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秀
“双减”政策是一项主要针对课外补习和课后作业提出的教育改革政策,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教师,强调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课业压力,以高质量的“教”与“学”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与有效性。作业是完整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检验和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量且机械式重复的作业是导致学生课业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作业设计方面的改革成了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围绕“双减”下农村初中地理校本作业的设计展开分析,基于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核心目标,探究如何在校本作业设计中融入“减负增效”的“双减”核心理念,以更好地提高初中地理作业质量与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于2021年7月提出并开始推行,直至今日已经得到了初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虽然减负的浅层目标有所成效,但增效和提质的深层目标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两个模块。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到了初中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后期,教师在将“双减”理念融入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于地理学科的校本作业而言,农村初中和城市初中教师设计出来的作业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初中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革相对而言落后一些,部分教师还没能真正实现校本作业设计的减负增效,还需要继续探究与思考“双减”与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农村初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现状
校本作业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依据学情编写,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作业,与常规意义下的课后巩固练习具有一定差异,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新课标将各学段课程教学的目标追求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上,要求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推进学生思维、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而设计教学活动和筛选教学资源,针对性与目的性更强的校本作业获得了更多关注。但改革与优化需要从现状出发,以现存的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解决问题为大目标与总方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优化与革新。因此,农村地理教师在以“双减”为原则推进校本作业的优化设计时,还需要先对校本作业的设计现状进行研究与了解,明确校本作业设计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整体质量不高、忽视个体差异、形式过度倾斜、内容缺乏趣味等,再对其进行针对性优化。
(一)整体质量不高
指向“育人”的校本作业需要满足题量适中、难易适度的基本要求,在紧扣课程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综合知识储备与整体思维能力的考查与巩固。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先对课程内容展开更细致的分析与解读。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地理等非主要学科在农村初中教学中受到的重视和关注普遍不够,大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相对简单和随意,也没有对作业的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因此设计出来的校本作业整体质量不太高,要么过于偏、难、怪,要么过于简单、机械和重复,难以真正满足巩固知識和提升能力的课程教育目标。
(二)忽视个体差异
环境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是自主建构的结果,而这种自主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影响。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必然是客观存在的,每一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自然也不尽相同。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对“平等”“统一”的过度追求,体现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更习惯为学生设计相同的作业,没有考虑学生间不同的学习情况,最终取得的成果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问题。
(三)形式过度倾斜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后作业通常只有书面形式一种,教师依据课堂上教学的内容为学生筛选或设置一些习题,学生则在书本上根据题意进行计算和思考,然后给出答案。这种书面形式的作业将学习限定在了思维活动的大框架中,学生虽然能够在做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记忆与巩固,但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地理这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来说,学生很难取得大的进步和突破。综合实际来看,作业形式过度向书面作业倾斜、实践性作业匮乏是农村初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全面发展。
(四)内容缺乏趣味
“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与追求是教学的减负增效,其中“增效”实际上同时面向两个教育主体,一个是身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另一个是身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因此无论是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还是课后的作业内容,都需要能够增强学生自主思考与自主参与的意识,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其中。但对农村初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的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不太关注作业内容或形式的趣味性,所有的题目都有一个固定参考答案,学生做作业时很少有机会发挥个性和想象,只将做作业看作任务,热情与积极性明显不足。
二、“双减”下农村初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的核心理念是减负增效,即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言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手段,帮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娱乐活动和锻炼活动。结合“双减”政策的目标与对校本作业的要求,教师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即目的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基于学生当前阶段学习地理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布置更有针对性、更贴近生活、更发散思维和更贴合需要的校本作业,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作业实现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趣味作为底层框架、将学科作为设计底色、将素养作为核心追求、将分层作为基础依据、将互动作为主要形式,借由知行合一且具有可行性的作业推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以趣味做底层框架,注重调动学生兴趣
地理是一门偏向理科的学科,知识点主要是各种客观存在的规律以及依据客观存在的地理现象总结出来的定理和公式,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背诵与记忆。在“双减”背景下,要达成减负增效的目标,教师需要跳出背诵和记忆的固定式教学框架,发掘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以趣味特征做校本作业设计的底层框架,着重提高作业的趣味性,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知识内容时普遍以平面地图为参考模型,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记忆世界上各大洲的地形特征与各大洋的位置范围,形式枯燥不说,时间长了还容易混淆。以趣味做底层框架的校本作业设计从参考模型的改变着手,同时在作业中加入平面地图和立体地图,以此设置书面作业,让学生根据图示中的陆海轮廓判断是哪个大洲或大洋;以此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用黏土制作一份立体地图。这种“书面+实践”的作业形式趣味性更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被激发。
