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羽毛球梯队竞争法的价值、构建原则及可操作性策略研究

2023-11-22 14:58刘炎冰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9期
关键词:竞争法梯队学情

刘炎冰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山西临汾 032200)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强调,“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推动高校体育育人新模式。为落实这一目标要求,近年来,高校羽毛球教学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享受乐趣,增强身体素质。梯队竞争法不只是关注结果的胜负和目标的达成,更加关注不同目标层次的梯队成员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内心感受,进而形成持久的运动兴趣和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达到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1 梯队竞争法对高校学生羽毛球兴趣激励的价值

1.1 梯队暂时性目标可以激发学习斗志,维持学习动机

动机的缺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高校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亦存在差异。这些个体的差异性,在理论上要求羽毛球教学在高校同一教学目标下,训练任务不相同,对于刚接触羽毛球运动或打不准球的学生,可能需要先进行颠球练习;对于会挥拍击球但失误多且跑动步伐混乱的学生,可能需要进行多球练习;对于掌握羽毛球基础动作的学生,可以进行对抗性练习。若统一目标和标准,则容易使能力较强的学生无法得到满足,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将面临完不成任务的情况。梯队竞争法属于高度的自主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和技能水平来进行梯队划分,设计符合自身梯队内学生运动能力和技能水平发展的暂时性梯队目标,不断激发学习斗志,并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进行修正。梯队成员内部学生为了这一相同的暂时性目标,一起进行活动,积极调整自身动机水平,互帮互助,以实现团队晋级。

1.2 团体晋级可以增强个人荣誉感,增强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满足自我效能感,可以主动进行自我调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不足会引起挫败感,进而逐渐失去兴趣。学生不断被鼓励和赞扬,增加成功的体验,可以提高其获得感和荣誉感。梯队竞争法应用在高校羽毛球运动中,让学生在群体性的体育锻炼中互帮互助,个人在逐渐被关注,逐渐被认同的过程中提高获得感和体验感;在不断竞争,不断通过共同努力而取得晋级的过程中,获得荣誉感和满足感,在该过程中提高自我效能。

1.3 梯队竞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提升认知水平

高水平羽毛球需要更加娴熟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部分学生随着羽毛球技战术难度的不断提高,由于没有及时掌握进度,容易产生受挫、逃避心理。学习心理研究表明,正确、良好的认知水平能有效避免受挫、逃避心理,从而推动兴趣爱好发展。体育本身具有实践性特征,梯队竞争法通过梯队划分、比赛设计、反思总结等一系列环节进一步深化体育实践特征,各梯队成员在一定的气氛和恰当的情境中,亲身经历,遵守一定的规则秩序,将所学羽毛球知识和技能,以比赛的方式进行展示,创造性地把比赛的资源、过程、考核方式引入羽毛球的日常教学,在瞬息万变的比赛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羽毛球理论知识和技战术的认知水平,丰富直接经验,羽毛球技术动作更加连贯、整体、精确、协调和稳定。而在大量的身体练习、成员之间频繁交往、经常性的成功与挫折对抗中,形成间接经验,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体育意志品质等深层次品质。

1.4 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运动坚持性,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实施终身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终身体育意识要求体育锻炼保持连贯性,进而增强运动者的体质健康。从运动坚持性上来说,羽毛球运动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并消耗一定的体力,缺乏运动兴趣将难以长期坚持。梯队竞争法着眼于学生基本学情,将学生划分为若干梯队,例如:技术水平较高且运动意愿较强的学生为一梯队,技术水平较高但对抗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二梯队,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为三梯队,不同梯队的比赛内容和竞争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在体育活动前,体育教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并为各梯队学生提供循环指导,在该过程中,学生的运动热情将得到激发,其运动意识亦可以获得培养。

