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

2023-11-25 15:56戴芬园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办刊综合性专业化

■戴芬园 高 啸

1)南京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铁路北街128号 210003 2)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601号 211171

高校素来是学术期刊的集中地。以20世纪初创办的中国第一份大学学报——《东吴月报》为起点,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便以学科综合的办刊定位出现在历史舞台。历经数十年起伏,改革开放后各地高校仍延续综合办刊的定位,走上新办或复刊之路。再加上世纪之交的外延式扩容影响,一大批综合性学报如雨后春笋,成为高校学术期刊的主要形式。然而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数量庞大的高校学术期刊开始因其“综合性”而面临严峻挑战,整体呈现出内容同质化、质量提升迟缓的状态。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对高校学报作出“全、散、小、弱”的总体概括,并指出其定位改革的重要性。2015年,教育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指出“鼓励高校出版走特色发展道路,鼓励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由此,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成为摆在主管部门和高校期刊人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学界已有研究中,关于高校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性,部分学者认为高校综合性期刊陷入了“学术拼盘”[1]、“千刊一面、低水平重复”[2]、“了无生机、毫无特色”[3]等困境,甚至有些高校社科学报制造“学术垃圾”,助推学术腐败[4],因此专业化是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基本趋势,专业化转型迫在眉睫[5-7]。关于高校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可行性,部分学者发现:综合性与专业化并不相互排斥,前者作为历史产物,已不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且综合性研究建立在大量专业研究之上,合理的期刊布局应是专业期刊占据学术期刊的大多数,大批刊物还是应走专业化之路[8-9]。关于高校期刊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学者认为,专业化发展优势明显,能使期刊品牌、质量得到不断强化[10],这既是科学发展对高校学术期刊的要求[11],又是高校期刊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7],甚至是高校综合类期刊提升学术水平的最佳途径[12]。与此同时,学者们以《水利经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工业科学学报》等高校学术期刊为例,从学科定位、栏目专题、编辑队伍、发行方式等方面探讨其专业化转型的经验与成效[8,13-15]。此外,助推专业化发展的相关路径也被广泛提出,如综合性与专业化之间的中间地带——特色化[16-17]、互联网时代与专业化紧密相关的数字化[18-19]等。

总体而言,学界关于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的探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个案分析与经验分享偏多、系统性研究较少,对具体问题研究较多、整体性研究偏少,仍存在一定研究空间。鉴于此,本文突破既往研究模式,紧扣新时代的现实语境,从系统性、整体性维度构建了“本然—应然—实然—使然”的研究脉络,从而聚焦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这一主题。具体而言:在本然层面,理解新时代期刊“专业化发展”的概念;在应然层面,分析高校学术期刊从综合性走向专业性“何以必要”;在实然层面,面对综合性学报百余年的历史积淀,探究当前高校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地,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寻找到一条通往专业化且阻力较小的有效性路径,在使然层面回应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如何可能”的问题。这一研究不仅回应了高校期刊综合性与专业化的历史性之争,有助于高校学术期刊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找到自身位置,还能为相关部门管理工作及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充分发挥期刊在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1 本然: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的时代性内涵

本然是描述事物“本来”是怎样的范畴。在本然层面,新时代背景下以学术为追求、以读者为对象的高校学术期刊需要回归专业化的本义,这具有充分的时代性内涵。

1.1 精准定位中的期刊内容专科化

专业化与综合性是一组相对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期刊内容面向一级学科的多少。专业化将内容专科化作为根本特征,要求期刊根据各自实际条件和专业特色,通过学科范围集中化把局部做大做强做优,集聚和整合出版资源,提高专业质量[13]。具体而言,高校学术期刊通过对主办高校特定学科优势的分析、对区域现有细分行业资源的研判,以及对期刊发展空间的考量,将内容生产精准对接学科热点、行业发展或区域需求,进而以提高期刊内容质量为核心,设定个性化的出版定位、明确的选题范围、特色的期刊栏目,吸引专业作者和读者,实现差异发展、突出特色、形塑精品、做专做强。

