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基于“毕节模式”的研究

2023-11-23 05:47:00余宜珂罗胜宝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盟党派毕节

余宜珂 罗胜宝

(1.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对口支援是我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重要战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制度优势。当前,我国已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进入了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需要继续坚持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机制,推动各方力量深入参与其中,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及时完善。

毕节是各民主党派直接对口帮扶的集中试验田,民主党派直接对口帮扶,为毕节实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历史性摆脱绝对贫困做出了重要贡献,“毕节模式”集中体现了民主党派参与对口支援的工作特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某些问题。研究“毕节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民主党派帮扶的工作机制以及研究如何进一步突出民主党派特有的帮扶优势,对于乡村振兴新阶段下继续推广“毕节模式”,并进一步转变对口帮扶思路、拓展帮扶主体、为帮扶工作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将就“毕节模式”的帮扶机制、存在问题开展研究,结合民盟帮扶毕节的案例,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主党派“智慧”帮扶模式的政策体系建议。

二、“毕节模式”解析

贵州省毕节市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毕节的反贫困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毕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告别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毕节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等战役中交出了出色的反贫困答卷,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

毕节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也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华大地结下的硕果。从毕节30多年的战贫实践看,民主党派的帮扶不仅为毕节战胜绝对贫困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将民主党派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有效融入了帮扶工作中,通过高位谋划、智力“造血”、特色融合为毕节赋予了发展内涵上的可持续性,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毕节模式”。

相比一般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或中央单位定点对口帮扶,民主党派对毕节的对口帮扶在路径上具有较为显著的参政党组织特征,将参政议政的职能履行贯穿于帮扶工作中,同时大力发挥党派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的优势,并在帮扶工作中有意识地将本党派特色融入其中。因此,“毕节模式”的特色帮扶路径可概括为“高位推动+智力帮扶+突出特色”。

高位推动,系统谋划。作为深度贫困地区,毕节的后发赶超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持续高度重视和高瞻远瞩的系统谋划,民主党派在对口帮扶中大力发挥参政党职能:一是积极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对毕节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党派中央和党派中央领导人,尤其是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党派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一方面亲自主抓本党派具体帮扶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党派主要领导人都到过毕节对口支援县市,具体指导相关项目的开展,或对帮扶项目做出过具体指示批示,以及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协调各层级资源;另一方面,发挥党派领导人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任要职的身份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毕节相关调研报告、政策建议,例如金沙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赫章县可乐古遗址入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均是由党派领导人亲自推动设立或上书中央后设立。二是各党派积极发挥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统筹本党派及相关智力资源为毕节各类发展战略的制定、各类项目的实施、各类帮扶工作的开展进行系统科学的调研论证。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20年,各党派组织召开规划评审会、论证会、推进会等60多场,提出合理化建议2600多条,帮助指导制定重大综合规划、专项规划40多个。(1)数据由贵州省中华职教社提供

智力帮扶,着力“造血”。智力资源匮乏,影响着毕节发展的可持续性,尤其是教育、医疗、产业等领域,毕节相比发达地区,存在着人才数量短缺、理念落后、技能不足等问题,作为以人才和智力见长的民主党派将推动智力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同心·助医工程”“同心·博爱行”“同心·智力行”“同心·彩虹行动”等帮扶活动载体,实施立体式智力扶贫。2012年起,直到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各党派帮助毕节各县市区培训教师、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农技人员等共计32.9万人次(2)数据由贵州省中华职教社提供,帮助提升试验区发展内生动力。如,2007年,民革组织农业专家针对纳雍县农业现状和资源优势,提出了“举生态文明旗,走健康产业路,再造一个新纳雍”的发展思路以及策略建议。据不完全统计,2007-2020年间民革共组织各方面领导专家学者近千人次,累计开展各类农业培训班100余场次,帮助试验区培训各类人员3万余人次。2007-2020年,民建中央通过实施“千名乡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活动,帮助黔西县培训各类人才12000多人次。

