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精神”内涵对中华武术传承研究

2023-11-22 14:58丁国诏史碧莹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9期
关键词:尚武精神武术中华民族

丁国诏 史碧莹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山东济宁 273165)

“尚武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征,成为中华民族开展文明哲理性的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精神强,发展才能更长久,势头更强劲。尚武精神文化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强国建设,所以在文化繁荣的背景下要坚持推进继承和创新,带动人们投身到文化建设中来。传承尚武精神,能让人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从而理解中华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尚武精神的责任,还要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

1 “尚武精神”内涵

“尚武精神”最早出现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是由梁启超先生所撰写的[1],这本书将保卫国家置于最高位置,无国则无家可言,感慨国家苦难,激励国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依归。后来,因孙中山先生向精武体育会题赠“尚武精神”匾额而被广为流传。“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在尚武精神的熏陶下,人们开始将民族精神、振兴中华之类词语结合起来,陶铸国魂,强种救国的思想日益扩大,维护民族独立统一,抵御外敌是最显著的武德表现。武表面的意思是征伐示威、行军动武,战斗、战胜敌人。《国语·晋语三》中“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武引申为勇武、英勇,说明中华民族有阳刚之气,善于战斗。在武字前面加尚,这就更能体现一种崇尚武力战斗,从与敌人直接战斗到简化教学,从防卫敌人到增强国民体质,对抗类技术成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但是,尚武并不是指暴力,而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儿,精神常和心气、灵魂结合在一起,和谐仁爱,心身并育,尚武精神就是要求人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气儿和优良的品格。但习武之人并不都是具有尚武精神,人的品格的提高需要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和培养。从开始的侠义之说到今天的精神力量,爱国、仁义、勇敢等都被赋予尚武精神内涵,梁启超所推崇的尚武精神应该说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2],以崇尚勇武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的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

从当今社会来看,尚武精神核心要义包括爱国报国、崇德尚勇、追求和平、奋发进取、刚毅自强等方面,这些都是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兴盛为支撑。尚武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以礼待人、以武服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尚武精神作为一种传承文化,能够培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让习武者从内心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文化底蕴,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

2 “尚武精神”内涵的延伸

2.1 从现实层面

“尚武精神”先是为了守护家园、保卫民族,再是强身习武、坚定斗志,这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的共识。在国家危难、国民精神萎靡之际,“尚武精神”如一剂强心剂拯救国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克敌制胜的武备在当今社会依旧流行。强国必先强身,振起民族固有之精神,改变被压迫的局面,以责任担当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3]。梁启超在《论尚武》一书中写道:“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之以力,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尚武精神在血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爱国主义是尚武精神的基石所在。“尚武精神”是衡量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身体强健是优秀的“新民”必备素质之一,没有强壮的身体,再强大的精神也无处寄托。在当今和平年代,战争不见硝烟,血与火的战争已经远去,更多是看不见的细菌战,等等,人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发展和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愿望任重而道远,但中华民族是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的实际要求。这种精神始终是作为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兴国之魂而存在的。”这本质内涵就是尚武精神实现的载体,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在尚武精神这种价值观的认同方面,民族认同是成员对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一个民族认同感强的国家,能保持团结一致,维护国家尊严。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加彼此的信念感,让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得到传承,尚武精神传承着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精气神所在更是符合新时代认知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要求。

2.2 从心理层面

1957年,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提出应该使人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尚武精神是具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精神,凝聚在每个人的心中,习武者由内而外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尚武精神是由初级向高级转变,由抵御外敌、武装防御转变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积极情绪,从民族大义到自我牺牲,无数的前辈都用实践证明这种精神是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部分,承袭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途径。尚武精神在心理诉求方面是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中华民族崇尚尚武精神,助长人格的发展,是理想信念的坚定,是精神的归宿和文化蔓延[4]。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将尚武精神转化为创造性、创新性发展的民族力量。尚武精神从原始性,后汲取儒、道、兵百家之长,形成人们心中的独特的尚武信仰[5]。新时代是将尚武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在人们心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意志力,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外部环境时心中有底气,有勇气,有志气,激发民族意识,鼓舞更多国民护国强兵,铸就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强大精神防线,展示中华文化最独特的魅力。

3 “尚武精神”价值体现

3.1 “尚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精神拥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情感取向和心理特征。“尚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本就是尚武精神的基石[6],尚武精神被赋予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其精神内涵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哲学智慧,是一个民族广袤的精神追求。爱国情怀蕴藏在国家命运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保护国家领土完整,民族尊严不可侵犯,坚决反抗外敌侵略,以唤醒人们的意志力和战斗力维护祖国统一,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信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布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尚武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流传了几千年,凝聚了民族文明的宝贵资源,保护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深度凝练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确保民族独创性的同时,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话语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民族内生动力,提高民族自信,支撑民族文化延绵不绝。

3.2 “尚武精神”是振兴中华不可或缺的力量

尚武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成为振兴中华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的基础,尚武精神是文化自信的产物,尚武传统的存在是自强不息,是中华振兴。体育强国建设离不开尚武精神的延续,体育文化中的强是体育强国建设中重要因素之一,是由习武者经过传承和提炼逐渐累积而形成的思想内涵。尚武精神以国家需要为内驱力,将新时代传统身体教育观念与教育价值回归观念并相融合[7],培养敢于斗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尚武精神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让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而奋斗,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是振兴中华不可或缺的力量[8]。

