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语文教学传统经验

2023-11-23 11:45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顾兴明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锦囊段落文本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 顾兴明

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新要求。立足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发挥信息技术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进而支持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

一、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学生理解语言内容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语言理解上的障碍。造成这种障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见识阅历、生活经验等。破解障碍的方法也有很多,有一种重要方法是提供相应的资源。在这个方法的应用上,信息技术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提供对应性资源,理解语言的意思

生字新词,是学生阅读理解中的“拦路虎”。理解字词的常用方法有联系上下文、寻找近义词、借助工具书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对于一些概念性的名词和一些较为抽象的形容词,上述方法助力有限。较为适切的方法,是借助网络提供与语言障碍相对应的音、画、视频等资源,用直观的手段与形象辅助理解。例如,《司马光》中的“瓮”与睡前故事《司马光砸缸》中的“缸”是两种不同的物件,由于见识阅历所限,学生很难理解两者间的区别。最有效的方法是呈现两张图片,学生借助文字结合图片,就能很直观地知道口小肚大的陶器是“瓮”,底小口大的陶器是“缸”。再如《剃头大师》中的“锃亮”,教师呈现“锃亮的剃刀”“锃亮的皮鞋”“锃亮的光头”等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就能理解“锃亮”是反光发亮的意思。针对障碍,提供对应性资源,把抽象的字符变成直观的视觉体验,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二)提供类比性资源,感受语言的意韵

语言是有温度的,往往融入了作者的感受。如果仅仅理解字面意思,常常会感觉意犹未尽。例如,《昆虫备忘录》中“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学生通过图片可以认识“膜翅”“硬翅”;通过找近义词可以理解“款款”是慢慢的意思,“顺顺溜溜”是顺顺当当的意思。进而可以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是:瓢虫慢慢地飞下来,把膜翅折整齐,把硬翅收拢。然而,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款款”“顺顺溜溜”,而不用“慢慢”“顺顺当当”呢?教师提供瓢虫飞落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款款”“顺顺溜溜”不仅写出了瓢虫飞落的样子,更是写出了它的端庄、优雅。

(三)提供背景性资源,体会语言的情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背景、特殊事件,也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例如《示儿》,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古诗学习经验,能够大致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但是,却难以理解陆游临终前为什么还心心念念“北定中原”,为什么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空”,却还嘱咐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或提供)北宋灭亡、南宋偏安、陆游生平等背景资料,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陆游对国土丧失的耻辱,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悲愤,对遗民泪尽的同情,对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

二、改变呈现方式,支持学生发现语言规律

借助教材范文,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改变教材文本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的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信息技术,在呈现文本上有很大的可为空间。

(一)图表化呈现文本,发现段落的结构

段落结构,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无论是第二学段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还是第三学段的语文要素“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都与段落结构有着极大的关联。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发现段落结构,是指要理清构成段落的各句子之间的关系,属于较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段落结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需要,也是表达交流的需要。那怎么引导学生发现、表现段落结构呢?可以用结构化的图表呈现结构化的段落文本内容。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标一标这段话有几句话,再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把这几句话的大意填在思维导图中(如图1),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话写的第一句话是这段话的关键句。当然,段落结构有多种样式,图表也有多种形式。根据段落结构的特点,选择匹配的图表,是引导学生发现构段特点的关键。

图1

(二)具象化呈现文本,发现表达的顺序

清楚,是交流与表达的基本要求。课文是怎样写清楚的,便成了语文学习的探究点。就段落而言,写清楚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时间、方位、远近、先后、整体与部分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顺序,积累写清楚的经验,他们就能慢慢形成写清楚的能力。将文本内容以具象的方式加以呈现,是助力学生探究表达顺序的重要方法。如《走月亮》第二自然段写道“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为了助力学生探究这段文字的表达顺序与表达特点,教师可以用一张山村月夜图为底版,再把这段文字由上到下、由小到大地分成三个分句呈现。教学时,先在字号的暗示下,引导学生朗读体验,再追问这三个分句能不能调换顺序。学生能够发现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进而讨论“这三个分句能不能只保留第一个‘照亮了’”,从而感受月光照耀下的景物渐次明亮的动态性。最后,结合演示文稿的动画功能,教师可以依次呈现这三个分句,学生朗读表现“由远及近”“渐次明亮”的动态感。形象化地呈现文本内容,既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又要关注语言表达的顺序,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因为表达的内容,决定了表达的顺序;表达的顺序,也影响着表达的内容。

