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对话”

2023-11-22 02:09姜森
检察风云 2023年20期
关键词:美苏对话热线

姜森

古巴导弹危机中,忧心忡忡的美国民众观看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

从1963年8月31日起,在冷战中对峙的美苏两国每隔两小时便进行一次隔空“对话”,从未间断。这一沟通渠道是两个超级大国为避免误判而设置的。

8月30日,俄罗斯《红星报》网站发布纪念冷战“热线”的报道,回顾了60年前对古巴导弹危机心有余悸的美苏两国领导人,决定建立“快速可靠的通信联络”的来龙去脉。

危机后的思考

从1954年到1955年,美苏两国先后成功制造出可由飞机携带的实战型氢弹。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两国先后成功研制出洲际弹道导弹及潜射弹道导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和交流。此时的冷战对峙出现了一种令人极度担忧的局面:美苏轰炸机可在数小时内向对方目标发起进攻,导弹只需数十分钟就能完成打击,而白宫却无法在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同克里姆林宫实现直接的沟通。

1962年初,美国经济学家和核战略研究者托马斯·谢林率先提出,美苏两国之间设置沟通联络线是非常必要的。他的这一提议遭到美国国务院和军方部分人士的反对:“我们不支持总统背着我们同苏联领导人对话。”甚至有人称,“不希望白宫成为克里姆林宫的分公司”。

虽然有不小的争议,但在1962年4月8日美国向“十八国裁军委员会”(由北约和华约国家组成)提交的全面裁军条约草案中,仍然提出应在联合国秘书长及美苏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建立“快速可靠的通信联络”。苏联方面对此没有表示反对。

建立通信联络的设想有了,但此时美苏两国最高领导人都没有对此给予多少关注。直到1962年10月,“催化剂”出现了——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遭遇其政治生涯中的艰难时刻——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苏两国最高领导人利用新闻媒体向对方隔空喊话,之后以信件交换意见。在最紧张的十几天中,双方来往信件达20余封。

虽然信件能够清晰地表达当事人的意见,但无法将更多信息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信件的传送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在信件起草完毕后,首先要编码发送至本国驻对方境内的大使馆,由大使馆解码并翻译之后递交驻在国相关机构,转呈该国最高领导人。相较于利用邮差传递信件,电报加速了信息的往来,但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对方发来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几千个词往往需要十几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误判,沟通不畅甚至一度使得核战争如箭在弦。

虽然古巴导弹危机最终和平解决,但美苏两国都意识到,信件交流很多时候难以及时消除对方的疑虑,需要更可靠的直接沟通渠道——设立通话热线被提上议事日程。肯尼迪在给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信中表示,利用媒体作为核危机谈判的载体是不明智的,通话热线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

1962年12月,美国向“十八国裁军委员会”提交一份文件,对建立直接通信联络机制进行了一番描述:热线电话可以降低因通信故障、信息误判而导致战争爆發的风险,可以确保及时准确的直接沟通。

1963年3月29日,美国驻“十八国裁军委员会”代表查尔斯·斯特尔再次建议,在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设置一条特别联络线,用于两国领导人在重大问题上直接交换意见。4月5日,苏联代表对该建议作出回应,表示将考虑设立双方领导人直接交换意见的专线。苏联方面还称,暂时不会考虑有关全面裁军的问题,但可以优先考虑设置通信联络线。同一天,美国白宫发言人表示,美苏两国之间设立通话热线,将有效降低战争发生的概率,也有助于解决国际危机。

“小型文化交流活动”

1963年5月6日,美苏双方代表在日内瓦就热线问题开始进行磋商。在第一次会议上,双方就热线的技术细节交换了意见。有关协议内容和技术附件的谈判一直持续到6月20日。最终,美苏代表签署《关于设立直接通信线路的谅解备忘录》(也被称为《美苏热线协议》)。该协议约定:双方设立热线的目的是建立军事上的相互信任,并加强沟通,以便在紧急时刻,美苏两国领导人可以快速、直接且私密地进行沟通和联系,从而排除因通信延迟或误解对方行动而导致核战争爆发的风险。

《美苏热线协议》被视为两国之间达成的第一份双边军备控制协议。肯尼迪认为,这是双方在军备控制与裁军方面的“一个小突破”,预示着两国能够达成更多、更全面的军备控制与裁军协议。果然,就在6周之后,美苏两国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1963年8月30日,热线建设完毕。次日,华盛顿向莫斯科发送了第一条用于测试设备的信息——“敏捷的棕色狐狸越过懒狗的后背1234567890”。这古怪的语句实际上是一个“全字母短句”,即包含拉丁字母表中所有字母和数字,以确保电传打字机上的所有按键都可以正常工作。作为回应,苏联方面发送了描述莫斯科夕阳的诗一般的语句。

从此以后,每逢偶数整点,华盛顿都会用英文向莫斯科发送信息;到奇数整点,莫斯科以俄文向华盛顿发送信息,双方以此确保热线畅通。自1963年8月31日起,这种以两小时为周期的“礼尚往来”就从未停止。