1.2 开放办刊中的人才队伍专家化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超越“单位”藩篱的人才队伍,为跨校学术共同体提供服务是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这依托于“上下贯通”的专家化编辑队伍。在方向把控上坚持编委会的专业指导,深挖高校优势学科与人才资源,发挥权威专家引领作用;在工作落实中尊重基层编辑的专业性,打造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学术视野开阔、对期刊事业富有使命感的专业编辑团队来保障高品质专业期刊建设。另一方面,这也体现在“左右融通”的作者和专家队伍,即以编辑队伍为支点,由国内外高水平作者供给稿源,不断强化学术自信,提高期刊专业性水平。

1.3 媒体融合中的传播发行专业化

高校学术期刊在本质上是学术传播的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专业化高校学术期刊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而具备数字化和集群化的特征。其中,数字化是指期刊围绕“数字平台搭建、第一时间发布、开放式精准推送”的市场化运作思路,通过自建期刊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与国内外数据库合作等方式构建数字化传播平台,从而在密集、准确、及时的传播推广中广开发行[14]。集群化是指不同高校期刊基于对专业化发展的共识,突破编辑部、主办单位、分布地区等局限展开合作,将多刊集团化出版模式有机嵌入单刊运营中,进一步扩大专业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20]。

2 应然:期刊从综合性走向专业性的发展性诉求

应然是描述事物“应当”怎样的范畴。在应然层面,作为我国计划经济和高等教育起步阶段的产物[8],高校综合性期刊朝着专业性期刊转型,是紧跟时代浪潮、促进期刊发展的应有之义,期刊内生的发展性诉求也映射着其“应当”从综合性走向专业性的必要性。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否定高校综合性学报的价值,恰恰相反,其能发挥跨学科研究优势,对于新时代高等教育与科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术刊物都与一份真正合格的综合性学报相去甚远[16],专业化转型迫在眉睫。

2.1 顺应新时代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新时代,知识、信息等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长,社会分工愈发精细化和专业化。一方面,各种研究范式竞相发展,不同研究内容和领域持续细化,逐步构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各学科内部渐趋成熟,富含创造力、凝聚力、生命力的学术共同体开始涌现,进而产生众多专业成果。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旨在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那么,将学科细化、学术共同体形成、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与高校学术期刊相联结,一个内生的发展性诉求浮出水面:学科发展需要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学术期刊,由专业性期刊出版和传播学术成果,以推动学术研究走向专深精细、学术共同体发展壮大、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深入。

当前,相较于专业性期刊,那些未能体现跨学科研究优势的“拼盘式”综合性学报仍占据高校学术期刊的大多数,无法满足高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的需求。两类期刊比例失调的现状不仅与学术期刊“追求真理、传播学术”的根本属性矛盾,还使得高校办刊水平逐步滞后于学科发展水平,长此以往将解构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协同共进的关系。诚然,综合性是高校学术期刊与生俱来的特征,由我国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和学术状况所决定,但并非天经地义、不可更改。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深入,综合性办刊已与新时代诉求相掣肘,而专业化是契合于学科发展的更优解,其之于学科成长、科技进步及“双一流”建设等效用值得深度挖掘。

2.2 突破期刊综合性定位的既有困局

纵观高校学术期刊,综合性期刊水平徘徊不前的问题较为普遍,这不仅在微观层面难以达到跨学科研究的高度,更在宏观层面阻碍了我国期刊的总体发展。依托专业化发展突破既有困局,是具有现实性的选择思路。

(1)内容策划维度。一方面,高校学术期刊大多基于“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框架,下设若干个栏目[1],在学科全面覆盖、栏目堆砌齐全的基础上选题策划、选稿用稿,致使内容呈现“杂货铺式”的全而无序结构。另一方面,高校学术期刊的个性特色不足,内容同质化明显,呈现“千刊一面”的样态。期刊以“内容为王”,高校学术期刊必须打破“学科拼盘”“千刊一面”的双重桎梏,通过转变出版形式、明晰学科边界来提升内容质量,推动期刊从“全、散、小、弱”转向“专、精、特、深”。

