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彦
(山东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61)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也是当前各个学科与专业亟须深入探讨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2020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挖掘高等学校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教育大布局[1]。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战略开展了第五次全国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体育类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部分,形成了兼顾育体、育心、育人的独特思政方式[2]。武术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政资源和育人形式。在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挖掘并将素材融入教学实践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是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关键,还能够对武术课程育人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
该研究在充分认识高校武术公体课程思政改革必要性的前提下,对高校武术公共体育课程中思政素材的发掘方法进行总结,系统分析思政素材融入武术公体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进一步展现武术课程的育人价值,强化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为高校武术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大学体育专业课程作为中国主要的课程思政工作教育方式之一,在课程思政教育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特别是近年来关于体育强国、体教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等的重大政策措施相继出台,越来越凸显了课程思政工作教育在大学体育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落实与实施中的巨大价值。
总体上来说,在体育类学科中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基调,可包括如下几类。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在意识形态上,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体育精神齐头并进,引导学生在高等教育时期树立完整的三个认同和四个自信,并以国家、社会、公民的多重价值观指导个人发展。二是继承与创新的意识。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国身份的归属感、认同感;另一方面是大力弘扬科学创新的时代精神,培养符合新时代新发展的人才。三是道德行为规范。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法”毫无疑问将越来越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和日常行为的基础法则,提高高校学生对法治概念的认识与认同,既是培育全面人才必不可少的实际要求,也对塑造社会崇尚法治追求的良好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大学生作为掌握广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准劳动者,理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以诚信、敬业、创新等精神为追求。
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培育民族精神等独特育人价值,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天然基因”。其独特优势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武术具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武术是古代人民实践劳动的高度抽象化的凝练浓缩。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武术既是杀伐之术,抵御侵略者的重要手段,也是具有防身健身双重功用的运动项目,一门身体技艺的艺术。目前留存的武术成果包含着中华五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结晶[3]。
二是武术具有培养和规范行为意识的作用。武术非常注重品格的培养,倡导内外兼修、知行合一、崇尚礼仪、维护人伦关系,具体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6个方面。在育人过程中,严守武术的戒约与习武规范,防非止恶,与人友善。在学武习武时,举止有道,要有坚定的毅力、坚强的意志,以及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品质。青少年学生时期正是处在社会价值观养成与树立的关键期,在武术教学中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精神气质、礼仪道德、行为规范等价值导向与能力训练的培养。
三是武术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外化展示。武术与西方体育项目相比,其更加强调调和与自然,朴素与辩证。习武的目的在于停止争斗,而非在争斗中取胜,“以德为先,以德帅武,止战于武,武即和平”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儒、释、道等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爱国、进取、包容和实践等一系列精神实质[4]。中华武术有着独特中国人文含义的庞大技术体系,它所蕴含的哲理思考对于思政教育的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向标,有着引导性作用,通过良好教学目标的设置,进行更有效的教学设计,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坚持育人和育才的统一,聚焦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武术课中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精华,武德、协作、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精神,不仅是古人的智慧,而且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文化素养[5-6]。以辛弃疾、戚继光等民族英雄为例,树立学生文通武备的正确思想,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文化。因此,在武术课的课程思政中要推动以人为本、以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作用于课程内容,形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良好协同。
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知识技能,通过从整体的角度把握各部分知识的内涵及其间的逻辑关系,发现不同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出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内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武德是高校公共武术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武德礼仪、规则意识等内容上,应当寻找正确的融入时机,使学生能够自然接受并认同,养成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塑造文武兼通的竞技精神,以技击超越蛮击,让学生在竞技中仍然注意保护自己与他人,通过中华武德陶冶道德情操,并最终产生情感共鸣,将所思所悟应用于社会交往之中。
武术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涉及民族精神、文化自信、行为规范、意志品质、科学精神等。武术作为一种技术传承的载体,通过不断的实践、磨炼以及拳谚沁润,深挖教学内容的深度,提升个体的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水平,营造崇德尚武、尚礼的文化氛围,引导良好的处世态度。不断发掘在公共武术课程中所蕴含的先进文化教育资源和思政教育内涵,并把这部分内涵整合到学校武术学科教育中去,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意志品质等人文素质,进一步发挥武术课程的社会教育功能。打通武术自身文化和学校思政教育之间的隔阂,使思政教育寓于学校课程,从而实现武术课程和学校思政教育之间的同向发力。
