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幼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儿园应本着合作、平等、尊重的原则,获得来自家庭的参与及支持,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协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基于此,幼儿教师应深刻认识家园共育的价值,并从多个层面着手和家长积极交流,统一教育目标,并形成教育合力,助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家园共育的具体途径展开探讨。
一、家园共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幼儿的社会性人格
要想推动幼儿的健康成长,必须对其个性、品质、习惯、能力、文化等进行塑造。这一观点凸显了人的社会属性。对于幼儿来说,不管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环境,教师和家长的目的都是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并帮助其获得一定的知识及技能,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和家长扮演了幼儿成长路上不同的指引者。亲子之间良好的关系是生命的“情感原型”,父母的教养、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对世界认知的态度。教师开展的活动越理性,越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换言之,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施家园共育有助于幼儿社会性人格的塑造和完善。
(二)有助于全面整合教育资源
从隐性教育层面出发,家园共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从显性教育层面出发,家园共育显著的特点是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将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幼儿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更专业、更系统,而家庭教育则更趋于感性思维,是落实幼儿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且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并未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对于自身的教育优势进行了错误运用,无形之中给幼儿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展开家园共育,在教师的引领下整合资源,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全的成长环境,还能进一步延伸幼儿园教育,循序渐进地发展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家园共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思想难以一致
要想顺利推进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必须保持一致,不是单一的幼儿园辅助家庭,也不是家庭辅助幼儿园,而是彼此发挥互相帮助、协同合力的作用,履行教育幼儿的义务和职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一味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幼儿及家长的差异性,也忽视了每个家长不一样的文化程度、心理接受程度等。与此同时,部分教师要求家长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沟通,这仅是其立足于工作要求看待问题,没有考虑家长的实际情况,如工作繁忙,虽然从表面上看教师貌似做了很多工作,但实际上并未获得家长信任。从家长的角度出发,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由幼儿园全权负责,自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准确,对幼儿园工作的开展不够支持配合,从而导致家园共育的开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存在片面关系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彼此相倚”,只有达到了这层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凸显教师及家长的教育主导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是片面的,教师常常处于主动状态,家长处于被动状态,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常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活动中,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教师更多时候扮演专家型角色,一味地给家长布置任务,解答家长的疑惑。而家长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只能从教师处了解孩子最近的表现,了解如何教育孩子的粗浅知识。如此,家园共育慢慢地演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双方关系比较片面。
(三)内容失之偏颇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家庭沟通合作,共同为幼儿成长承担责任。在具体的家园共育中,教师应立足于不同角度,兼顾不同家庭的差异性,并充分考虑相关影响因素,使自身的指导内容更加科学,针对性更强。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教师往往是告知家长孩子近几日的表现、近几日的学习情况、进步程度等,教育指导形式缺乏多样性。同时,家长了解孩子的层面往往比较单一,在养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家园共育的内容存在偏颇,限制了家园共育的进一步推进。
三、搭建家园共育桥梁的有效策略
(一)搭建共育平台,丰富集体活动
1.建立家园共育宣传栏。
家园共育的开展应实现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齐头并进。为了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幼儿的成长情况,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内容,我们应在教室门口积极打造宣传栏,并将一周的教育活动等公布。如此一来,家长每天就能看到上面的信息,了解一日活动的开展主题和内容,进而配合教师一起进行。
例如,我园开展了“亲亲一家人”活动,提前将活动内容张贴在宣传栏上,并告知家长需配合准备的相关材料。在宣传栏的指引下,家长明确了活动的情感、知识、技能等目标,知晓了活动的开展时间、地点,并依据教师的要求提前做好系列准备。如此,搭建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有效预热,共同为幼儿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来自父母和教师的爱。
2.建立网上沟通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家园共育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搭建网上沟通平台,随时随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实现线上线下教育一体化。通过平台的搭建,家长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互相交流育儿经验等。同时,针对幼儿园活动的开展,教师也可以每日将关于幼儿游戏、学习的图片、视頻等上传到平台上,供家长了解,提醒家长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配合幼儿园完成教育任务。常见的微信群、QQ群,以及幼儿园微信公众号等,都可以保证家园联系更加紧密,切实有效地利用了教师和家长的碎片化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我园开展了“我的爸爸”亲子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笔者提前通过微信和每一位孩子父亲进行沟通,让爸爸平日里多和孩子做亲子游戏、多带孩子外出游玩、多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等,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和爸爸相处的快乐时光,增加孩子美好的记忆。而后,在班级活动中,笔者让孩子们自主发言,说一说最近爸爸陪伴自己做了哪些事情,有怎样的感受等。在分享环节,幼儿有更多的话想说,有更多的想法想表达。于是,笔者再将每名孩子说的话录下来,制作成小视频,传输到班级群里。每位家长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进而了解孩子的口语表达力、思维能力等,能够感受到幼儿的成长与进步,也感受到亲子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从而更加积极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价值,利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及教育孩子。
