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教育部最新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教育目标从“语文素养”提升为“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四项教育要求。审美能力作为四项教育要求中的一项,是小学生语文鉴赏、评价能力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受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影响,仍有部分教师更关注应试教育目标,导致语文教学缺少情境化的设计,教学方法单一固定,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提高小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目标出发,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一、审美能力的内涵及分类
语文审美能力是指在欣赏、评价和创造语言美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小学阶段是夯实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开拓思维、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形成语文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学生情感世界、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形成搭建基础框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是审美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联想等方式对语言材料产生深入的理解和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是审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共鸣和感悟。
三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鉴赏教学,让学生品鉴语言文字,拓展审美鉴赏思维,使学生能够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提升语文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基于课标的小学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原则
语文课标中要求的语文审美能力包括多个方面,包括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评价力等。感知力是审美的初始能力,即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感受,能够体会文字表达的情绪和思想。理解力是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创造力是指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评价力是指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在基于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情感培养原则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朗读、欣赏、感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共情能力。
(二)审美观念培养原则
审美观念培养原则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加深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课文的解读和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文字与艺术的关系,明确审美的标准和价值。
(三)审美语言培养原则
语文学科强调“言之有物”,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用多种审美维度探讨语言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审美鉴赏培养原则
审美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欣赏能力,教師可以以文学作品鉴赏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理解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意境和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启发思考培养原则
思考能力能够引发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探究、品味、思考的行为。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思维性的带动作用。
(六)整合跨学科知识培养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师可以引入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知识,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语言感受和理解美的内涵。
总结以上,基于新课标的语文审美能力培养原则,应该基于学生的观念、情感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建设、知识领域等进行审美构建,有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设计情境化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单方面进行知识传授,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也难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语文知识的美感和情绪。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营造符合语文场景的氛围,设计情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化教学能将学生带入语文环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角色的思想和处境等。虽然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还比较浅显,但他们已经开始对世界产生探索和好奇的想法,能处于模拟情境中更快地认识世界,感受不同角色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这种方式能够让小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和氛围,理解语言文字对场景化事物的描写方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感受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等设备播放大自然界中小蝌蚪和青蛙的视频片段,播放青蛙叫声、展示蝌蚪游向青蛙等场景。其次,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刚出生的小蝌蚪,该如何在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辨别妈妈的呼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蝌蚪的寻找过程,并让学生看到蝌蚪找到妈妈后成长为青蛙的样子,感受生命的神奇。最后,当视频播放完毕,再让学生通读课文,指引学生观看课文中的插图,配合语言文字的解说理解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和寓意,让学生能够对文字产生更强烈的感受,体验文字是如何表达大自然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教师可以将同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在其他有关动物的教学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对动物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喜爱动物,并且愿意自动带入动物的感受。因此,教师可以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寒号鸟》《雪孩子》等教学时运用场景故事渲染方法,构建相应情境,或者通过课堂角色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例如,《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课文内容有明显的角色冲突,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展现角色特征,增强对角色的情绪体验,从而提升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二)实施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比教学是将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的课文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站在语文知识之外的角度审视语文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多样性。针对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小学生,在采用对比教学法开展教学时,教师应选用一些内容简单、体裁区别明显的课文,运用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引入日常知识或者学生经常接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实施对比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可以将课本教材的第六单元《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教学。这两篇课文都是描述大自然的雨声及自然环境美景,一篇是诗词,一篇是散文,采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完全不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两篇文章,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两篇课文的修辞手法、标点和短句、审美表现进行讨论,对比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区别。经过小组讨论后,让小组挑选一名学生讲解两篇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各小组讨论进度,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查阅课外信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不同体裁文章的风格和特点,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对比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在对比不同作品的情感表达、意境营造中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为例,教师可以挑选唐代杨炯诗作《从军行》、宋代陆游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这两篇都为爱国诗词,但两者的情绪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种激昂的情绪表达,而后者是一种悲凉的情绪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两首诗词的意境表达、语言修辞、语句结构等,让学生评价两位文人采用的不同情感表达方式和意境营造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目的是分析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提升学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
(三)开展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
语文鉴赏教学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欣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鉴赏语句结构及语言运用的方式,能够辅助学生认识到语言美的多样性,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提升。鉴赏是以文学的体裁、文学的表述方式为衡量依据,让学生建立语文审美标准的分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评价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描述的场景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是对实际生活的反映和高度凝练。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鉴赏不同作品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情节张力很强,人物关系矛盾重重,反映了古代的政治斗争。将该篇文章作为鉴赏教学内容,通过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鉴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对于戏剧性张力的表达,使其通过品鉴语言描写、语句结构对情节的呈现作用,领会语言运用对人物形象的丰满、立体和生动性的塑造作用,进而在品鉴中提升审美能力。
鉴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通过鉴赏不同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等,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中的英雄形象、革命精神等方面进行鉴赏,体验语言的使用、修辞等手法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让学生学会在人物描写和精神呈现方面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写作该类作品的审美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多种鉴赏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有趣、有效的学习体验。
(四)利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启发式教学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审美能力方面,指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评价作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以“作者是如何描写、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盘古”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技巧,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形容词来形容”“应该怎样欣赏这篇文章”等问题,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思考文章的描写形式、描写特点。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运用开拓性思维进行构思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获得许多自主探究带来的乐趣,开阔知识视野,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方式和深刻内涵。
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文字语言中发现美,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美的存在。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红楼春趣》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摘选内容,作为古典文学经典代表,由于语言含义较深,小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不透,很难建立对它的审美思维。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以“作者如何表现人物形象”“作者怎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语言表现有哪些方式”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思考,以集思广益的形式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后让组内选择一个最佳答案进行课堂展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及合作讨论中,体验古典文学在语言运用上的优秀之处。
四、结语
審美能力是一种超越知识技能的能力,涉及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小学阶段是夯实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应积极采用情境化教学法、对比教学法、鉴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审美素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