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沛
目前, 我国在脑梗死发病率上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病十分危急, 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患者发病后会有偏瘫、失语等表现, 起病急, 病情发展速度快, 如果无法及时有效进行治疗, 患者生命安全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需要在患者救治过程中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对病情做到精准评估, 并实施有效救治方法, 使患者能够尽早脱离生命危险[1-3]。阿替普酶作为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的一种, 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溶栓药物, 通过疏通闭塞的脑血管, 进而实现再灌注, 达到救治、改善预后的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阿替普酶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本研究以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急诊科接诊的9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阿替普酶在急诊科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2 例, 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 各46 例。常规组男25 例, 女21 例;年龄45~76 岁, 平均年龄(59.0±6.3)岁;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0.5~4.5 h,平均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2.62±0.74)h;其中合并高血压15 例, 合并糖尿病17 例, 合并高血脂14 例。研究组男24 例, 女22 例;年龄46~78 岁, 平均年龄(59.1±6.5)岁;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0.5~4.5 h, 平均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2.70±0.75)h;其中合并高血压16 例, 合并糖尿病18 例, 合并高血脂1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全部知晓, 自愿参与, 能配合研究用药;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真实、可查询;③患者年龄40~80 岁, 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且发病-就诊时间在4.5 h 内, 无静脉溶栓禁忌。
1.2.2 排除标准 ①不认可研究内容, 并且不同意参与;②中途离开, 不能全程有效配合;③合并严重脏器疾病;④存在血液系统疾病;⑤临床资料有缺失情况;⑥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⑦合并恶性肿瘤;⑧存在认知、精神以及沟通障碍。
1.3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通过急诊处理, 包括保持呼吸道畅通, 提供氧气支持, 建立静脉通路, 观察患者是否有外伤等, 并针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等, 如有异常, 立即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处理。
1.3.1 常规组 实施常规急救治疗, 包括用药物维持电解质平衡, 并对症进行血糖和血压控制,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 调脂、营养神经等相关治疗手段。连续治疗1 周。
1.3.2 研究组 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迅速评估患者是否具备溶栓条件, 并根据评估结果, 对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溶栓治疗。选择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 国药准字SJ20160055)进行静脉注射, 选择剂量为0.9 mg/kg, 最大剂量≤90 mg。初始剂量应为总剂量的10%, 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 推注时间<1 min;剩余90%剂量通过静脉持续泵入, 尽量在1 h 内完成泵注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溶栓治疗24 h 后接受CT 检查, 在没有出血情况下给予患者100 mg 阿司匹林肠溶片(河北金砖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3024268)口服治疗,1 次/d。连续治疗1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 以NIHSS 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4], 评分范围0~42 分, 标准分为:0~1 分, 正常或近似正常;2~4 分为轻度卒中;5~15 分为中度卒中;16~20 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 分为重度卒中。分数越低代表神经功能缺损越小。以Barthel 指数评估生活能力, 总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1.4.2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5]:显效:通过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NIHSS 评分减少>45%;有效:通过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NIHSS 评分减少18%~45%;无效:通过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患者的NIHSS 评分减少<18%。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包括牙龈出血、头痛、消化道反应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后, 研究组NIHSS 评分低于常规组, 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 x-±s, 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 周后,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1 周后, 研究组出现牙龈出血1 例, 头痛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2/46);常规组出现牙龈出血1 例, 头痛1 例, 消化道反应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3/46)。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急性脑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疾病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6]。此病通常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形成所致, 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7]。目前,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治疗以静脉溶栓为主, 其具有操作简单便捷、治疗效果好等多种优点。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改善脑血管堵塞、脑组织缺血的效果显著, 但是溶栓治疗需要符合溶栓指征, 同时也要尽最大程度保证溶栓安全性。
本次研究主要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诊科急性脑梗死,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急诊科急救需要在有效时间内针对患者病情做出精准判断, 并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治疗及干预, 以免患者出现危险。在急诊科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治疗主要是为了溶解脑血管中血栓组织, 改善脑血管闭塞情况, 达到血管再通的目的, 恢复缺血区域血液及氧气供应, 改善该部位受损的神经功能, 为患者预后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使患者能够尽早恢复自理能力, 早日重归正常生活[8,9]。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治疗1 周后, 研究组NIHSS 评分低于常规组, 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在急诊科将阿替普酶用于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中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究其原因在于:阿替普酶作为临床常用溶栓药物, 具有特异性及选择性高的特点。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 阿替普酶能选择性在人体脑动脉血栓中纤维酶原上发挥作用(基本不会影响正常血液中纤维酶原), 促进血栓内的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 发挥溶解血栓作用[10], 临床治疗中针对新形成的血栓具有更良好效果[11,12], 从而能迅速疏通大脑内堵塞的血管、改善因血栓造成的缺血缺氧状态、增加脑部氧代谢、挽救濒死的脑细胞、减小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坏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治疗效果。阿替普酶在溶栓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所以治疗安全性更显著[13,14], 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此观点。但是, 单独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中也有一定缺陷, 因其舒张血管能力薄弱, 故极易出现溶栓后血管扩张不足的情况, 所以大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进一步增强药效。有研究表明, 通过阿替普酶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可弥补阿替普酶血管扩张不足,对恢复急性脑梗死梗死区血液灌注起协同作用, 达到治疗目的[15]。
综上所述 , 在急诊科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且治疗后并发症维持在较低水平, 具备较高治疗安全性。倡导临床应用推广。但本次研究统计数据有限、并且随访时间较短, 未对患者远期预后进行调查分析研究 ,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有所偏倚, 希望在未来研究中能够不断补充数据, 做好进一步研究, 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