(2)吸引稿源维度。囿于“全而散”的栏目设置、不清晰的问题边界以及不鲜明的办刊特色,大多数高校综合性期刊难以培养科研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缺乏对创新成果的吸引力,导致稿件质量偏低。专业化发展致力于追踪某一学科的前沿领域,通过对刊登论文方向的主动布局来产生“聚集效应”,激发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热情,推动更多高质量成果向其流动。换言之,越专业的期刊,越能吸引专家学者关注,越能聚集优质学科成果[21]。

(3)学术传播维度。在读者阅读方面,上千种高校综合性学报却具有相似的出版定位,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利于建立忠实稳定的读者群。在数据库收录方面,与专业期刊相比,高校综合性学报在国际数据库、国内核心期刊目录中占比较低,学术传播交流功能较弱。在国际交流方面,欧美学界极少有综合性期刊,国内高校综合性学报与欧美期刊界的对话和交流会因其办刊定位的差异而不畅通。在学术交往渐趋频繁的当下,专业化才是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的主流,唯有把握专业化发展契机,才能更高效地传播学术研究最新成果。

2.3 应对期刊马太效应下的两极分化

当前,高校期刊与其他学术期刊在稿源、学术影响力等关键要素上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例如,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期刊群为首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力普遍较强,尽管数量较少,却占据了国内各类核心期刊目录的半壁江山,加上专业期刊的“聚集效应”,使其更容易吸引关注,在留住本单位优质稿源的同时吸引更多外单位的高水平成果,而充足的稿源和高质量的稿件又为期刊带来更高的引用率、学术声望、经济效益,进一步强化对一流稿件的“垄断”,巩固其核心期刊的权威地位。那些本就缺乏固定作者群的高校学术期刊,入选核心期刊目录或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的比例较低。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目录(2021—2022)》收录的844种期刊中,高校学报仅占10.78%,且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均低于核心期刊平均值。因此,部分高校学报沦为作者被核心期刊退稿后的备选方案,优稿难求,长此以往期刊下载量、转载量、引用率止步不前,更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行列,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放眼国际学术舞台,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两极分化现象更为明显,突出表现在国外已领先于国内形成了以专业专题期刊为主体的体系化学术期刊集群[5],进而依托强大的出版发行平台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吸纳国内外一流成果。一言以蔽之,我国期刊尚不能掌控国际学术舞台的话语权,且高校学术期刊更处于国内期刊的边缘位置,陷入了马太效应的“魔咒”。对于高校学术期刊而言,要想应对马太效应下的两极分化,就必须专业化转型,进一步明确办刊定位,突出特色,提升质量。

3 实然: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的现实性矛盾

实然是描述事物实际或现实状态的范畴。事实上,在发展性诉求不断膨胀的同时,真正走上专业化转型之路的高校学术期刊尚屈指可数,还需进一步探讨现实性矛盾所在。这既需要在历史维度对办刊过往追本溯源,也需要在逻辑维度对现行体制进行分析,还需要在实践维度对具体条件加以考量。

3.1 嵌入学术共同体与坚守高校“自留地”的矛盾

在创办之初,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就作为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和教师、科研人员的“园地”,承担着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使命。20世纪下半叶,随着按校分配刊号的持续推进,对于相对封闭且各成一派的高校而言,它们既有展示本校学术成果的需要,又有培养校内各学科研究人员的诉求,因此创办多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成为最优选择。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这一办刊方向。综上所述,在20世纪近百年的办刊历史中,高校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报大多优先满足内部学科建设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本校师生的学术“自留地”。到21世纪,面对高校学术期刊暴露的种种问题,教育部转换思路并在2002年对其作出重新定位:“学报是高校办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作者只是本校教师,读者只是高校学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为跨越校际界限进而嵌入学术共同体的外向专业性办刊定位提供了可靠依据。

