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冲突解决:一张无法用知识回答的德育试卷

2023-11-24 21:55叶王蓓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教育家 2023年43期
关键词:德育课练习题德育

叶王蓓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地铁、飞机、高铁、广场等公共空间频因小事而发生纠纷,有的甚至步步升级,引起违法行为乃至生命的逝去,令人扼腕。

回顾这些公共空间的冲突事件,我们既看到不同年龄、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的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因为吃的食物味道过大、孩子吵闹、手机音量过响等发生了不愉快,我们更应该看到飞速发展的中国:四通八达的高铁带来人口的快速移动;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涌入城镇;城市不断增加和公共空间、设施的完善。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给出了一张德育课试卷,试题就是:身处公共空间,我们该如何面对差异,减少冲突,提升自己的公共素养?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小学生的公共素养培育提出了系统要求。1-9年级的学生需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理性平和、友爱互助的人格,具备有序参与的意识和能力。10-12年级的学生则进一步凸显公共参与素养,能够遵循规则,践行公共道德,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具备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蓝图已然绘制,离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迎来文明有序、和谐融洽的公共空间,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想寻找三样人和物。

寻找不只教知识的德育课老师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很多德育课老师。

一位老师笑眯眯地掏出一个“宝盒”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大家过来看一看!”同学们一拥而上,你推我挤,探长脖子,有的人看不到,有的人被踩到了。老师再请大家坐下来,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都能看到“宝盒”,很快就有同学想到了“排队轮流看!”“让我们再试一次!”这是老师在教二年级德育课《大家排好队》。

也有老师强调“好的课堂,每三分钟必须落实一个知识点!”“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划出来‘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老师在教八年级德育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我们都能猜到,哪位老师教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公共空间的社会交往。

我们却未必能猜到,寻找不只教知识的德育课教师会遇到哪些挑战。一方面,学校编制有限,义务教育阶段,很大一部分学校优先招聘侧重认知学科的教师,较少招聘专职德育课教师,主要由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老师兼上德育课。尽管很多兼任德育课的教师用心钻研,却不太熟悉德育课的常见教学方法,对教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目标也时有疑惑。另一方面,初中毕业年级、高中阶段,尽管德育课教师专业对口者较多,却面临升学考试压力,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他们该优先教知识还是培养道德?

知识和道德,都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人类的学习也主要分为三大类:认知、态度和情感、心因动作。数学等学科侧重人类认知领域的学习,德育课侧重人类态度和情感领域的学习,体育等则偏重人类心因动作技能的学习。三类学习的教学方式差异大,如果只用凸显知识教学的方式教道德,显然南辕北辙。我们不可能用教游泳的方式教计算,也不可能用教计算的方式教公共素养。

过于侧重知识教学的大环境,影响专业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大大降低德育课的效果。只有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学对非认知领域的侧重与关注,才能有效地在新生代的心里播下公共素养的种子。

寻找独特的德育课“练习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一套“一课一练”教辅,针对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课文给出配套练习,深得家长们欢迎。数学“一课一练”还走出国门,在英国出版。但是,回头寻找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课一练”、同步练习等,不仅市面上寥寥无几,有的学校甚至还建议学生把道德与法治等“副科”的教科书放在学校,无须带回家。

德育课需不需要温习,需不需要“练习题”,需不需要家长配合开展额外练习?

当然需要!以公共素养培育为例,它既涉及社会公德的内化、健全人格心理的训练,又涉及公共参与技能的练习,无一不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流程加以练习和强化,只是“练习题”的形式较为独特。它可以通过多个情境模拟,反复练习价值澄清学派提倡的行动反思三步骤: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一定要思考这个行动的后果——对自己、对他人、对大家会有哪些影响,思考成熟之后再做出理性行动。它也可以通过低年级的角色扮演、教育戏剧,中高年级的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帮助孩子了解近年来公共空间冲突案例的具体情境和常见应对策略,了解公共空间中落实公共素养的难点、易错点,以及解决冲突的智慧,乃至冲突行为相应得到什么样的处理等信息。

德育课独特的“练习题”形式还可以有很多,但是,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的提供者往往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家长。他们不恰当的言行举止就像错误的“参考答案”,扰乱孩子的道德学习,甚至构成反面示范。这就是为何近年来,当公共空间冲突事件中出现教师身影的时候,社会格外关注的原因。我国师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言行雅正的严格要求。对家长群体,又该如何加以约束和教育?难道我们只能默默地评论“熊孩子”背后必然有“熊家长”?其实,还有这么一句话,“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特别适合回答针对家长的这个提问。家长作为成年人,各有各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即已经度过了第一个童年,形成了某些或好或坏的习惯;但是在陪伴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切又是崭新的开始,完全有机会在这“半个童年”里重新学习,成为孩子的榜样示范。学校等教育机构可以对家长的这“半个童年”加以引导,形成更好的德育家校共育效果。

寻找德育大课堂

今年春天,我去过一所小学,在香樟树和玉兰树围绕的操场上,站满了表演武术操的孩子,音乐在操场上空飘荡,学生精神抖擞展现风采的状态与周围平静的农村风光融合在一起。如果我不说,谁会知道这是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全校128位学生都已经站在操场上表演?谁又会知道,短短几年前,由于不少学生是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缺少和家长的交流,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孩子们普遍害羞不爱抬头和老师交流?学校通过艺术、体育类课程改革,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艺体特长,人人都要参与表演,从而让这所农村学校的孩子提升了自信,在公共场合表现得落落大方。

学科德育、德育大课堂等字眼呼之欲出。德育工作,并不是德育课一门课程能够全力承担的,它既需要学校各学科、所有教师的通力合作,更需要社会为学生提供践行德育相关素养的机会。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善用社会大课堂,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教学。其中,志愿服务较适用于公共素养的培育:它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沟通技巧、公共参与能力、社会责任感、奉献态度、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关心他人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等。

时光匆匆,高速发展的时代把新情况、新问题带到我们的面前。我们要重视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关注非认知领域教学;探索德育练习新形式;寻找德育大课堂,丰富学生践行机会。时光荏苒,数年后,我们完成的答卷会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出行、一次闲暇的漫步时与我们微笑着擦肩而过。

猜你喜欢
德育课练习题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精讲精练习题 提升二轮复习效果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本期练习题参考答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