制定公共武术课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武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得以把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课程的具体实施和教学考核,这些都是基于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明确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考虑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需求,有利于促进体育学科与思政相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出体育课应有的功能作用。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地融入课程的知识、认知、技能、情感、价值和体能6个方面的目标之中,以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教育效果。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其道德品质水平与综合素质,实现知识、能力和育人目标的无缝衔接。
在公共武术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中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意义分析可知,将思政课内容应用到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公共武术的授课过程中,应当合理分配武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授课时间,实现二者互补,从而确保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价值引领。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改革展开探讨分析,在公共武术教学中,必须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激发学生对公共武术课学习的热情,使其专注于公共武术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对公共武术项目的浓厚兴趣,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引导与熏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课前常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等多个环节中,以实现系统化的设计和融合。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及体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高校公共武术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公共武术课堂教学应当贯穿课程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以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从而达到武术教化育人的目的。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进行武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中介,在公共武术教学进程中,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对于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公共武术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教师主导下的讲授法、示范法和纠错法,是当前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公共武术课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对武术技能学习的热情,这使得课程内容显得索然无味,还影响了公共武术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发展与普及。
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与创新,重视公共武术课课程思政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从而推动公共武术课课程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方法改进和创新上,要注重与时俱进,全面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并且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运用富有启发性,探究性,讨论式和案例式的现代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公共武术课课程思政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所以对公共武术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与创新,一方面,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课程当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为了让武术当中的思政元素可以更好地融合到公共武术的教学过程当中,做到技能教学和思政教育同舟共济,达到公共武术课程教化育人之功能,切实履行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因此对于大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的考评也不容忽视。然而,武术类课程的考评标准可以从竞技性考评转变为习得性考评,不再采用严格的量化标准作为考评指标,而是注重前后对比与动态考核,重点考查学生对武术技能的习得情况以及技能习得前后的精神面貌变化。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中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意义分析可知,将思政课内容应用到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强调对学生进行价值评估、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重要性,以确保他们在学习课程后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能力。过程评价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武术教学”阶段的体育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评价体系。
通过对过程进行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评价主体的主动性,从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角度进行全面展开。对学生进行武术锻炼的频次进行客观评价,并结合同学、教师等协同评价,以了解评价主体在学习武术课程后主动传播武术精神的频率。主观评价包括学习报告、课堂笔记及课后反思等方式。对于学生的主观评价,可以采用观察和学习报告的方式进行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所展现的尚武、养生、拼搏、止戈等精神,可以了解他们对于价值引领、文化共鸣、知识感悟等方面的感知程度,并将其与学习报告进行对照。
以主题为中心,设计学习任务,加强课程的协同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课程特点及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课程思政大环境下的课程设计思路。通过整合多个学科专业知识,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以构建互动共创的知识情景,从而增加学生对学科理解的深度。利用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情感对话和设计启发的高阶对话,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由师生共同创造学习体验的课程教学模式[7]。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考虑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需求,有利于促进体育学科与思政相融合,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课应有的功能。通过将课堂所提供的知识与学生自身资源、学科相融合,例如将太极拳和医学相结合,创造情境,引导医学生将太极拳与其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实现所学及所用,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
武术课程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其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为适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要求以及实现其自身的教育人生价值,必须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角度看待,发挥武术教育思政工作教学改革的重大作用。对武术学科思政教育实施来说,关键环节就是挖掘学科本身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内容。而这些元素又必须与思政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思想教育环节和武术项目特色等相结合,加以全面地发掘融合。要使武术思政素材融入武术教学中,必须加强课程思政目标,改进课程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课程协同育人,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