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目标设定及实施策略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

2023-11-23 11:45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王莉莉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白求恩学段人物形象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 王莉莉

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有的以单元组合的方式集中呈现,有的散见于不同单元。其中,大部分课文是以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为题材撰写或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教育价值与功能,而这些价值和功能的实现,必然要通过课文中承载着感染人、影响人和塑造人的人物形象来传导和弘扬。这需要教师把握课程性质、坚守课程理念、遵循教育规律,以《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与新课标为纲,精准设定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让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在学生的视野和内心里“立起来”,转化为学生积极成长的力量。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阐述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及具体实施策略。

一、精准设定目标:依据《指南》和新课标

《指南》明确了革命传统全面融入课程教材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和学科安排,以及十二门学科中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要求。相应地,“革命文化”成为新课标中三大“课程内容主题和载体形式”之一,体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的国家意志。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必须遵循《指南》和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有效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和组织教学活动。

(一)基于核心素养,注重目标设计的整体性

国家对革命传统教育整体化、系列化和长效化进行了整体规划,对中小学革命传统全面融入十二门课程教材进行了顶层设计。各门课程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融入的内容、载体、目标和要求是有区别的,革命传统教育目标达成的路径和方式也是不同的。语文学科注重以文化育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革命精神、深入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英雄模范的高尚品质,陶冶性情、坚定志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是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革命传统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上,但语文课程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学生的思维、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其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培养。同时,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再现情境和场景,进而感性地把握革命英雄的人物形象;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革命英雄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感受和欣赏,来发现革命英雄人物的内在美,通过审美教育更好地帮助学生传承和弘扬革命英雄人物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也就是说,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过程应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基于学段要求,确定素养发展的阶段性

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认知特点等因其年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样貌,相应的革命传统教育也有其系统性和进阶性,对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学在不同的学段也应体现不同的尺度。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多为叙事类作品。对于这类作品,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的教学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任务、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憧憬、向往、同情等感受。

因此,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新课标的目标定位,不能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第一学段所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内容浅显,因此,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的教学定位于基本的了解和感知;第二学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所蕴含的优秀品质产生心理认同,甚至是产生敬仰、憧憬之情;第三学段的教学,要让学生深切体悟革命英雄人物对党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境界。

(三)基于单元主题,突出人文教育的针对性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从“育人”和“语文素养发展”两个维度明确了每个单元的重点教学价值和目标指向,承载着语文课程“培根铸魂”的使命。其中,人文主题指向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育,是课文教学的“魂”;语文要素指向必需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是语文教学的“根”,特别是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和特定的革命文化意蕴。

不论是散见于单元还是单元组合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都必须基于单元人文主题进行恰当的人文价值定位。如《手术台就是阵地》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白求恩不怕劳累、一丝不苟、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和坚守信念的革命精神。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时,必须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及文本所承载的革命文化意蕴。

基于核心素养、学段要求和单元主题,笔者将《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会写“术、斗”等10个字,会写“手术台、阵地”等17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梳理课文讲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内容,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

3.通过多种方法理解“仍然、恳求、争分夺秒”等词语的意思,聚焦白求恩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感受白求恩不怕劳累、一丝不苟、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和坚守信念的革命精神。

4.能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二、聚焦人物形象: 强化整体感知和细节品味

铸魂育人,是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承载的重要的使命和不可替代的功能,这种使命和功能的达成主要通过对课文中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并通过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感受和体会,给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学生以正能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或是通过具体的关键事件,或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立体地呈现了革命英雄人物的伟大信念、革命斗争精神和优秀品质。因此,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必须聚焦人物形象,遵循认知规律,在历程追溯中了解人物行迹,在细节品味中感受人物心迹,从而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弘扬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

(一)追溯历程,了解人物行迹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选取的内容一般是革命英雄人物光辉一生中的一个片段或一个典型事例,就课文内容来组织教学,导致对人物的认识难免会有局限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中追溯人物的人生历程,了解人物的行迹,在整体感知中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1.在时光长轴中观其一生,全面了解人物形象

《手术台就是阵地》讴歌的是一位加拿大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白求恩这个人物形象和其他革命英雄人物相比,因为他是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所以学生对其相对比较陌生,距离感较远。教师可以借助“时光轴”(见图1),将涵盖白求恩一生中主要时间节点的人生轨迹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阅读白求恩短暂的一生,结合课文中典型事迹的介绍,必能走近革命英雄人物,必将会对白求恩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产生深刻的认识和共鸣。

图1

2.在认知冲突中察其一念,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时光轴”让白求恩的人生轨迹一目了然,学生的困惑也随之而来:一位加拿大的医生,为何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战场,冒着牺牲的危险救助伤员?这样的困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和对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欲望。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能认识到: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没有国界之分,同时,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战士。这样的特殊身份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认知与理解上的“隔膜感”,也为学生深入学习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品质做好了铺垫。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心迹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一般是对关键性事件进行具体、生动的叙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来达成。成功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增强艺术感染力。关注细节、品味细节,是准确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的有效路径和策略。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对如何感受人物形象、体悟人物品质也提出相应的思路、方法和要求,举例如下(见表1):

表1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人物事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进行深入剖析,丰满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物形象,感受其内在的品质和精神。

1.联系环境品细节

环境描写既真实地再现了人物身处的真实场景,又能烘托人物形象。教学时,教师要紧紧抓住对事件发生时所处环境的描写,让学生身临其境,情有所感,心有所悟。

《手术台就是阵地》中共有四处描写战斗激烈的句子。“硝烟滚滚、弹片纷飞”“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这些词句充分体现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形势的紧张。在品味人物细节时,学生就要时时处处联系这样的环境加以体会,步步深入,感受人物的品质。如品读白求恩动作的句子:“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联系环境:战斗激烈,伤员增多,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只有和时间赛跑,才能抢救更多的伤员。而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个有担当的医者形象清晰地呈现出来。

2.心灵对话品细节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的革命人物和学生的距离较远。只有拉近和革命英雄人物的心理距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革命英雄人物的立场、言行和情感。

教师要紧紧围绕有关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等描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如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此刻,如果你就是白求恩,你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想象和交流表达:“我怎么能离开这儿呢?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战士,必须守住伤员。”“我离开了,伤员怎么办?我要站在这儿,给他们带来生命的希望。”他们俨然已经走进了白求恩的内心,感受到了白求恩对伤员高度负责的精神。

3.补充资料品细节

教材中选择的课文受到篇幅等限制,人物、场景等描写有时不能完全促使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品质,这时,教师需要及时补充相关资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

如品味白求恩外貌的句子: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仅品读这句话,学生的心灵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冲击,但如果教师能及时给学生提供资料——当白求恩困倦到难以支撑的时候,他就会叫勤务兵拎冰水来,把脑袋猛地扎进冰水,待上一会儿再继续手术。学生读后必能在头脑中再现这一场景,在内心深处真正产生对白求恩的敬意。又如,体会白求恩争分夺秒地做手术时,教师可以补充相关资料:白求恩连续工作六十九个小时,和大家一起施行手术115例。其中,一个叫徐志杰的连长,受伤时,腹部开了一个十几厘米的伤口,鲜血湿透了衣服,生命危在旦夕。但白求恩坚定地说了一句话:“一定要救活他!”在他的抢救下,徐志杰连长转危为安,康复后重新走上了战场。这个资料中具体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更能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起白求恩敬业和崇高的人物形象。

猜你喜欢
白求恩学段人物形象
纪念白求恩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