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重庆乌江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409000)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可以视为对其内部控制的一种再控制,是一种重要的内部控制监督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综合评价来衡量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和风险抵抗力,发现控制缺陷并及时整改,持续完善企业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1.优化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检查内部控制相关文档的完善程度,包括内控制度是否完成汇编、风险数据库是否规范建立、流程手册是否及时更新,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缺陷,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持续完善和优化内控体系。
2.有效识别和防控风险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通过对风险数据库的运用,对照风险数据库中的风险分类、风险优先级来识别具体风险,判断风险影响程度、风险大小,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3.促进业务流程的控制效果
业务流程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程执行者必须理解其岗位所对应的控制活动以及各环节前后的关系,履行控制职责,检查控制效果。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增强业务流程关键控制节点每位执行者的责任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控制的执行效果。
4.持续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参与者的内部控制培训,促进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严格考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质量,促进员工的绩效管理。
企业集团通常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为标准和基础来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各项指标。但实际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指标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很普遍,企业大多没有根据企业自身规模、核心业务特点等实际情况对一般标准进行细化,因而无法详细体现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工作目标、要素和责任主体等的评价。较常见的问题一是内控评价指标分类不规范,二是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没有进行合理设计量化,三是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主观随意性较大。
第一,在准备阶段,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方案不完善,内控文档不完备,评价底稿模板不统一。制定的评价工作方案常会出现关键要素缺失、评价范围不完整等问题。内控文档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企业大多未进行整理分类归档,不便于内控评价测试人员学习和有效使用。评价底稿模板格式不统一,影响测试项目内容的记录,增加内控缺陷识别、复核和统计的难度。
第二,在自评阶段,工作成果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项目的测试过程流于形式。一是内控流程手册和风险数据库在测试过程中未得到具体运用。二是测试过程支撑资料欠缺,参与评价人员没有在测试的同时收集、整理好相关资料。三是抽样不符合要求。
第三,在缺陷认定阶段,内控缺陷的分类、统计不规范,缺陷认定审批程序不规范。没有严格按缺陷认定标准进行分类。未按要求提交内控评价领导小组进行缺陷认定审批。
第四,在缺陷整改阶段,整改计划未经审批,整改过程相关资料收集不完整,整改情况信息不全面,未整改的内控缺陷没有说明原因和进一步的措施,内控评价工作组未对内控缺陷整改完成情况进行复核和验收。
第五,在编报阶段,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与上述四个阶段缺乏逻辑上的对应性和支撑性,报告内容不全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与评价结论之间逻辑性较弱,评价过程中的证据不能充分支撑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报告中关键内容缺失也是一个容易忽视的方面。
第六,内控缺陷持续整改进展缺少跟踪、检查。在完成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后,容易忽视对未完成整改的内控缺陷进行跟踪、检查和报告,没有实现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闭环管理。
第七,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不够重视。为了持续促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客观真实反映评价结果以及缺陷整改情况,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进行考核是必要的。通过考核,可以发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各阶段的不足之处,促进参与人员加强学习、吸取经验,不断提高内控评价工作质量。
1.内部控制环境维度
在这个维度可以确定3个定性指标和1个定量指标。指标一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定性),可以由管理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来进行评价;指标二是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定性),反映员工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在认识上是否存在偏差;指标三是人力资源分配是否合理(定性),由管理层结合企业集团的具体情况和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评价,评价结论可以反映出员工的数量和素质是否都能满足内部控制对岗位要求;指标四是对内部控制投诉的数量(定量),反映负责内部控制的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关系。
2.内部控制运营维度
内部控制运营维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优化;指标一是内部控制的覆盖比率(定量),反映企业利用内部控制进行管理的范围,可以按照实际实施内部控制的范围占应实施范围的比例来分等级;指标二是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定性),由企业集团负责内部控制的部门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标准进行评价,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更为独立的评价;指标三是内部控制政策、制度的新建、修订数量,以及流程的新建和优化数量(定量),按照内控设计缺陷完成整改占比确定等级。
