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的利益与政策建议分析

2023-11-22 22:16罗秋雪凌妙
高教学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

罗秋雪 凌妙

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以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共同建立,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模式。多元化主体带来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给学院的建设带来阻碍。该文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分析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治理结构的利益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行动性和结构性两个方面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提出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行政策制定、构建有效的多元利益主体治理机制和打造多元利益主体育人价值共同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利益共享的政策调适分析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理性选择理论;多主体协同治理;顶层设计;政策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11-06

Abstract: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jointly established by universities,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are products of a new mode aimed at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hat are capable of adapting to and spearh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es. Stakeholder conflicts brought about by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entities in such projects may hinder their construction progress. In light of this issue, this study referenced th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analyzed the benefits of and underlying reasons for adopting a multi-subject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Subsequently, stakeholders were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agency and structure, a policy adapt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nd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were put forth, suggesting policymakers formulate policie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ational top-level design,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ulti-stakeholder governance mechanism, as well as realize a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structure benefit sharing mechanism suitable for the likes of multi-stakeholder talent cultivation communities with shared values as what the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are envisioned to become.

Keywords: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 Rational Choice Theory; multi-subject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op level design; policy adaptation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及效果研究”(2022JD21)

第一作者简介:罗秋雪(1985-),女,汉族,广西百色人,工商管理博士,教育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和企业管理。

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0年共同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并组织了申报和遴选工作,这是国家为贯彻有关战略要求,加快推进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随后,浙江、江苏、广东等地迅速开展相关工作,根据教育部官网目前已经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五十家。由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现代产业学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体现出协同管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作为一种深化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新型组织形式,与以往的校企合作方式及已有产业学院运行模式会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其目的是以打造一批易于推广、创新性强的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着力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激发企业服务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把这种有社会价值的教育模式推广到更宽的范围。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要求强化高校、地方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所有参与者的协作意识,形成完善的组织架构,发挥出理事会与管委会共同治理的优越性,让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与发展中人、事、财管理方面均享有自主权,增强制度保障,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等问题,怎样才能让高校、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受益,还缺少具体的可执行的实施办法。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应用理性选择理论对多元合作主体的行动选择展开分析,探究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利益冲突的原因,并为制定可行的政策提出建议,为以后出台更多有利政策奠定基础,不仅维护好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也能开创利益共享的良好格局,进而推动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一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利益及背后原因分析

(一)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利益分析

1  产业化建设背景

现代产业学院如何选准具体服务的创新链或产业链,如何均衡各方利益关系有效降低成本,如何强化产业学院各主体间的协同共建功能等问题比较突出,实践操作层面最大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1]。现代产业学院在育人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出对技术创新的重视,通过协同共享、交叉融合等方式建设与管理,提高功能定位的精准性,集多种育人优势于一身。现代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向人才提出的要求予以回应,为产业创新提供支持。其主要表现:一方面,能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之中。产业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流趋势,要求高校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高校处于人才供给端,要对社会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负责,创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于产教、科教的紧密融合,快速提高人才培养有效性,使人才成长与科研、创新等保持同步,能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产业发展与经济创新的目标得以实现。

2  多元化产权结构

现代产业学院在办学方面体现出多元一体化特征,具有协同、合作等特性,不管是办学理念还是参与主体,不管是运作机制还是资源分配,亦或是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明显不同于普通专业二级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具有特殊的组织属性,这为其制度建设、行为选择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从行为逻辑价值取向看,强调了共同治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中尤为关注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在建设产教融合平台的同时建设项目制课程;在打造师资队伍时,突显多元主体共同教学的重要性;在治理方面,内部治理与理事会领导相融合,发挥出院长负责制的核心作用,多元治理主体在各方面保持互聯互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2]。郑荣奕等[3]指出现代产业学院在诞生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撑与指导,强调了创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性,把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等多方主体能对育人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力量整合到一起,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汇聚多方力量,与产业链建设需求予以回应,共同创建产业学院,力求在育人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依托于产业升级打造复合型人才,在基地建设、团队打造、资源获取与利用及创新发展等方面形成合力,建设一个多元化产权机构的组织。

3  复合化服务功能

现代产业学院具有丰富的组织功能,能把培养人才、项目建设、创新创业等多样化的功能集中到一起,但始终居于核心位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在构建教学体系时企业、产业等方面的参与,把技术标准带进教学之中,积极开展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同时接触到多学科知识,不再局限于自己选择的专业,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4]。此外,现代产业还需要发挥其他功能,在创建之初就要意识到应该为哪些对象提供服务,与市场接轨。在机制体制创新的过程中把融合产与教两大板块的内容,把校企当成两大责任主体,激发企业参与意识。把产、学、研育人力量集中到一起,同时突显创、转、用的作用,开创“政校行企园”五方合作的良好格局,提高育人精准性。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以高校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齐抓共管且能产生协同效应的育人平台,增强高校为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满足特定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使育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产业技术创新并取得卓越成绩。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思路,以便于把握住参与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合理的实践路径,促使产业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5]。同时,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都是重要的育人主体,能共同关注和解决行业或企业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平台的支撑之下,企业与产业园区等都要积极参与师资培训,高校也要借助于教学平台为其他参与方提供各项服务,产业与科教的融合将更加紧密。

