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晖 车明哲 曾晓葳 韩成贵 彭友良
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系,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100193 2)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理学报(英文)》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100193 3)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理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100193
随着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逐年递增。《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25.85%,但其中仅有4.69%发表在中国自主创办的SCI期刊上[1]。《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学者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1,发表热点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第1,高被引论文的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在第2位[2]。尽管我国科技期刊总量已有近5000种,但英文科技期刊占比仅为7.56%,2022年影响因子进入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4(Q1区)的中国期刊只有85种[1-2]。由此看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研究成果产出和论文数量增长速度。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软实力,加快引领学科创新发展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对于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争取科技成果的首发权和科技交流的话语权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科技期刊尤其是英文科技期刊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3-8],但很多重要学科依然没有自主创办的英文期刊,比如植物病理学科,亟需填补空白。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和防治,从而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的重要学科。植物病害是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由病害造成的损失在积极防控措施下仍占农作物总产量的10%~15%,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9]。此外,为防治病害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已严重威胁到全球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但涉及农作物保护最重要的学科——植物病理学在英文期刊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即使与该学科总体发展水平已被我国超越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2019年之前,我国植物病理学科仅有一种中文期刊《植物病理学报》,这非常不利于我国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优先权在国际上得到承认,与农业大国植物病理学重大需求和快速发展也极不相称。因此,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英文期刊将对提升和扩大我国植物病理学科技工作者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植物病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多元化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文回顾PhytopathologyResearch(《植物病理学报(英文)》,以下简称“PR”)的创办历程,梳理了PR在初创阶段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有效措施。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方面已有一些研究报道[10-14],其分享的经验为后续创办的期刊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但报道内容偏重组建高水平编委队伍、争取优质稿源以及多维度传播等方面,而未详细阐述期刊如何科学追踪管理同行评议进程、编委会如何把控稿件学术质量、编辑部如何和作者沟通以提供高质量的编辑加工服务等。本文将重点从上述方面入手介绍PR在初创阶段为提升国际影响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以期为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加快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助力。
学术性社会团体肩负着推动学科发展的重任,国际上很多知名学术期刊都是由学会主办的。纵观世界上实力较强的植物病理学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创办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国际期刊是保持学术领先地位的重要途径[15-16]。比如,美国植物病理学会于1911年创办旗帜性期刊Phytopathology,1979年应会员要求创办偏应用性的PlantDisease,以便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更好地接轨,1988年率先创办了代表植物病理学前沿发展方向的MolecularPlant-MicrobeInteractions,2000年应对21世纪全球面临的粮食安全、气候变暖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创办PlantHealthProgress,2017年和2021年顺应学科发展新趋势又创办了跨学科的PhytobiomesJournal和PhytoFrontiers。作为欧洲植物病理学会的典型代表,英国植物病理学会也通过创办国际期刊不断发展:1952年创办旗舰刊PlantPathology,2000年根据学科发展新要求又创办了MolecularPlantPathology和NewDiseaseReports。对于非英语国家,要想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创办英文期刊。将期刊英文化和国际化更便于学术交流的开展,更利于推动学科发展,也是保持期刊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比如韩国植物病理学会和日本植物病理学会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将其代表性期刊改版为英文期刊,以顺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虽然在参与国际组织管理以及引领学科重大活动方面表现突出,比如发起创办“亚洲植物病理学协会”并担任第一任(2000—2004年)主席,连续两届(2003—2008年、2008—2013年)担任国际植物病理学会执委会副主席,先后成功组织了2000年“第一届亚洲植物病理学大会”和2013年“第十届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但是在学术期刊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很多国际兄弟学会。为此,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创办PR,填补了我国植物病理学科英文期刊的空白。