二是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指标一是内部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定量),可以按照内部控制实际执行的比例来划分等级;指标二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情况,可以按照在得到执行的内部控制中,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占比来划分等级,可以反映内部控制在执行中是否真正达到了应有的效果;指标三是员工对办公系统中各项流程的操作能力(定量),可以按照员工能正确操作并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问题的比例来划分等级,该指标可以反映员工执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水平;指标四是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次数(定量),可以按照每年内部控制失效的次数来划分等级,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集团内部实施内部控制时发生舞弊行为的次数。
3.内部控制创新维度
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员工,在这个维度,可以设定四个指标来衡量员工在内部控制上的创新能力。
指标一是员工接受内部控制培训的机会(定量)。按照每人每年参加内部控制培训的次数来划分等级并赋予相应的分值。指标二是内部控制研讨次数(定量)。该指标反映内部控制执行人员参与完善内部控制的机会。指标三是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发表的数量。该指标反映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论水平。可以按每年发表论文篇数来划分等级,发表的数量越多,赋予的分值越高。指标四是员工知识层次。该指标反映参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可以接受教育程度分类统计,划分等级。
第一,在准备阶段,根据内控自评工作计划,成立工作组织,拟定工作方案。成立内控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内控自评工作办公室以及内控自评工作组。领导小组成员由企业集团经营班子组成,职责包括审定内控自评工作方案;认定内控缺陷;审定内控缺陷整改计划;审核内控自评报告。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审计部或内控部门人员组成,在内控自评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一是拟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二是收集汇总相关测试结果及工作底稿,分类统计初步认定的内控缺陷,提交内控自评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三是根据审核后的内控缺陷,拟定内控缺陷整改计划,经内控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下达整改通知;四是监督内控缺陷整改完成情况,并复核整改结果;五是对于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内控自评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六是撰写企业内控自评报告(送审稿)。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有必要成立内控自评工作组,成员主要由各业务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组成。其职责一是按照内控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的内控自评工作方案牵头开展内控自评工作;二是按照内控缺陷整改计划组织完成整改任务。
第二,在实施阶段,各部门、各业务单位按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规范性要求开展工作。内控自评工作组按照内控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的工作方案开展内控自评工作。各业务单位、各部门运用穿行测试、控制测试等方法对确定的评价项目进行检查测试。在使用穿行测试方法时应体现对内控流程手册的运用,在使用抽样测试时应体现对风险数据库中关键控制点的运用,完整、准确记录测试过程和结果。
内控自评工作组要指导各业务单位和部门按要求填写工作底稿、记录相关测试结果,并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评价工作底稿要特别注意填写的规范性要求和相关资料的完整性,在底稿中要详细记录评价内容,如果被测试的内部控制是有效运行的,则对应的资料应充分完整,可以作为该控制有效运行的证据,认定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整改。内控自评工作办公室收集相关测试结果,分类统计初步认定的内控缺陷,提交内控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然后根据认定的内控缺陷制定整改计划,经审批后下达整改通知;各业务单位、各部门根据整改通知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如因客观原因不能及时完成整改,应将相关理由和进一步的整改措施以及落实的责任人等情况书面报告内控自评工作办公室。
第三,在编制报告阶段,由内控自评办公室汇总评价结果并编制内控自评报告。编制时以评价工作各阶段的资料和测试结果为基础和依据,保证工作底稿的内容与评价结论在逻辑上有着严谨的对应性和支撑性。
报告内容要全面、完整,评价要素至少应包括评价范围、测评点数量、评价工作的实施情况、缺陷认定以及评价结论等内容。还需要对已发现的内控缺陷进行分类并量化描述。按照缺陷类型和缺陷影响程度分别列示设计缺陷、运行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数量;另外,还需对发现的内控缺陷的整改情况进行说明,该报告经公司内控自评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报董事会审批。
审计部门或内控部门应要求各业务单位、各部门定期书面报告内控缺陷的整改进展情况,并提交完成整改的相关资料,经复核汇总后撰写内控缺陷整改完成情况报告,向管理层报送。通过对内控缺陷的持续修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有效促进企业集团的内部控制持续完善。
为了有效促进企业集团内控自评工作的质量逐年得到提升,应将该项工作列入各业务单位和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可以根据内控自评工作的阶段任务特点设定考核要点,分值可以根据目标责任书的考核项目权重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在准备阶段,可以考核两个方面,一是内控自评方案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送;二是内控自评方案的关键要素是否存在缺失。
在测试阶段,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测试项目是否在自评方案确定的评价范围内;二是相关测试项目是否在测试期内完成;三是自评工作底稿是否按模板填列;四是测试过程是否有支撑资料;五是抽样率是否符合要求。
在缺陷认定阶段,可以设置两个考核点,一是履行决策审批程序的规范性;二是内控缺陷是否按类型、影响程度等合理分类。在缺陷整改阶段,可以考核是否履行内控缺陷整改计划的审批程序;整改完成情况是否按要求在表中填列;内控缺陷的完成整改资料是否充分。
在编报阶段,可以考核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自评报告;自评报告的内容是否存在缺失,评价范围是否按要求呈现;自评报告描述是否缺乏逻辑性和支撑性。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考核过程中,应与被考核者保持充分沟通,扣分项目应取得被考核人的确认。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完成质量往往取决于内控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设置和评价过程的控制。本文针对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以期持续提升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质量,并提高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