区,且布局的企业数量约为第三产业总和的40%,产业布的区位选址发生了较大变化.

2.2 三大产业的布局演变

对比平原城市,兰州市产业布局整体受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不同行业的区位选择存在较大差异.

2.2.1 第一产业不同行业的区位变化 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及种植养殖业.兰州市第一产业的企业比较少,分布比较集中,布局较早,在2010年之前为近郊跳跃式,2010年后为远郊跳跃式.种植养殖业在2000年才出现,空间布局模式为明显的远郊跳跃式.

如图2所示,2010年之前,农、林、牧、渔业数量较少,分布紧邻七里河区与安宁区的黄河沿线,集聚中心呈现明显的向东移动的趋势;2010年后,分布中心呈现两大聚集中心,西固区的东段、安宁区、七里河区的北部、城关区以及兰州新区,且整个新区均有布局,分布相对均匀.种植养殖业在2000年后才有布局,除城关区的黄河沿线有少量布局外,大部分分布于兰州新区,且2010年后,呈现明显聚集趋势.

图2 1980—2017年兰州市第一产业所属行业的布局演变(审图号GS(2023)2767)

2.2.2 第二产业不同行业的区位变化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中制造业、采矿业1980年在兰州市开始布局,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1990年开始兴起(图3).

图3 1980—2017年兰州市第二产业所属行业的布局演变(审图号GS(2023)2767)

制造业布局体现为边缘连续式和远郊跳跃式的布局模式,两种模式转换以2010年为界.制造业的布局整体分布于城关区与兰州新区,2010年以前主要集中于城关区周围的市辖区的黄河沿线,呈带状分布,沿黄河延伸.2010年后,企业的选址除了市辖区外,不少企业布局于兰州新区,且兰州新区的建成区明显多于其他区域.

采矿业体现了远郊跳跃式的布局模式.兰州市采矿业企业数量较少,虽然2010年后企业的数量增加,但相比其他行业,数量仍较少,主要集中于城关区的黄河沿线以及兰州新区.

建筑业为近郊跳跃式和远郊跳跃式的布局模式.1990—2010年,建筑业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七里河区与安宁区交界的黄河沿线;2010年后,企业选择主要集中于城关区的黄河沿线以及兰州新区.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布局为近郊跳跃式和远郊跳跃式.兰州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数量较少,区位选择的变化以2010年为界,2010年以前,主要布局于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的黄河沿线;2010年后,向兰州新区布局的趋势明显.

2.2.3 第三产业不同行业的区位变化 第三产业的行业种类较多,包含了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住宿和餐饮业.除了房地产业在1990年才开始出现并布局,其余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1980年在兰州市已有布局,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较少且在2000年前发展缓慢(图4).

图4 1980—2017年兰州市第三产业所属行业的布局演变(审图号GS(2023)2767)

房地产业体现了近郊跳跃式和远郊跳跃式的布局模式,两种模式转换以2010年为界.房地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布局的区位与大多数行业类似,兰州新区建立之前,分布在城关区西部的黄河沿线;2010年后,随着兰州新区的设立,房地产在兰州新区迅速发展,在兰州新区的建成区大量布局.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布局体现了近郊跳跃式和远郊跳跃式的模式.兰州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1980年已有布局,以2010年为分界点,2010年以前主要分布于安宁区与七里河区交界的黄河沿线以及城关区西部的黄河沿线;2010年后主要布局在兰州新区.

批发和零售业布局体现了边缘连续式和远郊跳跃式的模式.兰州市批发和零售业于1980年兴起,企业数量为第三产业数量最多的行业.1980—2010年,主要分布在西固区东端、安宁区、七里河区的北部、城关区的黄河沿线,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沿黄河布局,延伸范围较广.2010年后,兰州新区成为批发和零售业的布局选址的高频区域,布局企业较多,数量增加迅速.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布局体现了边缘连续式和远郊跳跃式的模式.虽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1980年已经出现,但数量极少;2000年后,数量明显增加,且每年增加的数量较多.空间布局主要集中于城关区的黄河沿线以及兰州新区.

住宿和餐饮业布局体现了边缘连续式和远郊跳跃式的模式.兰州市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与大多数行业的布局区位类似,2010以前主要在兰州市辖区的黄河沿线,其中城关区布局相对较多;2010年以后,布局倾向于兰州新区,且这种趋势逐年增强.

3 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关系

3.1 不同产业呈现不同布局模式的内在成因

通过研究1980—2017年兰州市三大产业的布局模式,归纳出兰州市产业发展中不同时期产业布局模式的类型,整理归纳如下:

影响不同产业布局模式的内在原因可以从产业和土地两方面解释,产业角度包括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布局时间、政策侧重点,经济方面的产业发展特点、数量规模、演化方式,以及生态方面的转型升级.土地角度包括土地政策,产业经济方面的水源依赖、可利用空间、地租价格,以及生态方面的蓝绿空间建设.其中,政策一般起引导和推力作用,产业和土地经济特性起限制和拉力作用,生态中产业转型升级起推力作用,而蓝绿空间建设要求起拉力作用.

