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带“象” 以“象”领“意”

2023-11-23 03:34吴丹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意象初中语文

吴丹

摘 要 在中国古典诗歌体系中,意象是诗歌的核心要素,是构成诗歌的关键部分。诗人在表达情感、寄托理想时都无法脱离意象。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以“意”带“象”、以“象”领“意”两个角度,解读意象在古诗文中的深刻含义,并通过设定目标、巧妙导入和解析意象等课堂教学环节,推动《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  意象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强调了意象的功能和作用。尤其在古代诗文创作中,作者会将自身的经历、思想情感等寄托在客观的景观或者物象之上,赋予客观事物拟人化、象征化的特征与意义,使其成为具有深厚审美意味和情感内涵的意象。当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意象的内涵与意义时,他们便能逐步走进诗文的意境之中,领会作者的真实心迹。所以,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意象,以意象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古典散文,创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正值苏轼被贬黄州。整篇诗文刻画了月夜下的多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幽静、梦幻的画卷。在此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意象作为探究和研读的重点,让学生以意象为中心开启鉴赏和品读活动。

一、设定目标,引领阅读方向

在《记承天寺夜游》阅读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领会意象的深意,教师要设定恰当的目标,于目标中体现意象的价值,以此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1]综合《记承天寺夜游》的文体特征和意象赏析的主要目的,教师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1:能够在诵读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古诗文中的意象,并能深入解读意象的现实含义和象征意义。

目标2:能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明确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并能在以“意”带“象”的过程中,掌握自主阅读和深度探究的方法。

目标3:根据《记承天寺夜游》的语言特点,探索出正确断句的方法,并能初步了解古诗文的节奏和韵律特征。

目标4:体会文本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征,深刻领会作者内心思想和情感。

目标5:能够充分了解作者描摹环境和刻画景物的手法,并能把握以“意”带“象”、以“象”领“意”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式,从而感受作者表达和升华情感的主要方式。

在设定目标时,教师从以“意”带“象”、以“象”领“意”两个层面切入,从朗读、赏析等方面合理丰富目标。

二、巧妙导入,激活探究兴趣

课堂导入是激活学生兴趣、聚集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导入阶段,教师若能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开展趣味化和针对性的导入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产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还能精准地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与要点。所以教师要巧妙导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意象上,并能了解苏轼是如何写意象、如何通过意象表现情感的。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环节。[2]

环节1:介绍背景,引出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于苏轼被贬黜到黄州之际,这时的苏轼心中苦闷、忧郁难耐。要想让学生读出“象(自然景观)”中的“意(苦闷、忧郁)”,教师就要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关联苏轼的个人经历。基于此,教师可在导入语中做出如下设计。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已经在黄州生活了四年。自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后,他经历了无数个难眠的夜晚。这种近乎流放的生活,让他心情十分抑郁。同样是在一个抑郁难耐的夜晚,他欣然起身寻找友人,共同在院子里赏月。那么他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记承天寺夜游》,重现他的所观所感吧!

环节2:相机提问,巧妙导入。

在简单介绍背景引出课题后,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相机提问,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示例如下。

苏轼因一桩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他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又有着怎样复杂的想法呢?看到月夜下的美好景色,苏轼的心里难免有众多感慨,但是纵观《記承天寺夜游》,没有一处展现作者主观思想的词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感知他的心情和想法呢?

如上所述,教师在导入阶段的第一环节,根据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苏轼的个人经历,创编短故事,设课堂导入语,从而达成以“意”带“象”的目的;而在导入阶段的第二环节,通过提问,让学生将关注点聚焦在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上,探寻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从而凸显以“象”领“意”的写作手法。

三、解析意象,梳理文本内容

通过前期的准备环节,学生已经大致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以“意”带“象”和以“象”领“意”的两个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将教学要点放在解析意象上,启发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深度解读意识,使其将客观景物与作者主观情感关联起来,进而梳理出“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其一,在解读“月色”时重现幽远的意境。“月色”是文中的第一个意象,象征着寂寥和冷清。当苏轼站在院子中,抬头看到清冷、幽寂的月光,他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冲动,转身寻找好友张怀民,想要与好友共同欣赏美丽景色,回顾过往生活。

其二,在解读“中庭”时欣赏孤独的景物。在苏轼的眼中,“中庭”有什么呢?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可知,“中庭”里空无一人,但是有清冷、幽寂的月光,有交错的竹柏影子。这些略显孤独的景物勾起了苏轼内心的孤独。

其三,在解读“积水”时窥探澄澈的内心。空地上的积水异常澄澈,竹与柏的影子落在积水上,让苏轼误以为是水中的藻和荇。地上的积水与天上的月色相对,正如苏轼澄澈的内心。

其四,在解读“藻、荇”时感知复杂的关系。庭院中的积水倒映出竹与柏的影子,在漫步的过程中,苏轼仿佛看到了纵横交错的藻和荇。从这一处可以看出,苏轼内心深处对政途中的复杂关系极为抵触。同时,“藻、荇”意象也暗暗体现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

其五,在解读“竹柏影”时领会不屈的气节。在古代文学的语境中,“竹柏”一直象征着志存高远、遗世独立的品格,指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此处运用“竹柏影”这一意象,苏轼意在表现自己不屈的气节,也是向世人宣告自己不会轻易服输。

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从设定目标、巧妙导入、解析意象等角度引领阅读,激活学生探究兴趣;并从整体上梳理文本脉络、分析意象的内容。当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深度解读意象后,他们对于《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主题和思想主旨等,皆能有所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郑全翰.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J],教师,2022(26):33-35.

[2]张明明.妙设教学导语激发课堂活力——《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导语的多角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150(5):60-62.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

猜你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意象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抚远意象等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记承天寺夜游》拓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