然而,高校学术期刊所肩负近百年的历史使命无法说变就变,学术共同体的形塑也难以一蹴而就。以期刊人才队伍为例,高校办刊习惯于依赖本校“全而散”的编辑、专家及作者队伍,而专业化发展会将大部分学科背景和期刊定位不相符的专家学者隔绝在外,转型风险不言而喻。此外,在门类齐全的学科中选择办哪个学科的专业期刊,以什么标准进行选择,均缺少操作规范。目前,一大批高校学术期刊仍局限于为本校服务的思维,沿用诞生之初的办刊定位来坚守这“一亩三分自留地”。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2015—2016年70种入选CSSCI的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共刊载论文17426篇,其中校内论文5630篇,占比为32.3%[22]。与之类似,50种加入“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学报在2018—2022年刊载的校内稿占比近30%,最高的达59.65%,其中校内论文比例超过40%的有9种,而低于10%的仅有3种。以上两类期刊本就是上千种高校学术期刊的佼佼者,其他普通高校期刊的内向办刊样态更为显著。由此,嵌入学术共同体的外向专业化发展与坚守高校“自留地”的内向综合性办刊之间呈现突出矛盾,若不能趁早“壮士断腕”,将影响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功能发挥。

3.2 建构专业学术平台与惯性依赖体制保护的矛盾

现行管理体制下,高校学术期刊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出对主办单位的强烈依附性。具体来说,在办刊条件方面,高校学术期刊由各自所属高校主办,其办公场所、办刊经费等均来源于所属高校,高等院校对于期刊的运行发展具有天然话语权。在人事方面,高校期刊主编一般由校领导挂名,实际领导由主办单位任命且因轮岗机制而有较频繁变动,编辑人员由主办单位选聘且大多纳入了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没有后顾之忧。在稿源方面,高校学术期刊的内向综合性定位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校师生在职称评定、课题结项、学业考核等方面的论文发表需要,又保障了自身的稿源数量。因此,在长期的运行发展中,高校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逐渐演变为一种保护型的惯性依赖体制。在该体制下,高校学术期刊看似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但在经济效益、人员管理、稿源数量等方面却未面临过多生存压力。许多高校办刊人早已习惯了固有的期刊管理模式,进而带有一些体制保护下的办刊“陋习”,例如习惯于坐等来稿,缺少主动出击、寻找优秀稿源的宣传和组稿方式,甚至存在得过且过的惰性,因此缺少变化变革、敢于担当的勇气,转型动力不足。

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转型旨在走上“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在内容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从被动办刊到主动办刊,从充当封闭性“园地”和展示性“窗口”到建构专业学术平台。但实际上,特殊性使高校综合性学报总能成为报刊改革与转制的例外[23],惯性依赖体制下建构专业学术平台所面临的体制障碍不容小觑,但转型动力明显不足。对于一部分高校学术期刊来说,专业化转型仍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3.3 专业期刊备受重视与高校出版单位边缘化的矛盾

现阶段,专业期刊获各界认可已是个不争的事实:首先,期刊评价机构将各领域的专业期刊广泛收录于索引数据库,而综合性学报被收录的数量与比例均远低于前者;其次,各科研教学单位论文发表期刊指导目录中所列入的专业期刊比例极高,且基本占据高等级奖励类目,而综合性学报数量较少,奖励等级也普遍较低;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在指导性文件中不止一次地鼓励高校学术期刊向专业期刊转型[5]。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高校出版单位作为专业化转型的实践主体却处于相当尴尬的位置,甚至可用“边缘化”来形容,致使专业化办刊资源仍相对薄弱。