兰州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演化和城市空间布局均趋向于远郊跳跃式发展.从历史背景和布局时间看,兰州市一产种植养殖业2000年出现,布局时间相对于传统农业较晚;二产布局基本始于80年代、兴起于90年代.二者同为跳跃式的原因在于种植养殖业前期无分布,二产前期分布难以移动;布局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故后期布局除城关区的黄河沿线有少量外,大部分分布于兰州新区.从土地政策看,兰州市区土地紧张,土地利用冲突大,兰州新区以兰州市3~4倍的面积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有利于一产养殖业与部分二产后续发展空间拓宽.从产业发展特点看,种植养殖业与二产都需要较高的连片度,完成集聚效用才能够实现发展.

从产业数量规模看,兰州市一产种植养殖业数量少、规模小,需要扩张;工业规模较大,但空间不足.从产业演化方式看,种植养殖业需求连片土地与技术,二产对于企业的集聚和技术支持要求高.从水源依赖看,二者都具有相对程度的水源依赖,特别是二产的水源排放问题.

从可利用空间看,兰州市原河谷内土地紧张,兰州新区土地面积较大,开阔但缺少开发利用.从地租价格看,处于压缩成本与环境考虑,均位于城市外围区域,地租相对较低.从转型升级看,兰州市原有二产产业污水使用管道处理,但由于城市中分布过于密集,容易引起一系列城市病问题.改造转型的同时需要空间支持绿色发展.从蓝绿空间看,兰州蓝绿空间以黄河河滨景观带为主,在不破坏蓝绿空间基础上发展产业经济;兰州新区蓝绿空间以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与栖霞湖为主,留出足够的蓝绿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基本要求.从周边自然地理条件看,兰州城市旧城区作为河谷型城市,周边可利用地较少,有山谷阻隔,仅能选择跳跃式发展.

从区位条件看,三线建设使兰州作为重要工业城市发挥作用,为满足城市后期发展需求,重振工业活力,维护战略地位至关重要.从城市现有规模看,GDP总量小,利润低.产业偏向资源/生态消耗型,结构偏重,国有企业多.从城市开发需求看,工业活力急需提升,高技术产业有待引进和发展,城市空间紧张,城市规模需要扩大.从城市经济条件(开发能力)看,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成就且发展速度比较稳定,但GDP总量小,利润低,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在衰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大致进入经济起飞发展阶段.从老区与新区之间的交通建设看,原有交通条件差,新区开发距离较远,需要打通两者之间的交通联系.综合上述因素,在兰州新区发展机遇下,兰州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产业演化和城市空间布局中均趋向于远郊跳跃式发展.

3.2 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间的逻辑关系

产业布局在产业本身尺度上呈集群式发展,在城市空间尺度上连续或跳跃式发展(表1),这是兰州市的产业空间转移对应不同产业布局模式的内在原因.产业布局模式与城市空间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考虑城市空间模式要素.对城市空间模式产生影响的主要要素包括城市周边自然地理条件、区位条件、城市现有规模、城市开发需求、城市经济条件(开发能力)、老区与新区间交通建设等.结合以上主要因素分析城市空间模式的三种主要类型.

表1 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3.3 产业政策对企业布局的影响分析

3.3.1 兰州市产业发展政策演变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1992年兰州市开始实施土地有偿制度,1992—1995年,兰州市坚持“个体自由发展”、“两权归企,放宽搞活,多家经营”的方针,调动各行业的积极性.2000年国家调整了工业的发展政策,更加偏重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期兰州市出台了《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扶持产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和“退二进三”、“出城入园”、“变生产城市为消费城市”等政策,进一步刺激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在国家“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战略政策下,兰州市更加重视蔬菜种植业的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种植养殖业的发展.2011年甘肃省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央和省属在兰州市区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拓展的意见”,甘肃省政府和兰州市政府在基础设施、金融、土地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迁往兰州新区做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在以上政策的影响下,兰州新区的产业布局明显增多,形成了明显的远郊跳跃式布局,这也是河谷型城市企业布局的特色.

3.3.2 产业政策与产业布局的空间耦合分析 在产业政策变动的影响下,兰州市企业的布局呈现出由“连续式”式向“跳跃”式布局的变化,企业布局与产业政策的引导完全趋同,同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兰州市政策变化影响下产业拓展方式的演进特征见表1.

2000年之前,受“个体自由发展、‘两权’归企、放宽搞活,多家经营”方针的影响,兰州市的企业分布是以城关区为中心,集中分布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和西固区的黄河沿线,红古区、榆中县、皋兰县呈零星式分布,形成了典型的“边缘连续式”的拓展模式.2000—2010年,国家调整了兰州市发展重工业的策略,食品、啤酒、饮料和服装等轻工业获得了政策支持,同时在“退二进三”、“出城入园”、“变生产城市为消费城市”等政策的推动下,产业布局开始由“边缘连续式”布局转为“近郊跳跃式”的拓展模式.轻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大量分布于安宁区、城关区、七里河区的黄河沿线,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主要分布于城关区以及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的交汇处.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主要分布于城关区以及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的交汇处.

