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班级建设

2023-11-24 03:05蔡珂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班级建设功能定位

蔡珂

摘   要: 班级建设主要包括班级组织、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三个方面。班级建设能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正确价值导向、多元实践载体和创生文化氛围。可通过以下实践路径来加强班级建设:一是通过系统设计主题班会,引导激活学生创新人格的“志”与“趣”;二是以创造性问题解决重塑班级实践,进一步拓展创新素养的培育载体;三是营造创生型班级组织文化,意在滋养学生创新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 班级建设;创新素养;功能定位;实践路径

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一个有机系统。创新需要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协同、思维与实践统一、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然而,从当前的具体实践来看,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还主要集中在学生认知、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层面上,对学生的创新动机、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比较弱乃至缺失。与此同时,常见的创新素养培育更多聚焦科技、工程、人工智能、艺术设计等方面,更多依托学科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实验室等载体,忽视学生的日常生活、班级活动以及班级风气在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价值。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将班级建设的目标片面地理解为班主任要管住学生、为教学服务的认识误区,有意无意地遮蔽了班级建设能促进學生个性化、社会化发展的育人价值,有关班级建设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价值和功能更是鲜有关注。班级建设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发挥何种功能?如何发挥功能?这些都是亟待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在对创新素养、班级建设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班级建设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和可能实践路径。

一、创新素养和班级建设的内涵

本文认为,创新素养是一个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单表现为一种线性的行为方式,也不仅指向个体的心理特质,而是个人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在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创新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与能力。从结构来看,创新素养包含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要素,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其中,创新实践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核心载体和综合表达;创新人格与创新思维共同作用于创新实践,并在创新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激发和培育。

关于班级建设的内涵,早在1999年,叶澜先生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在开创“新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就已提出:“班级建设是一种教育实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追求,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光辉事业。”1 班级建设的概念凸显了班级作为师生共同生活场域的育人指向和生命立场。为此,近些年“建班育人”已然成为德育研究与实践的热门词。本文认为,班级建设是班级成员以集体生活和日常共同生活为载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逐渐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班级特色和实践。班级建设包括班级组织、班级文化和班级活动等方面,具备实践性、融通性、日常性等特征。

从上文可以看出,创新素养培育需要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协调发展,这与班级建设育人的基本定位,即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改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创新素养培育应当成为班级建设“育人”目标定位中的重要维度,从班级组织、文化、活动等方面加以系统设计和考量。另一方面,将班级建设作为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助于丰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模式,关注创新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塑造,有效拓展培育的实践路径。

二、班级建设对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功能定位

高中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更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阶段。班级建设中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应当凸显以下功能定位:

1.正确价值导向:目标定位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方向引领

判定一个人的行为、观念或产品是否为创新,除了看它是否为新颖独创以外,创新成果是否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一个天资聪慧但性格软弱自卑的学生,一个善于独立思考但缺乏善恶是非观念的学生,一个为了彰显自我个性而无视他人利益的学生,其创新素养是不完整的,缺乏目标导向和价值引领,因此,称不上是拔尖创新人才。

班级建设旨在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基础就是育心。学生的创新人格培育离不开德育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学生只有勇于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才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才不会偏离创新创造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只有注重修养品行,才能锻造出创新创造所必需的人格特质。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需要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示范,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实验操作中体悟领会,但更离不开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发挥德育的方向引领功能。班主任通过序列化的主题班会、班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将创新创造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理想信念教育、心理教育、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以及日常生活指导中,助力学生明确创新志向,聚焦创新兴趣,激发创新潜能。

2.多元实践载体: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平台支撑

在教育领域中,创新实践被视为推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且常常与问题解决相联系,将其视为个体或群体在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创新实践融合了思维与人格,思维和人格是实践的重要驱动要素,同时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培育;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总是在一定的领域中开展的,具有领域特性。人文艺术领域和科学工程领域的创新实践往往经历不同的创造过程,呈现不同的实践特征,需要依据具体情境加以设计。

班级作为学生成长的最直接场域,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平台。在班级生活中,学生能否发展创新素养,关键在于班主任能否组织学生在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即在“做”的过程中去实现创新。从主题班会的召开到集体生日的举办,从黑板报的设计到志愿者服务的开展,从班干部的遴选到学生座位的安排,都是学生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创新才能得以展示的舞台,都有助于学生完善创新人格,有助于学生训练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萌发“新点子”“新作品”。总之,班级实践活动可为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3.创生文化氛围:班级文化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滋养浸润

“组织氛围理论”指出,在组织环境中,个人与团队的交互、个人与组织的匹配、个人与环境的契合都是触发个体创造潜力和创造活力的重要变量。1 个体所处的环境预示着能给个体创新发展提供哪些滋养,允许个体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具体做些什么。