以高等院校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为例:一方面,编辑部地位边缘化导致专业化转型的组织支持不充分。不同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出版单位,编辑部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之一,规模大的多属于直属单位或教辅单位,规模小的通常挂靠于二级学院或行政部门而没有独立建制[21]。并且,由于高校工作的重点在教学科研,编辑部基本不在主要部门之列。这不仅导致编辑部出现行政化、非专业化等问题,也使得期刊建设、人才培养等难以纳入学校管理的核心议题,期刊专业化发展所能得到的支持有限。另一方面,编辑人员身份角色边缘化致使专业化转型的队伍基础不牢固。其一,在身份定义上,尽管编辑人员的工作专业性不亚于一般教学科研人员,但高校往往按照行政或教辅人员的标准加以管理,因此其在职称评定、上岗定级等方面不占优势,存在感缺失。其二,在角色定位上,编辑人员往往涉猎广泛但不专深,对学科前沿动态掌握不足[24],且大多身兼数职,如额外参与编务、行政、党务等工作,久而久之力不从心,过度依赖审稿专家,最终可能沦为学术研究的配角,影响期刊编辑队伍建设。

4 使然: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路径

使然意为使其如此,即让它变成怎样。针对上述矛盾,本文将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框架重塑、微观保障升级三个层面剖析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路径,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期刊转型平稳过渡,逐步形构以专业期刊为基本单元的高校期刊新体系。

4.1 宏观顶层设计:在精准定位与统筹布局中实现专业化发展

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涉及期刊的整体布局与结构调整。近年来,决策和管理部门已多次在指导性政策中为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指明方向,相关顶层设计还会持续细化、强化。

4.1.1 因刊制宜,推进差异化转型

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转型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施策。第一,现有的少数高校学术期刊只发表某一学科门类甚至一级学科的论文,其专业化水平较高,可视为准专业期刊。为率先转型为专业期刊,这些期刊或是持续强化专业细分,深入聚焦于一级乃至二级学科,或是保持学科边界,做大做强学科大类。同时,还可以考虑突破“校名+学报”的命名模式,结合专业方向进行更名,以进一步突出学科属性[6]。第二,对于大多数多学科普通高校期刊来说,受制于现实性矛盾,其专业化转型是一种阶段式转型。第一阶段要走特色化办刊道路,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以某一领域为重点,在选题策划、特色栏目、期刊设计上多做文章。第二阶段要明确特色化并不等同于专业化,还需待特色化发展成熟之际,将量变转化为质变。第三,对于小部分存在内容导向偏差、出版质量低下、“三审”制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的高校学术期刊,要进一步健全整改机制及监督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出版风气;对于极个别长期违规、长期不能正常出版、已不具备出版条件的期刊,要推动清理规范工作,限期停办退出,持续优化期刊布局与资源配置。

4.1.2 依托优势,推进聚焦式转型

聚焦重点、抓牢关键,发挥优势资源效应,可以为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转型创造着力点。目前,可依托的优势资源主要包括本校优势学科、地域特色或独特文化传统,以及细分行业支持。首先,部分专业性高校(如财经类、农业类、语言类)的学术期刊或学科实力突出的综合性学报应聚焦于本校优势学科资源,科学研判发展前景,使期刊更专注于某一学科方向。例如,《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南京财经大学学报》等财经类高校社科学报,通过将经济学科资源转化为办刊优势,大幅提升了期刊影响力,并成功从多学科综合性学报转型为经管类学报。该路径同样适用于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即提高期刊与一流学科的匹配性以期做大做强专业期刊。其次,部分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将服务区域发展作为着力点,基于对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等要素的分析,挖掘学术资源,从而实现对期刊出版的精准定位,推进“百花齐放”式的专业化学术研究[7]。以《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它们分别打造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论坛”栏目,彰显出期刊在传承地方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上的独特作用。最后,部分刊物还可以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如从综合性学报转型为专业期刊的《现代牧业》,就以区域重要行业为切入点,走上了期刊专业化发展与服务河南畜产行业的双赢道路。

