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制度: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路径选择

2023-11-23 05:43:16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长征贵州资源

余 欢 余 跃 郭 娅 陈 成

(1.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州省德云律师事务所,贵州 贵阳 550001;3.中共金沙县委党校,贵州 金沙 551801;4.茅台学院,遵义 仁怀 564507)

长征文化资源,是一种独特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当地民众致富,进一步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贯彻。作者试着从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价值维度展开分析,就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路径选择略陈管见,以请教于大家。

一、长征文化资源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理

(一)长征文化资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1.长征文化资源的内涵

长征过程中,红军留下大量丰富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红色文化,前者有长征遗产遗址、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等,后者有标语、歌曲、诗词、戏剧、制度等精神文化。当前关于长征文化资源的内涵众说纷纭。譬如,杨岩、鲍中义认为长征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与理想信念教育有密切联系。[1]牛崇基认为长征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分布广泛,包含以战斗遗址为代表的物质资源、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精神资源,以及重走长征路、长征红色旅游为代表的行为资源。[2]

2.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培育文明乡风,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丰富,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3]

(二)长征文化资源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关系

开发长征文化资源和实施乡村振兴相辅相成、互为推力。二者的耦合关系主要体现在“五个助推”上:一是助推乡风文明。长征文化可以提升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是塑造文明乡风的重要文化资源,可以促进文明乡风的培育。二是助推生态建设。与长征文化有关的餐饮住宿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同时发展绿色产业,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的发展。三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长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可以推动乡村的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乡村致富。四是助推乡村治理。基层有效治理方能治国安邦。从大量的革命实践中摸索出的许多有益经验和教训,对当下的乡村治理体制创新、治理体系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五是助推生活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让村民实现“口袋富裕”→“文化富裕”→“精神富裕”→“生态富裕”。[4]

二、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价值维度

栉风沐雨,浴血淬火。长征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精神价值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不是过去时,应是现在进行时,更是将来进行时。具体来说,开发长征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强筋壮骨的‘精神之钙’。[5]”正因为革命先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才铸就了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长征文化资源有利于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走新时代的“长征路”。二是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等。长征文化凝聚着爱国主义品质精神,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实践精神,团结奋斗精神等,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规章制度、革命歌曲、诗词、经典语录等文化符号,蕴含的红色革命精气神,都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长征文化资源可以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内涵。

(二)教育价值

开发和利用长征文化资源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当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逐渐迷失人生的方向,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青年而言必不可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有效开发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人生规划,客观看待中国和世界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6]二是长征史是现实版教育素材。长征文化包含的政治文化、人文精神、军事文化和科技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依托科技开发纪念馆、陈列馆等长征文化资源,可以最大化还原真实的长征场景,通过身临其境触动心灵,可以教育当代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培养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社会价值

宣传长征文化,继承长征精神。长征所蕴含的精神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到不断丰富,当前和未来继续发扬长征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今,网络将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一些人存在盲目崇富的浮躁心态,价值观扭曲,容易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以及投机取巧、践踏法律威严等阻碍社会健康、和谐、民主、文明发展的风气。因此,探究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宣传长征文化,继承长征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四)经济价值

开发和利用长征文化资源对当代人民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乡村振兴。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市、县和乡镇开发利用长征文化资源,开设陈列馆、纪念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并通过修路、绿化、整改,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产业。贵州也在打造中国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以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是增加经济收益。红色旅游景区沿线为本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开办特色农家乐,卖特产,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使农民生活倍感幸福。譬如,徐光梅一家在土城经营苕汤圆,每年能有30万元以上收入;改造临街老屋为客栈,使张晓兰每年有近10万元收入。[7]

三、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实考察

红军长征在贵州60多个县(市、区)留下了足迹(见图1)。2019年,贵州被确立为长征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呈现出一些特点:覆盖广,类型全;品位高,影响大;经验多,内涵深。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考察,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如下:

图1 红军长征贵州段路线图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和我的祖国》中唱道:“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有国才有家,每个人都应当爱自己的祖国,以维护祖国利益为最高行为准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因此,深入挖掘长征文化资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6月,中央宣传部新命名了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贵州省遵义市红军山烈士陵园和邓恩铭烈士纪念馆“上榜”。[8]中央宣传部自1997年7月向社会公布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来,截至2021年6月,累计公布了七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585个,其中贵州省有18个(见表1)。

表1 贵州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8个)(1997年—2021年)

(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部署安排,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并全力实施,确立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布局为“一核、一线、两翼、多点”,通过长征重大历史事件,串联建设项目点位,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提出了“1+2+6”标志性项目体系、“7+7”雕塑建设布局体系。[9]同时,贵州省把打造红色经典景区和培育精品线路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产品开发。

(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征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由于定位不清、管理规划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和科学技术等主客观因素,易导致过度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破坏原址原迹,产生红色泡沫经济。因此,倡导合理、有效开发和保护长征文化资源是非常必要的。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全省现有753处长征不可移动文物,其中8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585件(套)可移动文物。