1.5 以强带弱梯队式建设,促进后备人才良性发展

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是国民教育体系通过体教改革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实践。202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管理的意见》指出,高校亦承担着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高校高水平梯队竞争法自身具有层次性特征,体系呈现多层次结构,包括技术水平较高且对抗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但对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较差等。依据科学的方法,设立科学的训练规划和训练时间,激发每个学生的羽毛球运动潜能;以传帮带的形式去影响身边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客观条件,尊重其选择,使其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愿意在比赛中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形成积极的竞争目标,提高学习和训练的效率。

2 梯队竞争法的构建原则

2.1 坚持统一性原则

应用梯队竞争法不是随性而为的行为。从教学本质上讲,梯队竞争法作为一种新型羽毛球教学方法,其构建要处理好羽毛球教学活动中目标、内容、评价的统一性。设计教学目标,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要进行此次梯队竞争活动,这些活动最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能有什么收获,等等。教学内容要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通过目标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准匹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同、运动水平不同,教学内容在选择上的优先级也不同,梯队竞争法可以尽可能地找到“相对最优解”。教学评价的使命是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制订科学客观的标准,嵌入竞争活动中。

2.2 坚持整体性原则

梯队竞争法在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应用,其教学设计要在整体上进行处理,具体来讲,不仅要明确教学主体(体育教师与学生)、教学客体(教学目标、内容、评价)等主要要素的作用,还要对开展此方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师生互动关系等影响羽毛球教学活动的其他要素进行相应说明。例如,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羽毛球基础特点、场地条件、环境条件、班级人数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衔接,从而将梯队竞争法作为系统的教学程序。

2.3 坚持优效性原则

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建立新型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不仅如此,新型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离不开教学实践的不断修正与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说,梯队竞争法要充分体现出显著的优效性特点。因此,建设梯队竞争法,不断促进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逐步改进羽毛球教学过程,不断更新与完善羽毛球教学的各个环节,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与缺失。

3 高校羽毛球梯队竞争法的可操作性策略

3.1 教学理念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理念受到最为广泛的认同,在此理论指导下,构建梯队竞争法,要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传统体育教师单向输出、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教学主体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双主体,教学对象面向所有学生。

首先,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看,梯队竞争法要求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激发学习动机,指导羽毛球训练的方法,更要关注人格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其次,从羽毛球教学和课程设计关系角度来看,梯队竞争法要求体育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将课程地方化、校本化,更加符合本校和本学生特点。最后,从羽毛球教学和研究的关系角度来看,梯队竞争法要求体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理论方法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形成系统的教学程序。

3.2 梯队结构划分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

学情分析是进行梯队结构划分的重要前提,在该过程中,学情分析要与实际的羽毛球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在分析维度上,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身体素质等情况;可以采用观察法,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行为、态度、情绪予以观察,及时发现和调整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可以采用调查法,设计简单、客观的问题来调查学生的状态和行为;可以采用访谈法,师生之间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等等,避免仅采用单一维度去主观判断。

梯队结构接纳的是全体学生,因而不区别年级、年纪和性别,其特点在于:(1)层次性,高校羽毛球梯队体系呈现一个多层次结构,其中包括技术水平较高且对抗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但对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较差等;(2)变动性,高校羽毛球梯队结构可以随着羽毛球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变化,三梯队可以上升进入二梯队,二梯队可以上升进入三梯队;(3)多元性,每一次竞争活动的目标、要求、内容都会根据实际而发生不同的变化,高校羽毛球梯队建设只有实现多元化,才能推动学生发展和进步。因此,高校羽毛球梯队结构的划分在鉴于上述学情分析的基础之上,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目标要明确,要有层次性;其次,高校各个羽毛球梯队,要协调发展;最后,鼓励高校羽毛球梯队由强带弱,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3.3 教学目标要遵循统一与分层原则