班级建设中的文化氛围,就是一个班级区别于其他班级并影响其成员的相对持久的内部心理和环境特征。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创生型班级文化的滋养浸润,集中体现为全纳化、创新化、生态化。在全纳化的班级氛围中,每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都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和享用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互信,学生在相互交往和冲突中学会协调与妥协,师生之间从班主任的“独白”走向“对话”。在创新化的班级氛围中,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班主任鼓励学生,包容失败,学生适时涌现出的各种新观点、新建议成为班级发展的不竭源泉。在生态化的班级氛围中,班级形成共享开放的生态格局,班主任鼓励学生走出班级,走向社会,同时欢迎家长、专家等走进班级、融入班级。总之,“平等互信、大胆容错、共享开放”应当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以利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三、班级建设在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中的实践路径

1.系统开展主题班会,激活学生创新人格的“志”与“趣”

主题班会作为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和班级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重要载体。基于对学生创新人格要素的主题词的归纳,系统设计以“创新”为主题的班会,不断引导激活学生创新人格的“志”与“趣”。

(1)归纳创新人格要素的主题词

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方面,将主题词归纳为“求真”“求善”和“求仁”三个维度,重在引导学生“立志”。其中,“求真”维度,引导学生思考存在与精神、已知与未知的关系,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激励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探索实践,形成对于世界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创新活动。“求善”维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充分认识创新价值的双重性,追求“善”的创新。“求仁”维度,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主动将个人创新目标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紧密结合,成大才、担大任。总之,学生在认识世界、社会、生命的过程中,树立与创新素养相匹配的价值观念。

在激活学生创新性格特质方面,将主题词归纳为“好奇与想象、坚持与自律、乐观与协同”三个维度,重在“激趣”。好奇与想象激发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新鲜事物保持兴趣,这是创新得到生发的原动力。坚持与自律引导学生勇于挑战,对于创新充满信心,内驱力强,面对批评挫折有韧性,能坚持不懈;乐观与协同,鼓励学生遇事积极乐观,愿意接纳新生事物,善于协同,共同探究。

(2)系统设计“创新”主题班会

依据上文所归纳的学生创新人格要素的主题词,主题班会的系统设计就有了靶心。设计“创新”主题班会的第二步,需要精心考虑班会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尤其需要突出系统设计的序列化和生活化。所谓序列化,就是要注意主题设计的纵向衔接和横向关联。纵向上,可以以时间为轴,抽取历史、现实和未来中有助于学生“立志激趣”的相关主题;横向上,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与自我、他人、社会的关系,将引导创新动机与激活创新欲望相结合,塑造价值观念与培育性格特质相统一。所谓生活化,就是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的主题班会素材,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采用辩论赛、读书分享会、主题演讲、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班会中,发展创新素养。“立志”“激趣”主题词下具有代表性的班会内容和形式设计(见表1)。

2.以创造性问题解决重塑班级实践,旨在拓展创新素养的培育载体

创新就是人作为实践主体自觉能动地追求“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的过程。因此,班主任除了引导激活学生创新人格以外,也需要以创造性问题解决重塑班级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

(1)以創造性问题解决重塑班级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高级、复杂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是指以新颖、灵活、独创的方法寻求问题的创造性解答的过程。研究表明,创造性问题解决已成为当前发展学生创新素养的最有效方法。1

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班级实践主要包括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类型。创造性问题解决可以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一种新思路。区别于学科领域,班级场域下的创新实践更多呈现综合性、协同性的特征,强化认知和非认知技能的双重育人目标,需要学生运用跨领域综合性知识和技能,在团队协作中共同探究和求解。

在以创造性问题解决重塑班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三个原则:第一,班主任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将促进学生个性而又全面的发展作为开展班级实践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第二,班主任要突出实践活动的真实性,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第三,班主任要重视实践活动开展的生成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探索、挖掘潜能和体验生活意义的过程。

(2)推行“四阶段八环节”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

吉尔福德(Guilford)提出,创造的过程主要包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许多相关的想法、对可能性进行评价、描述能解决问题的适切方法四个阶段。1 基于班级实践活动的特征,笔者设计了了解问题、产生构想、计划行动、反思评价四个阶段八个环节。

