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知识技能学习的局面被打破,越来越多教师开始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热门研究话题。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文章对单亲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展开探讨,简述本课题所涉及的概念,并立足社会实际分析现阶段单亲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出发,提出几点教育策略。
【关键词】单亲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单亲家庭幼儿的增多,如何开展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对于幼儿而言,孩童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自我认同强化和自我能力提升的关键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加上受生活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会使单亲家庭幼儿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及情绪压力。这不仅会对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威胁他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教师应采取正确、积极的干预与介入指导措施,制订有效的教育指导计划,促使单亲家庭幼儿健康成长。
一、单亲家庭的界定
“单亲家庭”也可以称为“不完全家庭”或“残破性家庭”。受当前社会压力、工作压力、外界环境等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丧偶、离异、父母不双全的家庭被统称为“单亲家庭”,其主要特征为“儿童只与一方父母或祖父母一同生活”[1]。
二、单亲家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外在体现
(一)情感问题
1.性格孤僻,自闭心理严重
在单亲家庭中,缺少一方父母的关爱给幼儿带来的最直接的情感体验便是孤独和寂寞。由于缺少一方父母的陪伴,加上经过正常家庭环境的对比和衬托,单亲家庭的幼儿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父母不爱自己”的想法,逐渐萌生“被抛弃、被遗弃”的概念,最终导致性格越来越孤僻,不爱在集体环境中交流。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幼儿会产生较为敏感的思维,导致自闭心理愈发严重。
2.缺乏安全,自我认同感较低
受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往往无法理解父母分开的原因。对于部分心思敏感的单亲家庭幼儿而言,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己是父母分开的主要原因”的想法,导致自我认同感大大降低,常常陷入自责情绪中,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自信心,恐惧、退缩、畏惧行为较为常见,这对其生活和学习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二)行为问题
1.关心不足造成性格缺陷问题
通常情况下,“父母离异”是单亲家庭的主要成因。幼儿年龄小,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幼儿,由于缺乏足够的关心、教育和指导,其情绪和性格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往往会因此形成较为严重的性格缺陷问题。
2.关爱缺失造成性别认知混乱
3—6岁是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幼儿的成长过程也是其性别角色的认定过程。在大多数家庭中,父亲往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勇敢、坚强的男性角色,而母亲则扮演温柔、知性的女性角色。通过生活活动及家庭教育,父母的正确引导能让幼儿树立明确的性别意识。而单亲家庭的幼儿则容易因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教育信息不全面等因素导致性别意识模糊,产生性别认知混乱的心理问题。
三、单亲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针对性:制订心理健康指导计划
1.摸底了解,掌握幼儿的基本情况
首先,教师要基于现实情况展开调查,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做好教育摸底工作。摸底工作对后续整体教育计划的实施起到奠基作用。首先,教师要走访幼儿的生活环境,多方面搜集信息,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氛围及周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其次,教师还要对幼儿家长进行采访与了解,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分析其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以对幼儿的生活环境及精神世界作进一步了解。最后,教师要整合在走访、询问、调查中了解到的幼儿的基本情况,结合日常观察到的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分析其行为动因及心理问题,从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2]。
2.调查分析,了解幼儿的行为动因
思维脆弱敏感型。此类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如在其他幼儿不经意间做了某些动作或说出一些话语时,此类幼儿对他人情绪和态度的感知较为敏感,常常将活动中的不良问题及原因强行加诸自身,从而陷入自责的状态。过度解读会对幼儿的心理成长造成负担与压力,导致其出现较大的心理问题。
性格行为孤僻型。此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差,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社交欲望不高,尤其抗拒合作类游戏,在自主活动中更愿意采用独自游戏的方式,与周围同龄人的互动较少,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不强,不轻易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内心想法,心事较重。
心理自卑抑郁型。此类幼儿缺乏良好的自我认同感。在活动和游戏过程中,他们会在内心否定且批判自己,自信心不强,难以感受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与抑郁情绪。
社会适应能力差。部分单亲家庭的某一方家长会过度呵护幼儿,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低,在生活、学习、社交等多个领域中极度依赖家长。此类幼儿往往会对集体生活产生畏惧、抗拒心理,对新环境、新人物产生强烈抵触行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无法快速融入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介入干预,给予幼儿针对性指导
在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行为动因后,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制订介入措施,选择正确的干预方式,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帮助幼儿改善不良行为并调节情绪,让幼儿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和良好性格的养成。
针对思维脆弱敏感型幼儿,教师要尽量避免他们出现过度解读的行为。比如,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描述问题、分析问题,使用询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分析问题成因,通过交流和引导消除幼儿的自责心理,让幼儿学会乐观面对失败现象,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与压力,从而助其解決心理问题[3]。如教师可以这么引导:“为什么游戏活动会失败呢?有没有小朋友可以说一下失败原因?是哪个环节出现错误了?接下来应该怎样做?”
