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改不断的深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与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新课改的核心是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迪作用,采用多种手段和途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提高自身素养。
一、问题导向,启迪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结合课本和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对学生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了解,来设计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流程,通过自己的教授,让学生在听讲解和说明的基础上去理解和认知所学知识,却忽视了学生们的学习基础、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差异。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学习的过程较为枯燥,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无法发挥学生各自独立的思维能力,也没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设计多种层次和富有启迪的问题,以疑带学,让学生参与到接受知识的整个思维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知,去接受知识。
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做好预习,然后提出问题:1.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2.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什么?作为初中生,请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自己享受到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教师通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自主接受知识。以往的课堂中,总是把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主要采取教师全程讲解的教学方式,老师们自己讲得热血沸腾,学生主要就是听课、记笔记,然后通过作业练习记忆知识点,教学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在新课改背景下,作为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创设各种情境,给学生留下一个独立思考、发挥自我想象的空间,吸引学生的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比如,可以通过创建生活情境、活动场景、故事环境等,使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实例中去探究、去思考,让道德与法治课贴近学生的实际,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了解、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改变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认知,内化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喜欢道德与法治课。
三、教学互动,参悟知识奥秘
教与学是教学中有机统一的两个环节,只有在教学中贯穿师生互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教师要教的知识,使其成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教与学的互动改革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专门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交流,达成共识,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在哪,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比较好,哪些需要深入地学习巩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互动,让知识从未知到认知、到最终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图片、实物,播放音视频,表演小品等创设情境,设计多种问题,设置多种层次的思维闯关难题,引导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辩论,推理论断,得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动手探索,让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体验、去感悟、去认知,通过亲身的参与去获取知识,去发展丰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变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领悟新课改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情境和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的方式等方面进行革新尝试,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