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君|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第二中心幼儿园
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幼儿发展以及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什么样的环境和材料更适合幼儿活动,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羊亭镇第二中心幼儿园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提炼出提升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实施策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多面融合,精心制定。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个别化学习的一种方式,承载着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需要建立明确的幼儿发展目标体系。我们在目标制定中遵循“两探两融”的原则:一探儿童,融经验,即在区域改造前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索幼儿原有经验、兴趣点、关注点、需求点;二探路径,融内容,即在制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连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要求,让整个目标体系更加科学。
合理布置,巧妙呈现。第一,遵循幼儿本位原则,创设人文与物质兼备的区域环境。不同的区域承载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在环境打造中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图书区利用地垫、靠枕等营造出温馨的阅读氛围,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美工区注重提高幼儿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创意和色彩成为环境打造的重点。
第二,巧用标识,让环境“会说话”。“会说话”的环境即通过环境标识,提醒幼儿有规则地参与各种活动。一是材料对应标识。我们设计出不同的标识,用来划分区域环境布局。例如,图书区里的图书分为科普百科类、益智启蒙类等,教师用不同颜色标注,来呈现不同类别的图书。幼儿在收纳时可以参照颜色及数字快速整理图书,同时获取图书类别、名称、计数等相关经验。二是运用操作说明图。区域活动中,幼儿个别化探究的机会很多,此时可以运用游戏图纸等操作流程图,引导幼儿自主开展活动。
细心分类,隐性指导。区域活动中物品的摆放是有讲究的,我们划分出三个维度,将材料分门别类呈现。一是根据材料目标的内在线索。为凸显材料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更好地观察和选择材料,我们依据材料所指向的发展目标,分类摆放材料。二是根据材料内容的难易程度。根据每份材料使用的难易程度,由简到难,递进式有序投放。例如美工区活动中,我们先投放简单的纸张,然后投放易着色、操作难度适中的纸杯、蛋糕盘等创作材料,最后投放不易着色、操作相对困难的鹅卵石、贝壳等操作材料。三是根据材料属性的分门别类。“餐厅”“小医院”“小厨房”等区域的材料自带类别属性,可根据需要集中摆放。例如,在“娃娃家”活动中,教师把厨房用品、起居用品等分类摆放,既便于幼儿使用,又便于规划功能分区。
优化策略,有效投放。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基础,材料投放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质量。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以及能力特点,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实现材料的有效投放。
首先,合理删减,有效互动。中班“我爱我家”区域里材料丰富,但是摆放杂乱,幼儿虽然看起来在给娃娃做饭、照顾娃娃,但其实各玩各的,很难有主题地持续探索,合作行为较少出现。经过观察分析,教师发现材料投放存在尺寸不统一、线索过多的问题。结合中班社会领域发展目标,教师将游戏主题不易融合的医药箱等材料去除,只保留小厨房系列材料。幼儿的互动频次增加,交往合作、语言沟通等能力有所提升,游戏时也更加投入。
其次,有效添加,重燃兴趣。图书区里教师添加了很多辅助材料,包括手偶、故事卡片等。一段时间里,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但这并不能让幼儿葆有持久的热情。结合语言领域中“倾听与表达”的目标,教师适时添加了骰子故事机、故事转盘等游戏材料,重燃了幼儿的探索热情。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编故事、进行表演,奇思妙想有了发挥的空间。
最后,恰当组合,创新游戏。区域里的游戏材料,有时经过简单的组合,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建构区里的马路拼接材料使用率不高,教师引导幼儿将材料和桌子组合后,变成了有上下坡的高架桥,幼儿乐此不疲地探索环山路建造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