梯队竞争法展现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涉及目标、内容、评价等较多的教学要素,通过这些教学要素形成完整的教学活动,其中教学目标是出发点。在梯队竞争法中,需要设计符合梯队内学生自身运动能力和技能水平发展的暂时性梯队目标,梯队成员为了这一暂时性目标,互相帮助,可以不断激发学习斗志。然而,该暂时性梯队目标并不是体育教师想当然的纸上谈兵,要遵循统一与分层的原则:统一原则,该暂时性目标要与羽毛球教学目标相一致,要处理好羽毛球教学活动中目标、内容、评价的统一性;分层原则,该暂时性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并且要适应不同梯队学生,而被梯队分层的学生也将根据当前训练状态和技术水平进行层次调整,以促进学生通过竞争激发羽毛球运动的潜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1]。

3.4 教学活动要确保有意义开展

避免为了构建梯队竞争法而忽略实际学情和校情,陷入形式主义,确保梯队竞争活动开展得有意义,一方面,竞争活动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不仅要求在梯队结构划分时考虑学情,还要在目标设计时进行动态分层,在竞争形式和内容上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趣味性和竞争性并存。例如,颠球接力,第一个人拿球和拍,听到口令后一边跑,一边颠球,一边绕过标志物,在交接区把球传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继续边跑边颠球边绕过标志物,以此类推,并记录完成时间。

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当下知识、技能水平,深度拓展。例如,对于羽毛球接发球技术,可以设置不同的梯队目标,引入趣味竞争形式,将场地用两张球网隔成4块,每块场地站一个人持拍,四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拍将羽毛球击打过网,没有接起球以及没有将球打入下一个场地的人为负,依次积累积分。长此以往,梯队成员之间互相配合,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一定的凝聚力[2-3]。

3.5 教学评价方式要多元化

梯队竞争法应用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羽毛球技术的掌握和战术的应用,还要关注不同目标层次的梯队成员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内心感受,是否提高了自身身体素质,是否形成了持久的运动兴趣,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终身体育意识,因此,评价主体、内容和形式要注意多元化。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参与评价的主体既有不同梯队整体表现,又有内部成员的个人评价;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不仅指羽毛球技术水平和学生对抗能力,还包括态度行为、情绪情感、思想品德等变化,是“知情意行”合一的过程;再次,评价形式多元化,指体育教师应结合竞争活动内容和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形式。例如: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和态度,从比赛过程和结果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合作交流意识等等,可以是书面、口头问题,课内外练习作业,比赛结果,课堂观察等多种评价形式。评价要有利于激起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持久性,使学生体验到羽毛球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快乐。

3.6 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

在梯队竞争法应用到高校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而体育教师是关键。随着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引入,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例如,教师是学生学情的调查者,要充分了解学情,能够充分深入分析学情,深刻理解学情,并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系;教师是进行梯队竞赛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进行梯队结构划分和竞争活动的开展,能够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竞赛活动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梯队划分,制订暂时性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同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变化和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4]。

然而,要强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而是全程参与梯队竞争教学,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比赛形式,在该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和熟悉每个学生,还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羽毛球教学氛围。此外,体育教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在梯队内学会学习,鼓励其参与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评价,不再只是羽毛球知识、技能传播的中介。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健康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5-7]。

4 结语

综上,高校羽毛球梯队竞争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层的梯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丰富的竞争实践活动提高认知水平,通过团队合作增强自我效能,进而不断激发羽毛球学习兴趣,提高运动的持久性,提升技术水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此外,还要促进后备人才良性发展。梯队竞争法的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坚持目标、内容、评价的统一性原则,坚持各个教学要素的整体性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原则,坚持各个教学环节不断修正、补充的优效性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梯队结构划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角色6个维度,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提高高校羽毛球梯队竞争法的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竞争法梯队学情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论消费者利益在竞争法中的功能定位与应用方法
当前国企深化改革形势如何构筑人才梯队
从“金庸诉江南”案看反不正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基于李代数sl(m+1,R)的多分量扰动AKNS孤子梯队
阿联酋公布新版竞争法实施条例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