以“红绿灯优化设计”实践活动2 为例,“了解问题”阶段包含发现问题和提出任务两个环节。学生参加“我当交通引导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之后,发现学校正门的路口拥堵严重,红绿灯设置不合理,自发地提出了真实情境下的团队探究任务,即如何通过优化红绿灯设置时长缓解该路口的交通拥堵问题。“产生构想”阶段包括搜集信息、激发创意两个环节。学生实地搜集该路口早高峰时段的车流量以及路口红绿灯时长的相关数据,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优化红绿灯的目标以及影响该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分别提出了以“所有车辆在交叉路口的滞留时间的总和最短”和“绿灯持续时间内可通行的最大车流量”为目标的建模设想。通过这一阶段的讨论,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学科问题,继续开展探究。“计划行动”阶段包含设计方案、讨论实施两个环节。学生根据确定的目标,确立相关参数、分别建立模型,验证了现有红绿灯方案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优化方案。“反思评价”阶段包括循证反思、评价优化两个环节。通过实地验证,学生对模型和方案进行新一轮的验证反思,根据原有模型参数未能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情况等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的优化建议,并提交至相关政府部门(见图1)。

3.营造创生型班级组织文化,意在滋养学生创新的心理环境

以班级建设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还需明确创生型班级的育人指向。班主任坚持“刚柔并济”的制度建设,在“平等互信、大胆容错、共享开放”的文化氛围下,学生的创新素养才有更大发展的可能。

(1)以“全员担当法”撬动创生型班级组织建设

采纳“全员担当法”促进创生型班级组织建设,实现班主任适度放权,运用“法、理、情”的内在张力,引导学生在公正且富有温情的班集体中,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勇于行动。

在“全员担当”的班级组织架构下,每位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都承担至少一项班级事务,并能够不断调整优化履职方式,开展创新行为。比如,“学科课代表”会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劳动委员”思考高效地收集垃圾的方法,在不断的改进中解决了问题。可见,“全员担当法”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服務班级的实践机会,每位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班级生活,展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各种富有创新意味的“金点子”也会不断涌现。

(2)营造“平等互信、大胆容错、共享开放”的人际关系

从早期的“霍桑实验”揭示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会提高企业绩效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价值观念、激励偏好都会促进创新行为。3 因此,应当在班级内部营造“平等互信、大胆容错、共享开放”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学会创新。

一方面,师生关系是建设创生型班级氛围的基础。班主任要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尊重他们的创新欲望与潜能。同时,班主任又要发挥自己的榜样力量与专业优势,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包容他们成长中的不足、缺点甚至失败。另一方面,生生关系是建设创生型班级氛围的关键。通过暗示、模仿、认同、借鉴、从众等心理机制,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模式也会相互影响。为此,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设计体现“平等互信、大胆容错、共享开放”的班歌、班训、班徽;在对各类活动参与的评价中,倡导形成不简单以得分、等第论成败的班级风气等。

(3)以“教育合伙人”制度整合创新资源与过程

班主任需要发挥好协同育人的作用,积极领导与协调,争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创生型班级建设。为此,创建“教育合伙人”制度,挖掘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研讨、活动设计、兴趣发展、心理建设、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

建立教育合伙人的第一个层次——教师之间“合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建立“合伙”关系,成立“导师团”。其中班主任是“首席”,其他任课教师发挥学科优势和个体特长,成为学生的“导师”,共同参与班级建设。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交叉组合,成立学业课题指导团、兴趣特长指导团、实践活动指导团、生命成长指导团,通过跨学科活动设计、同课异构、联合“会诊”等多种形式,分享智慧,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以课题指导团为例,学生就“某品牌茶饮为什么能红遍全国”开展讨论,班主任发挥班级课题指导团的作用,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了关于“茶以及茶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群,分别从新式茶饮文化、品牌营销模式、包装艺术设计等角度,指导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建立教育合伙人的第二个层次——家校之间“合伙”。班主任发挥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外各种育人力量与资源,为学生创新创造搭建平台,实现家庭资源与班级建设的有效对接。在助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方面,班主任与家长构成“参与式”同心治理,建立“合伙”关系。每学期举办“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金融、新能源、法律、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家长代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讲述自己的创新创业经历、职业成长故事,介绍行业的前沿动态,促使学生树立志向、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Class Construction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Competence

CAI  Ke

(Shanghai High School, Shanghai,  200231)

Abstract: Class construction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class organization, class activities, and clas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orientation, class construction can provid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multiple practice carriers, and a cultural atmospher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re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path, firstly, through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class meetings with good themes, we can guide students to activate their “aspirations” and “interests” that are parts of innovative personalities; secondly, we can reshape classroom practical activities through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d further expand the cultivation carrier of creative competence; thirdly we can cultivate a creative classroom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o set up a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eative competence.

Key words: class construction, creative competenc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practical path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班级建设功能定位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基于创新素养下的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浅谈职业学校班级管理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巧用“应答评价” 发展创新素养
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