美方运行热线的双人小组

美苏两国的通信人员在发送信息之前都会反复考量,以确保发送的内容不会被解读出“隐匿含义”。另外,要特别注意不能发送会被误解为“影射、诋毁”的信息,例如美国文化中的“小熊维尼”就不合适,因为熊被认为是苏联最重要的加盟国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摘选语句的范围比较广泛,既有百科全书,也有著名作家的作品,甚至包括急救手册。另外,为了避免用于测试的信息太过平淡无奇,双方都尽量发送有意义的、有趣的内容,而且翻译起来有一定难度,例如双关语、谚语或者诗歌,犹如“小型双边文化交流活动”。在公历新年及热线设立纪念日,双方会互发祝贺信息。

日常运行机制

美苏热线并非只有一条线路,而是两条终端相同的联络线。一条是全天候运行的、用于传递信息的电报线路,连接华盛顿—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莫斯科,配备电报、打字和录音设备,这是主线;另一条是无线电联络线,连接华盛顿—丹吉尔—莫斯科,是辅线。

考虑到电话线路有可能因外界因素被切断,双方同意设置无线电线路作为辅线,以便在必要时将信号迅速切换到无线电线路,保证两国最高领导人能够顺畅地进行沟通。

双方都向对方提供了4套必要的电报终端设备,包括打字机、发射器、复读机和一定数量的空白录音带,以及其他专用工具、测试仪器、操作说明和技术资料,同时还提供足够一年使用的相关零部件。此外,为了防止信息泄露,双方互相提供了编码和解码设备。为了稳妥起见,双方领导人在通过热线交流的同时,须及时向对方提供必要的通话记录——大使馆成为通话记录的中转站。

通过热线联络看似没有比过去的通信联络节省时间,但实际上有利于双方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过去通过信件交流,只有在收到对方回信的情况下,才能开始分析对方的真实意图,然后再制定本国的对策。通过热线联络,可在第一时间获知对方的意见,然后着手分析并研究本国的应对方案。大使馆转来的通话记录,通常会作为一种核实材料,用于确认第一时间所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

《美苏热线协议》还规定,通过热线发送和接收信息,应遵照国际电报和无线电通信法规,以及双方都认可的规则。美苏两国各自负责对本国境内的热线设备进行维护,以确保线路运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美国,热线的终端置于五角大楼的军事指挥中心,再与白宫相连。五角大楼内的终端由国防部长直接负责人员配置及日常管理。有5个双人小组每天24小时轮值管理终端。两人中有一人为通信专家,通常由通晓俄语且能熟练维护设备的军官担任;另一人为掌握苏联各民族语言的专职翻译人员。两人充分合作以确保热线畅通。

在苏联,热线有两部终端,被称为“红机”,属于机密设备。其中一部置于克里姆林宫地下的一个房间中,另一部位于红场对面的建筑中。负责维护终端的人员来自各个军种,他们都要接受高强度的专业训练。译者必须不断磨练专业技能,而且还要通过阅读两国的报纸、杂志及情报简报,熟悉彼此最新的政策动向。

因担心语音通话时声音所表达出的态度可能导致对方产生错误的判断,热线终端将语音通话功能去除,所以终端设备看上去更像一台密码电传机,而非电话机。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热线的主线通过海底电缆传送信息。由于线路行经第三国,美苏两国需要租赁其他国家的设备,并为日常维护管理支付费用。双方约定,苏联承担从莫斯科到赫尔辛基的全部及从赫尔辛基到伦敦的一半费用;美国则负责从华盛顿到伦敦的全部及从伦敦到赫尔辛基的一半费用。至于辅线方面,由于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传输无需额外建造设施,因此双方各自承担本国向对方发射信息的费用。

升级为卫星电话

上述看似普通的通信渠道,在冷战格局下却是很大的突破。热线的建立使美苏两国最高领导人可以不通过外交机构就快速获得可靠的信息。

核武器问世之前,国际关系中曾出现威胁退出对话而导致危机爆发的情况,甚至升级为战争。建立并运行热线作为军备控制的一项措施,有助于降低军事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即使发生危机,热线也能保证两国进行必要的交流。

热线的建立证明,当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对峙无法起到缓和双边关系的作用,唯有对话交流才能促进相互了解。热线交流的简便性和重要性,成为冷战时期促进双边交流的引人注目的典范,也为核武器化的国际关系管理提供了经验。

在冷战的严峻形势下,美苏双方虽然出于沟通目的建立了热线,但其建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未正式使用。一直到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苏联领导人认为可能有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的风险,才首次通过热线与美国总统进行了对话。两国均要求对方不要采取具有挑衅意味或目的不明的军事行动。当时双方的首要考虑是,苏联黑海舰队和美国第六舰队在地中海十分接近,应该避免两者之间发生误会。苏联领导人当时的原话是:“如果美国想要介入第三次中东战争,那么苏联同样会加入战争。”

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美国收到以色列可能动用核武器的警报)、1974年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期间、1979年苏聯入侵阿富汗期间,美苏两国都通过这条热线进行了沟通。罗纳德·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曾数次使用这条热线与苏联沟通,苏联方面询问黎巴嫩战争的情况,美国方面则评论波兰局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热线沟通不畅的问题,1971年,美苏双方将其升级为卫星传输的电话系统,并实现了语音通话功能。同时,作为辅线的无线电线路被撤消。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美苏对话热线
96365健康热线 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96365健康热线 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96365健康热线 有问必答 有求必应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走向冲突:石油租让与苏联在伊朗的目标——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六)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Q&A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