PR于2019年1月正式上线,3月出版第1卷第1期,同年6月被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收录;分别于2021年4月、5月和12月入选ESCI(Emerging Science Citations Index)、Scopus和SCIE(Science Citations Index Expended)数据库;2022年6月获得首个JCR(JournalCitationReports)影响因子3.955,位列植物科学Q1区(54/238),11月荣获“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并入选“202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1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植物科学和农林科学二区。PR在同类学科国际期刊中起步晚,迄今只有5年的创办历程,但在编委团队的努力和国内外同行的支持下,已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如表1所示。
表1 植物病理学科国际期刊2022年影响因子[17]情况
新创办期刊一切从零开始,在学术共同体内部知名度低,很难同资历深厚、影响力深远的成熟期刊竞争优质稿源,一般都会面临缺乏高质量稿件的难题。在没有能稳定提供高水平稿件作者群体的情况下,为保证发文质量,较快地扩大期刊影响力,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邀请本学科有较高影响力的团队投稿。鉴于编委会成员都是国内外植物病理学界知名专家,PR从邀请编委投稿开始,逐渐扩大邀请范围,比如邀请有突出学术影响力的国内外同行(包括优秀审稿专家)、学会理事、学术新星(比如荣获“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青年科学家”称号的青年学者)等投稿。从由主编出面邀请到发动编委会成员一起出面邀请,通过发表高质量论文树立期刊形象,提升期刊影响力,进而带动优质作者选择PR投稿,实现自由投稿占比逐年递增,直至培养出高质量、稳定的作者群体。按照这种发展思路,创刊以来,PR接收和发表的自由投稿占比逐年稳定增加,表明PR的作者认可度不断提升,见表2和表3。但总体来看,约稿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都远远超过自由投稿,充分体现了邀约高质量稿件对新创办期刊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性。
表2 2019—2022年PR发表文章统计
表3 2019—2022年PR收稿和稿件审理时间统计
稿件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尤其是新创办期刊。只有严格把关每一篇稿件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质量和出版质量,才能给读者以信心,进而获取同行支持,获得生存和发展。在完成形式审查(Technical Check)进入编辑系统后,PR投稿的处理方式是:由编辑部主任(Managing Editor)联合主编根据稿件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等进行初筛,之后按照研究方向分派给编委,由编委负责组织审稿,如果编委不同意送审可以直接拒稿。外审完成后,编委在综合外审意见的基础上给出推荐意见。所有返修稿件都要经过编委复审,大修稿件还需送审稿人复审。对编委推荐接受或小修的稿件,编辑部学术编辑还要进一步把关学术细节,同作者沟通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如图1所示,PR发表的文章要经过以下流程:(1)编辑部初筛(通过率<50%);(2)编委二筛(通过率91.5%);(3)审稿人审理(1~2轮);(4)编委审理(2~3轮);(5)编辑部学术编辑编辑加工(1~2轮);(6)主编终审等。享有高学术声誉的编委会成员亲自组织审稿、评阅稿件,并直接给作者反馈审稿意见,这既增加了审稿意见的专业性,又提升了期刊的形象,是初创阶段PR把控稿件质量的重要措施。PR编委会成员深度参与期刊工作,为期刊的质量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1 PR稿件审理流程
同行评议的质量和速度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形象和口碑。在当前新刊数量激增,期刊越来越难聚拢高质量审稿专家资源的情况下,一方面,由编委出面组织审稿,通过编委团队的高学术影响力吸引优秀的学术共同体成员关注期刊发展;另一方面,重视送审的精准性,主要邀请研究方向匹配且有相关高质量成果发表的“小同行”审稿。此外,编辑部和编委双层把关以保证送审稿件的质量,使受邀同行认可稿件质量从而愿意接受邀请。对个别缺乏建设性意见的简单空泛的审稿报告,通过增加审稿专家确保作者能收到有助于稿件质量提升的有效意见。
采用系统提醒和人工提醒相结合的模式对同行评议进程保持密切追踪。以编委名义通过投审稿系统发送审稿邀请后,考虑到平台发送的邮件经常会被送入垃圾箱或者被误认为广告邮件,为确保受邀人能及时看到邀请函,编辑部主任还要通过个人邮箱再次发送邮件进行提醒。如果受邀人在5天之内仍未接受邀请,则立即增加新的候选人。为了提高效率,可一次邀请多位审稿人。对于未能按期提交审稿报告的审稿人,除了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期限自动发送提醒邮件外,编辑部主任还要通过邮件、社交媒体、电话等方式及时和审稿人取得联系、询问进展以及确定提交报告的准确时间。当审稿人接受审稿邀请最终却未能提交审稿报告时,编辑部主任会协助编委快速确定新的审稿人,以保障同行评议进程流畅。在这种紧密追踪的管理模式下,PR稿件审理流程一直保持高效运行:如表3所示,从投稿到作者收到第一轮审稿意见平均时长为18天,从投稿到稿件接受平均时长为95天,拒稿所需时长平均为9天。
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英文水平是学术编辑和作者进行充分、有效沟通的前提条件。PR编辑部的学术编辑来自本专业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有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和培养研究生的经验,所以在编辑加工稿件的过程中,能和作者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度交流。每篇稿件在正式接受前都要经过学术编辑的编辑加工。在参阅审稿专家和编委审稿意见的基础上,学术编辑会针对学术细节、语言等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对于需要和作者进一步交流的稿件,先和作者约定讨论时间,再通过微信(针对国内作者,2人之间交流)、腾讯会议(针对国内作者,多人同时交流)、邮件和领英(针对国外作者)等实现与作者之间的深入沟通,通过详细讨论稿件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稿件质量。由于评审制度(单盲制)限制,作者无法与审稿专家直接沟通。当作者对审稿意见有疑问时,学术编辑除了帮助作者分析审稿意见,还要联系审稿专家给出更详尽、更容易理解的建议。必要时,学术编辑还会请作者和负责该稿件的编委直接沟通以获取进一步的建议。学术编辑在同作者的深度交流中,通过引导作者,尤其是缺乏经验的青年研究人员从学术细节、写作逻辑以及语言(包括正确的专业用词)等方面提升稿件质量,增加了作者对期刊的认可度,同时激发了他们持续的投稿热情,有的作者甚至自愿帮助宣传期刊。PR和作者相互成就,共同成长,有益于培养期刊忠实的作者群。