4  现代化治理体系

在现代产业学院运行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把多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合理地分配权责利益,避免造成冲突。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虽然刚刚兴起,但是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参与主体也各有所不同,例如有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园区、政府与企业等,尽力打造属于“政校行企业园”模式。在产业学院创建过程中,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往往是五大参与主体共同成立理事会,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治理体系,在育人方面,五方共同商讨确定主体责任者,也对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出具体要求,制订能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能发挥出各方优势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强化企业参与育人的意识,为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带来保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所有参与方都能齐抓共管,打造庞大的育人共同体,开创共赢的良好格局并将其长久地保持下去。开发区产业学院强调了理事会领导的重要性,推行院长负责制,但与接受学校党委领导的院长负责制有明显区别;设立了企业与基地两位副院长,在这方面既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现代产业学院强调了在育人之中企业的重要性,弱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意识,形成现代化的治理结构。政府要起到指导作用,也要在市场的调节下发展,打造育人共同体,确保在多方合作之中能实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的目的。

(二)  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利益背后的社会学根源:集体行动困境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指出,只要多个个体之间在利益诉求方面保持一致,他们就会为共同利益的实现采取积极的行动[6]。但是集体行动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乐观主义。在他看来,一个群体要想为共同利益采取同样的行动,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人数特别少,二是采取特殊化、强制化手段,否则个体始终保持理性,将努力满足个人利益的需求,不会为共同利益的维护而付诸行动。这种逻辑解释实际上就是集体行动陷入困境的原因,充分暴露出“搭便车”这一问题。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经过四年左右时间,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在此基础上,引导高校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和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应用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7]。根据建设目标,这将是一种全新的可推广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现代产业学院的最终目标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体利益,受益方包括社会、高校、行业、企业和学生等,有些主体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搭便车”这种现象。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方面的合作,在合作方面发生利益冲突的案例比比皆是。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尽管培养人才也是国家和社会等的共同利益目标,但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需要采取有效行动,但各方目标有所不同,例如: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学校努力实现自我发展等,需要处理好共同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冲突,达成有效的集体行动。

二  理性选择理论:多主体治理结构的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

科尔曼从社会学视角对理性选择理给出了较为合理的阐释,也进行了深入分析。詹姆斯·S.科尔曼指出,理性选择理论除了可以对经济行为作出有效解释以外,也能对其他很多社会行为进行分析。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正是努力实现微观与宏观的整合,把完整的社会系统行为当成分解目标,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先是关注了个人行动,对有目的的行动作出合理解释[8]。社会理论的诞生,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对社建立在个人基础之上的社会组织活动作出有效解释,要想对个人行动产生深入的理解,需要从更深的层次找到行动动机,所以,需要站在行动者的立场上对他们的行动产生理解,这样才能把握住社会组织活动的意义与价值。该理论强调了选择理性的重要性,提出了行动结构、权力、系统等基本概念,其中行动系统是由利益、资源、行动人这几个要素构成的。多样化的行动结构同时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资源交换是最简单的一种。行动的权力在社会系统的研究中,权力的分配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该理论能对行动者针对性、目的性较强的行动作出解释,不仅分析个别行动者的行动,也能对多元行动主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从微观分析上升到宏观分析。在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进程中,多元行动主体之所以会形成利益冲突,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微观行动方面,主要是指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协会组织受到理性选择的驱使,参与合作中采取的方式都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一旦合作方的行动不能维护局部利益,合作主体在行动方面就会形成冲突;二是宏觀结构方面,在理性选择的引领之下,多元主体能形成统一的行动结构,是一个负责的社会性系统组织,不仅能对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协会等所有参与方的行动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形成结构性利益冲突。可见,在结构性与行动性两种利益冲突同时发生且交织在一起时,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就会形成。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内容不只是局限于上述几点,也努力解释“既然行动者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如何形成了社会制度”这一问题。政策属于制度中的一种,是在制度框架之中形成的,这意味着这一理论可以对下文政策制定作出解释。

三  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过程中的行动性与结构性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  行动性利益分析