针对性格行为孤僻型幼儿,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合作类、集体类游戏,以分组合作的方式为幼儿创造更多的社交契机,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社交欲望,让其与同伴交流互动,以此快速带领幼儿融入集体生活。此外,在幼儿独自游戏时,教师可选择直接介入的方式加入幼儿的活动:“你在玩什么游戏?看起来好有趣呀。老师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们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加入游戏吧!”
针对心理自卑抑郁型幼儿,教师要采取肯定、鼓励、真诚的教育方式,通过渗透性教育及鼓励性回复,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认同感。比如,教师可引入《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我喜欢自己》《自己的颜色》《我要更自信》等绘本,通过趣味故事加强教育渗透,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此外,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展现自我的机会。活动中,教师可以以鼓励性话语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比如:“你搭建的城堡真是太漂亮了,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小设计师!”“你的作品好漂亮,老师要将它贴在展览墙上!”“你的进步速度好快,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针对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要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与理解,引入其感兴趣的话题及内容,降低幼儿对环境、对他人的抵触心理,逐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4]。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构建游戏环境时,可融入时下幼儿感兴趣的卡通元素,利用兴趣强化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从而让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逐步适应并融入周围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关爱性:巧用外界教育资源,改善家长教育思想
在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制订了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策略。环境对幼儿具有隐性教育作用,教师应突出教育的“关爱性”,巧妙利用外界教育资源及环境,营造集体生活的温馨氛围,并与幼儿家长保持沟通,确保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家校双方在携手合作中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集体带动个体:开展活动“好朋友,手拉手”
当前社会环境对单亲家庭幼儿的包容性有待提高,一些攻击性、讽刺性言语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开展集体活动,通过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友好,在接触与交往中感受来自他人的关心与温暖,用集体优势带动个体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活动“好朋友,手拉手”,根据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其匹配合适的同伴。教师可为性格孤僻的幼儿分配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同伴,利用其他幼儿的特性去感染单亲家庭幼儿,使单亲家庭幼儿能够从活动中体会来自外界及他人的关心与照顾;引导社交能力较差的幼儿加入小组活动,利用良好的集体氛围浸润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灵,让幼儿通过与好朋友“手拉手”体会到社交的快乐;为自信心不足的幼儿选择阳光自信、积极乐观的同伴,用同伴的情绪带动幼儿的情绪,逐渐提高其自信心。集体活动能减轻单亲家庭幼儿对外界社会的抗拒,让幼儿在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学会与他人分享并关心他人,从而促使幼儿朝着积极、活泼、健康的方向成长。
2.家园合作教育:在教育思想上与单亲家长保持一致
家校合力能够使教育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家长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方式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在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策略时,教师要重视与单亲家长的沟通合作,及时就幼儿的成长状态及心理问题展开分析,给予家长合适的教育建议,确保双方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性,在携手共育的背景下为幼儿打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5]。
(三)渗透性:给予幼儿生活帮助,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1.生活中的渗透引导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不难发现,单亲家庭的幼儿普遍具有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如在社交中具有攻击性,在活动中较为冷漠,在学习中存在焦虑心理,恐惧集体活动,性格内向,不爱讲话……对此,幼儿教师要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幼儿逐步解决问题。
面对在社交时具有攻击性的幼儿,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幼儿出现问题后及时制止,并向其讲解正确的社交规则,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幼儿的言行,促使幼儿掌握正确的社交规则,从而解决其问题;面对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要为其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比如,让性格内向的幼儿当“小班长”,肯定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敢于社交的行为,让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学会肯定自己,敢于表现自己,从而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慢慢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2.培养家庭责任感
调查发现,单亲家庭中抚养幼儿的那一方家长往往会因思虑过多,给幼儿带来较强的心理负罪感。对此,教师和家长可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鼓励并要求幼儿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幼儿在家庭环境、集体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强化幼儿对家庭、集体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鼓励幼儿以积极、勇敢的心态面对挫折,提升其独立性以及社会化程度。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只有将心比心,以真诚、包容、关爱的态度肯定并接纳单亲家庭幼儿,才能打动幼儿的心灵并让其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应当对单亲家庭幼儿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理解,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策略,通过家校合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习氛围,用爱与真诚去感化幼儿,用温暖与关怀打动幼儿,让单亲家庭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以积极正向的引导吹散幼儿心中的阴霾,让其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拥抱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洪媛媛.浅析家园联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36):153-155.
[2]申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12):77-78.
[3]李海霞.早期阅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2(30):21-24.
[4]石庆彦,王兴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问题及改进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1):77-78.
[5]崔賀,李想.浅谈家庭环境对幼儿健康发展的影响[J].当代家庭教育,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