4.1.3 协同合作,推进集群化转型

不论是为了传播发行、人才队伍专业化,还是长远意义上赶超国际学术出版集团,都需要高校学术期刊间协同合作[25],在出版方式集群化建设中推动专业化转型。高校期刊可以联合其他刊物、专业学/协会、科研机构等,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资源汇集重组,以打造跨部门、跨单位、跨地区的合作平台。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整体上提升期刊知名度,还能打破期刊边界,推动单刊独立运营向多刊协作升级的转变。目前期刊界已有一些案例可借鉴: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多家高校名刊联合创立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网刊),其中包含按照学科分类构建的《经济学报》《政治学报》等12个学科专业期刊,从而将一批“各自为政”的综合性学报整合为集名校科研优势于一体的系列专业期刊;在自然科学领域,部分具有相近学科优势的期刊在专业学/协会支持下组建了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国地学期刊网、材料期刊网等专业期刊集群,有效提升了期刊影响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跨学科联盟还是同学科集群,高校期刊都应剑指专业领域的前沿热点研究,为构建专业学术平台乃至专业期刊体系筑牢基础。

4.2 中观框架重塑:在理念转换与行动深化中提高专业性水平

在宏观层面明确方向的基础上,中观层面上广大高校办刊者还需从思想与行动两方面重塑期刊框架,在理念转换与行动深化中提高期刊专业性水平,进一步推进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

4.2.1 思想上更新办刊观念

要突破内向封闭的办刊思想,树立专业化办刊理念,带动校领导、校内外专家学者等认识期刊转型的时代价值,加深对专业化办刊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期刊转型的资源支持,减少转型阻力。第一,树立质量至上的开放思想。在期刊专业化转型道路上,要以稿件质量为首要衡量标准:一方面,宁缺毋滥,敢唱红脸,对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坚决予以退稿[11];另一方面,开放办刊,不问出处,广泛吸纳校内外高水平研究成果。诚然这在初期可能导致来稿量下滑,但只要克服短期困难,期刊将逐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第二,坚持时不我待的改革精神。随着新时代学科分化趋势的加强与“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国际一流期刊作为新的参照体系已进入国内视野,并不断吸纳国内优质稿源。在多重压力下,高校办刊者应遵循学科和期刊发展规律,增强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及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加速推进期刊转型。第三,培养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高校学术期刊不光要和其他高校刊物竞争稿源,还会进入更为激烈的专业期刊领域。高校办刊者应克服由生存压力不足、部门边缘化导致的被动工作状态,培养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充分调动编辑部成员在期刊专业化发展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期刊顺利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4.2.2 行动上加快内容建设

要实施直切要害的出版策略,采取切实行动加快期刊内容建设。具体来讲,在内容定位方面,既应遵循需求原则来进一步界定选题范围,又应遵循差异原则以防止新的同质化。前者要求办刊人着眼于学科发展需要,拔高刊发内容深度,彰显期刊科学价值和研究意义,同时及时捕捉读者、作者的需求,使选题引起共鸣;后者要求办刊人关注后续发展空间,积极开垦未被发现的处女地或者在成长性较好的热点学科领域寻找“间隙”,尽量避免扎堆热点、设定雷同的内容定位,实现以个性立足、以差异取胜的专业化发展。在内容策划方面,新时代高校学术期刊既要有体现特色的栏目设计,又要有围绕问题的专题策划。一方面,应找准专业学科定位,通过设置若干个相对稳定且具备先进性、创新性的特色栏目来打造专业期刊优势,同时将其作为“拳头产品”以彰显专业期刊的学科属性,产生学术“聚集效应”,吸引高质量稿件汇集。另一方面,要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来组织专题策划,以问题为中心来整合、凝练与统领“学科”[3]。这一方式特别值得一些短期内难以明晰学科边界的综合性学报加以尝试,例如财经类高校学报可将“数字经济发展”等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用于专题研究,从而进一步瞄准学科发展和业务研究需要,持续强化经济管理特色,最终形塑鲜明的专业化办刊模式。