突出特色,创建品牌。各党派也有意识地将党派传统与党派特征融入帮扶工作的架构中,并在帮扶过程中形成了本党派的独特品牌,如以专家学者见长的九三学社有意识地将科技元素融入帮扶工作中,推动成立中国农科院九三学社毕节专家委员会,在威宁县推广星火计划等;以医药卫生领域见长的农工党多次举办培训班,培训毕节九个县市区1000余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以华侨及侨眷人士见长的致公党则在帮扶中突出了企业特色,将现代农业产业、电商扶贫、乡村规划升级等作为重点关注领域。在帮扶过程中,各民主党派结合自身界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了一系列同心品牌。如:民革的“同心·博爱行”,民盟的“同心·烛光行动”,民建的“同心·思源工程”,民进“同心·彩虹行动”,农工党的“同心·助医工程”,致公党的“同心·致福送诊”,九三学社的“同心·智力行”,台盟的“两岸同心·助学基金”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全国知名同心品牌。

三、“毕节模式”的案例解析:基于民盟帮扶案例的调研

自1989年民盟中央对口帮扶贵州以来,30多年的时间里,民盟中央以及兄弟省市民盟组织为毕节战贫、脱贫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毕节最终实现全面脱贫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民盟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帮扶战法上的科学性,积极将自身优势融入对毕节的帮扶中,有效促进了毕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促进了毕节的乡村振兴,在医疗、教育、整村帮扶、旅游景区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本课题主要选取医疗、整村帮扶,以及韭菜坪旅游品质提升项目为主要调研及研究对象,作为“毕节模式”帮扶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析,并尝试从中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一)案例概况

帮扶案例1:长春堡医疗水平提升项目

长春堡镇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是民盟中央的对口帮扶点,2018年以前这里医疗水平落后,该镇卫生体系仅能应对感冒、发烧等“小疾”,百姓看病近要赶到位于市区的七星关区人民医院,远则要到省城贵阳。2016年以来贵州省提出要以远程医疗为抓手,夯实贫困地区基础医疗水平,民盟积极响应号召,以深化远程医疗服务为抓手,加大对长春堡镇的医疗帮扶力度,通过三年的努力,该镇的医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成为毕节市提升农村医疗水平的示范镇。在这个过程中,民盟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在贵州省远程医疗覆盖到乡镇的要求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村级远程医疗系统,打通了远程医疗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省-市-区(县)-乡镇-村”的五级医疗远程联动,五级远程医疗体系的建立使得百姓在村里享受高水平医疗成为可能,村医可随时连线乡镇卫生院、区人民医院商讨病人诊疗方案;二是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创新专家教带模式,在担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要职的盟员李龙教授的协调下,民盟贵州省委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充分合作,每月持续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对乡镇卫生院相应科室一段时间积累下的疑难病例详细分析讲解,并给出诊疗方案,同时通过互联互通的远程视频系统,使村卫生室以及其他两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能同步参与培训学习,进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带专家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在持续努力下,长春堡镇医疗水平持续提升,仅以长春堡卫生院为例,自项目启动以来至2021年10月,贵州医科大学多位专家前往该院远程坐诊20余期,开展案例教学170多例,利用远程系统,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为该院进行DR影像远程诊断8500例,远程心电图诊断2960例,远程临床会诊160余次,同时该院通过远程系统对村卫生室问诊巡诊1406次,开展教学培训118次。就诊人数、住院人数、医院收入较帮扶前均有大幅提升,即便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相关业务量明显降低的2020年,上述三个数据分别为2017年项目实施前的2.6倍、5.4倍以及3.8倍。(3)数据统计来自于民盟贵州省委调研报告

帮扶案例2:干堰村产业振兴

干堰村位于七星关区长春堡镇,2013年以前,村集体产业基础极其薄弱,百姓除外出务工外只能种少量土豆、青菜等勉强糊口。2013年,民盟中央实施产业帮扶以来,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体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民盟中央和贵州省委统筹贵州省农科院等相关技术资源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以该村主打产业天麻为例,天麻对种植技术要求较高,该村发展天麻产业之初,由于种植技术不足,前期发展的50亩天麻三年零收成,民盟贵州省委驻村干部和有关部门得知情况后随即协调贵州省农科院相关专家下村进行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该村对种植技术做出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的花粉种植改为麻种种植,同时专家对种植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技术把控,结果1年时间即出麻,在贵州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以及民盟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随即将种植面积由50亩扩大到500亩。目前该村天麻平均每亩产出商品麻200斤,产出麻种120种,仅天麻一个产业产值就达200万元以上。2013年至2020年底,该村种植天麻500亩、烤烟500亩、养鸡10000只、养鹅30000只,2020年村集体产业资产达800万元,产值达450万元。(4)数据统计来自于民盟贵州省委调研报告