3.3 “尚武精神”是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基础

尚武精神在武术社团之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崇尚勇武,报效祖国。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以体育社团为组织而兴起的精武体育会等社会力量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开设武馆的宗旨就是崇尚体育,振兴国民,由尚武精神凝聚了新的力量,重铸了民众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为军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尚武精神所组织的社会力量成为凝聚民心的一大行径,无数爱国主义志士团结起来,以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价值引领,共同捍卫领土,保卫家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种精神是一个国家民众都自发参与的行为准则,是自我超越、自我约束和正义的追求,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创造力,构建理想社会秩序,保持良好的社会氛围。

4 尚武精神发展受限原因

4.1 盲目效仿西方,忽视内涵精神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盛行,体育运动更加倾向西方化,西方体育逐渐占据竞技体育,这种现象阻碍了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西方利用多媒体等新兴数字媒体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从价值观念到意识形态都影响着我国青年的价值取向。西方国家以维持霸权主义通过文化渗透打压中国传统文化,在鼓吹西方文化同时,抹掉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进而达到削弱中国影响力的作用。盲目效仿和追捧西方运动,霸占本国民族地位,让中国传统项目处于停滞发展状态,忽视尚武内涵精神,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和传承,从而让中华武术失去在国际上的主体地位。

4.2 传播途径闭塞,脱离社会关联

传播思维的僵化性和传播渠道的滞后性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未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主流的媒体传播过于传统,未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固定的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在传播过程中未能突破民族之间的差异,并未产生文化认同。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曾成立精武会武术社团等与社会人员相结合的体育组织,产生了强盛的武术感召力[9]。随着时代变迁,和平年代到来以及西方运动的引进,人们对传统武术的关注越来越少,传统武术对人们的吸引力变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传统文化难以形成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让其脱离社会关联,尚武精神难以传承。

4.3 建设环境落后,影响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地位渐渐趋向边缘,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教师和专业人员配备不齐,课程开设简单,没有直击要害,这些建设环境的落后直接影响青少年受教育的质量,青少年从身到心都未得到发展,更别提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心理健康、国家安全、思政课堂开展不到位,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培养,从而产生武德意识缺失。实践类课程没有专业教师授课,传统武术项目向竞技体育偏离,新兴文化的碰撞让传统武术受到打击,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武术的内涵。高校应试教育发展模式忽略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养成,大学生缺乏革命历史知识,未营造尚武精神所具备的精神氛围,没有精神素养的建立和提升,难以从尚武精神中形成文化认同,从而影响尚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5 新时代大学生尚武精神培育

5.1 增强民族意识,培育文化自信

在学校武术中,武术教育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高校更是培育国家希望的摇篮。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在这种思想和价值引领下,才能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增强国家安全、增加思政课的频次,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定期开展国防教育,展示英雄模范事迹,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营造崇德尚武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新时代大学生对尚武精神的认知能力[10]。新时代物质文明极大丰富,这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在这一时期,增强民族意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顺应大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有效的培养模式,将尚武精神融入课堂思政教育,将文化、体育属性相结合,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在实践中开展思维活动[11],用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好声音,增强国家话语权,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培育中华儿女的文化自强和自信,增强民族责任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5.2 实践教育出发,巩固文化传承

文化引领是重要环节,培养高度文化自觉离不开实践教育。尚武精神的主要来源是由身体出发,由技术动作融会贯通而延展出的一种精神风貌。中华传统项目武术是发展形式最多、发展历史最久的,各种拳法、腿法、套路、功法等都是千变万化的,不同人群和年龄层都能找到合适的锻炼项目。目前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缓慢,只有少数传统武术特色校在持续推广和比赛,开展项目单一、技术支持不足、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阻碍了尚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让人们渐渐模糊概念,发展难以持续。从实践教育出发,挖掘其精神内涵,将武术教育渗透到学校体育之中,开展由身到心一体的民族体育活动,可以利用现场教学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展示武术魅力,进行知识背景宣讲,让大学生从心理上关注、接受和认同,提高个人的道德准则,定期举行富有仪式感的民俗活动,让学生身心都有实效感和获得感。另外,注重地域文化价值,将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相结合,以正面价值引领,以情感和意志品质夯实文化基础,由内而外促进尚武精神的传承,养成终身锻炼的运动习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新时代大学生将个人、社会、国家3个层面结合起来,鼓励携笔从戎,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筹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相统一投入国家的建设中,从而培育和践行尚武精神的时代内涵。

5.3 提升师资力量,夯实文化基础

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人才高质量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建设。践行尚武精神需要好的教师引领,不论从思政课堂,还是传统武术实践,都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身体教育到文化教育,都要让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和综合素养方面建立正确的认识,从根本上解决项目缺口,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尚武精神在校园的传播和发展。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武术教师、退役运动员等政策,让学生在身体形态和思想认识都得到质的提高,身体教育立于形,传于韵,而不是简单标准化机械运动。高校体育教师支持体系健全,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注重在理论中感受文化知识底蕴,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学生思想当中,增强价值引领。学校积极引领做到包容、推介、传承尚武精神,在武术教育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体会武术中的人文素养,夯实文化基础。

6 结语

尚武精神能够延续离不开文化自信,国家软实力增强是由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作为保障,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项目的重要一环,是民族文化的完美载体,尚武精神是中华武术的核心,是由时代不断提炼和发展而来,汲取先进时代理念和思潮,更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育和弘扬尚武精神,增加民族认同,把握尚武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共通性,在武术教育实践中感悟尚武精神内涵,激发武术学习热情,让中华武术真正得以推广、传承和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构建更具民族性、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

猜你喜欢
尚武精神武术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华武术
对尚武精神词义的历史观察*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尚武精神不能丢(感悟)
《诗经·秦风》中战争诗的特点
武术