理性选择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各有所不同,为了自身利益得到满足而努力获取资源并对其加以利用。在大部分情况下,行动者获取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更多的资源控制在他人手中,自身也控制着一些在他人看来十分重要的资源。因此,两个行动者互相交换资源是最起码的要求,目的就是要让各自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资源交换与分享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最普遍的行动。例如,就是双方或多方在某一时间段内经过商讨而交换利益,可以用于交换的资源比较多,包括人才、场地、技术等,资源交换发生在各相关利益者之间,能让各方都可以获取维护自身利益的资源,在对方资源的辅助下促进自我发展,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各方基于这种理性选择参与资源互换。但要想让这种资源交换持久地开展下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交换所得的资源能创造更高的利益,而交换走的资源成本相对偏低;二是以交换的形式获取的资源能帮助自身实现发展目标。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双方或多方之间则无法合作。现代产业学院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各利益相关可能都有存在自身需求不能得到完全满足的情况而产生利益冲突,例如:企业成本与培养学生之间形成了利益冲突,这是因为双方之间对彼此的依赖是不对称的,在交换过程中企业付出的资源成本较高,而获得的人力资源却比较少,在参与交换的过程中,企业必定会产生心理不满足感,无法从交换中获取利益。

(二)  结构性利益分析

在社会活动中,如果统一的行动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动者构成,这个新的行动单位对之前几个独立的行动单位予以取代,由此形成了集体行动结构。现在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入,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和行业协会等本来互为独立的组织被统一到一个新的组织,由此形成了新的行动单位,即现代产业学院。新的结构形式由此形成且逐渐体现出稳定性,这会对每个单位行动者产生影响,由此会带来权力结构和信任结构方面的利益冲突问题。

1  从权力结构方面分析

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全新的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的行动都受到了权力的约束,由此形成的权力结构难以充分体现出平等性,包括合作之中成立的组织体系、权力分配及权力之间的关系等。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很有可能是由权力结构造成的,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如果支配者获取了控制权,控制范围就会无限扩大。例如:学校把自身拥有的部分学生行动控制权转让给企业,企业就有可能滥用这种权力,不断拓宽对学生行动控制的范围,可能出现随意安排学生加班、给他们布置超出标准的任务、改变学生工作性质等。二是被支配者对行动后果产生了直接影响,他们却不能通过行动后果获得利益,除支配者能对被支配者的行动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或是权力无处不在,否则支配者在履职过程中则无法获得有效的行动指令。例如:在学生实习活动开展中,学生是被支配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打破企业管理的和谐,无视企业的规章制度,频繁出现缺勤、迟到等情况,扰乱了企业的正常秩序,学生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是由权力结构造成的,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在固有权力结构之下都会理性地参与利益博弈,由此导致集体行动陷入困境之中。对于企业而言,既要保证工作的有序推进,也要管理好企业,而且要让劳动成本有所下降;对于学校而言,最关注的就是学生能否完成好顶岗实习任务,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也能实现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并要保证所有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希望能产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因此,能否化解这样的利益冲突,前提就是在权力结构范围内权衡好三者的权责利问题。

2  从信任结构方面分析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实际上就是形成了依赖,建立起信任的行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在此类行动发生过程中,个人的风险承担程度与其他行动者在交易之中的表现有关。信任结构是产生信任行动的前提,即信任整体中每一个部分的构成形式。对现代产业学院相当于对信任结构作出描述,企业对学校产生了信任,把资源提供给学校使用,双方建立了信赖,在学校的帮助下为自身培养优秀员工。有些利益冲突是由信任结构导致的,这是因为委托人对受托人产生了信任,把一定的资源提供给受托人,受托人就能具备更强的行动能力,如果受托人守信用,委托人就能获得收益,如果其不守信用,委托人就会遭到损失。然而学生会根据自我发展所需作出选择,这会对企业按需求培养人才造成影响,因为以合作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可能会就业于其他企业。这种情况发生后,学校作为受托人就失信于企业,人才培养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人才培养与学生发展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所以,从信任的角度来说,也可带来利益上的冲突。

四  现代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利益共享的政策调适分析

(一)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行政策制定

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时,党中央明确指出到本世纪中期,我国的治理能力与体系建设都将达到现代化标准。现代产业学院的创办主体比较多,这些主体的所有制存在差异,要想实现产业学院的有序运行,要想让育人质量得到保证,一定要形成良性合作机制,需要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政策做支持,引领所有参与方紧密合作。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体系一定要体现出现代化特色,这是核心内容。现代产业学院在发展中,要以章程为根本,要求多个利益参与方能积极行动起来,发挥出所有治理主体的作用,依托于理事会形成完善的院长负责制进行治理,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市场化的优势。与此同时,要得到国家层面的引领与支持,要及时推出配套政策,使其发展过程中在人事管理、产权流转、分配权益等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完善的政策体系,激发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热情。