帮扶案例3:韭菜坪景区提升项目

韭菜坪景区位于毕节市赫章县阿西里西大草原,是毕节市5个4A级景区之一,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野韭菜花带是景区最主要的自然景观,也是景区吸引游客的最大魅力所在,景区是赫章县实现旅游产业化的主打品牌,但是花期短暂,是制约景区效益的关键“卡脖子”环节,由于植物生活史所限,韭菜坪花期仅有8月中下旬到9月中下旬的不到一个月时间,极大制约了景区综合效益。延长花期,就意味着拓展了景区的效益期。然而多星韭是多年生野生植物,生长周期长,自然状态下种子萌发困难,没有人工繁育体系,目前无法进行大规模扩繁。多星韭花期短、培育周期长严重限制了当地发展。2018年底,在民盟中央、民盟贵州省委和民盟湖北省委的三方支持下,民盟盟员、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教授团队历经三年时间,进行了“错峰开花化学调控技术研究、多星韭种植资源的收集与繁殖、多星韭移栽与保育技术、基础建设与信息采集、彩色油菜花引种试验”等一系列科研攻关,在科技手段上建立了较稳定的多星韭错峰开花技术,获得了多份多星韭不同的种质资源,建立了野生多星韭人工移栽保育技术,进而实现了花期一个月的延长时间,并证明该技术可以较低的成本在韭菜坪景区推广,为下一步景区改造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二)案例解析

尽管上述案例在帮扶领域、帮扶方式上各具特色,但都取得了较好的帮扶成效,同时也成为毕节市在相关领域较为有代表性的案例,其共同点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案例帮扶模式比较

1.高度重视,高位推动

从政治上高度重视,是上述三个案例取得较好成效的首要因素。2018年-2021年间,民盟中央主要领导先后6次亲临毕节考察包括上述三个案例在内的项目实施情况,对项目细节进行深入指导,并协调各类资源推进项目落地见效。民盟中央办公厅、社会服务部等部门,民盟贵州省委及兄弟省市民盟组织相关领导干部积极作为、亲历亲为、广泛联系,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扫除了包括资金、人才、机制在内的各类瓶颈。民盟毕节市委及民盟七星关区委等受援地组织干部则在项目对接、服务保障等方面,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2.尊重地方,深入调研

听党指挥,跟着党走,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最核心的本色,听党指挥既要在大政方针上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应在对口帮扶地方的具体工作中充分尊重地方党委政府,在帮扶项目的设立上在与地方战略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上述三个案例中民盟帮扶项目均与贵州省和毕节市的发展方向高度一致,同时在具体帮扶项目的实施中也是充分听取了当地的意见,并探索性地为地方解决问题。例如,韭菜坪项目最早是由时任赫章县领导与民盟调研干部表达了希望提升韭菜坪景区品质的愿望后,民盟相关干部开始着手调研,进而发现了延长花期以提升景区品质的潜在路径。长春堡项目是在积极响应贵州省构建“四级远程医疗”体系的战略下,民盟通过专项课题调研,认为打通村寨卫生室的远程医疗“最后一公里”可进一步改善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进而将远程医疗的内涵进一步提升,最终打造成为贵州省远程医疗的示范项目。

3.技术引领,智力支持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大力挖掘乡村发展的内生性和可持续性,科技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上述三个案例都充分发挥了民主党派智力密集、善用技术的特点。长春堡镇医疗水平之所以能取得质的突破,关键在于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以及民盟邀请贵州医科大学专家的助力,使得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省城的高水平医疗服务。韭菜坪项目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离不开盟员严建兵教授及其华中农业大学科技团队的努力。干堰村天麻产业之所以能最终获得较好的产出,得益于民盟驻村干部引进专家进行技术改良。

4.广泛联系,整合资源

联系面广,是民主党派所具备的共同优势,将这一优势运用到对口帮扶工作中,能有效对冲其作为参政党组织在资金、行政资源等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达到帮扶效果。上述三个帮扶项目均是在民盟的组织协调下,促使具有高度技术背景的单位共同参与其中,同时民盟将自身帮扶目标与其他单位帮扶责任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了资金方面的“杠杆效应”,使得帮扶效益达到最大化。例如在技术资源整合方面,由于贵州医科大学和贵州省农科院本身就有对毕节的帮扶责任,因而民盟通过充分的联系与沟通,将上述单位的帮扶责任与自身帮扶目标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了帮扶合力。而韭菜坪项目中,技术实施方华中农业大学本身并非毕节的对口帮扶单位,但在民盟中央、民盟贵州省委、民盟湖北省委的共同支持下,最终通过科研立项的形式,引入了相关技术力量。在资金整合方面,长春堡远程医疗项目采取与贵州广电合作的形式,民盟贵州省委出一定数额的资金,贵州广电出设备,从而达到了“1+1>2”的效果;韭菜坪项目则为民盟中央、民盟贵州省委和民盟湖北省委三方共同出资。