(二)以学科做设计底色,注重突出课程特色
每一门偏理科的学科都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其知识点也往往会展现出不同的特征,而这种“我有你无”的差异化特征就是学科课程特色的主要形态。在地理学领域,地图可谓传递地理信息最主要的载体,也被看作地理的第二语言和课程特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当中,是学生学习地理、理解地理和应用地理的重要辅助工具。对此,“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校本作业的设计也要以地图为底色,借地图突出学科特色。
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欧洲西部”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掌握欧洲西部的位置与范围、经济实力和旅游业发展,地图则是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最主要的载体。在校本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借助地图实现地理要素的可视化,给定一张欧洲西部的平面地图,将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与国家分布情况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分析为什么欧洲西部的旅游业繁荣。学生则需要从“有什么”出发推理“为什么”。相比直接考查学生欧洲哪些国家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以推理为主要形态的作业更有利于启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能力由低阶向高阶的跨越式提升,也更有利于实现“双减”的减负增效目标。
(三)以素养做核心追求,注重提升作业质量
如果说作业是教师检验和鞏固学生课堂所学的辅助工具,那么做作业是学生开展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主要形式,要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质量应当被看作作业设计不变的基本要求。在减负增效的基本目标下,“双减”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在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上,因此农村初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需要以学生的素养发展为核心需求,从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学目标的区分出发,着重强调作业质量的提高。
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为例,从课程标准出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以教材范围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中的核心知识为考查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课标要求的地理分析能力、地理绘图能力和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国土面积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国,气候类型多变。因此,教师可以在作业中为学生分别提供某地的气温资料与降水资料,先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资料绘制气温与降水年变化统计图,再要求学生依据绘制出来的统计图分析当地气温与降水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知识猜测资料中所指的是哪一个城市或地区,发挥以课标核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作业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方面的作用。
(四)以分层为基础依据,注重拓展作业类型
校本作业的核心特征是以学生为主,致力于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要以分层为基础依据,先以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为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再从作业数量、作业难度和作业类型等出发,将作业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结合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实际学习需求,分别将不同层次的作业布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保证作业与学生的适配性。
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为例,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学情,教师可以先确定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趣味性作业涉及的知识,再以实际需要为依据确定作业的类型与形式。基础性作业通常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相对基础的内容,如春节时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和海南省的春意浓浓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拓展性作业则以填空和分析题为主,如依据给定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地球公转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的变化;趣味性作业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如张女士6月买了一套采光极好的房子,12月入住时却发现根本晒不到阳光,所以她将开发商告上了法庭,请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张女士是否能够胜诉。最后,将设计好的分层作业按照学生分层布置下去,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五)以互助做主要形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结合理论与实践来看,“双减”政策与校本作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或课后作业中的体现。要想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做作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学习和作业中的参与度,借助以互动互助为主题和特征的校本作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作业小组的形式建立互助体系,并通过优化作业评价的方式促进全员提高。
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设置调查与分析作业,先让学生对自己家族人口情况展开调查,包括祖辈、父辈、己辈兄弟姐妹的人数,再让学生综合小组内其他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以小组为单位算出同辈的平均人数,最后让学生结合人口政策探究人口的变化规律。无论是在调查、分析还是讨论、计算环节,通过小组形式完成的互助式作业能同时达成多项教学目标,并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助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核心要点之一是作业改革,新课改教学要求的重点之一也是作业改革,可见“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校本作业的设计产生了更加显著且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也是学生正式开始接触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的其他课程的阶段,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作业设计上都需要展开更全面的考虑和更积极的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农村初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尤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教师不仅需要在作业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体验,以推动地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注:本文系2022年晋江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双减政策下农村初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的研究”(项目编号:JJ2022-ZX3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