(二)利用家长资源,促进幼儿发展
1.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家长配合。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需改变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尊重家长,理智地看待家长和自己的关系。家园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整合相关资源,还需要发动家长的力量,一起准备资料,完成活动,进而协同推动幼儿快乐成长。所以在家园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从多个层面着手,采取多样化的措施,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肯定家长的效用价值,进而强化其驱动力,从根本上实现家园共育。
例如,笔者在“小小蛋儿把门开”这一活动时,提前一周在微信群里通知家长,让家长帮助孩子收集各式各样的蛋,如鸡蛋、鹌鹑蛋、鹅蛋等。在活动过程中,笔者邀请孩子们将搜集到的蛋宝宝摆出来,对其进行近距离观察。通过触摸蛋宝宝、观察其颜色、测量大小等刺激幼儿的多重感官,提高其认知,促使孩子对生活中常见的蛋的外形产生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在幼儿一边观察一边抚摸的过程中,笔者用手机记录下这一时刻,课后上传到班级群里,让家长看到提前准备材料给教学活动带来的帮助。家长也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欣慰,日后会更加积极地关注幼儿的成长。
又如,笔者在班级中开展了绘本阅读活动,并提前告知家长,让家长帮助幼儿一同搜集相关书籍,如《好饿的毛毛虫》《小熊不刷牙》等。在家长的配合下,幼儿完成这一任务,并带来阅读区域和同伴一起分享。为了充分激发家长的热情,笔者还对积极配合的家长表示感谢,这样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自豪,也间接地鼓励了家长,尊重了家长的主体性,使其日后能更愿意配合幼儿园活动。
2.举办家长会,面对面交流。
家长会是常见的一种家长和教师交流的形式,幼儿园每学期都要召开至少一次家长会。在家长会中,教师可以播放幼儿一日生活的照片视频,也可以展示幼儿的手工绘画作品等,以回顾性的形式帮助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幼儿,这对家园合作的密切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召开家长会之前,笔者提前整理好本班幼儿这一学期的手工美术作品等,并将其摆放到走廊上、张贴在教室墙上。家长从一进幼儿园就会看到惊喜,看见自己孩子的作品。进入班级之后,笔者再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幼儿参与活动的照片,包含早操活动、区域游戏等。这些成长轨迹能够让家长更加清晰地对孩子的成长有准确的掌握,也使家园共育工作的开展更加坦诚。而后,针对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幼儿发展情况等,笔者做详细总结。家长则自由提问,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高家长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3.开展亲子游戏,丰富育儿形式。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在家园共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可以发挥游戏的作用,组织家长和孩子进行有趣的游戏,如此不仅能切实有效地增强家长的情感体验,还能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教育理念用快乐的形式传递给家长,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家长的认知,增强家长的思想意识,最终持续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家长和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还和其他家长、同伴打成一片,优化了家园关系,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家长意识到不能溺爱孩子,笔者开展了“爱的陪伴——培养自理能力”亲子活动。在活动中,笔者将全班家长划分为若干小组,举办穿衣游戏比赛。第一轮,家长帮助幼儿穿衣服,比比哪组用时最短;第二轮,孩子自己穿衣服,比比哪组用时最短。如此,家长便意识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溺爱的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不足,以及和幼儿相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等,最终树立正确的意识并能付诸实践加以改变,和教师达成目标上的统一,共同促进幼儿成长。通过游戏的形式,家长能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幼儿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这并非一种形式上的教育对话,而是教师和家长、幼儿之间高质量的互动。
(三)做好家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需将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结合现实需求建立家园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和幼儿园积极配合。该文件不管是在时间、空间,还是在方式方法上,都为幼儿园和家长制定了共同的目标,要求改变以往的责任分开情况,转向为共同责任,并扬长避短,协同发展。
沟通是家园共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少家长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园表现好,回到家常常是另一个样子。可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真正走进幼儿生活,真实了解幼儿的心灵具有一定难度。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家访工作是深入了解幼儿情况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只有走进各个家庭中,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和环境,才能从家长、孩子的角度出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例如,在一次家访时,笔者和同事到梓暄小朋友的家,梓暄和她妈妈都不在,只有她外婆和妹妹在家。可是家访前刚刚打电话沟通过,说都在家呢。孩子外婆说道:“要不我打电话和孩子妈妈说一下吧。”就这样,笔者和另一名老师又等了半个小时,梓暄和妈妈终于回来了。孩子妈妈进门说的第一句话是:“哇,我真没想到家访会有好几名老师进行,我以为就是‘走过场’呢,没想到咱们幼儿園这么重视家访工作!”愣了两秒之后,我们笑着说道:“孩子的教育是大问题,我们和您一样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所以组织家访,和您讲述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借此机会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家长有没有育儿困惑。这样我们才能拧成一股合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园共育,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好,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这次家访能够发现,在家园共育中,很多家长并未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价值,也对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发展认知不到位。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做好家访工作,转变家长固有的观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四、结语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帮助家长正确意识到自身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促进作用,整合资源,依托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沟通平台,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中,并深入到幼儿的家庭环境中,创新共育形式,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