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2023-11-24 01:46袁仁杰
家长·中 2023年9期
关键词:圆锥体积知识点

袁仁杰

信息技术以其突出的应用优势和广泛的使用范围已经渗透于生活生产中的每一角落。将信息技术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本文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模式优势,分别从化虚为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繁为简,提高学生理解程度;化乏为趣,拓宽学习渠道;化理为练,培养学生实践精神四方面论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开展教学的要点。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模式优势

小学时期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从这一阶段开始,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以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等为代表的数学能力,以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养成与提升。信息技术以其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趣味性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能够丰富教师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状态,改变资源匮乏、模式单一、课堂枯燥的现状,采用当下热门视频、PPT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灵活性和趣味性。

第二,能够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为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教材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分析,发散自身思维,在学习和探究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第三,能够拓展教学维度,促进学科融合。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知识点。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可以帮助数学教师将语文、科学、自然等学科相关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构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教学要点

(一)化虚为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同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稍显抽象,尤其是一些公式与概念性的知识内容,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往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工作要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使用板书、画图以及口头讲解等形式完成对较为复杂的数学概念的讲解。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和课堂这一场景的时空局限性等,难以将较为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化虚为实”,导致概念性教学一味地依赖于教师的口头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听课质量和对知识内容的理解难以得到保障,可能会由于教师单一的知识输出形式对数学课堂产生抵触情绪。

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使教师得以打破课堂局限性,突破时空壁垒,化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形式与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为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和具体实际的知识。教学内容不再只局限于书本上的文字与教师的口头讲解,而是包含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图片、画面、文字、视频、声音应有尽有,不胜枚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具体直观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耳听、眼观、实操等多感官,实现沉浸式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性,促进课堂学习时间的充分利用。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第五课“三角形”课程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再提问:“生活中三角形物体,能不能设计为四边形?四边形容易变形,大家能不能开动脑筋想办法,让四边形也变得更加稳固呢?”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所学的内容,即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互相对比,猜测哪个图形是最大的。另外,在利用图形方式展示三角面积的计算方法时,需做到简洁易懂,便于学生了解。教师可以根据“让四边形也变得更加稳固”回答情况,要求学生通过对已学的四边形面积计算,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与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化繁为简,提高学生理解程度

数学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势必会接触到学科领域内已有的抽象理论、概念及数学公式等,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会遇到难以用语言将教学内容解释明白的问题,也无法通过板书将抽象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部分问题的理解则需要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都是一种挑战。此外,每个班级里都存在一些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科素养尚待提升以及不具备丰富想象力的学生,他们在面对这部分知识时,往往费力理解却见效甚微,就会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进行想象的兴趣,久而久之會与想象能力较强、学科素养优异的学生拉开更大差距。

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逐渐丰富的背景下,传统课堂中出现的不足之处也渐渐得以补足,能将抽象空泛的理论性知识以更为丰富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知识点以更易于学生接受、便于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赋予知识点趣味性、生动性与拓展性特征,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为想象力并不突出的学生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第六章“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幅小矮人聚会图,白雪公主童话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矮人分苹果的情境,并向学生提问:“22个苹果能否平均分给七个小矮人呢?9块布丁分给七个小矮人,会剩下几块无法分配呢?”或者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内容或桌子上摆放的食物数量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再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从提前收集好的资料中取出不同数量的食物图片,为小矮人分配食物。教师还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观察各组回答情况,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便确定后续教学的侧重点。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将“余数”这一数学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在亲自分配的实践过程中对“余数”产生深刻的理解。

再例如,在讲解“容积”这一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先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视频,加深学生对“容积”的理解。一只乌鸦口渴了,飞来飞去地找水喝,它总算找到了一个半满的瓶子,很想把水全都喝到肚子里。但是瓶子里的水只剩一半,瓶口又十分狭窄,乌鸦的喙怎么也进不去。最后,乌鸦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它去树林里衔来小石子,再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投进瓶中。瓶子里的水面越来越接近瓶口,最后成功地喝到了清甜的水。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发现,随着石子的投进,瓶子里的水面逐渐上升,直至升高到与瓶口一致。教师在寻找或者制作视频时,应该优先选择画面饱和度较低、视频帧数清晰的教学资源,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因一味关注图画而忽视本节课的知识。