在行业、企业、行业协会参与方面,现代产业学院有条不紊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出行业协会的重要性,更多的需要政府层面下发指导意见,要求行业主管部门起到引领的作用,借助于授权委托、转换职能等方式,为现代产业学院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组织人才需求调研活动,紧密衔接学校与企业,有效指导教育教学。与此同时,主管部门需要及时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对行业协会的价值意识到位。不能因为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而回报率较低,弱化了企业的参与意识。现代产业学院在制度方面能充分体现出优越性,能让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得到广泛传播。如果企业参与意识低下,现代产业学院则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发展。在育人过程中,需要明确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而当前找不到法律依据。着眼于未来,在产业学院建设中企业积极参加,能让人力资源成本得到缩减,能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收益也由之而来。但短期之内,企业在参与中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且不能快速获得收益。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使企业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因此,为了让企业、行业的参与性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要及时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这一核心进行法制建设,以法律法规对参与方的利益予以维护,使企业与行业等各方既能积极参与又能真正获益。

(二)  构建有效的多元利益主体治理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在日常运行中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治理制度,在产业学院规章制度的支持之下发挥出内部治理的优势。很重要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制定章程,为引导内部治理的有序实施,产业学院先要制定可行的章程,在章程的指导之下制定内部治理制度,要充分意识到产业学院本身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组织属性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要在这方面进行调整与变革,体现出与普通专业学院的党政共同负责制的明显不同。现代产业学院是多元主体共同办学的有效组织载体,在具体运作之中,所有的参与主体都要承担治理责任,尤其是合作方面的深度与广度,主要取决于各个参与主体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程度。同时,各主体都是利益相关者,有些主体尽管并没有投入资本,但在产业学院治理过程中却承担着主要责任。所以,产业学院对于投资主体与治理而言,都能体现出混合的作用。投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意味着产业学院在建设与运营之中能同时获得公有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方包含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能充分体现出开放性、包容性,能最大限度地优化社会资源,让所有的资源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内部治理体系创建过程中,要把现代大学制度与产权制度紧密地整合到一起,由此形成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同时利用好单一化与行政化、横向化与垂直化互相结合的网络化治理机制,这也充分体现出理事会领导之下院长负责制更能促进产业学院的发展,遵从产业学院章程,增强内部治理有效性。

(三)  打造多元利益主体的育人价值共同体

现代产业学院就是一个育人价值共同体,打造一个有效的多元利益主体的育人共同体,需要有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的形成,使人才培养中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达到化解矛盾、共同发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创建多元主体共同决策机构,要把握住育人的根本目标,结合培训、制定行业标准等多样化的价值需求,对于如何安排场地、怎样分配资金、如何设置专业、怎样建设课程等关键事务,共同组织协商并作出最合理的决策,为共同治理创建有效框架。二要把握住企业需求,找到合理而快捷的导入通道,所有參与主体要共同致力于教学机构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等关键事务的处理,形成良好的组织机制,使行业与企业能在人才培养之中有更加优秀的表现,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合作框架之内,产业学院能集中多方资源,在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划分合理的权责,为硬件建设、软件引进、内部培训、技术咨询和学生创业等形成有效的责任分担结构,形成强大的育人共同体。三是在治理过程中,政府发挥出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其协调之下能把资源整合到一起,也能制定并执行优惠政策,还能体现出区域产业特色与优势,但在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步入常态化之后,当地政府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其中,由于有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建设较为滞后,地方政府随意性较强。在产业学院运作之中,高校是重要的控制者,由于高校掌握着较高的行政权力,必定会对产业学校的自主运行造成过于严重的干扰,产业学院在其操控之下无法形成现代化的治理模式。企业扮演着投资者的角色,但对于创新技术、管理财务等日常琐事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治理管理,在产业学院运作之中怎样能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9]。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都应积极参与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中来,打造有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五  结束语

现代产业学联属于办学组织中的一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要想发挥出其优势,一定要及时对治理结构进行创新,以交叉融合的方式引入更多资源,要及时改革评价方式,把政、产、学、研、用紧密地衔接到一起,形成庞大的价值共同体,体现出综合办学的优势。共享机制在发展中,既要共享资源与信息,也要协同治理,多元治理主体要互相配合;课程建设、学科一体化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重点内容,以此为载体实现学科交通交叉融合;从多方获取优质资源并运用于人才培养之中;在复杂问题的引领下培养学生能力、推动学习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把成功的现代产业学院运营模式推广到更宽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尹辉,苏志刚.国内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与思考——内涵 模式协同机制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21(11):74-78.

[2] 周继良.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制度创新[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3):197-204,213.

[3] 郑荣奕,蒋新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历程、组织特征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30):14-19.

[4] 黄彬.现代产业学院知识协同生产与课程开发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5):14-19.

[5] 黄彬,姚宇华.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逻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37-43.

[6]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7]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Z].2020.

[8]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9] 金劲彪,侯嘉淳,李继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基于江浙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5):20-27.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项目建设期内控制度体系顶层设计
立志高远的人才战略缘何落地难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顶层设计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