4.3 微观保障升级:在内部培育与外向融入中推进专业化办刊

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最终由期刊出版单位具体执行,在期刊出版的诸多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可从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微观层面的保障升级来推动期刊专业化发展工作落实落细。

4.3.1 向内以更高要求建设专业化出版队伍

一支高水平、高要求、高素质的专业化出版队伍,是高校学术期刊从综合性转向专业性的基本前提与重要保障。自上而下看,要由专家学者领导办刊。具体而言,应突破固有的校长主编制,邀请能够真正投入期刊转型工作的专家学者担任主编、常务副主编等重要职务。这不仅能利用专家学者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根基、扎实的专业素养,以引导期刊聚焦学术前沿领域,还有利于指导专业工作,把关期刊质量,更能发挥其学术影响力与号召力,增强作者、读者对期刊的关注与支持,吸引更多优质稿源。自下而上看,要由专业编辑夯实基础。首先,应实现编校分离、学术编辑与文字编辑分离,并配备专职编务人员,为学术编辑深入学科创造空间,促进其对专业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洞察。其次,应推进编辑学者化、专业化,重点提升编辑的专业素养,大力吸收与培养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优质编辑,并加深其与作者、审稿专家的沟通交流,使其逐步成为相关选题及所属栏目的内行乃至学科领域的专家。最后,应全面提高编辑身份地位,开辟畅通的职业晋升渠道,同时针对部分学科背景不符合转型方向的编辑,开展合理的岗位流动工作[20]。

4.3.2 向外以开放姿态主动融入学术共同体

作者、专家、读者等外部资源也是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高校学术期刊应转变过去内向封闭的发展模式,以主动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学术共同体,与之形成密不可分的同体共情关系[26]。其一,要有的放矢地挖掘作者资源,获取更充足更优质的稿源。编辑部应在专业细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组稿、定期约稿、增加稿费、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与相关领域学者的互动,积极吸纳、开发作者资源。同时,要畅通在线投稿系统、投稿邮箱等来稿渠道,在扩充作者队伍与稿源的同时打破校内稿聚集的局面。其二,要打造符合期刊定位的审稿专家队伍,进一步确保用稿质量。同行评议是遴选论文的必要补充手段,也是期刊融入学术共同体、实现学者参与办刊的重要途径。编辑部要紧密围绕期刊学科定位,持续邀请该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参与审稿,以完善审稿专家库,提高专业期刊审稿的精准性。另外,还应加强对专家队伍的动态管理,采用淘汰制来及时替换审稿不积极不认真的专家,提高审稿效率。其三,要积极提升期刊的读者认可度,推进出版工作数字化。出版单位应借助网站、App、微信等数字传播媒介,积极推动纸质刊与新媒体融合,实现一次制作、多次发布,在扩大读者覆盖面的同时,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品牌效应,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与认可度。

5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不仅是推进学术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传播思想文化、实现文化创新的主要阵地。当前,高校期刊从综合性走向专业性早已不是主管部门和学者在官邸书斋所描绘的遥远图景,而是新时代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使然,是综合性学报生存发展空间不乐观且个体差异悬殊等情境所倒逼的。面对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与既往刊物定位、现行管理体制、办刊资源条件等的现实性矛盾,本文提出以下路径指向:在宏观顶层设计上,应构筑起高校期刊专业化发展的“四梁八柱”;在中观框架重塑上,要切实有效地从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破旧立新,证明自身具备通往专业期刊体系的巨大潜能;在微观保障升级上,既要向内建设专业出版队伍,又要向外回归学术共同体,进一步推动专业化发展走深走远。高校期刊专业化发展不啻于中国刊界的一场深刻变革,而本文所提路径多为理论探讨,期刊转型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探讨范畴之外的困难,因此既要尊重办刊传统,又要灵活变通以满足现实需求。此外,本文主要基于归纳总结、逻辑分析、文献调研等方法,尚缺少充足的调研数据支撑。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强调研,利用实证方法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以期助力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办刊综合性专业化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