(三)色块化呈现文本,发现语言的特色

每个作者的语言都带有个人色彩。统编版教材为学生呈现了一个多彩的语言世界。围绕单元教学的侧重点,探秘语言特色之处,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而利用色块呈现文本的语言特色,会有效聚焦学生的关注点。如《漏》描写了老虎和贼因对“漏”极其害怕而盲目逃窜的故事。故事中,老虎的行为、想法与贼的行为、想法高度相似。按地点的转换顺序可以发现“对着写”是这个故事的语言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发生在“茅屋”里的情节作为示范,先将描写老虎的句子与描写贼的句子,处理成两种深浅不同的文字加以呈现;再通过师生配合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对着写”的表达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采用“记一半,猜一半”的方法复述这个情节;接着用这个方法复述发生在其他地点的故事情节。这样的呈现方式将“发现语言特色”与“复述故事情节”有机整合在了一起。

三、设计学习支架,支持学生落实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涉及任务情境、基本方法、过程指导和结果评价等若干要素。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技术上的优势,通过设计相应的学习支架,让情境任务更真实,让方法传授更精要,让学习指导更精准,让结果评价更开放。

(一)创设情境,贯穿过程

新课标强调,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真实情境,可以是日常生活情境、文学阅读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信息技术的加持,会使得情境更真实、任务更明确。如笔者设计的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天地的奥秘”学习情境: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将跟着作者上天,感受变化多端的云彩;跟着作者入海,看看景色奇异的海底世界;跟着作者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平凡事物中的奇妙……我们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生活中的奥秘,并制成“电子画册”上传到学校网站,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与认识这个神奇的世界。今天,我们以“我们奇妙的世界”为例,先试着全班一起制作一本电子画册。制作过程如表1:

上述案例中,“制作电子画册”活动任务明确。通过直观演示,了解电子画册的构成要素;展开学习过程,现场制作电子画册;延展学习空间,扩充电子画册的内容。信息技术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当然,制作电子画册的立足点仍在落实语言运用。扉页、目录的制作,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落实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内页中景物图、配文的制作,是为了提取文本的具体信息,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扩充电子画册的“新景物”,是为了实现语言的真实运用,内化语言经验。

(二)制作视频,点拨方法

学习讲究迁移应用,能迁移的往往是一些方法性知识。在语言实践中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习的一般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将方法固化,如此,学生既可以在课堂的语言运用中使用,也可以在课后随时观看与揣摩。例如,《枣核》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复述故事,要点之一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教师以“枣核折腾衙役、救出牲口”的内容为例制作了微视频,为学生示范了“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两种方法:一是“留”,留下枣核折腾衙役、衙役反应的句子;二是“改”,抓住关键词把句子改简洁。学生学习微视频后,再把学到的两种方法尝试运用到“捉弄衙役、惩罚县官”的情节复述中。类似的点拨学习方法的微视频,既可以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又可以运用于期末复习阶段。随着微视频数量的增多,一个学习资源库逐渐形成了,学生可以在需要时随时取用。

(三)设计锦囊,分层指导

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不是完全齐头并进的。对于学习的基础性要求可能相同,对于学习的方法性指导可能基本一致,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充分预估不同层次学生的困难,提供若干学习锦囊让学生自主选择,是落实精准指导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技术设计并使用学习锦囊,会很便捷。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的“小练笔”提供了四幅图画,有多彩的鱼、美丽的珊瑚、可爱的海龟、飞翔的海鸟,要求学生选择一幅图用几句话来写一写。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完成,教师可以设计四个不同指导水平的小锦囊(见表2),投放到班级群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锦囊,在锦囊的指导下完成练习。

表2 “小练笔”学习锦囊

上述四个锦囊,设计了四个不同提示程度的任务指导。从1号锦囊到4号锦囊,提示内容逐步增加,提示程度逐步增强,学生完成语言运用任务的难度逐步降低。

(三)拓展渠道,助力分享

学生的语言运用成果不能囿于师生间、教室内,教师应拓宽学生交流的渠道,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价值感。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享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以“写家乡美景·传家乡美名”为情境任务组织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学生完成单元习作之后,教师精选学生的游记,以班级为单位,分期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读者留言、对游记景点的赞许、对习作语言的肯定,以及一些中肯的建议,都提升了学生对习作表达的兴趣。教师也结合微信公众号的留言适时地开设了习作点评课,培养学生在网络留言时用文明的语言表达的意识,并结合单元习作要求紧扣要点表达,将习作分享与习作评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服务教师的“教”,支持学生的“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语文教学,不是全盘推翻、重构语文教学,而是对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优化与改良。

猜你喜欢
锦囊段落文本
初入职场,不妨怀揣这10个锦囊
银狐家的100个锦囊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春季养护锦囊,请收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悦读”小锦囊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