(四)红色旅游景区

挖掘长征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红色旅游景区是当前产旅融合发展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于2017年开展,全省共有红色旅游单体资源2078个,其中226个是特品级、优良级,50%以上是长征类,有5处长征类特品级红色旅游单体资源。2020年,贵州启动29条红军路和3个“红军村”保护建设工作,推出了贵州省红色文化旅游十大精品线路、首批10条最美红军线路、首批10个最美红军村落等。在“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类线路中,“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之旅”“四渡赤水出奇制胜之旅”“万里远征磅礴乌蒙之旅”等9条旅游线路用地标书写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光辉历史。[10]通过深入挖掘长征文化资源,推出了红色旅游线路,由此打造特色红色旅游景区。

四、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困境透视

在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性投入失衡、地理位置偏远、客源可进入性差、长征遗址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程度低、缺乏整体产业链条、经济带动能力不足等困境。这些困境的存在,阻碍了长征精神的传播,也阻碍了长征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

(一)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性投入失衡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中资金投入比例失衡。存在部分资源资金投入高,部分资源资金投入低的现象。对中央红军长征路线黎平、遵义、赤水、仁怀、瓮安等地的长征文化资源开发较多,且产生的社会效益较高。譬如,对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开发力度较强,资金投入比较充足。对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遗址遗迹的开发则相对欠缺,对其长征路线石阡、印江、岑巩、镇远、盘县等地的长征文化资源开发情况较差,特别是地理位置偏远,零星散落的小遗址遗迹的资金投入较少。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对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及资金投入不均衡,对没有被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遗迹资金投入较少,有些遗址遗迹甚至因为长期不被开发与保护,逐渐面临损毁的局面。而且,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社会资金的参与度不高。

(二)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地理位置偏远,客源可进入性差

贵州省内的红军长征遗址遗迹资源大多数集中在黔东北、黔南、黔东南、黔西、黔西北等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及穷苦山区相结合的贫困县,地理位置相对较偏,交通不便,各遗址遗迹之间的距离较远,遗址遗迹所在地公路等级较低,有部分零星的长征遗址遗迹只通客车,没有公交专线、高铁、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导致边远地区长征遗址遗迹客源进入性较差,很难形成一条连贯的长征旅游路线。由此,长征文化资源开发也呈现碎片化、零散化的状态。目前,贵州这类长征遗址遗迹还有很多,加上此地少数民族群众本就因交通不便、经济来源欠缺而贫困,长征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也就无法转换为乡村振兴优势,从而也影响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实现。

(三)长征遗址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程度低

贵州长征遗址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度不高。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有着悠久的多元民族文化,贵州长征文化遗址所在的遵义、黎平、猴场等地世代居住着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本身也是一种旅游特色。但是,现实中二者的整合度并不高,很多地方的长征遗址资源没有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景区形成共同发展机制,开发方式更多是比较单一的“遗址+纪念馆+故居+陈列馆”模式,缺乏体验感、参与感与吸引力。

(四)缺乏整体产业链条、经济带动能力不足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产品开发单一,缺乏创新。经营理念上存在雷同化倾向,譬如,长征文化产品的开发风格设计、颜色搭配缺乏个性化色彩。加上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与周边产业的结合度不高,纪念品、特产、工艺品等产品的长征精神不突出,大多数产品缺乏亮点,既没有长期收藏的价值,也没有从自身基础、当地特色等方面深入挖掘,产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震撼力,难以留住客源,经济能力带动不足。长征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各地区政府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政,分块经营,从而导致产业无法规模化,产业链条难以形成。同时,在贵州长征遗址遗迹资源的规划上缺乏统筹管理,由于各级政府领导者责任意识不同,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导致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效果参差不齐、进展速度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

五、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选择

实现长征文化资源各项价值的关键在于开发好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要利用好这些资源蕴涵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实现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基于此,就要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做好体制、机制、投入等顶层制度设计,进行整体规划、产业融合等来保证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一)理念—制度: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根本

1.创新开发理念

长征文化资源它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和不可复制的资源,要坚持长征文化资源可持续、保护性开发理念,科学保护、统筹规划,进行适度有序地开发。乡村振兴是我国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提出的国家级战略,基于此战略提出的文旅融合,可有效创新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的发展理念。在长征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打破传统理念束缚,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由此而形成的文旅产业,比传统产业更具竞争力和优势。应当改变传统固有思维,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确保快速形成文旅产业链,以此形成的新业态可促进旅游创新实效性提升,也能有效提升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另外,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系统性升级,加快研发全新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产业链,使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2.创新长征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种类丰富,由文化、民政、宣传、党史、文物等多部门多头分管,多个部门的联合管理容易造成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降低。而长征文化资源开发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助。《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规定了省建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综合协调机制。因此,国家应当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政策,将长征文化资源的多头分管整合为统一管理,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构建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监督与管理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机制与模式。