2010年后,随着2011年甘肃省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央和省属在兰州市区工业企业向兰州新区拓展的意见”的出台,企业布局开始向兰州新区迁移,呈跳跃式拓展.兰州市产业布局开始由“边缘连续式”布局和“近郊跳跃式”的拓展模式,转为“远郊跳跃式”的拓展模式.农、林、牧、渔业和种植养殖业从2010年后除在城关区零星布局外,大量布局在兰州新区.制造业主要布局在兰州新区,建筑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在2010—2015年在兰州新区和主城区的布局呈对半态势,但是从2015年后,新增的建筑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多布局于兰州新区.新增的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也多布局于兰州新区.在2010—2015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过半数布局于主城区,2015年之后新增产业多布局于兰州新区.事实上兰州市老城区用地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政策加剧了这种跳跃式布局,形成了产业远郊跳跃式布局的“推力”.兰州新区在财税、金融、土地、工商等行业的吸引力形成了产业远郊跳跃式布局的“拉力”,促进了产业在兰州新区的布局.

4 结论

4.1 1980—2017年兰州市产业区位变化

1980年以来,兰州市产业布局体现了“边缘连续式”—“近郊跳跃式”—“远郊跳跃式”的布局模式.较平原城市,兰州市产业布局受政策的影响更为明显,且不同行业的区位选择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上兰州市三大产业的布局以2010年为分界线,2010年以前主要在市辖区的黄河沿线,且向城关区聚集.2010年后,产业除在黄河沿线布局外,在兰州新区大量布局且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2000年兰州市产业布局开始由“边缘连续式”布局转为“近郊跳跃式”布局.2010年后,产业布局开始由“边缘连续式”布局和“近郊跳跃式”布局,转为“远郊跳跃式”布局.

第一产业的企业数量较少,分布较分散,在2010年之前为边缘连续式的布局,2010年之后反映了远郊跳跃式的布局.第二产业分布在黄河沿线以及兰州新区的建成区,反映了远郊跳跃式的演化规律.第三产业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市辖区,在2010年之前为近郊跳跃式,2010年后为远郊跳跃式布局.

第一产业在2010年之前为近郊跳跃式,2010年后为远郊跳跃式.种植养殖业在2000年才出现,布局模式为远郊跳跃式布局.

第二产业中制造业、采矿业在1980年兰州市开始布局,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1990年开始兴起.采矿业为远郊跳跃式的布局模式,制造业布局为边缘连续式和远郊跳跃式的布局模式,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布局为近郊跳跃式和远郊跳跃式的布局模式,布局模式转换以2010年为界.

第三产业除了房地产业在1990年才开始出现并布局外,其余产业在1980年在兰州市已有布局,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较少且在2000年前发展缓慢.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体现了近郊跳跃式和远郊跳跃式的布局模式.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布局体现了边缘连续式和远郊跳跃式的模式,布局模式转换以2010年为界.

4.2 兰州作为河谷型城市产业布局演变的独特性

兰州市作为河谷型城市的独特性及其与平原型城市之前的空间模式区别主要在于城市空间模式要素.就自然地理条件而言,河谷型城市存在地理障碍,难以连片发展,平原型城市具有一定面积的平坦土地,无过多障碍;从区位条件分析,河谷型城市在更大尺度上具有重要发展意义,平原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有靠近老区需求,如已存在的大学、商业中心等.从城市现有规模看,河谷型城市可开发利用地与已开发区域相较小,平原型城市可开发利用地与已开发区域相较大;旧城市开发需求而言,河谷型城市空间结构调整诉求高,平原型城市需求集中在扩张规模.就城市经济条件(及开发能力)而言,河谷型城市开发难度相较平原型城市大;就老区与新区间交通建设而言,河谷型城市急需加强交通建设与联系,平原型城市新区的交通水平应当跟随老区发展程度.

4.3 对策与建议

积极推动兰州新区发展建设工作.紧扣“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提升科技自主能力,优化新区工业产业布局,注重种植养殖业连片发展.以2010年为界,兰州市更应注重产业发展中的远郊跳跃模式,积极发展新区产业,推动老区产业转型升级.

注重各产业特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注意空间留白.兰州市既要完成现有产业发展所需的空间建设,也要防止产业二期工程过于拥挤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做好产业布局优化的同时目光长远,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工作留好作业空间,推动产业经济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关区产业布局兰州市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石材(2022年1期)2023-01-07 09:28:51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师生书画作品展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36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优秀书画作品选
学生天地(2020年16期)2020-08-25 09:27:16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46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00
篮球游戏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幼儿园为例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5:28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学生天地(2019年3期)2019-03-05 08:21:34
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