(三)化乏为趣,拓宽学习渠道

將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吸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帮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中较为晦涩难懂的部分,还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利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与复习教学。

在传统复习教学时,教师往往将重点内容从头到尾地捋一遍,学生再根据教师在梳理课本时勾画的重点内容展开自主复习,或者教师为学生布置统一的复习题目,写完之后再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解。这样的复习形式难以保证学生的复习质量,即使学生取得了高分成绩,但未进行自主探究,理解深度不足,难以扎实牢固地掌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信息技术用于复习讲解中,不仅可以提高复习效率、节约复习时间,还能丰富复习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复习课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改变原有的划重点与练习题的单一复习模式,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程度与理解角度,了解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并以教材章节划分确定具体的复习标准,提取和整合教材中不同章节的教学重点,利用模板生成对应章节的复习知识导图,使复习重点更加细致具体、一目了然。其次,基于这一图表的绘制,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重点知识复习,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体系化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利用诸如此类的高效学习手段,形成数学思维,提升学科素养。最后,完成对重点知识的梳理后,教师可以通过做练习题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复习质量,虽然枯燥的习题形式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但不以习题的形式巩固知识终究难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可以创新习题形式,组织习题竞赛,并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阵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不同理解能力、在不同方面存在学习“盲点”的学生展开测试。

(四)化理为练,培养学生实践精神

数学学科具有显著的实用性,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应用性学科。基于学科特性,教师不仅需重视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求知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树立用实践检验真理的理念。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操作的硬件条件,带领学生积极实践,借助学生进行理论验证这一契机,培养其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提升其动手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三角形的高”一课教学为例,这一课的实操性极具代表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由教师在黑板上画平面图,或学生凭借教材上的图例在脑海中想象。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亲自动手验证数学知识的机会。明确不同类型三角形高的计算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但由于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计算三角形的高时觉得无从下手。为了带领学生明确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区别和三角形高的差异,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好自己使用画笔、卡纸等材料制作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锐角三角形的过程,并分别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做高,带领学生从实践操作中明确三角形不同,其高的计算和判定原则也各不相同。

除了录制教学视频,信息技术还能辅助教师在课堂上模拟操作中对数学知识进行验证,将难以现场操作的、具有一定实操难度的验证操作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其以直观的视觉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圆锥体积、圆柱体积的操作实验较难直接呈现在讲台上为学生实际操作,导致学生只能通过书本上的文字性描述和二维图片了解数学原理,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

以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例,部分学生根据目测和猜想直接判定圆锥体积的计算为等底等高条件下圆柱体积的一半,但在实际知识讲解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等底等高条件下,圆锥的体积并非圆柱体体积的一半而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部分空间思维联想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一定误解。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前查找计算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相关的操作视频,选出最直观、便捷的一种方式进行授课。或者教师在课前录制好操作内容,在讲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时,通过投屏的方式将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方式直接展示给学生,解决学生在脑海中自我想象不足的问题。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上直接了解到数学原理的具象化解释。这样的课堂概念诠释模式更为生动形象,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学生“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的萌芽和发展。

以计算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这一知识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提前录制好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到的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对比的测量实验视频,也可以提前准备好透明且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容器,在圆柱容器上标注刻度,再将圆锥容器内部的细砂、水、大米等容易塑形的物质倒进标记刻度的圆柱体容器内,进行现场实验,要求学生观察刻度,并结合教材涉及的圆柱、圆锥体积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引入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记忆。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教师能在教室这一传统的教学场地内将有限的时间变得更加充实,实现教学相长。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完善和创新。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板书和口述为主,学生往往难以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而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要求学生始终保持专注与认真,同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矛盾。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所以,教师应该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树立创新思想并积极拓宽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渠道,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教师教学、为学生学习服务。

猜你喜欢
圆锥体积知识点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