3.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贵州长征遗址资源除了几个相对成熟的遗址遗迹,多数资源地尚处于初期开发阶段,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贵州长征文化资源所在的大部分县城属于贫困落后地区,许多经费来源于上级政府,社会资金来源少。而长征文化资源开发涉及面广,是一个需要资金长期支持的工程,多渠道筹集长征文化资源开发所需要的资金,为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重要物质保障。一是设立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开发专项基金。积极引导鼓励外资、企业、个人、集体等投资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第一,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逐步扩大在长征文化资源所在地区的营业网点覆盖面,增加信贷投入。第二,调动社会资源。利用税收调节、项目支持等手段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长征文化资源开发。第三,整合行业资源。以规划为牵引,以项目为平台,建立长征文化资源开发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推动行业部门资源向长征文化资源所在地区聚集。二是创新分配使用机制。第一,坚持财权与事权匹配。进一步明晰县、乡镇和村在长征文化资源开发中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第二,坚持利益与责任均衡。以长征文化资源所在地区为主体,以资产和产权为纽带,建立深度利益链接机制,明确使用长征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的项目必须让当地群众达到一定的受益率。第三,坚持使用与监管结合。坚持完善长征文化资源开发资金监管制度,提高监管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整体规划: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多维开发的引擎

按照国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见图2、图3),基于贵州长征文化遗产的形态特点和价值特色,《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以“故事”为主线的布局原则,按照“一核一线两翼多点”体系架构,形成“十六展示园、十一展示带、千里红路、百村串联”的总体布局,围绕红军长征在贵州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入挖掘长征精神内涵。同时,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衔接,强化主体功能区地位,实现结构、名录、边界的有效传导,便于相关政策的统一施行。贵州各地区可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开发以长征文化资源为主题的特色综合体景区。如黔北将遵义会议会址周边辐射的景区捆绑在一起,与鲁班场战斗遗址等结合起来整体规划;黔东南可将以黎平会议为主的景区捆绑,与岜沙苗寨、三宝侗寨、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相结合。以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为龙头,将文化、民族、生态资源与长征遗址、遗迹、长征精神等有机结合,整体规划各种资源,促进旅游景区景点的多维开发。

图2 国家文化公园在物质层面及软性层面的主要建设内容

图3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分区要求

(三)活化利用:贵州长征文化资源内引外联功能增强的关键

1.塑魂长征文化地理品牌

美国哲学家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中指出,“我们不是为了过去而追念过去,而是过去有裨补现在而怀想过去。”对贵州长征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整理与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将其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这些“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贵州长征文化遗产多且保存较好,关键之局就是如何活化并走进当下,成为贵州地理品牌的灵魂。贵州在地理上是高原,而从长征文化上看,贵州更是精神高地。因此,应当将贵州独特丰厚的长征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传承,在贵州的区域地理品牌中异军突起,形成特色鲜明的地理高地与精神高地的互融合一。

2.形式多样“活化”长征文化资源

一是深度融合研学市场。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进一步升级“教”的形式与内容,有各类长征文化研学需求的机构、个人可积极开展冬令营、夏令营、亲子游等活动。二是创新展示技术。通过新技术新方法,加强长征场景体验式设计,结合数字化技术,达到对长征文化最佳效果的诠释。三是改造升级长征文化空间及景观。加强空间修饰、配套文化景观的资金投入和设计,增强观赏效果,也更烘托出区域的整体文化氛围,促进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四是群众参与性活动的运用。进一步提升演员、内容、服装、道具等品质,利用现存场地及硬件设施,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热烈的活动氛围、真实的体验感、丰富的展览、多样的表现形式提高群众的认知与参与度。

(四)模式优化:贵州长征文化资源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助力

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积极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业链条,让长征文化资源与当地产业产生联动、融合发展,吸引外地企业对长征文化资源周边联动的产业进行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整合多元文化再造乡村田园

长征文化资源很多分布在民族地区,必须挖掘好长征文化资源所在地独特的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元素,形成体现乡土、乡愁、乡情的特色文化。贵州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多姿多彩。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以长征文化为引领,整合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化精髓,形成政府、群众合力再造新时代红色田园的风貌。[11]

2.提升“长征文化旅游 +”思维

充分结合贵州省其他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开发,发展长征文化旅游。贵州民族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十分丰富,可以将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结合起来,设计观光线路,提升游客体验感。同时,打造长征文化经典线路精品景区,完善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设施,营造红色氛围,丰富红色体验,重点形成一批长征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长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贵州省拥有价值丰富厚重的长征文化资源,想让其更好地“扎根开花结果”,就应当动员全社会力量自觉保护长征文化遗产,增强人们对长征文化的认同感,深度打造贵州特色的乡村红色品牌,以更好地弘扬和传播贵州长征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长征贵州资源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资源回收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