OA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全新出版模式,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壁垒。论文一经在线出版,全球读者均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全文,这十分有利于论文的快速传播,大大增加了期刊的显示度。实践证明,OA是提升新刊传播力的有效途径[18-20]。鉴于OA出版加速传播这个突出的优点,PR同国际OA出版先锋——Springer Nature旗下品牌BMC(BioMed Central)合作,在创刊后第6个月就被国际最权威的OA期刊资源检索平台DOAJ收录。DOAJ致力于覆盖所有学科和语种的高质量OA同行评议期刊,被DOAJ收录标志着PR遵循了较高的出版标准,有利于增加PR的可见性和影响力。
筹备阶段,PR主编带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在美国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上,利用做大会报告的机会,通过播放PPT以及发放纸质宣传页重点宣传PR刊载栏目、编委团队及优惠政策。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是国际植物病理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参会人数多,参会同行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范围广。此外,编委还利用参加各领域国内外会议的机会对PR进行广泛宣传,号召广大会员投稿支持PR也成为近年来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学术年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上线后,除了利用合作出版方BMC为PR定制的官方网站对热点文章进行推介以外,编辑部还创建了PR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对在线发布的高质量文章进行报道。除了面向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群体发布消息,编辑部还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各分支学科学者微信群,针对不同研究方向实现文章精准推送,以引起同行关注,进一步拓展稿源。同时,利用BMC微信公众号和Twitter账号对重点文章进行推送,不断提高期刊影响力。
对于新创办期刊,被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标志着期刊在学术水平、办刊质量、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对吸引更优质稿源以及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据库申报方面,BMC期刊发展编辑(Journal Developing Editor)协同数据库申报部门给予了PR非常专业的指导,使PR在创刊3年内先后成功入选DOAJ、ESCI、Scopus、SCIE等数据库。
对于新创期刊,在优质稿源有限的情况下,控制发文量有利于保障论文质量。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低发文量不利于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21]。随着学术共同体对PR认可度不断提高,投稿量也将持续攀升,逐渐增加发文量是PR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无论期刊发展到哪个阶段,“质量为王”都是必须要坚守的根本原则。
虽然PR投稿作者来自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但是高质量的国际投稿数量有限,创刊以来PR发表的国际稿件和国际合作稿件占比仅为34.7%。虽然从影响因子数值来看,PR已超越本学科一些国际老牌期刊,但要真正得到广大国外同行认可还需一定时间。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怎样争取更多高质量国际稿件是PR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面对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通过聚焦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策划高质量的专刊,既可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又可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下一步,PR可吸纳组织能力强、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青年外籍专家加入编委团队,由他们出面组织专刊,吸引高质量国际稿件;同时,借助学会平台加强和国外高水平科研团队的交流合作,邀请这些团队投稿;此外,进一步加强国际宣传,动员有国际合作经历的作者一起参与国际稿件邀约工作。
PR采用单盲制进行同行评议[22]。在这种传统的评审模式中,只有少数被选中的同行参与评审,审稿人信息和审稿报告不公开,整个过程封闭。相比之下,开放性同行评议透明度高:不仅公开审稿人身份、审稿报告及作者回复,在论文发表后还允许实名开放评论[23-25],有利于学术共同体对评审过程进行监督以及提高评审质量。此外,通过公开评论信息还可以增加论文的附加价值,对促进交流以及扩大期刊影响力颇有益处。因此,在稿源持续稳定的情况下,PR将考虑采用更益于期刊发展的开放性同行评议[13],即公开审稿报告,但由审稿人自己选择是否公开身份。
本文总结了植物病理学新创办英文期刊PR在起步时间远远晚于同领域其他国际期刊的情况下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举措,明确了邀约高质量稿件以带动自由来稿质量提升、编委组织审稿以把控学术质量、密切追踪同行评议进程以缩短审稿周期、同作者深入交流以提供高质量的编辑加工服务、采用全OA出版模式以及开拓对外宣传渠道是初创英文科技期刊较快提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PR仅有5年的创办历史,虽然在上述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同类国际顶尖期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通过组织能引领学科发展的高水平专刊、结合主办单位的学术年会打造具有期刊自身特色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进一步拓展面向国内外的宣传渠道等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未来发展任重道远,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克服同质化问题、办出自身特色是PR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办好PR可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为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乡村振兴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