5.关键岗位成员积极作为

在政府机关、高校、医院等单位担任一定职务或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党派成员往往是民主党派扩大联系面、统筹各类资源的一个有效渠道,而在缺乏资金和足够的行政资源的前提下,党派能否调动关键岗位党派成员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帮扶工作,是民主党派能否做好帮扶工作的关键。民盟长期以来坚持“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通过会议、帮扶、调研等各类活动凝聚人心,同时通过设立各类研究项目等形式激发广大盟员服务基层、服务民生、服务乡土的干事热情,在民盟的各类帮扶项目中,不少盟员都积极发挥自身所在单位和团队优势,例如,长春堡医疗项目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在贵州医科大学担任要职的民盟贵州省委兼职副主委李龙的积极对接和运作;而科学家盟员、华中农大副校长严建兵教授则是韭菜坪项目取得进展的关键人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严建兵教授彼时并未在民盟湖北省委担任副主委一级的兼职领导职务,属于典型的担任非党派领导职务的普通盟员。

四、乡村振兴新阶段民主党派对口支援的工作建议

乡村振兴新阶段对口支援工作面临着理念的转型、任务的优化、内涵的丰富。进而对于对口支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制度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和复制“毕节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多党合作帮扶战法,对于进一步优化全国对口支援体系、深化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维度、拓展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涵具有深刻意义,基于此,本课题提出如下建议:

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探索民主党派对口帮扶,在更大范围推广“毕节模式”。一是在总结毕节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各民主党派与全国脱贫县结对,将参与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有效抓手和工作重点。二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及各党派自身特色,明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点帮扶领域,优化宏观帮扶思路和顶层设计。三是系统梳理各党派毕节帮扶模式中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帮扶工作机制。

大力发挥民主党派科教优势,进一步突出帮扶的智力性、技术性、引领性。作为参政党,民主党派在帮扶过程中应大力发挥党派内部的专家优势,在帮扶的智力性、技术性方面做文章,打造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可推广性的项目工程。一是突出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在帮扶中的作用和地位,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应在涉农、涉医、教育等帮扶重点领域统筹好人才资源,在帮扶过程中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力度。二是大力发挥科技支撑力度,尤其在医疗、农业生产等领域设施建设中,可加大5G、智慧农业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建设和应用。三是帮扶项目应做出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大力发挥民主党派知识、技术优势,在项目组织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做出创新性,在基本目标之上通过精细化管理做深、做精,进一步提高项目效果,梳理并推广项目经验,力争对同类帮扶项目产生示范、引领的效果。

将对口支援作为党派组织自身建设和探索新型政党制度嵌入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一是强化党派各级组织对对口支援工作的组织领导,尤其是树立全国一盘棋、全党派一盘棋的大局观,加强组织协调、资源调度能力,大力促进发达省市各级党派组织积极开发本地科技和智力资源投入到对脱贫地区的相关帮扶工作。二是大力发挥党派内担任关键职务成员的作用,譬如担任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的领导,或涉农或涉医等方面重要课题组或科室的首席专家、相关企业负责人等重要职务的党派成员的作用,积极统筹其所在机构的力量参与对口帮扶。三是协调完善人员激励机制,党派组织可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达成协议,将党派内专家成员服务原深度贫困地区作为职称职务晋升、评奖的考量标准之一。四是进一步将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与对口支援工作有机融合,促进对口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猜你喜欢
民盟党派毕节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教育评论(2022年2期)2022-03-23 03:16:50
向党而生伴党行——湖南民盟地下组织建立前后
党派我来的
寻味贵州——毕节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8
游洞——毕节织金洞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4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民盟关系探讨——兼论政党关系和谐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当代贵州(2015年5期)2015-12-07 09:09:57
我骄傲,我是毕节幼师人
北方音乐(2015年21期)2015-04-29 17:05:07
三大特别政党
海外英语(2013年5期)2013-08-27 09: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